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87|回复: 1

老三届日记之长征串联(66.12.10-67.1.25)

[复制链接]

1078

主题

1175

回帖

8562

积分

论坛元老

积分
8562
发表于 6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Gowest 于 2025-11-11 21:42 编辑

老三届日记之长征串联
2009年08月13日 13:46凤凰网【大 中 小】 【打印】 共有评论0条

老三届的经历,相信许多人都永远不会忘记。从那个年代直至现在,影响着一代甚至几代人。不同人的经历从不同的角度反映着同一段历史,就像无数的水滴汇聚成涓涓细流,进而成为历史长河中的一个部分。真实的记录,就是这些闪光的水滴,尽管她显得有些幼稚,有时还有些狂热,但她留给我们的影响和思考,却是一笔不可多得的财富。从那个年代过来的人,有义务不断丰富这些记录,不让她挥发、干涸。

看起来很困难的事,在互联网时代就显得容易多了,不用考虑能否出版,也不要求你是不是作家,只要你将写出的东东放到网上就行。刚好我最近注册了空间,便也来添添砖、加加瓦,希望老三届的朋友们都出来活动活动,溶入这股涓涓细流,让自己徜徉在思想的海洋里,丰富自己,也希望能滋润他人。

一、老三届日记之长征串联

写在前面:

六六年,当我高中即将毕业,准备复习迎接高考时,文化革命开始了,求学的道路从此戛然而止,恢复高考已是十年以后的事。

这年九月,大串联的序幕拉开。从北京南下的学生带来了一副对联:"老子革命儿好汉,老子反动儿混蛋",横批是"基本如此"。这副对联在学校里引起了空前的大讨论,"红五类"们(主要是高干子弟)兴奋异常,"黑五类"们无可奈何。这个现在看起来很可笑的对联,在那时谁反对谁就是不革命的甚至是反革命的,哪怕你原本就是"红五类",反对也不行。于是"红五类"们趾高气扬,有些甚至发展到整同学整到歇斯底里的程度;而"黑五类"们就是心里不服也毫无办法。这种唯成分论实际上是开始于文化革命之前的,只是那时只做不说。现在的直接后果是在学生中造成内斗,部分同学只有挨整的份,不仅失去了成为红卫兵的资格,还失去了人的尊严。更可悲的是这种唯成分论还成为这些人人生道路上一道不可逾越的障碍,如在当年这类人的高考档案中就写入了"不宜录取"的政治评语,后来的招工、招生、参军、提干等也当然被拒之门外,这是后话。

文化革命开始时,不是"红五类",不能参加红卫兵,不能乘车串联,后来虽然松动了一些,但很快中央就终止了乘车串联的活动。随之而来的长征串联没有严格的颜色的限制,这就给我们提供了这次机遇。

我们的长征小组由四人组成:

邱乐是年纪最大的,据说父亲是大地主,解放前夕强娶贫农的女儿生下了他,解放后不知所踪。他虽然是由贫农出身的妈妈带大,但在这种成分的阴影里,从小就养成了历来顺受,委曲求全的性格。虽如此,生活中的他也不乏诙谐和幽默,有时冷不丁说出话来,可以引起哄堂大笑。

吴钢是老二,出身旧职员,是家中的独子,性格耿直刚硬,为人讲义气。一次在学校组织的"破四旧"活动中,"红五类"的头头指责他没站好,他调头就走,干脆不干了,一点不给别人面子。在当时是没有多少人敢这样做的,一顿政治大棒打下来,谁受得了?

宋彬是老三,是吴钢最要好的朋友,为人彬彬有礼,出身属于不红不黑的那种。

最后是我。父母都是国民党员,境遇是可想而知的。但当时的我毕竟年轻,常常把一切都想得非常美好,就像墓园中的小孩,看到的都是青草、绿树、蓝天和鲜花,心中没有任何阴影,完全不懂得世事中的险恶、政治中的残忍。这也使我的性格中少了多愁善感,增加了一些坚韧。虽然幼稚,但在成长中养成的这种性格,使我经受住了后来的多次打击。

长征串联日记:

66.12.10

长征是我的必修课,现在没有乘车串联了,长征就是一种最适时的最有锻炼意义的串联方法。早在一个多月前,学校里就有些年轻教师和学生开始用这种方法走出去,但能否放我们这样出身的人出去,却没人敢确定。而现在,学校派系众多,学生们各自为战,基本上处在一种无人管理的状态,我们事实上成了"自由人",这个机会实在是太诱人了。

在学校,找到班里几个和我一样的"自由人",一番鼓动,得到了邱乐、吴钢、宋彬的响应。大家一商量,决定立即着手准备,目的地就定在乘车无法到达的革命圣地井冈山,途中还可以经过伟大领袖毛主席的家乡韶山。

66.12.11

在学校大字报栏里,看到了四位年轻教师的北京来信。原来,这四位老师在十月底就开始了长征,经过了河南、山西、河北三省,一路上到过兰考、大寨,还在大寨生活和劳动了一段时间,并见到了吕玉兰。

十二月四号,他们离北京还有200里的路程,但期盼的心却早已飞进了北京。他们不知疲倦的进行了大强度的急行军,只用了一天就赶到了目的地,来到了天安门前。在天安门前,四位老师激动得大喊大叫,拼命跳跃。一遍又一遍高呼"毛主席万岁",引来无数人好奇的目光。他们的眼睛被泪水模糊了,但仍然庄严地高举着红旗……

我十分理解他们的心情,和他们一样享受着胜利的欢乐。他们的行动激励着我,相信我们即将的行程,也会是丰富多彩的。听毛主席的话,去经风雨,见世面,长征去。

66.12.12-12.13

这两天,为长征作了一些的必要准备,什么介绍信啦,全国粮票啦。每个人都将自己的背包、干粮、水壶、雨伞、洗漱用品备齐待用。为了安全起见,我还带了一把防身用的铁尺,一个三节的手电筒,地图册等。有关部门凭介绍信发给了"红卫兵长征队"袖章和队旗,每人一本老三篇、两枚毛主席像章和一些毛主席语录卡片。何时走,要看邱乐的生活费什么时候寄到。我们还打听清楚了,各地接待站,一餐饭一律半斤粮票一毛钱。

66.12.14-12.16

等待是一件非常急人的事。这几天无事可做,只好看看书,顺便也摘录一些语录:

