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370|回复: 0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韩钢教授文革史课程笔记

[复制链接]

901

主题

1100

回帖

7511

积分

论坛元老

积分
7511
发表于 2024-10-18 22:24: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转帖]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韩钢教授党史课程笔记



文革研究现状:
1980年开始
详细的研究情况就是老师发的那个推荐书目。
文革三阶段:
1966年5月-1969年4月,开始的标志是五·一六通知,结束的标志是中共九大。
1969年4月-1971年9月,结束的标志是九·一三事件,即林彪事件。
1971年9月-1976年10月,结束的标志是粉碎四人帮。
一、文革发动的原因:
从大跃进失败开始。1958年-1960年的大跃进运动,以毛泽东的失败而告终。
61年开始,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主要是针对农村的经济:
1、抓农村的生产关系,改全民所有制为集体所有制;
2、改公社所有制为生产小队所有制。
61年底,国民经济有所恢复。毛泽东做了《卜算子·咏梅》
毛认为当时国民经济形势往上走了。
1962年1月-2月,落实国民经济调整底任务,扩大会议。
“中央一二线”,毛由一线退到二线。
这种想法毛在1956年就有了。
刘少奇在一线主持中央日常工作。
中央权力一直分一二线,文革也由此而产生。
    分歧一:经济形势上
    毛泽东认为经济已经好转了,从谷底爬上来了。
    刘少奇发现,国民经济远没有上去,国家财政赤字60亿。
        58年开始,连续四年寅吃卯粮。
        刘、周、陈云等认为,经济没有好转,相反还在下滑。
        陈云认为,要把基础建设工程必须统统下马,用国家基本力量恢复农业和轻工业。
    分歧二:如何调整上
    刘少奇等的措施非同一般。
        农业实行包产到户。57年时候就已经批判过这种包产到户。
            这种包产到户很快帮助农民度过了饥荒。
        61年,安徽首先开始。曾希圣(安徽省书记)向毛报告,毛说搞也可以,搞不好你要挨批判。
        61年11月,安徽开始大规模进行包产到户。毛责成陈伯达起草《关于巩固农村基层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文章。
        62年中央一线常委有刘、陈、邓小平支持包产到户。
        中共中央农村工作部部长邓子恢也支持。
    毛泽东从根本上反对包产到户。
    分歧三:社会和政治关系
    刘少奇等平反右派362万。
        62年,国家科委、剧协会议上,周恩来、陈毅做报告,为知识分子脱去资产阶级的帽子。
        中共中央统战部,大范围摘右派的帽子,调整宗教、侨务等路线政策。
    毛泽东不满意上面的调整。
        中宣部部长陆定一认为周恩来的讲话不对,争论到毛泽东处。一开始毛不表态。后来毛说,看来还是定一懂得知识分子问题。
1962年8月-10月,八届三中全会。
        批三风:黑暗风、翻案风、单干风
1963年-1965年,社会主义教育运动
        四清运动
        毛与刘发生分歧:
                毛认为这是针对上层干部,是针对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的。
                刘认为这种针对基层干部,要搬石头,背靠背,扎根串联访基层。
1964年底,65年初之中共中央政治局全国工作会议
        毛与刘发生正面冲突
        另外,邓小平主持底中央书记处会议,没有邀请毛参加。
        毛非常生气此二事,说一个不让我说话,一个不让我开会。
1964年12月26日,毛生日,只邀请了四个劳模和他同坐一桌
        并且对刘少奇说,我只用一个小指头就可以把你打倒。
由此,毛泽东认为只有通过自下而上的大规模的运动,才能清除党内的当权派。

