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2528|回复: 2

阿陀:抢救文革史刻不容缓

[复制链接]

0

主题

260

回帖

8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8
发表于 2009-10-30 12:05: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抢救文革史刻不容缓

                         ——谈李秉基遗稿《八中“大字报委员会”建立始末》

                                                                               阿陀

                                                                                 一.

   秉基同学匆匆走了,“不带走一片云彩”,但留下了一篇有价值的文稿。该文第一次透露,四十年前的今日,文革爆发之初,在中国南方一间普普通通的中学,学校基层党支部曾经秘密组织了一个专门抄录大字报的特别小组,内部名称叫“大字报委员会”。性格内向,不大活跃,各方面都不惹人注目的高三学生李秉基同学被选进该委员会。从文章推测,李是“主任”,即唯一的学生负责人。

   学校领导的意图看来非常清楚,就是:收集材料,打击右派。运动在酝酿动员阶段,自上而下传达贯彻的精神在在说明——这是一场新形势下的反右运动!(据笔者最近从当时的学校团委书记蓝桂荣和教工团委委员余柏茂二位老师那里证实,6765晚上朱振邦贴出八中第一张大字报之前,党支书诸兆祥曾经召开教工党团骨干的文革动员会,会上抛出六位“有问题”的右派教师名单,内定作为运动的批判对象。笔者本人也清楚记得,65是星期天,我们302班的班团干部接到紧急通知,中午赶回学校,由班主任汤仲霖开会传达动员大家投身运动。他一再用57年反右的例子,告诫每个人要经受考验,站稳立场。)

    秉基同学披露的事实引出这样一个问题:是谁提出和主导这一行动?

    无非两种可能:上级安排或基层自发。

    如果是自上而下的布置,那么当时广州市内,乃至全国,都应该存在无数可能是地下运作的类似的“大字报委员会”。(为什么至今从无所闻?)顺流朔源,追索文革初期执政当局的意图,不失为文革研究的一种取向。

    如果只是当时八中的领导自以为领会上级精神后,“发明”了这么一种形式,那么我们也要问问:文革之初,基层领导处于一种什么样的心态?八中的做法有没有代表性?

   诸校长是深得人望的好校长,秉基也是我尊敬的好学长。在当时那样的“大气候”下,他们因职责所系而作之事,实在无需用今天的眼光去苛责。(何况诸校长在运动爆发两周,工作组进驻后,就已被罢官批斗。)秉基同学在事隔四十年后,能够公开透露这段不为人知的史实,还写诗叹悔自己在黑白颠倒的年代被利用做政治斗争的工具(“真亦假时假亦真,人生如戏场场新”)。作为一个混沌时代的过来人,最后以正直,清醒善终。难能可贵!可惜秉基兄走得太匆忙了,遗稿只是掀开了历史的一角,“大字报委员会”前后的许多细节本来还打算找秉基兄求详,特别是文中透露,该委员会的基本任务收集整理大字报中揭发出来的有关教师和领导的材料,那么是否也包括八中第一张大字报——高二学生朱振邦炮轰党支部的《十个问题》?当时围绕这张大字报在全校师生中展开了激烈辩论,笔者曾专门点数过正反双方的大字报,就各有几十张之多。几天以后朱就作为右派学生被批判(主持批朱的政治老师,班主任郭世思一夜窜红成了“左派老师”,很快又被学生揪出来,接着又引出当时身在北京的第四号人物陶铸对广州市委书记雍文涛的亲笔批示:“八中右派学生斗左派老师,要处理!”,最后朱振邦精神失常,杀父。。。。。。这些都是说不完的后话了)。难道“大字报委员会”对这部分内容没有抄录?不可能!如抄录了,那就意味着该委员会的任务并不那么单纯,它的对象应该不仅仅是大字报揭发出来的所谓有问题的老师,至少在潜在的意义上,很可能也是同时针对贴大字报者,特别是注意那些被认为借机跳出来攻击党领导的右派学生的。文革之初,基层领导普遍借鉴57年反右的经验来指导运动,“引蛇出洞”和“秋后算账”正是反右之精髓。

   据笔者掌握的资料,文革中广州中学的最早的大字报五月二十七日出自华师附中,题目是“学校的教育”,内容直接针对学校党支部。笔者最近从当年八中六月五日第一张大字报朱振邦的合作者潘瑞瑜那儿得知,该文正是受华附影响的模仿之作。

   在这两张大字报之间的短短八 九天,正是广州中学文革风暴酝酿爆发期,同时也是省市领导采取各种措施左右运动方向的控制期。531市委第一书记区梦觉传达省委常委会议的三点指示,其中就要求“根据新的标准,划分左、中、右”。“八中大字报委员会”如果没有或忽略这层任务,那反而是不正常。

   非常可惜,这些问题现在已经无从向秉基学长求证了。(据李秉基生前透露,他当时并不直接和校党支部发生关系,而是通过本班的梁xx同学联络另一班的校团委之一的祁来,再由祁来向上请示汇报。整个过程保持单向联系,非常秘密。如今祁和李已先后作古。唯有希望梁同学提供线索。)

                        

                    二.