毛主席教导我们:我们共产党员,应该经风雨,见世面;这个风雨,就是群众斗争的大风雨,这个世面,就是群众斗争的大世面。

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

激流中一退千里的船,往往是因为一篙没撑稳。容忍自己一次,就可以容忍自己一千次、一万次。

生活,这是一个滚滚奔腾的急流,生活的急流冲击着水手,也锻炼了水手。

我们面前是一条布满荆棘的艰难的路,但我们深信,未来一定属于我们。

……

66.12.17

邱乐家的钱终于寄到了,决定明天开始长征,从学校出发,途经我们熟悉的、曾经两次劳动过的茅店公社新星大队,再向南前进。(第一次是学校组织的劳动锻炼,第二次是失去乘车串联机会的我们几个人主动要求的)。

我们要以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为榜样,使长征成为我们的炼钢炉,希望能把我们这些没有经过摔打的年轻人,在这个巨大的熔炉里炼成可用之材。

晚上,露天电影场放映了故事片"红色背篓",故事的主人公不怕苦,不怕死,一心为人民的精神深深打动了我,更加坚定了我长征的信心和决心。

66.12.18

早上七点,我们打好背包,背起行李从学校出发。

出发时,班长老朱和几个要好的同学一直把我们送出老远,叮嘱我们路上一定要注意安全,时常来信。我嘴里不说什么,心里却非常感动,默默向他们保证: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我校在武昌东南郊区,从学校出发向南,经过了熟悉的茅店公社和新星大队,途径流芳岭、五里界、乌龙泉,最后到达土地堂,全程90多华里。

第一天的感觉就是累。最后五里路天已经全黑了,我们强忍着疲劳,打着手电,摸黑一步一跌地找到接待站,一头倒在草铺上就不想动了。接待站是一所中学的宿舍,食堂和开水房就在宿舍旁,为了明天的行程,不得不叫大家起来洗洗、吃点东西。由于急行军,邱乐的脚上打起了三个水泡,有一个有铜钱那么大,脚跟也扭了。在我们四人当中,他虽然年龄最大,但身体却是最弱的,以后在路上可不能忘了帮他一把,不能让一个人掉队。

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

66.12.19

今天我们四人都显得很疲劳,尤其是邱乐。大家咬牙走到山坡(京广线上的一个小车站),只走了二十八里,就不得不休息。太阳晒到身上暖洋洋的,躺在铁路护坡的草坪上,不知不觉都睡着了。一觉醒来,已到了中午。

到接待站吃饭时,遇到了几个从武昌顺铁路线走来的同学,一问才知道,从武昌到山坡只有七十里,可见我们走了多少冤枉路!看来带的地图册是没有多大帮助了,偌大一张湖北省地图,除了主要的市、县,小的村镇几乎都没有,更别说路了。以后到接待站宿营时,首要任务是找地图,没有地图就得找当地人问问清楚,别再吃哑巴亏了。

饭后,沿着铁路向贺胜桥前进。许多客货列车不时从身旁驰过,客车上的人们看到我们红卫兵长征队的红旗,纷纷向我们伸出大拇指表示赞扬和鼓励。我们也相互帮助着、互相鼓励着……

从山坡到贺胜桥只有十六里路,可是走到贺胜桥后,大家实在走不动了,只得休息,估计明天的行程还要减少。头几天是累些,但坚持下去就是胜利。现在走得摇摇晃晃,以后就会步伐坚定。问题比较大的还是邱乐,他的身体最差,脚又打了泡(虽然已经挑破涂了药),但走起来还是不那么得劲,心里开始有点害怕了。可惜我不大会做思想工作,其实"怕"是最大的敌人,这需要依靠集体,多从思想上、生活上来关心他,引开他的注意力。

贺胜桥是北伐战争中的重要战场之一,周围山上还遗留有当时作战用的碉堡和战壕。可惜我们太累了,没有精力去寻访当时的遗迹。

66.12.20

今天最艰苦,大家好像都还没有从疲劳中恢复过来。从贺胜桥出发,沿着铁路紧赶慢赶,走了七十多里,到达了丁泗桥。走得虽然比想象的要多,但到丁泗桥后,大家累得连说话的力气都没了,刚好路过一所中学(学校里没什么学生,大概都出去闹革命或者回家了),进去找到学生宿舍,倒头就躺下,连晚饭也不想去找了。邱乐半开玩笑的说,刚才过那条河的时候,我都想一头栽到里面死了算了。的确,今天大家都累得够呛,但是,考验也就在这种时候。现在退下来就是软骨头,我们绝不走回头路!

休息了一会,大家就着水壶吃了点干粮,商量着明天的行程。觉得沿着铁路线走太单调,没意思,也容易疲劳;要经风雨见世面,就得改变路线,因此一致决定,不再向咸宁前进,而是离开铁路,向南穿过大山区,向崇阳进发。

丁泗桥也是北伐战争中的重要战场之一,但为了早日到达主要的目的地,我们已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参观访问了。

66.12.21

从丁泗桥出发已九点多了,向南必须过一条大河,河上只有一座铁路大桥,桥上有解放军守卫。我们前去交涉,守桥战士查验了我们的介绍信,见我们是长征的学生,本来已经同意我们过桥了,这时他们的头(大概是个排长)跑出来栏住我们,好说歹说硬要我们送他一枚毛主席像章,磨了半天,我被他那种急切向往的样子打动了,送了一枚给他,他高兴坏了,旁边的战士也露出羡慕的眼光。我们顺便向他们打听了前进的路线,他爽快的给我们画了一张简图。

告别他们,过桥走了不到五六里,前面出现了群山的影子。中午,来到山脚下,见到一个贫下中农接待站,站里的贫下中农真好,马上给我们煮饭炒菜。从他们这里我们了解到,前面就要进入大山了,一二十里无人烟。这些大山全是出竹子的,所以这儿的老百姓靠竹子生活,全是吃供应粮。这里和其他接待站不同的是,别的接待站一餐不管吃多少,都是一毛钱半斤票,这儿是吃多少就得给多少。

山里人很淳朴,孩子们好奇的围着我们,我们要他们表演节目,他们虽然不好意思,但在我们的鼓励下,还是用他们那稚嫩的童音给我们唱了不少歌;大人们怕我们爬山摔跤,还送给我们每人一根又结实又精巧的竹拐杖。临别时,我们将我们戴的毛主席像章及老三篇送给了他们,给每个孩子发了一张毛主席语录卡片。

从接待站出来,就开始爬山了。路上遇到六个武汉市红卫中学的初中女生,她们胆子也真大,才十四五岁,没有老师带,也没有男生参与,就敢出来长征。走到这里,看到前面黑压压的大山才有点害怕。见到我们四个高中男生,一问知道是武汉市大学附中的,人也很和善,就要求我们带她们一起走。我们想,人多也热闹,大家就一起走吧。

第一座山就高得不得了,上坡是石板阶梯,陡得很,爬了一半就不得不歇歇。抬头向上看,前面的大山黑黝黝的,象一个个黑色怪兽,劈头盖脸的压下来,使人不知不觉要往后倒。云雾围在半山,完全看不出山到底有多高。

