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2130|回复: 3

陈毅女儿回忆“文革小留学生”

[复制链接]

896

主题

1099

回帖

7472

积分

论坛元老

积分
7472
发表于 2023-6-19 23:45: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陈毅与邓小平在天安门城楼上

乍一看,眼前的丛军,眉宇之间和她的父亲陈毅很是相像。

丛军现任中国驻联合国公使衔参赞,她的另一个身份是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王光亚大使的夫人。这几年,她和丈夫王光亚常年工作生活在纽约,只有开会或度假才回国。

陈毅最为人乐道的就是有三重身份——元帅、诗人、外交家,作为陈家唯一的女儿,丛军走的几乎是和父亲一样的道路:参军入伍,出国留学,从事外交。

身为外交官又是名门之后,丛军在国际舞台上的每次亮相都格外引人关注。加上她一口标准清澈的伦敦音,更是让许多西方外交家为之倾倒。特别是那些了解和熟悉陈毅元帅的老外交官们,更是在丛军身上依稀看到了陈毅的英姿。


陈毅全家——陈毅、张茜,陈昊苏、陈丹淮、陈小鲁、陈姗姗(丛军)50年代初上海合影

“哪儿都不要去,就留在家里学外语”

陈毅元帅给几个孩子取的名字,基本是按出生地而来。长子陈昊苏生在江苏,次子陈丹淮生在安徽,三儿陈小鲁生在山东,只有女儿丛军因为姗姗来迟,而名姗姗,直到参军后才改名为丛军。

丛军少时就读于北京外语学院附中,1972年经周恩来批准,被选派到英国伦敦经济学院学习语言,改革开放后又到美国攻读国际关系硕士学位。她先后在外交部当过翻译、司长,还出任过驻爱沙尼亚大使,是我国为数不多的女大使之一。

丛军的职业生涯,几乎就是父亲给开的头。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选择外语专业,需要远见和经验。丛军即将升初中时,上什么学校,陈毅和张茜夫妇的意见出现了分歧。

“妈妈希望我考解放军艺术学院,因为她原来是新四军战地服务团的,能歌善舞,很活跃。我从小学钢琴、小提琴,都是妈妈的主意。可爸爸却说,国家很需要外语人才,女孩子文静一点,学点外语不错。正好当时外语学院开始办附中,我觉得我爸这个决定特好。”

这场文艺和外语的争论,最后还是父亲说了算。丛军进入外语学院附中读书,直接影响了她的一生。

为了帮助女儿学好外语,陈毅专门给丛军买来了英国广播电台英语讲座唱片《林格风》和《基础英语》等教科书。40多年前陈毅的这些行为,即使放在今天,也足以和当今许多望子成龙的家长相媲美,足见他对女儿的呵护与器重。

然而,初中刚毕业,文化大革命突如其来,学校要停课闹革命。丛军再次面临前途的选择,或上山下乡,或参军报国。陈毅当时表示,女儿哪儿都不要去,就留在家里学外语,国家将来还是需要外语人才的。然而,在大环境的压力下,陈毅并没有留住女儿。

1968年,丛军到北京军区二六一医院当了一名护士。

但工作之余,父亲始终坚持着自己当初的意见,没有让女儿中断外语学习。

丛军回忆说:“1971年,我到北戴河探望父母,当时爸爸已经有病,这是他最后一次到北戴河去休养。那时妈妈拿出一套四册的英语医学课本,她帮我复习英文。当时我心里都觉得无奈,我还有希望学习英文吗?”

“我能选择这个职业,能有今天,还是靠父母的支持。在那种情况下,他们没有让我放弃,我很感激他们……”


陈毅全家——陈毅、张茜,陈昊苏、陈丹淮、陈小鲁、陈姗姗(丛军)合影


“文革”中第一批留学生

几年后,丛军结婚时,父母已双双离世,他们没能看到女儿的婚礼。新娘随身的嫁妆,就是一架钢琴、一套书,那套父母给她买的医学英文课本——那是她心中的圣经。

1972年,机会终于来了。“当时父亲刚去世不久,母亲又查出患有癌症,住在301医院。姬鹏飞外长的夫人许寒冰是外交部干部司的司长,她到医院来看望母亲。她告诉母亲说,现在有这么一个机会,周总理指示,翻译还是要培养的,想把过去在外语附中学习的老初三学生招回来,送到国外深造,将来回来后就到外交部当翻译。你女儿是外语附中的,符合这个条件。”