二、文革的第一阶段:66.5-69.4
1、导火索:
批判历史剧《海瑞罢官》开始。
从意识形态领域来批判第一线的领导人。
江青组织人来批判吴晗的《海瑞罢官》
      最早找的是李希凡(批判俞平伯的人),李不干。
      后到上海找到了张春桥,姚文元等,写了批判的文章。
      后告诉了毛泽东,毛认为这是一个机会。
      吴晗是北京市副市长,北京是北方局的班底,北方局书记曾是刘少奇,另外还有彭真。
      所以通过批判海瑞罢官,可以牵涉到第一线的人。
      《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
      说戏里有退田的内容,就是影射大跃进,主张包产到户。
      毛认为,这样的批判还不够深刻,关键在于罢官,认为是影射彭德怀的事情。
      北京方不让此文发表,毛说那就出小册子。
      后来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批判了北京市委,中宣部。
1965年底,上海,中央政治局常委扩大会议
        批判罗瑞卿
        因为林彪委托叶群向毛泽东告状,说罗要夺他的权,所以打下了罗。
1966年2月,上海,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
        会议的纪要,核心内容就是建国十七年来的文艺是资产阶级的文艺。
以上两事,毛在政治中获得了军方,主要是以林彪为代表,的支持。
1966年上半年,批三家村,邓拓,吴晗,廖沫沙
        《前线杂志》,“三家村杂记”,主要是一些针砭时弊的杂文,吴南星
        这样的批判意图就是牵涉北京市委,牵涉出北方局。
2、文革发动
1966年5月4日-5月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
        通过了“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通知”
                认为,在党、政府、军队、文化界混入了一批资产阶级人物,是身边的赫鲁晓夫式人物,所以要发动文革。
                这个通知在5月16号通过,所以称为“五·一六通知”。
        改组了中央文化革命小组
                这个小组64年成立,有彭真、陆定一、康生、吴冷西等5人。
                66年改组为陈伯达、康生、江青、刘志坚、张春桥
        停止了彭真、陆定一、罗瑞卿、杨尚昆等人的职务。
        由是标志着文化大革命的开始。
5月25日,北大哲学系的大字报,有聂元梓等七位署名写的
        这张大字报被曹忆鸥(康生的夫人)得到。
        这究竟是康生策划的,还是得到了康生的支持,现在还有争论。
        康将此大字报送到了杭州毛泽东处。
        毛决定由广播台全国广播,6月1日。
        《宋硕陆平彭佩云在文化革命中做了什么》
        所有学校开始造本校党委的反。
        范围限制在校园内。
6月3日,张承先领工作组进入北大
        把学校运动置于党委和工作组的领导之下。
        决定向全国大、中学派工作组。
        工作组与造反派发生尖锐冲突。
6月18日,六·一八事件
        北大东语、西语、化学、无线电等系,揪斗了40多位教员。
        北大工作组当天下午就开会批判了上午的这种做法。
        《文化大革命简报》第9号上报中央,刘少奇支持工作组。
六·二零事件
地质学院,北师大
六·二一事件
        清华,蒯大富。
        王光美被派到清华的工作组。
到7月18日,运动基本控制在工作组之下,而毛对此非常不满。
        毛认为看来文化大革命就应该依靠学生起来。
《七律·有所思》
7月16日,武汉,亚非作家会议
        毛泽东游长江。
7月18日,毛回到北京,指责刘少奇派工作组到学校的事情。
7月26日,决定撤出所有的工作组。
中共八届十一中全会