第一座山是石板阶梯,虽然陡还不算难走,一鼓气就上去了,当然得出一身大汗。可是走进深山后,就不是那么回事了,连绵不断的山路越来越不好走,以前的石板路成了康庄大道。天下起了雨,泥泞的山路又陡又滑,上坡还强点,下坡就难了。为了防止女同学摔跤,我们不得不在各个陡坡处接送年纪小的同学,此时竹杖起了大作用。不久,追上了一群武汉市十六女中的高中同学,她们一路上滚了一身泥,其中有一个女同学是近视眼,怕把眼镜给摔破了,没敢戴,路滑又看不见,光摔跤,跌得只哭。有的人一跤跌下去,半天没法站起来。我们四个带着一群初中女生已经忙不过来了,现在又不得不帮她们。想想如果只有我们四个人,可能还会害怕,现在就顾不着了,怕她们哭,又怕她们摔跤、掉队、迷路,前前后后照顾着,连累也忘记了。

下午五点多,天快黑了,山里还是看不到人家。如果找不到住处,这么多人又累又饿,又冷又怕,搞不好还会有野兽出现,那怎么得了?我们只好抽出身来先行,带着初中的女生,一路上用语录做路标,用石子摆箭头,为掉在后面的十六女中的同学指路,终于在天擦黑时找到一个藏在山坳里的供销社,也终于松了一口气。

这一天,我才体会到了一点长征的意思,才真正理解到红军过雪山草地的艰难。虽然翻过了许多山,遇到了许多困难,但想到这些困难都被我们克服,心中还是感到很满足。

等我们吃过了饭,天已完全黑下来时,十六女中的同学才到达。她们说多亏了我们的路标和箭头,不然喊天都没法子了,一个劲的谢我们。在吃饭、烫脚的时候,逢人就夸我们,搞得我们很不好意思。其实,人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任何有同情心的人都不会不管不顾的。

66.12.22

一大早就起来赶路,还是带着红卫中学的几个女生。

今天的山路和昨天的不同,路虽然不滑,但分叉多,全在云雾中。山里人烟稀少,出发时虽然找老乡问过路,但七转八转就迷失了方向。一大群人顺着山洪冲成的山石向上爬,爬着爬着感觉不对头,路没法走了。因为是早上,我们心里并不害怕,还有时间想办法。大家分头去找路,又在山里转悠了半天,还是不知道正确的方向。女同学急得大声喊了起来:"有没有人呀",在附近云雾遮掩的半山上,居然转来了回答:"你们是不是**附中的呀?"我们赶紧回答是,她们又高喊:"我们是十六中的,我们有人带路,你们快上来",这时我们也不管有路没路了,一窝风的向着发出声音方向攀爬上去,好在没有人掉队,也没出现什么意外。

与她们会齐后才知道,我们在山里已经转悠一个多小时了,要不是遇到她们,还不知转到什么时候,今天她们可帮了我们大忙了(可见冥冥中是有报应的)。她们走得晚,碰巧遇到个回娘家的媳妇,因此一路顺利。

在向导的带领下,我们不再担心路的问题。一路有说有笑,边走边观赏山里的景色。在这里看到的漫山遍野的松、竹,奇峰怪石,还有山溪,山沟上的独木桥、小石桥,以及周围一些奇奇怪怪的鸟叫声,都让我们感到非常新颖。每当我们爬上山顶时,心中都有说不出的自豪,真是"无限风光在险峰"呀:在山上看山下,云雾象大海一样,山峰象一个个漂浮在海上的岛屿。山顶上由于风大,树木稀少,只有些灌木和茅草,裹在厚厚的冰柱里,阵风吹来啪啪作响。天气虽然很冷,但由于爬山,我们不但不冷,还热得只喘气,真是风味别致。在山里走路遇不到人时,着急想出来,现在又很想在里面多呆一会,想用画笔将这些美景画下来,用照相机给照下来,还想叫许多人来一起欣赏。有些景色就是在电影里也是无法看到的,何况是亲历其间!只有长征才会有这样的机会,只有长征才会有这样的福气。我希望还有更多的这种机会,给人以毅力、胆量、体力及智慧的锻炼,积累生活和生存的经验。

下午四点多,走出了大山区,只要过一条大河就可以到达崇阳。河上没有桥,只有几条渡船,大群的长征队汇聚在此等候过河。武汉的一些男生与河南的学生闹了起来,武汉男生控制的船不让河南人过河,还将一个河南女生挤得掉到河里,这引起了河南男生的愤怒,于是他们也抢了一条船,不让武汉人上。我们到达时刚好遇上了他们控制的船,只好用普通话以表明我们并非那些人一伙,事实上我们也不满那些人的做法,我们的穿戴象是北方过来的,因此顺利的过河到达崇阳县城。

66.12.23

从出发到今天,已走了380多里路了,离长沙还有380里。现在,我的感觉是每天走完8、90里路后,虽然还是累,但是已不像从前那样,头天累第二天还是累,而是睡一觉起来就恢复了,估计以后还会好些。

武汉红卫中学的女生还想和我们一起走,她们认为我们的胆子大,有主见、有力量,是信得过的人。其实她们也不错,年龄不大,却都是红卫兵,有的还是团员。爬山时一步都不拉,有时甚至还走在了我们的前头,十六中的同学走不动的时候,她们虽然也累,却唱起了歌,鼓舞大家向前进,和她们一起走不感到麻烦。但是,在她们大致了解了我们的政治状况后,明显流露出的优越感以及语言口气,却让人无法忍受。在学校受到的压抑,没有必要在此重复;再说,前面人多,路也好走多了。因此,我们委婉但坚决的拒绝了。

下午,在走最后几十里时,本来没劲了,我们唱起了新四军军歌:光荣北伐武昌城下,血染着我们的旗帜……,歌词激励着我们的斗志,节奏配合着我们的步伐,脚步不知不觉轻快了许多,几十里路很容易的走完,很快到达了今天的目的地大沙坪,并且一点也不觉得累,这可是一条很好的经验。

66.12.24

从大沙坪出发,走了十余里,突然碰到了班上的几个同学。在这大千世界、崇山峻岭、茫茫人海中,这种概率几乎为零!大家兴奋极了,又是拥抱,又是握手,互相询问对方的情况。原来,他们一个月前就出发了,第一天也是到达土地堂,第二天就到了咸宁(比我们走的远)。出咸宁后,他们翻越九宫山先到达井冈山,然后再由井冈山到韶山,现在已是在向回走了。他们说,那时长征的人不多,在向井冈山进军时走的又是老苏区根据地,山里外来的客人稀少,村民们热情极了,每到一地都受到热烈的欢迎,有的村子甚至迎出三四里地。他们每到一地都进行文艺表演,宣传毛泽东思想,村民们也拿出板栗、芝麻茶等山里货来招待他们。我们也向他们介绍了学校目前的情况,来不及多说什么,就依依不舍的惜别。