病中的张茜听到这个消息,既高兴又担忧,因为过去有过规定,高干子弟不能出国留学。张茜决定先征求一下周总理和邓颖超的意见。“邓妈妈回电话,‘恩来说是有这种规定,但现在情况不一样了,陈老总去世了,让姗姗去学,这个是可以考虑的。’意思就是说,我父亲已经去世,现在也不是什么高干了。既然总理都说没问题,妈妈就把我送去了。”

事后,丛军才知道,他们是在“文革”期间送出去的第一批学生,是红色中国在经历浩劫时,特意选派出的苗子。他们的任务不单单是学习知识,还是中国保持与世界交流的一点火种和希望。

在这批负笈西游的学子中,还有现中国外交部部长杨洁篪,外交部副部长、驻美大使周文重,外交部副部长、驻联合国大使王光亚,以及后去的原商务部副部长龙永图等。


1919年,18岁的四川青年陈毅走出大山,远赴法国勤工俭学。53年后,22岁的丛军再次踏上西去的求学之路。和她的父亲一样,求知报国。

当时,已知自己来日无多的张茜,也给远行的女儿写了一首诗:

丹淮昔离家,父写送行诗。

儿今出国去,父丧母孤凄。

临别意怆恻,翻捡父遗篇。

与儿共吟诵,追思起联绵。

汝父叮咛句,句句是真知。


陈毅与张茜在五十年代初期的合影


父亲是个美食家

丛军曾在她的文章中提到,父母性格反差很大,父亲陈毅好动,讲话快人快语,做事雷厉风行,生活上马马虎虎,要求不高。母亲张茜则好静,生活中井井有条、干干净净。“一个急一个慢,现在想起来他们俩是非常好的组合,最佳组合。”丛军说。

张茜原名叫张掌珠,1938年参加新四军时,她还不满16岁。她在战地服务团经常为部队和群众演出,演技出众,歌喉动人,加上容貌俊美,深受将士们的喜爱,也打动了陈毅的心。


1940年春,陈毅和张茜在溧阳县水西村结婚时的留影

1940年2月,39岁的新四军一支队司令员陈毅与18岁的湖北姑娘张茜在江苏溧阳水西村新四军江南指挥部结为伉俪。此后,这对夫妻相濡以沫,牵手走过了32个春秋。

丛军这样评价父亲:“风趣幽默,多才多艺,懂得生活,有品味”。在她的记忆里,家里经常是高朋满座。周恩来、邓小平、李富春、李先念和几位老帅都到陈家做过客。一些老部下来北京开会,陈毅照例也要做东。一来二去,开支自然不小。有时陈毅看过账单会大吃一惊,赶快向夫人张茜保证:一少请客,二少欠账,三多写稿子赚钱填窟窿。可是过不了多久,故态复萌,照请不误。

丛军说,父亲还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美食家。陈家有道拿手好菜:罐罐鸡和罐罐牛肉,这也是川菜中的一道特色菜。一次,陈毅特地把周恩来请到家里共享口福。周恩来吃后赞不绝口,还专门请厨师出来,非要见见本人,可见味道之美。

“有次,万里叔叔跟我说,你爸爸特别爱吃,他说要吃遍京城所有的小吃。有一次他开完会,就找到万里,说你带我去吃砂锅居吧。因为当时万里是北京市的领导,熟悉北京的地方。”


1964年,赵朴初写了一首诗,当时在《人民日报》上发表。陈毅读后很高兴,中午就把赵朴初请到家里,他特别吩咐厨师要多炒几个好菜。结果一桌菜上齐了,赵朴初很少动筷子,而且光吃白饭,不吃菜。


陈毅怔了半天才恍然大悟:“噢,你是居士,不吃肉的。”

他赶紧叫丛军告诉厨师:快,赶紧弄个鸡蛋来。

丛军说:“父亲有种与生俱来的豪爽,什么人都可以交朋友,高兴起来就把人请到家里来吃饭。我们家的人,都和父亲一样豪爽,比较大方,对朋友非常真诚,非常直率。”