        “炮打司令部-我的一张大字报”
        批判刘少奇
        刘少奇在全会上做自我检讨
        推翻了运动须有组织的意图
        通过了“十六条”,使文化大革命合法化
        毛给清华附中的红卫兵写信。
        6月2日,以红卫兵的署名贴了三张大字报:一论、二论、三论无产阶级革命造反万岁。
大字报和红卫兵传到社会上
        红卫兵走向社会,8月份
        破四旧(旧思想,旧文化,旧道德,旧习惯),批封、资、修。
8月18日,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接见了全国的红卫兵小将
        宋彬彬代表红卫兵给毛泽东戴袖章
                宋彬彬是东北局书记宋任穷的女儿
        此后一共8次接见了红卫兵,1100万人次
3、红卫兵运动和全面动乱
66年底,毛考虑的是:这种发动在党内高层和基层干部的不理解。毛认为他们不能依靠了,要彻底打烂现有的官僚机构。
66年12月26日,毛泽东生日宴会
        邀请了陈伯达、康生、张春桥、姚文元、王力、关锋、戚本禹吃饭。
        “祝全国全面内战”
67年初,王洪文,上海工总司,占领了《解放日报》,《文汇报》,批斗上海第一书记,书记处书记
        宣布上海市委,市人委交印给工总司
        “一月风暴”
        第一个夺了省部级机构的权
        后在张春桥,姚文元的支持下成立了上海人民公社,毛对此不满,于是改称上海革命委员会
        由此,文化革命时期的领导机构就是革命委员会
67年起,造反派和“保皇”派斗争激烈
        主要分歧在对党委是要批判还是保护。
        67-68年,两派武斗,坦克,大炮都上了。
三支两军
        支工,支农,支左
        军管,军训
        军队开始进入地方,军队由此也开始混乱,也分成两派,实际上控制不了局面
68年,各省夺权,建立革命委员会
        68年9月5日,西藏、新疆同天成立了革命委员会。
        至此,全国都大换血,全国河山一片红。
68年10月,八届十二中全会
69年4月,中共九大
三、文革的第二阶段:“斗、批、改”和林彪事件(69年4月-71年9月)
1、从第一阶段的“破”,要进入到第二阶段的“立”:
毛泽东关于“立”的设想庞杂而不系统,几乎涉及各个方面。但每个方面都有设想而无系统
的步骤。
“黑六论”:关于共产党员的修养
        深入批判司令部之思想基础
“打击反革命”:清理阶级队伍
        北大清理出中统,军统,国民党三清团51人。
        70年2月-70年11月,叛徒、反革命分子,在全国有184万。
        逮捕了288400人。
        枪毙数千人。
        张志新,66年开始反对批判刘少奇,70年8月被枪毙。
“整党,建党”:恢复党组织
“整团,建团”
“精简机构”
        革命委员会的机构只有三块,政工组、业务组(生产组)、后勤组
“下放干部”:把原有的干部下放到农村,成立了“五七干校”。
        有些地方还下放了城镇居民。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大学生、中学生、初中毕业生都要下放农村
“教育革命”:
        1970年,清华、北大恢复招生
        七·二一,理工科大学,恢复报告
        招生办法:群众推荐,领导审批,学校备案
“教育革命课程设置”
        以毛著为基本教材的政治课(毛选四卷)
        结合教学科研生产的业务课
        以备战为内容的军事体育课
“文艺革命”
        以大批判开路,否定建国17年以来和解放前的左翼文艺路线,认为是“文艺黑线专政”
        文艺创作了八个样板戏《沙家浜》、《红灯记》、《智取威虎山》、《白毛女》、《龙江颂》、《红色娘子军》、《奇袭白虎团》、《海港》
        电影只有《地道战》、《地雷战》、《南征北战》
        可以从阿尔巴尼亚和朝鲜进口一点电影