一路上,我就在想,现在长征队这么多,良莠混杂,要是早一点出来多好啊!看看回来的时候能不能走他们那条路,那样受到的锻炼一定会更多。

66.12.25

今天是我的生日,也是我们从湖北进人湖南的一天。省界附近的道路两旁,都是大山,天刚刚下过雪,山上有青色的、白色的、还有黄色的,什么颜色都有,在茫茫云雾的映衬下十分好看。就在接近界碑的时候,一贯掉在后面的邱乐不声不响的赶上来,首先跨了过去,然后得意的宣布:我第一个到达了湖南,引得我们哈哈一乐,可见再柔弱的人也有争强好胜的一面。

山路一会儿上,一会儿下,转弯特多。路边的树被冰冻住,风一吹啪啪直响,就象要断了似的。

晚上,走了一天山路的我们住宿在板山公社,和一群河南同学住在一起。不知怎的,路上的河南学生穿戴都一样:一律的黑棉袄黑裤子,同样的黄军帽,不用听声,一看穿戴就知道是他们。这一路上,武汉的部分同学专与他们作对,嫌他们脏,是虱子兵,加上河南学生大部分是从农村出来的,老实巴交,就经常欺负他们;河南学生当然也对武汉人的映像不好。我们是受人压制过的,知道其中的滋味,从不歧视他们。今天住在一起,互相谈起来很融洽,他们感叹的说:"我们碰到的武汉人就数你们和气。"

今天是第八天,我的感觉良好。

66.12.26

今天是毛主席的生日,毛主席万岁!

湘鄂边界的山又大又多,道路非常险要,从高处看下去,公路呈S形、螺旋形转来转去,汽车在上面就象甲虫在一条白色的飘带上爬行。

天寒地冻,路也很滑,有些汽车司机主动停下来,要带我们一段路,我们谢绝了他们的好意,继续前行。真要上了车,那还是什么长征?不仅欺骗了自己,也亵渎了长征的本意。

我们迈开大步,一口气走了四十多里,想尽快练出飞毛腿、铁脚板,结果下午走不动了,到达湖南平江就停了下来。看来飞毛腿、铁脚板还不是那么好练的,但我相信通过这次长征,我们一定能练出来。

平江是1928年7月22日,共产党人彭德怀、滕代远、黄公略等领导革命的士兵和农民举行起义的地方,著名的平江起义就在这里。可惜天已经黑下来了,也没有时间停下来参观访问了。

66.12.27

今天走到了金井,听到了一个好消息:毛主席的夫人,杨开慧烈士的家乡离此只有四十华里,明天说什么也要去看一看,这是个意外的惊喜,也是个难得的机会。

离长沙只有不到两天的路程了,我们的第一个目的地韶山就要到了,大家都满怀着期待。这是我们大家不向困难退让的结果,以后我们还要发扬老红军连续作战的风格,争取早日到达井冈山。

https://news.ifeng.com/history/z ... 849_1300670_2.shtml

66.12.28

到杨开慧烈士的家乡要弯一点路,必须多走二十里。邱乐首先提出不去了,他的体力始终跟不上;没想到吴钢也决定不去,说怕耽误时间,要赶回家过年,他特别孝顺他母亲,不放心她一个人在家;宋彬看吴钢不去,也不想去了。他们三人都不想去,却没有动摇我的决心,我决定一个人前往烈士的家乡。分别前,我们约好在长沙会面的方法:在接待站留字条。

这一带都是丘陵地区,红色的沙土地使行进变得比较容易,一个急行军走了50里。路上虽然只有我一个人,但当我想到离烈士的家乡越来越近时,不仅不感到寂寞,还感到很兴奋,浑身是劲。

十二点,来到了开慧公社。杨开慧烈士的墓是以毛岸英兄弟三人的名义修建的,旁边还有杨开慧祖父杨书櫵的墓地。杨开慧烈士的旧居里,挂着许多毛主席的画像,贴着许多语录,还有一些革命师生的誓词、长征队队旗、少先队队旗,以及红卫兵袖章等,一走进去就不觉肃然起敬。可惜我去的时候,正是吃中饭的时间,没有人讲解,但我到达了烈士的家乡,见到了烈士的陵园和旧居就非常满足、非常自豪了,许多人想来还来不了呢。我觉得多走二十里路值!

吃过饭,我找到旧居的服务员,把我的通信地址交给了她,要求她在适当的时候,将解说词寄一份给我,服务员答应了。离开烈士旧居,我心里想,这儿离长沙只有七十四里路了,下午赶几十里,明天中午就可以到,邱乐他们三人实际上也是明天到,这次他们不来太可惜了,他们一定会后悔的。

66.12.29

一大早就起来赶路,走了二十六里,在安沙吃了早饭,又继续赶路。

可能是昨天晚上受了凉,走了没多久,肚子就不舒服了,紧接着又吐了起来,走两步停一下,速度慢得真是吓死人。我坚持走了十多里,停在一个接待站门外,也不想吃饭,就坐在门外的石头上休息。一些长征的同学进去吃饭时看见我,吃完出来还见我没动地方,又是一个人,脸色又不好,估计我是病了,有人要帮我拿背包,有人要帮我叫汽车,都被我谢绝了。我坚持继续赶路,在走到离长沙二十多里的地方,开始大吐起来,肚子里的东西象开了闸的水龙头一样不由自主的往外直喷。同路的西安石油学院的大学生见状,不由分说将我的背包抢了过去,一直陪我走到长沙。也怪,大吐之后,心里反而舒服多了,走路也轻快了许多,庆幸没有耽误别人的行程。之前,我虽然拒绝了许多人的帮助,但他们那种焦急的目光、关切的心情和发自内心的情感,都使我非常感动,我坚信在我们的世界,好人是大多数。

到了长沙,才两点多钟。在接待站,找到了吴钢留的字条,告诉我他们是早上到的,已住进了湖南冶金学院,在湘江的那边。冶金学院离市区很远,在岳麓山的东南面,过江还走了半天。五点,我们终于会面了。会面时,他们迫不及待的问我,是在什么地方看到的字条,我告诉他们是在接待站的门上看到的,吴钢非常得意。原来他们每人都写了字条,贴在不同的地方,要看看谁贴的地方最恰当。我听了心里热乎乎的,本来想吹吹我这次的经历,让他们后悔一下的,也说不出口了。

