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23-12-4 21:16:23
|
显示全部楼层
农 场 干 部 的 流 失
1966年是农场粮食产量最高的一年,总产6300万斤,也是农场百业兴旺,事业发达的一年。尔后,就走上了下坡路。待到李汝泌一走,齐汉弟当书记的七十年代,粮食产量由1970年以前的4000多万斤,渐渐地下降到3600万斤。仔细想来,这应该与人有关。文化革命一来,地利虽然还在,但天世不在了,人气散了,工作又如何能搞得上去。更重要的是缺人,缺劳力。劳攺犯-天天少了,就业人员老了,1979年就业人员的平圴年龄已近六十,地是有,可靠谁来种呵!干部们不安心了,看看自己的-生,己在荒原上消磨殆尽,下-代呢?不由发出劳改有期,干劳改工作无期的叹息,感慨地说:” 献了青春献子孙” 。
农场是王小二过年,一年不如一年的原因,也和干部、人才的流失有关。对企业而言,一个优秀员工离职所带来的影响是方方面面的,既有有形的,也有无形的。正视优秀人才离职所造成的损失是发展企业的前提。可在人心思走的农场,又能有什么办法把人留下来,只好任凭孔雀东南飞。在我的回忆里,文革以来,农场干部有三次大的变化。第一次是1970年,农场的一批得力干部调往吴堡湾农场了。我认识的就有王家寿、武艳荣夫妇,王家寿是后来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的站长;郑永泰、赵锡芹夫妇,郑以后是省皮毛被服厂厂长和彭英杰、孫*珍夫妇。第二次是1978年的干部调动。1978年公安部为照顾支青干部,同意一批干部内调。农场这一次走了很多人,仅场部回上海、南京的就有谭元培、王怀亚夫妇;袁剑霓、刘惠英夫妇;王国平、顾金娣夫妇;张振铎、李宝萍夫妇;汪荣富、王明秀夫妇;郭开运、徐宁夫妇;马文福、李银妹夫妇;张巨成、刘淑蓉回重庆;高清生、栾孟馥夫妇,孟宪章、龚维芸夫妇回北京。还有周美玲、戚均俊、王文奎、韩一康(解放前名演员韩兰根的三儿)、白彦纯等好几十个。第三次是1978----1979年右派平反后,平反后回內地原单位的一大批干部。同病相怜,同气相投,这一批人和我大多相熟。这一次调走的有廉英、李英楓夫妇;王翔、李淑芝夫妇;石毓成、熊则坤夫妇;时克、张秀芬夫妇。还有李君毅、缴济东、邵山、胡恒、栾孟复、吴夫竹、杨颐、孫作人、吴炳林一丈批人。人易得,人才难得,农场就此是元气大伤了。
楼主 绿洲遗老 发布于 2010-01-17 09:29
回复作者:80后的怀农孩子
顾杰是和我很熟的,我们在一起十多年,他现在仍住在巴音河河西,我们至今仍有往还。
我欢迎你在qq联系,只是我上qq的时间不多。
楼主 绿洲遗老 发布于 2010-01-17 09:37
回复:沙洲小草
请看该项目出的书:
德令哈农场尕海分场竖井排灌改良盐碱地试验初步总结-
德令哈农场尕海分场竖井排灌改良盐碱地试验初步总结【作 者】:青海省德令哈农场尕海分场等著
【丛编项】:无
【装帧项】:26cm / 12页
【出版项】:中国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 / 1972
【ISBN号】:无
【原书定价】: 稀缺/绝版书代复印
出书只署尕海分场等,对省水利局水科所,农科院土肥所和德农其它人来说是不公的,为什么不能写这些単位?这是文革中的通例,是贬低科研人员的,难道不该说!!!
楼主 绿洲遗老 发布于 2010-01-20 09:33
"民族魂"一段引自上海政协:鑫木:魯迅與“民族魂”。特补充说明。
楼主 绿洲遗老 发布于 2010-01-20 11:42
多谢了,zhuyouming77
欢迎联系,我的qq1324987891
二大队是我比较熟悉的地方。你可能还知道季振术,戚钧俊,唐前元,易来喜,田德,赵志新这些人。何才喜原是农场生产科的。仼老师原来也在机关,在计划科,和姜宣猷,廖德修,胡可国,汪荣富他们在一起。她和于文杰回了上海,真不知近况如何?