        总结来说就是:“苏联的枪枪炮炮,阿尔巴尼亚的莫名其妙,朝鲜的哭哭笑笑,中国的新闻剪报”
        另外有浩然的《艳阳天》、《金光大道》
        语录歌
2、林彪事件:
无产阶级司令部内部出现了问题,林彪集团和江青集团的较力。
林彪集团成员:黄永胜、吴法宪、李作鹏、邱会作、叶群、陈伯达(军人)
江青集团成员:张春桥、姚文元、康生(文人)
这些都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
九大之前,让张春桥和陈伯达各自草拟了一个报告,后来取了张春桥的,于是陈伯达投靠了
林彪
1969年上半年开始,中苏矛盾尖锐,珍宝岛事件
九大以后,军方势力上升。
毛认为,九大虽然结束了夺取了权力,但未结束。
但林认为,九大标志着文革结束,应该开始建设了。
争论:四届人大和修宪
        九大,刘少奇被开除出党,党的权力机构变了。
        毛主张开四届人大,主张不设国家主席。70年3月
        林却说,要设国家主席,而且必须由毛来担任国家主席。
        为了写人大报告和修宪,发生了冲突。
        “天才的,全面的,创造性的”,“毛泽东思想要作为我党的指针”,毛圈掉了此两句。
        军方认为这是张春桥删除的,所以批判张春桥。
        1970年8月-9月,在九届二中全会上,吴、叶不指名地批判了张春桥和姚文元。
        九届二中全会上,有一部分在文革开始时受到冲击的军方老干部,如陈毅、许世友,他们本来就对江青集团不满,所以开始批判张春桥。
        吴在华北组发言中揭发了修宪中张春桥,姚文元的作为,这个剪报上交到了毛泽东处,毛认为这是针对他的。毛写了《我的一点意见》,批评了吴和陈伯达。
        毛认为陈伯达利用了马克思主义,欺骗了200多名委员。
        由此,庐山会议开始批判陈、吴,隐含了批林。
        矛盾由是成为毛和林之间的矛盾了。
下庐山后,要求叶、吴自我批评,同时要求“批陈整风”,要求汪东兴检讨
        而叶吴之检讨,让毛非常不满。
        1971年3月,毛要求周恩来到北戴河让林彪回北京开“批陈整风”会,林对庐山会议
没有任何表态,让毛非常不满意。
        毛一路南巡,一路批林彪,说庐山斗争没有完。
        在武汉、长沙、南昌时,毛和地方领导谈话,有军方,有民政的。军方如武汉的刘丰、长沙的丁盛、杭州的陈励耘。而这三人都是林彪的亲信,都把谈话的内容告诉了林彪。
        由此,林立果认为形势已经非常之严重了,组织了“联合舰队”,制定了“五七一工程纪要”。认为形势政局不稳,正朝有利于笔杆子的方向发展,要打着“B52”的旗号打击“B52”的力量。也就是武装政变。三种方案:
利用上层机会一网打尽;
先抓爪牙,逼毛就范;
特种手段,如暗杀等。
林立果分别在上海,杭州,南昌进行三种方案:
        火焰筒打专列
        在苏州之硕放铁路安炸药
        用枪,找上海政委王维国枪杀毛(此点存疑)
“联合舰队”原打算在暗杀了毛之后,南逃广州,进行割据。
9月13日,林彪,叶群,林立果,潘景云坐飞机逃亡蒙古。
几点存疑:
        “反革命政变手令”
        林是否知道五七一纪要
        林是否是被胁迫逃跑的
        是否是被打下来的
四、文革的第三阶段:肯定还是否定文革?71年9月-76年
共进行了两个回合的斗争
1、第一回合:
林彪事件后,周恩来71年底至72年初,调整文革政策
        9月13日后,毛泽东身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九大党章和报告中,明确写了林为毛之接班人
        由此,毛对文革初期的政策有所松动。
        1972年1月,毛泽东参加了陈毅的追悼会,对陈的夫人张茜说,邓小平的问题是人民
内部矛盾。这表示要解放一批象陈这样的老干部。
        同时,毛泽东的身体也非常糟糕,72年曾经休克过。
        72年3月,曾山和某某(?)相继病逝,毛批复要注意老干部的身体。
        72年7月31日,建军节招待会,陈云、李富春、廖承志都露面了。