66.12.30

今天决定休息整顿,洗澡、洗衣、理发,因此没有外出。

明天,我们准备到清水塘和烈士陵园。清水塘是毛主席和杨开慧工作过的地方,烈士陵园是长沙最大的园林。

66.12.31

今天渡过湘江去参观了请水塘,这是中国共产党湖南省委员会的旧址,也是毛主席和杨开慧的旧居。在这所房子里,保存着毛主席工作过的房间、会议间;毛主席和杨开慧的卧室,还有杨开慧烈士母亲的房间。它保存至今已有四十多年了,虽然有些东西可能是复制的,但房子没有被毁,就真是不易。它使许多我们这样的年轻人了解到了党的斗争史,看到了当年斗争的艰苦环境,也知道了新中国的来之不易。

烈士陵园里树立着一块革命烈士纪念碑,但实际上只是一个公园,遗迹不多。

由于时间还早,在回去的路上,过湘江的时候去了一趟橘子洲头,它是江心中小岛的北端。这是毛主席的著名诗词《沁园春·长沙》中所提到的地方。站在橘子洲头,想到主席当年那种"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意气风发的样子,"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豪迈,心中不由感慨万千。

67.1.1

今天是1967年的元旦,我们所住的学校为我们加餐,一早就吃到了肉。

说起来也很有意思,一路上的接待站好像是商量好了的,全是清水萝卜丝外加糙米饭,不说油了,连盐也不多。现在居然吃上了肉,真叫开了荤了。为了庆祝节日,我们也买了些点心如麻花之类的,可惜没福气,油炸的东西吃多了,舌头肿了起来。

因为明天就要离开长沙了,吃过中饭就又过湘江去参观主席创办的自修大学--船山学社。船山学社是一所培养革命志士的学校,早年在毛主席的主持下,为革命培养了许多人才,主席的小弟弟毛泽覃就是这所大学的学生,何叔衡同志、夏明翰同志都在这里工作过。由于它对革命有很大的影响,反动派视它为眼中钉、肉中刺,曾多次进行过破坏,但在毛主席的领导下,船山学社直到1927年才自动停办,有37个县的多名革命者在这里学习过。

成千成万的先烈,为着人民的利益,在我们的前头英勇的牺牲了,让我们高举他们的旗帜,踏着他们的血迹前进吧!主席的这句话,含义多么深刻啊!我们年轻的一代,一定要牢记主席的教导,将革命进行到底!

67.1.2

今天走到了道林,离红太阳升起的地方只有5、60里了,明天一定能赶到。

在接待站,遇到个卫生员,想找她要几块伤湿膏,她先说没有,都发完了。我把鞋带解开,让她看了我充血的脚,肿起的皮肤被鞋带勒出了条条凹痕,她终于从箱底拿出几块伤湿膏来,悄悄塞给了我。这可是紧俏物品啊,女人毕竟是富于同情心的,我得谢谢她。

67.1.3

走到离韶山还有十三里的时候,我们决定不走了,本来是完全可以走到的,原因是离韶山越近,人也越多,全国各地的长征队就象无数的小溪,韶山就像是小溪的汇聚点。如果继续走,到韶山时别说参观,就是吃饭、睡觉恐怕也很困难。

中午十二点,我们停下来,找到接待站,吃饭、洗脚、睡觉。准备明早一点起来,清晨到达。这样不仅有许多时间参观,也不用愁找不着睡的地方了。

67.1.4

半夜起来,走的是小路,都是田埂子,岔路又多,天黑看不见,走了半天摸头不是脑,又没人问,急得要死。就在这时,天边的山缝里出现了一片白光,仔细一看,是电灯光。我们想,一般农村是不会在半夜里开灯的,就是开也不会这样亮,这一定是韶山,于是我们就向着灯光走。快到六点时,突然听到了"东方红"的乐曲声,这对我们的鼓舞真是太大了,"东方红"成了我们前进的引路标。向着灯光,顺着乐曲声,我们终于来到了韶山,而且是首先到达主席的家门口。这一晚的经历,真是太富有诗意、太有意思了。

主席家的房子比较大,是瓦房,门前不远有一口大水塘,塘中有许多荷叶。由于时间还早,无法进去参观,我就到主席家对面的山坡上坐下,一边休息,一边将主席家的房屋描画下来以便留作纪念。

参观开始后,我们第一批进入旧居,参观的队伍象一条巨龙,一眼望不到边。我们怀着无比敬仰、无比崇拜、无比激动、无比幸福的心情,瞻仰了伟大领袖毛主席的诞生地。主席的童年和少年时代就是在这座土墙瓦房中渡过的。在这座土屋里,我看到了主席父母的相片,主席弟弟毛泽民、毛泽覃烈士的遗像,亲眼见到了主席诞生的木床以及少年时代劳动的工具等,走遍了主席家的每一个房间。可惜人太多,来不及细看。

走出主席的旧居,已经快九点了。外面人山人海,出售纪念品的窗口前,人们争先恐后象打架一样,我们赶紧去排队买纪念章,一直站了五个多钟头,人都挤糊涂了才好不容易买到手。在这中间,我们分别到主席旧居成列馆等处浏览了一下,由于人多,也只能走马观花的看看。幸亏我们昨天的决定正确,人太多,吃饭、睡觉还真成了问题,我们不得不选择离开,但我们长征的第一个目的达到了。

离开韶山后,邱乐决定乘车返回武汉,吴钢也有些犹豫。邱乐主要是觉得自己体力吃不消了,吴钢还是怕耽误回家过年。我给他们算了下时间,赶回家过年是不成问题的,再说就是有什么事耽搁了,还可以乘车返回嘛。这样,邱乐和我们道了别,而我们三个继续向井冈山进发。

https://news.ifeng.com/history/z ... 849_1300670_3.s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78

主题

1175

回帖

8562

积分

论坛元老

积分
8562
 楼主| 发表于 6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67.1.5

今天走到了湘潭,接待站有车接送学生去各宿营地。候车时,遇到几个武汉的小流氓,不讲秩序,乱挤乱串,我们讲了几句,他们就围了上来。他们人多,将我们分割开,两三个人围一个;吴钢的声音大,围住他的人多一些,前面的人和他说话时,旁边的人乘他不注意一拳打到他的脸上,顿时鼻血就流了下来。我和宋彬见状,立刻摆脱包围,向他靠过去,既然不讲理,我们也无所顾忌了,都将竹杖拿在手里,准备开打,我还顺便将铁尺从背包上抽了出来。他们见我们身体强壮,又要动家伙,立刻分散隐入人群不见了,直到我们上车到达住处,再也没见他们的踪影。