楼主 绿洲遗老 发布于 2010-01-22 11:34
回复作者:zhuyouming77
好,欢迎加入,只不过我的回忆已不多了,可能只好请你多写。
楼主 绿洲遗老 发布于 2010-01-22 16:00
呵,二大队还有几个人:张继恆,楊培良(原农场管工付的付场长),常端翼、吕二等。
宋泉光、胡可国退休后都在西宁,宋泉光几年前还来过都江堰,我们关系一直比较好。
劳改局还有邱家振、陈福祥、刘忠,潘国樑等农场的老人。
郑国良大队长是东北人,革命一生,只因没文化,在农场勤勃恳恳抓生产,孑然一身地病死在农场。才五十来岁,走的太早了。
楼主 绿洲遗老 发布于 2010-01-23 09:08
候学煜先生来考察
候学煜先生是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他是我国植物生态学奠基人之一,并创建了我国第一个植物生态研究所,从回国伊始,担任植物生态研究所主任达33年。
候学煜通过长期研究农业生态,大力提倡保持生态平稳,全面发展大农业。他对生态系统平衡有自己的独特看法:首先从类型观点看,他赞同森林、草原、农田、水域等应分别视为生态系统;同时还要从地区观点出发,主张一个地区的山、水、林、田、路、村是相互联系的,即农、林、牧、副、渔也是一个生态系统。这就是他提出“大农业”的理论基础。其次,他认为在自然界生态系统中,世界上根本不存在静态平衡。他主张一个生态系统从平衡到不平衡再到平衡,只有在保持动态生态平衡的基础上,才能达到最佳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认为保持生态平衡就是人类应用生态学原理来维护、管理、调节和控制生态系统中的结构和功能;总之,候学煜先生根据生态系统与生物多样性原理以及我国农业生产的特点,提出了大农业生态原理,是对生态农林业全面深入发展理论的阐明与优化的模式。这不仅为我国生态大农业的发展提出了正确的指导思想与实施方案,对农业生产的稳定、持续发展和改善环境具有重要意义,并且是对现代生态学的重要贡献。
为了解柴达木盆地植被分布的概况和生态问题, 先生于1980年7月,侯学煜先生对柴达木盆地植被进行进行概查,所经路线海拔2700-3700米,除沿着盆地东半部绕行之外,还三次穿过盆底的东、中、西三个部位,历时11天,行程3000余公里。其中在农场三天,看了尕海,戈坒分场和总场。在考察中对戈坒垦殖提出了批评。他明确指出:在地下水位高,盐碱重,风沙大的地方开荒种田,是破坏生态,是得不偿失。建议青海应从泽令沟,戈坒这类地区退出来,退耕还牧。果不其然,尔后不久农场就奉上面指示撤消了泽令沟分场,戈坒分场乜开始收缩。 所经路线海拔2700一3700米,除沿着盆地东半部绕行之外,还三次穿过盆底的东、中、西三个部位,历时11天,行程3000余公里。我有幸陪同了三天。
青海高寒缺氧、气候干旱、土壤贫瘠,生物自育繁殖能力极低,全省都属于生态脆弱区。而人类往往忽视自身的行为对土壤条件造成的严重破坏,而把这一切看作战胜自然的辉煌成就。恩格斯说:“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的确,自然法则是无情的。中国是荒漠化危害较重的国家之一。
青海海西地区的荒漠化是非常严重的。由于风沙和盐渍化,土质退化,耕种功能减退,植被和农作物减产。荒漠化严重的地区,土地耕种功能完全丧失,以致庄稼绝收。
是呵,候先生的建议是正确的。荒漠化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气候干旱是形成荒漠化的必要因素,但仅仅由于气候变异的影响,形成荒漠化的过程是缓慢的。而人类活动却大大加速了荒漠化的进程,因为人口的迅速增长,为满足需要,就迫使人们在干旱土地上盲目垦荒、过度放牧、过度砍伐森林、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等。这都会导致荒漠化日趋严重。所以,风侵、冻蚀、曝晒等自然因素可以导致荒漠化,但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以及由此引起的气候变化等因素才是荒漠化的主要成因。荒漠化对人类的生存、生活环境造成严重灾难,是全球性重大环境问题。但直至今天,这个问题仍没有得到应有的和足夠的重视。长此以往,人呵,终将一次又一次地受刭大自然无情的惩罚。
楼主 绿洲遗老 发布于 2010-01-24 10:05
回复作者:zhuyouming77
--------------------------------
关于打祡,捡糞当柴烧,我在文中也曾提及。打卡巴柴,实在是对生态的严重破坏。可那都是生活所逼,不打柴拾粪又能烧什么呢?人总得生火做饭。
杨培良个子高大,为人和蔼可亲,他爱人瘦小,但很能干。他的几个小姑娘我也还有点印象。想不到,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呵!