   大风起于青萍之末。

   如果说文革是一头狂暴的巨龙,它也是由无数一个个小小细胞组成的。抢救正在迅速消亡的这些文革细胞,是眼下非常急迫的一项工作。因为这些细胞的价值,一点也不亚于紫禁城高墙内的秘笈。文革不仅仅是自上而下,它同时也是自下而上的。文革是一种合力。

   我们每一个文革的过来普通人,都是那段历史的见证者。我们本身就是历史!

   高墙轰然倒塌的那一天,人们可能会大吃一惊——那些深宫秘笈早已灰飞烟灭。于是剩下的就只能是这些零零落落残布各地的细胞。

中国人民为千年不遇的历史的裂变期已经付出了异常巨大,异常沉重的代价。一个健忘的民族,不配有未来!

                      2007624芝加哥



附录:

             八中“大字报委员会”建立始末

                     李秉基

文革初始,学校曾成立了一个鲜为人知的“大字报委员会”。当时,校园内涌现出数量不少的大字报,大有铺天盖地之势。大字报的内容五花八门,包罗万有:有老师曾讲过的一句话,做过的一件事,有生活细节,有个人私隐,有揭发,有责难,有攻击,甚至谩骂,而极少赞誉的。

如何处置这些大字报?于是,学校成立了一个小架构“大字报委员会”。它是直属当时学校的文革领导小组。其地点设在学校饭堂前面的那一排平房课室中的一间初二课室。人员编制是从高中调一名学生当主任。从初中调几名(35人)学生当委员。其工作任务是摘录和整理大字报中的各种内容资料。

当时的工作主要分成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摘录大字报。那时,大字报主要是集中在学校的大饭堂。每天,主任和委员们就拿着笔和纸走到大字报前认真细读,摘录老师讲过的“错话”,做过的“错事”。一张张,一行行,一字字,绝无疏漏。当时所摘录到的材料就足有好几大本。

第二阶段是整理材料。为此,又增补了几个书写流利,字迹隽秀的同学,针对个别的学校领导和老师建立档案,将摘录来的材料对号入座,编写成小册子。记得其中包括当时被誉为广州市数学教学的“四大天王”之一梁副校长和其他的一些老师,约10人左右,均在被编写之列。这些小册子中的内容全是“错话”、“错事”、“污点”、“罪行”,其内容黑之又黑,而其真实性是未曾查究过的。有子虚乌有的;有添油加醋,无限上纲的;也可能确有其事。但若用这些材料去对付某个老师,则可以将其“斗垮斗臭”,置人于困境,置人于死地。

这两个阶段的时间总共约为十多天。幸好,当时形势急转直下,上面派驻了运动领导工作组,学校的文革领导小组遭解散,“大字报委员会”也就寿终正寝,人员各自回到班里。其后,学校的广播喇叭曾播出:“烧毁了黑材料”,就应该是指这些小册子了。

上述是文革初期学校“大字报委员会”建立之始末。



附:我曾涂鸦过一首诗,你或许可从中看到我的人生观点以及我之不愿写的原因。

>

               

真亦假时假亦真,人生如戏场场新;

贫穷富贵如梦幻,名利荣辱妄缠身。

一生有如清风过,天地循环永不更;

沧海一粟何足道,浮游天地任平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81

回帖

0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0
QQ
发表于 2010-6-30 08:12:40 | 显示全部楼层
亡羊补牢——晚矣!大小字报漫天飞,高楼都贴满了,旧的没有看完,新的又糊上了,有的还写着保留XX天,谁管你,拿拖把沾墨汁写啊!检废纸送造纸厂,循环起来,洛阳纸贵了,以至于恢复高考印刷试卷的纸不足... ...
据说美国把各地能搞到的大小字报弄去了许多,有的是照片... ... 按省市分类,按事件分类,按人分类整理进入计算机... ... 传说急需某地一字报,还是通过美国找到,当然他们不会白让我们用了。
目前各地档案部门,还是把收集文革大小字报,作为一项业务,家谱族谱也成了重要文物,早知今日何必当初!折腾了些个啥... ...
执行三不 死不开枪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60

回帖

8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8
 楼主| 发表于 2010-7-10 12:22:45 | 显示全部楼层
“据说美国把各地能搞到的大小字报弄去了许多,有的是照片... ... 按省市分类,按事件分类,按人分类整理进入计算机... ... 传说急需某地一字报,还是通过美国找到,当然他们不会白让我们用了”。

?是吗??“美国”这个概念太大了。据我所知,政府并不像中国那么泛政治,他们吃饱了撑的?FBI会对40年前的中国文革。。。。。。。?图书馆好像也没有这么大的干劲吧?哪来的经费?芝大图书馆馆长周原和宋永毅等早些年是编了光碟,但那都是文献一类,并非“大小字报弄去了许多,有的是照片... ... 按省市分类,按事件分类,按人分类整理”。
前年我去芝大图书馆把看来不少其实不多更是不全的文革小报翻了个遍,居然找到我要的宝贝,但花了我三天时间。如果真有人已做资料上网工作,是何人?愿闻其详!

“目前各地档案部门,还是把收集文革大小字报,作为一项业务”
??有此事吗?我的中学和大学同学,都分别是省市地方志的一把手,好像没听说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文革与当代史研究网

GMT+8, 2024-12-4 16:20 , Processed in 0.094408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