在路上,还遇见了一场车祸,堵了半天,七点才到达驻地。今天尽遇到不愉快的事;心里真是很不痛快。

67.1.6

今天来到了株洲,又住在工厂里,是拖拉机配件厂;昨天在湘潭,是住在轻化机械厂。可惜的是,这两个工厂都没有让革命师生参加劳动的制度。昨天在湘潭,遇见一队来自江西萍乡的老工人,也是从韶山参观回来的。他们是老革命,曾经和刘少奇、李立三一起搞过革命斗争,一路上纪律严明。据他们说,萍乡煤矿可以让学生下井劳动,这使我心痒难耐。

萍乡是中国南方的著名煤都,早在清末就很有名,清光绪年间由张之洞成立的"汉冶萍煤铁厂矿有限公司",是当时亚洲最大的钢铁联合企业。所谓"汉冶萍"就是指的汉阳铁厂、大冶铁矿和萍乡煤矿。它所属的安源煤矿也是一个著名的革命景点,毛主席曾在这里领导过工人革命。

我从来没见过煤矿,更没到矿井里去过,何况还可以经过安源。因此我不但想去,还想下井,这真是可遇不可求的事。从萍乡到井冈山,要经过三湾,这也是我军革命史中的一处重要地点。

67.1.7

一路上,听从井冈山方面来的同志讲,井冈山上很冷,已经大雪封山了,公路也被冰冻住,汽车上不去,粮食上不去,人也下不来。山上的人靠飞机空投粮食,是周总理打电话让空投的。又说什么来了紧急通知,要暂时不要上井冈山。这些消息搞得人心惶惶,但我们没见到这个通知,所以我们还是要去,起码要到萍乡去,到安源煤矿去参观劳动。如果这些情况是真实的,就走到哪是哪吧。

67.1.8

今天来到了醴陵,估计明天可以到萍乡。

到醴陵的第一个印象就是,接待站有人管得太宽了,我们要去井冈山,他们不让,说什么那儿没住的,没吃的,上不去,还有脑膜炎等等,把井冈山说成了地狱,他们好像是才从这个地狱里逃出来似的。我们不相信,红军十万人马能住下,红卫兵八万人住不下?不管怎样,我们要去,起码要到了萍乡再说。

67.1.9

今天来到了萍乡,这儿离安源只有十多华里,离井冈山只已近在咫尺了。

在萍乡,我看到了中央军委首长的讲话,证明了前面所说的情况。飞机空投了四十多万斤粮食,仍然供不应求,气温下降到了零下七到十几度,许多同学一天只吃一顿饭。我们有些担心,因为我们带的衣物太少,如果没有地方住会冻坏的。一定要做好思想准备,带足干粮,好在我们都背着行李,实在冷了,可以用被子裹一裹。

这两天,我们准备在萍乡、安源活动。劳动是不行了,要排队,得等十多天,我们的时间不够。

67.1.10

今天到安源去参观,但到井下参观要等到十六号,下井劳动要等到二十五号,因此我们决定先去井冈山,然后再回来劳动。我们在接待处登记联系好,二十五号下井参观,二十七号下井劳动。

在安源,我们参观了路矿工人俱乐部、谈判大楼、主席在安源工作的旧址等。路矿工人俱乐部真大,这是工人自己修起来的一栋大楼,里面有许多革命烈士的照片和生平事迹。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是在毛主席的领导下,由李立三、刘少奇主持的,以"从前是牛马,现在要做人"为基本口号,以增加工资、改良待遇、组织团体三个要求为目标的一次极为成功的工人运动,斗争经过精彩激烈,最终罢工取得了完全胜利。

67.1.11

早上从萍乡出发,向井冈山方向前进。走了三十六里到南坑吃中饭,以后就开始登山。公路全是之字形的,我们走的是小路,向上时全是一步高过一步,不知出了几身汗,晚上到达了坊楼,这里是甘祖昌将军的家乡。

这一路,不说路又险又怪,还见到了不少新鲜事物。

先看见的是煤山,整个山都象是煤堆起来的,没有树的地方都露出煤层来。看见几个煤坑,可能是公社开发的,坑洞就象是地道一样,又黑又深。山溪流到这里,本来很清亮的水都变黑了。煤坑外还有些小铁轨,工人们推着煤车走几步就站上车,车顺山而下,越来越快地向山下飞去,真象箭一样。我们都很担心,要是翻了怎么办?

后来又看见了水碓,这是劳动人民创造的、利用水能做功的机械。木制的车叶,在溪水的推动下带动一个大轮子,大轮子又通过一系列的传动装置带动四个木碓,此起彼落的自动工作,真是又简单又实用。

67.1.12

中午在莲花吃过中饭后又开始翻山。这里的山一座比一座高,但听说是毛主席走过的路,所以大家越走越起劲,虽然全身都被汗水湿透了,却没有人喊累。晚上来到文竹,到文竹之前,一路都是下山。林中一种怪鸟的叫声很吓人,象是人在哼叫,就象有人下山跌了跤似的,迷惑了我们一阵子。

67.1.13

中午来的了三湾,著名的三湾改编就是在这里。

三湾改编是在毛主席的领导下,在我军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一次军政改编。它的核心是如何建设一支新型的人民军队,以保证党对这支军队的领导,同时在军中建立肃清旧军队残余的民主主义制度,支部建在连上就是这时提出并确定的。从此确立了中国共产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组织系统,确立了"党指挥枪"的原则,也奠定了中国革命胜利的基础。

但是,由于反动派的破坏,也由于不注重保护,原来的旧址全毁坏了,只看到一些旧地名以及一棵古老的大樟树。据说,在三湾改编期间,毛主席就常常在这棵大樟树下给干部战士讲话。

从文竹到古城,一路上都是翻山。从翻山的过程中。我真正体会到了毛主席诗词中"无限风光在险峰"的豪情和"倒海翻江卷巨澜"、"万马战犹憨"的自然意义。

67.1.14

十二点多到了茅坪,因为到井冈山还有六、七十里路,中间又没有接待站,所以我们决定今天就在茅坪过夜。

在茅坪,有毛主席住过的八脚楼,"中国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存在"一文就是在这儿写出来的。这儿还有毛主席主持召开的湘赣边界第一次党代会旧址、革命老根据地及茅坪地区革命斗争史展等,我们正好利用下午的时间进行参观。

在茅坪,还有一片红军烈士墓,这儿埋着五十多名红军指战员,都是在27年红军攻打新城等地时壮烈牺牲的。各地革命师生来到这里,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缅怀他们。在他们的墓地周围,摆满了野花,还用小石子排出许多口号,如"气壮山河"、"自有后来人"等,看了使人非常感动。没有无数革命先烈们前仆后继、不屈不挠的斗争,新中国这么会诞生?劳动人民怎么会翻身?现在我们来到这里,就是要向他们学习,在今后的生活和工作中发扬这种精神。