就这様聊聊农场,谈谈往亊,也是十分不错的亊。
楼主 绿洲遗老 发布于 2010-01-25 10:32
回复:沙洲小草
请再看该项目出的书:
德令哈农场尕海分场竖井排灌改良盐碱地试验初步总结-
德令哈农场尕海分场竖井排灌改良盐碱地试验初步总结【作 者】:青海省德令哈农场尕海分场等著
【丛编项】:无
【装帧项】:26cm / 12页
【出版项】:中国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 / 1972
【ISBN号】:无
【原书定价】: 稀缺/绝版书代复印
1,不论该书是公开发行.内部发行.还是内部资料,它总是发行了。我说的是当时的署名不应只讲尕海分场,因为盐改组是一个整体。这是一个集体成果。
附尕海盐改组详况:尕海盐改试验工程是由省科委主持搞的,还有省水科所、省农科院的专业技术人员参加,让陈彦昭科长负责协调组建盐改组。按照上级的安排意见,陈彦昭先与省上有关单位电话联系,待省上人员确定后,让这些人员于9月15日到德令哈农场报到开会。会上,宣布尕海盐改组正式成立,由陈彦昭任组长,省水科所的周季昌任副组长,成员有省农科院李钦榜,省水科所杨学良、魏文化、薛学诚、王成福和我。?
陈彦昭是陕西户县人,1954年从西北农学院农田水利系毕业后就进入柴达木开发绿洲农业,是一位水利专家。李钦榜1956年毕业于西南农学院土肥系,是一位土壤专家。周季昌和杨学良均是1957年西安交大水利系毕业生,也是水利专家。薛学诚、王成福和我,都是水利中专毕业。薛学诚1959年陕西水校毕业后专门搞水利工程施工,我当时年龄最小,才23岁,资历也最浅。从盐改组的阵容来看,实力雄厚,以此也可看出省上对尕海盐改试验工程的重视和必定成功的决心。(引自张学义回忆)。?