        72年8月,邓小平给毛泽东写信。73年,恢复工作。
周恩来还抓了经济建设,整顿工厂,降了军工投资,抓农业、文艺、教育等。
        72年,杨振宁见周恩来,周指示周培源要抓大学理科教育,强调学校要抓基础理论。
        抓批极左思潮。
由是,与江青等发生了尖锐的冲突,在某种程度上,周的做法是否定了文革,也引起了毛的
不满。
王若水给毛写信说,林彪的问题是左不是右。
73年6月、12月,两次批周恩来,反调整。
73年6月,为外交部之《新情况》对世界情况的分析,毛泽东表示不满意。
73年12月,毛抓住了11月基辛格访华,周和叶剑英与基谈话,毛认为此谈话表现了周之
软弱,寻求美国的核保护伞。
73年,反回潮和“批林批孔”,针对周恩来
        “反回潮”:反复辟回潮,73年高校招生进行了考试,此考试被认为是回潮。
                           张铁生之白卷事件。
        “批林批孔”:批周公
2、第二回合:
在批林批孔时又出现了文革初期的局面,74年启用了邓小平主持工作。
75年邓小平主持全面整顿:军队、钢铁、铁路、农业、教育、科技
        毛又不能容忍,他的底线就是不能否定文革。
76年,中国社会已经出现了某种觉醒。
        九·一三事件后,党内、社会上有一部分人开始反省文革。
        五七一工程纪要中提到的“十多年中国经济停滞”、“群众等生活下降”、“法西斯独裁之互相倾轧的国家机器”、“敢怒不敢言”等,其实都说出了一部分人的心声。一开始在党内传达,后来在社会上传达,影响很广。
        四·五运动,天安门事件:是反文革力量的最有力的一次爆发。
76年1月、7月、9月,周恩来,朱德和毛泽东先后去世。
        同时,是年南方大洪水,唐山大地震。
76年10月6日,粉碎四人帮。
        文革至此结束。
文革期间中国损失了5000亿人民币,相当于前30年中国基本投资总额的80%,相当于全国固定资产的总额。
因各种冤假错案牵连的有1亿人。光刘少奇案就牵连了2万人。北京市干部的冤案有9800人。迫害了729511人,死亡32400人。
五、文革能够发动的原因:
1、意识形态:
激进主义,乌托邦思想,个人崇拜,阶级斗争
        中国近代以来,激进主义一直贯穿,主张突变,尚革命,尚暴力,迷信将来。
        鄙视渐变,否定改良,鄙薄传统
        特别是革命这个价值
毛在晚年提出了一整套的乌托邦思想,构想无剥削、无压迫、无分工、无商品、无货币的社
会,这种理想也成为了他自己的陷阱。
        五·七指示,每个单位都要成为小而全的实体。
从延安开始的个人崇拜,确立了毛泽东至高无上的地位。从四十年代一直到七十年代,愈演
愈烈。
有意识地进行个人崇拜。
柯庆施:“相信毛主席到迷信,服从毛主席到盲从。”
阶级斗争一抓就灵。
2、政治运作:
人治而非法治
靠群众运动,靠领袖个人意志
对人治有一种自觉的追求
毛泽东说:不能靠法律,要靠开会
刘少奇说:就是要人治,而不是法治
3、权力结构:
党政不分,金字塔式
横向权力集中到党,(党政军民学);纵向权力集中于中央,中央权力集中于毛泽东。
一元化领导。
4、中共党制:
中共党内一整套观念由列宁开始,原则为民主集中制,主要是集中,而非民主。
四服从原则:个人服从组织,少数服从多数,下级服从上级,全党服从中央。
要维护党的团结和利益。
而党就是毛,党毛不分。
例如,彭德怀的自我批评。
陶铸说:我们共产党人入了党以后,如同妇女嫁夫一样,要从一而终。
5、社会矛盾:
到了60年代积累了大量的矛盾:党与知识分子;干部与群众;群众之间的红五类和黑五类
等等。在文革爆发的时候,起到了放大文革政策的作用。


https://www.yantan.us/bbs/viewthread.php?tid=9788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文革与当代史研究网

GMT+8, 2024-12-22 00:55 , Processed in 0.082414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