67.1.15

从茅坪出发,经过步云山红军练兵场、红军被服厂、小井红军医院、黄洋界哨口等,于下午两点终于到达了我们此行的目的地--井冈山(茨坪)。

步云山红军练兵场附近的山坡上,有一块石头,据说毛主席以前就经常坐在这块石头上,一面看书,一面观看红军练兵。我也禁不住去坐了一下,还真是个好地方,环境安静,居高临下,又能看书,练兵场上的情况也尽收眼底。

在小井红军医院附近,有负伤生病因而遇难的红军战士殉难处,这儿也有许多红卫兵献的花圈、标语,语录铺满了地,使人不由得肃然起敬。

映像最深的是黄洋界。从茅坪一直到黄洋界,只有一条小路,有近二三十里都是七八十度向上的山路,地势真是险要之极。爬上黄洋界时,四周的山全在脚底下,山顶上风很大,气温很低,水壶中的水滴下来一会儿就成了冰。黄洋界哨口的工事已经看不到了,但修起了一座黄洋界保卫战胜利纪念碑,是朱德题的字,另一面是毛主席的诗词"西江月.井冈山"。纪念碑矗立在最高处,很远就可以看到。站在黄洋界上,看着四周脚下的山峰,想着当年红军在毛主席的领导下在这里消灭江西两只"羊"的战斗,感到无比的亲切。

在黄洋界,我买了一条井冈山的扁担。井冈山遍山的毛竹,用毛竹制成的扁担与我们以前见过的扁担样子不同,它中间粗一些,两头逐渐越来越细,据说挑起东西来颤颤悠悠的弹性特别好。小时候课本中有一篇课文是"朱德的扁担",映像深刻,当时,毛主席和朱德同志带领着红军打下宁冈后,就是用井冈山的扁担从山下往山上运送粮食的,我能得到一只同样的扁担,非常自豪。

过了黄洋界,不到两三里就开始下山,一直到茨坪--井冈山的中心。

进入井冈山,必须通过象黄洋界这样的五大哨口,它们是黄洋界、桐木岭、八面山、双马石和朱砂冲。五大哨口地势险要,周围都是崇山峻岭,只有一条小路通过其间,真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而五大哨口围着的茨坪却是方圆几十里的一大片平地,我走进茨坪就看见了大片的水田(因为是冬天,水田是干涸的)。想当年毛主席走遍整个罗霄山脉,选中了中段的井冈山作为根据地,与这儿的地形险要,易守难攻是有很大关系的。

67.1.21

在宁冈汽车站,许多红卫兵在此等车,汽车站的办公室里空无一人,吴钢在办公桌的抽屉里找到一张同意乘车的字条,原来乘车还要批条。

好不容易等来了一辆货车,凭条子上了车。想不到坐汽车比走路还累,从宁冈到江西的分宜,200多公里,汽车走了7、8个小时。车是装货的,没窗子,就象是个大闷罐,一路上有60%的人都吐了,有的连苦胆水都吐干了。我虽然没吐,却头晕。要不是怕误了时间,赶不上下井劳动,我真的愿意走路。

车到分宜,碰巧赶上了向西的火车,晚十二点就到了萍乡。现代化的运输工具真快!

终于和吴钢、宋彬分开了。在一起总少不了抬杠,分开了又显得有些孤单。好在安源煤矿对我吸引力巨大,走这么远的路,好容易有了这次机会,不仔细体会体会不是白来了吗?

67.1.22

昨晚12点才到,睡得很晚,今天起来已经8点多了。因为过年前要赶回武汉,就先到火车站去了解了一下乘车的情况,看来返回的问题不大。

离25号下井参观的日子还早,这两天决定留在萍乡。萍乡街头的大字报比较多,我看了许多,还抄了一些。毛主席的第四卷著作出版发行到现在,我还没有看到,非常想得到一本。据说四卷里的许多文章都是在湖南、井冈山地区写的,我来到这里,实地阅读会觉得非常亲切、非常深刻,应当好好补补课。

67.1.23

在萍乡街头,看到了文汇报的许多好的社论以及相关的大字报,毛主席赞扬新生的文汇报和解放日报,这将掀起全国文化革命的一个新的高潮。我感到形式逼人,我不能长期不了解本地的斗争情况,在安源参观、劳动后,要立即返回武汉,回到学校参加活动。

67.1.24

今天,我又一次来到了红色安源。安源街上满街都是大字报,新的"革命生产委员会"就在今天接管了厂矿企业。工人们下班后都没休息,街上看大字报的人很多。从他们的神情看,都看得很认真。这说明,在毛主席的领导下,文化革命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更新的阶段,革命的主力军--工人、农民开始向资产阶级当权派开火了,这预告着胜利的一天更近了。我一定要响应毛主席的号召,到工人、农民中去,向他们学习。

在矿接待处联系明天参观的事,领到了矿灯、矿帽、腰带、胶鞋、毛巾和工作服。明天就要下井了,心里激动不已。

67.1.25

下井的人很多,得分批下,等了一上午,直到中饭后才轮到我。

我下去的煤井是毛主席曾经下过的矿井。在换好工作服,带好矿灯、矿帽,穿好胶鞋后,乘上了矿井的小电车。小电车把我们带向井里,沿着向下的铁道钻进了一个大山的肚中。这一段路全在隧道一样的洞中,顶上有电灯。走了大约1500米后,小电车停了下来,工人师傅把我们带到一个罐笼旁,大家都进罐笼后,罐笼就快速下降。由于速度太快,有的女同学吓得叫了起来,我的耳膜也感到一阵阵压力,心也不由得向上提。下降了170多米后,到了下层隧道,工人师傅带领我们开始参观。

刚开始,隧道比较宽阔,走了大约五、六里后,由主隧道向工作面行进,洞口就小多了,有的要蹲下才能通过。井下的通道四通八达,又黑,有时要向上爬,就象是爬山,有时又要向下,有的洞口风大得几乎要把人吹倒,要不是由工人师傅带领,真会迷路。开始大的坑道是由钢架或水泥架作支撑的,小的坑道是由木头柱子作支撑,但有些工作面,顶上什么支撑也没有,就用些竹子作成的东西钉在顶上,水滴滴答答往下滴,看了真吓人。

听工人师傅说,这个矿全是烟煤,共有九个水平(一个水平有三层煤),煤层厚的有的有四、五米,薄的只有几寸,已经开采了60年左右,但才挖了一个多水平。最下面的一层地下水太大,因而无法开采(确实,现在的地下水都很大,坑道的排水沟里水流不断,走路还得穿胶鞋)。我们参观的工作面煤层有180米长,几十米宽,不知有多厚。煤在矿灯下一照,光闪闪的,就象黑宝石。我找到一块煤,它还保持着树干的形状,树的年轮依稀可见。