2 ,文革时的成果,习惯是不署个人,所以我才说对从亊科学研宄的人不公,这也是不爭的事吧。
3,省科技大会是1976年,省委、省政府给尕海盐改组颁发了尕海竖井排灌改良盐碱地试验工程成果奖。是集体的。而据我所想,科技人员,工程人员才应该是成果的主人。如陈彥昭,陈福祥,张学义,唐惠林,周继昌,杨学良,李恒荗,薛学诚,王玉章,李欦榜,陈德林,程森离,金仙,王咸福等等。
楼主 绿洲遗老 发布于 2010-01-26 15:02
更正:"这个项目还获得1972年全国科技大会二等科技奖,......",系本人记错时间,把省的成全国的,特予更正,致歉。
楼主 绿洲遗老 发布于 2010-01-26 15:15
那是1962年春天的事。整郝场长的运动开始之后,运动呈一边倒,中层干部人人自危,但求自保。在上面要求掲批郝的问题时,只有什么也不参与的供销科科长詹善后还不知水的深浅,还在会上大谈场长的成绩。他发言说:"郝场长的成绩是大大的,谁说没百有成绩?农场这些地不是成绩,旺尕秀不是成绩?"他这下可捅了马蜂窝,被批了个不亦乐乎。只是他实在是个老实人,工作组找不出他和郝有什么往来,才逃过一刼。
场长郝登阁被批斗之后,被关在试验站家里。由试验站的干部工人轮流看守。岀亊那天夜里,我记得是蔡流华值夜,天刚亮就听说出事了,是他岳母发现的。场长被迫自杀在试验站的家里,他们还让我去照的相,真让人心寒。在我的印象里,这是一个工作竞竞业业,勤勤恳恳,待人和善,没日没夜工作的人。他习惯熬夜,抽烟凶。他整天在下面转,深入基层、深入生产,有时就拳在吉普车上睡觉。可就这样一个忘我工作的人,连不干场长也不行,想种地也不行,最后还是成了权力斗争的牺牲品。
楼主 绿洲遗老 发布于 2010-01-27 12:28
德令哈劳改农场之终结
1954至1956年,国家在柴达木的德令哈、格尔木、乌兰、都兰等水土条件较好的地区,建立了德令哈、格尔木、诺木洪、香日德、赛什克等国营劳改农场。引进劳改,劳教人员开垦务农,对他们实行劳动改造。这些农场的建立开垦了大量的农耕土地,同时农林并举,建成了一片片瀚海绿洲,给国家困难时期创造了大量的财富。当时柴达木的粮食不仅解决了盆地内的粮食供应问题,而且还可调运到省上,解决了其他地区的粮食短缺问题。过去的老柴达木人,一谈起这些往事, 都会抑制不住激动的心情,往往发出豪情的感慨:“柴达木是一个好地方,是祖国的聚宝盆啊。”
青海的农场(监狱)建立,是出于巩固新中国政权的需要,是一种重要的专政手段。对开发西部、维护社会稳定和在经济建设中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监狱的布局,把监狱放在那些荒无人烟的地方,应当说有一定的道理。历史证明,这些监狱也确实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事物往往都存在有两面性,作为监狱的地方,荒凉确实不错。但人们也同时发现,当初没有考虑到或者考虑不周的方方面面,终久会一个一个地暴露出来,有些弊端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累积、膨胀,到后来几乎无法收拾。
一是监狱工作者,他们的工作岗位就在那里,一辈子要在那里工作,他们称自己是“无期”,不安心也得安心。为解决干部的后顾之忧,使之心甘情愿地工作,有关方面也是千方百计地为他们想办法,比如解决家属户口,等等。那么,问题就出来了:人们的看病、孩子的上学等生活的方方面面又怎么办;加之根据政策,陆续留在当地就业的刑满释放人员及他们的家属也越来越多,相应的生活问题也越来越难解决。而监狱周围多是无人区,几乎与世隔绝,每样都需要他们自己解决,于是,监狱就“办社会”,办医院;办学校;办等等公益事业……。就以学校为例。据资料记载,青海省的监狱系统,曾拥有子弟中小学100余所,在校学生1.9万余人。但由于受各种条件所制约,教学质量很难和国家公办学校相比,不可避免地给一批又一批后代人的成长带来重大影响,给监狱工作者心中留下永久的痛。那是一代人啊!有病看不了;刑满后的安置也困难重重;监狱企业亏损严重,其中有三分之二资不抵债。工资发不出,养老金拖欠……等等问题越来越多,包袱越背越重。
二是犯人,就业人员年龄一日大于一日,一天天变老,劳力日益不足。空有万亩土地,靠谁来种?