作业面的工人正在工作,手中的风镐"吐吐吐"直叫,很利索。我见了心痒难耐,也想试试,工人师傅高兴的将风镐送到我手中,教我开。我又紧张又激动。风镐很重,但开起来不费力,只用手轻轻一按,镐头就钻进了煤层,快极了。

听工人师傅说,开挖煤层的时候,先要把煤层周围挖一圈通道,然后由一边向另一边挖。挖一点就树一点井架,挖过的地方就将井架拉出来,让它倒塌。就这样全线推进,煤挖完了,井也就全塌掉了。煤先用风镐挖松(有的是用放炮的方法),然后工人把散煤铲到传送带上,再转移到矿车里,矿车由罐笼提升到上层隧道,再由小电车带到地面,送到洗煤厂。这个煤井有三十多里路长,这次我们只走了三分之一,可是等我们出井时已七点多,天已完全黑了。

67.1.26

一早,我就来到安源敬老院,这儿住的全是老工人,最年长的有90多岁,年纪小的也有60多。我到这儿来的目的,是想听听红色安源的矿史介绍,也就是安源煤矿的工人斗争史。这对于我们来说,是最好的阶级教育课堂,也是接受工人阶级教育的最好方法。

九点,老工人徐胜远来到我们中间,他先夸我们听毛主席的话,不怕吃苦,敢于革命,然后就开始讲述过去的事情。

安源煤矿是1898年开办的,是旧中国江南最大的"汉冶萍"企业的一部分。那时,工人在井下全是体力劳动,而且是赤身露体的,没有任何安全设备,事故经常发生。工人今天下去了,明天就可能上不来。要是井下瓦斯爆炸了,资本家要井不要人,封井灭火,把工人关在里面烧,一死就是几十上百。工人明知危险,下去就可能上不来,但为了填饱肚子,又不得不去,一天干十几个小时,才三块大洋,经过资本家、把头的层层盘剥,真正到工人手里还不够一个人一个月的口粮。工人们有个歌谣唱到:年轻进碳棚(下井),年老背竹筒(讨饭),病了无人管,死了裹蓆笼。矿工自己都养不活自己,如何成家?如何养家?因而许多矿工都终身未娶,结了婚的更不得了,老婆孩子除了讨米别无它法。孩子生下来,女的淹死,男的送人。真是人吃人的社会。

老工人说,你们年轻人身在福中不知福哇,你们现在有饭吃,有书读;下矿井有工作服,有矿灯矿帽。再看我们,吃的、穿的、住的一样不缺。他一面用颤抖的手拉着自己的衣帽,一面说,这些都是毛主席、共产党给的啊。这个场面既严肃又动人心弦,我的鼻子直发酸,有些女同学也是直擦眼泪。

是啊,听了老工人两个世界的对比,想想过去和现在,怎么能不爱新中国,怎么能不爱毛主席和共产党?老工人的每一句话都深深打动着我。

老工人还谈到了安源煤矿的斗争史。安源煤矿的工人在资本家的残酷剥削下,从来没有停止过反抗,正象毛主席说的: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但开始时由于没有党的领导,斗争总是失败,反抗者大半被杀害。直到主席来到安源,主席五次来安源调查了解情况,后又派刘少奇、李立三来,名义上是办学,实际上是启发工人的觉悟,组织号召工人团结起来和资本家斗……

限于时间和篇幅,详细的内容我不能一一记载,好在有史为证。

明天要下井劳动,得早点休息。

67.1.27

好容易盼来了这一天,我能和工人一起下井劳动了。

我的工作是把地面的木料运到井下去(做坑木),工作简单,但是要有力气。

带我劳动的工人是个外冷心热的人。开始我找他讲话,他不大开口,后来搞熟了,知道他姓伍,叫伍兴友;他也知道我是武汉人。劳动中我抢着干,工人老伍话也慢慢多了一些。他对我说,这两个月,搞文化革命,生产任务没完成,工伤事故也比以前多了,25号还出现了冒顶,塌了三米多,幸亏没伤到人。安矿的文化革命开始于去年八月,最近因为没有具体领导,抓得不紧,所以任务多未完成。安矿现分为两大派,一派是"哈军工"和"燎原",另一派是"灭资团"。我问他赞成谁,他说他赞成"灭资团"。我也讲了我的观点,他静静的听着,并不反驳。

这次劳动比上次参观走得远得多,下了罐笼后,又坐小电车前行了2、3000米,离开主巷道后又七弯八拐,还向上爬了很久,才开始卸材料,一直干到下班。下班时,工人老伍找到我,递给我一块木板(在矿车里当凳子,坐小电车返回井口),让我和他坐在一起,继续和我谈心,让我很是感动。可惜只能劳动一天,我想以后有机会,我还会来的。

67.1.28

回到萍乡,准备乘车到株洲,然后换乘回汉。

在萍乡铁小接待站,遇到一件好笑的事。一群从南昌来的学生,想去井冈山,沿路听说井冈山怎么怎么困难,走到这想打听一下真实的情况,铁小的接待员把井冈山说得一团糟,什么井冈山的脑膜炎很厉害啦,一天死几个啦,病人得用飞机往下运,吃的住的都成问题等等。我听了只想笑,几个刚从山上下来的同学也偷偷的笑。

想到前些时,我们要去井冈山,从株洲到萍乡,一路都说井冈山不能去,接待人员一个劲的劝我们,阻止我们前往。可是我们没有被吓倒,偏要去看看如何困难,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终于到达了目的地。

井冈山去还是不去,这是考验这群学生的时候。我是再不能轻信这些接待员的话了。

67.1.29

在上海至广州的49次快车上,我又看见一群武汉的流氓,他们又在寻衅闹事,还想打列车员,这群狗东西!幸好列车上有执勤的解放军和乘警,他们才没敢动手。我真恨不得将他们狠揍一顿,这些家伙不会有好下场的。

67.1.30

在株洲换乘82次快车,于早晨六点到达武汉。在回学校的路上,我试着踮起脚尖,后跟不落地的走了两公里多,一点也没感觉到累。一个多月的行程,脚底板长出了厚厚的一层肉垫,手中的竹杖磨短了一寸多。这次长征,对我的思想、意志、体力的锻炼是不言而喻的。古人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我能体会到其中所蕴含的哲理。圆满结束了这次长征,距离春节还有七天。

https://news.ifeng.com/history/z ... 849_1300670_7.s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文革与当代史研究网

GMT+8, 2025-11-17 07:27 , Processed in 0.038007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