三是政策变化,1、1981年底以前的留场(厂)就业人员符合公安部、劳动人事部(83)公发(劳)字51号文件规定转工条件的,不再办理转工手续。在岗期间享受正式工人待遇,达到退休年龄时,由劳改单位按照固定工退休办法退休。
2、1982年1月1日至1988年7月底以前留场(厂)的就业人员,经市劳动局批准,已办理转工手续的予以确认。
3、留场(厂)就业人员中私自离场(厂)一年以上至今未归的,由各单位报市劳改工作管理局批准,按除名处理。
4、1982年1月1日以后的留场(厂)就业人员,符合转工条件,未办理转工手续的,以及今后刑满释放人员中的主要技术骨干、劳改生产确实需要的,报劳改工作管理局审核后,由劳改单位所在区、县劳动部门批准录用为合同制工人。
从此,劳改农场也就难以为继了。从七十年代末开始,青海的监狱曾进行过四次较大规模的调整、收缩。但由于受固有的思想观念制约,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调整不到位、不够彻底,始终未能从根本上改变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模式,沉重的历史包袱不仅没有得到减轻和解除,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更大更多的问题还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地一个接连一个摆在人们面前,不容回避。
改革开放后,随着劳改犯人的逐年减少和原有犯人,就业人员年龄越来越大,柴达木地区的劳改农场也相继撤销,大片的土地逐渐被荒芜。一部分农场开始引劳来解决种植粮食的问题。这就为东部地区长期缺少土地的农民提供了新的机遇。为了充分利用柴达木地区丰富的农业资源,青海省开始实施“以海西之富,济海东之贫”的异地扶贫战略,由国家投资在各个农场实施了大规模的农业综合开发,极大地改善了各国有农场的农业生产条件,也为异地扶贫开发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从八十年代开始,将监狱系统的X个农场40多万亩土地,整体转让给地方政府,用于接纳安罝海东化隆,循化,湟源,湟中,互助,民和,大通的移民。十多年来,共安置了7300多户、35000多个农牧民。仅德令哈农场就安置了436户。地图上再也没有德令哈农场的名了,现已改叫尕海镇、怀头他拉镇、柯鲁柯镇。
劳改农场结束了自己的历史史命,农场没有了。我也离开了,离开那生活了二十多年的地方,走向新的工作。
楼主 绿洲遗老 发布于 2010-01-28 10:55
关于郝场长,我再引一点:
场长郝登阁在我的印象里,也是和您一样的感觉,他是一个工作竞竞业业,勤勤恳恳,待人和善,没日没夜工作的人。他习惯熬夜,抽烟凶。另外他老人家抽烟从不点火,总是一只接一支的抽,记得当年有些人跑到他的办公室蹭烟抽,哈哈!他有个毛病凡是到他办公室的人他都给烟抽。您写的非常真实感人,催人泪下。您所提到的李放同志我家和他并不熟,但是我家一家人永远不会忘记在那困难的年代是他派人给我家送来的两个大洋芋,那是人间的真情。永远无法用现在的金钱来衡量,我的视线模糊了。我赞成1429楼的朋友所说:“往事不堪回首啊,那段历史不光给一个小小的德农造成了无法挽回的损失和永远挥之不去的心痛,那是历史的重复,那时的德农人只不过是这个历史阶段的牺牲品。”劳改农场最方便的是劳改啊!如果真有上帝,那愿我的主原谅那些当年成心整人的家伙吧!也愿他们的灵魂能够早日升入天堂!不要总是呆在人吃人,狗咬狗的地狱里!我的祝愿是善良的!
(引自百度 德令哈农场吧。 作者:123.150.251.* )
楼主 绿洲遗老 发布于 2010-01-28 11:29
也没有德令哈农场的名子了,德令哈农场及各分场已改叫尕海镇、怀头他拉镇、柯鲁柯镇及12个农场改制的新建村了,一大队叫花土村,三大队叫连湖村,四大队叫希望村,六大队叫民乐村。共安置返青哈萨克族群众400百多人 安置贫困移民3.17万人。二大队我还不知吀叫什么村。
楼主 绿洲遗老 发布于 2010-01-29 15:56
再发几张海水兰天2009的照片
四大队监獄狱墙及岗亭
楼主 绿洲遗老 发布于 2010-01-29 17:15
修造厂大院
楼主 绿洲遗老 发布于 2010-01-29 17:16
场部大街
楼主 绿洲遗老 发布于 2010-01-29 17:17
**班毕业照
楼主 绿洲遗老 发布于 2010-01-29 17:23
呵呵,又弄错了,是李澳照的.向李澳致歉,原谅原谅.
楼主 绿洲遗老 发布于 2010-01-29 22:0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