1949年夏,陈毅一家和邓小平一家在上海

“妹妹结婚后,你们才能分家”

丛军永远也忘不了,“母亲去世后,我留学回来,大哥带着我去邓小平家。小平叔叔留我们吃饭,还说,‘给姗姗开间房,让她住到我们家吧。’意思就是让我今后和他们生活在一起。”同行的大哥陈昊苏婉言谢绝了邓小平的好意,哥哥决定他们自己养活这个妹妹,不给组织添麻烦。

“1974年我回国去看望邓颖超妈妈,邓妈妈也说:姗姗咱俩住一起吧。我没接茬,心里感谢邓妈妈的好意。因为我觉得这是不可能的,邓妈妈那么高的身份,另外我当时很快就要结婚,自己要组成家庭了。”

对于这些人这些事,丛军至今感恩。


陈毅全家——陈毅、张茜,陈昊苏、陈丹淮、陈小鲁、陈姗姗(丛军)60年代在北京合影

张茜去世前,专门对陈昊苏三兄弟交待:一定要等到妹妹结婚成家后,你们才能分家。1977年春节,在母亲去世3年后,丛军和王光亚喜结良缘。陈昊苏、陈丹淮和陈小鲁兄弟遵从母亲的遗愿,凑钱为妹妹张罗了婚礼。

丛军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丈夫王光亚是她在英国留学的同学,又都从事外交工作,两人相知甚深。他们唯一的儿子毕业于北京工业大学,如今在一家证券公司工作。谈起儿子,丛军一脸幸福,“我希望他能真正了解他的外公,这是我最大的财富,也是我的全部家产。”

年过半百、经历了人间沧桑的丛军,更加理解了当年父亲对自己的要求。她把这样的希望传给了自己的孩子:“我和他的舅舅们,一直是靠自己奋斗,正派、正直,希望他也做这样的人。”


https://news.ifeng.com/history/1/200709/0925_335_237305_6.s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96

主题

1099

回帖

7472

积分

论坛元老

积分
7472
 楼主| 发表于 2023-6-19 23:46:13 | 显示全部楼层
陈毅女儿的故事
[ 2007-09-30 14:34 ]
中国日报网环球在线消息:乍一看,眼前的丛军,眉宇之间和她的父亲陈毅很是相像。

丛军现任中国驻联合国公使衔参赞,她的另一个身份是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王光亚大使的夫人。这几年,她和丈夫王光亚常年工作生活在纽约,只有开会或度假才回国。

陈毅最为人乐道的就是有三重身份——元帅、诗人、外交家,作为陈家唯一的女儿,丛军走的几乎是和父亲一样的道路:参军入伍,出国留学,从事外交。

身为外交官又是名门之后,丛军在国际舞台上的每次亮相都格外引人关注。加上她一口标准清澈的伦敦音,更是让许多西方外交家为之倾倒。特别是那些了解和熟悉陈毅元帅的老外交官们,更是在丛军身上依稀看到了陈毅的英姿。

“哪儿都不要去,就留在家里学外语”

陈毅元帅给几个孩子取的名字,基本是按出生地而来。长子陈昊苏生在江苏,次子陈丹淮生在安徽,三儿陈小鲁生在山东,只有女儿丛军因为姗姗来迟,而名姗姗,直到参军后才改名为丛军。

丛军少时就读于北京外语学院附中,1972年经周恩来批准,被选派到英国伦敦经济学院学习语言,改革开放后又到美国攻读国际关系硕士学位。她先后在外交部当过翻译、司长,还出任过驻爱沙尼亚大使,是我国为数不多的女大使之一。

丛军的职业生涯,几乎就是父亲给开的头。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选择外语专业,需要远见和经验。丛军即将升初中时,上什么学校,陈毅和张茜夫妇的意见出现了分歧。

“妈妈希望我考解放军艺术学院,因为她原来是新四军战地服务团的,能歌善舞,很活跃。我从小学钢琴、小提琴,都是妈妈的主意。可爸爸却说,国家很需要外语人才,女孩子文静一点,学点外语不错。正好当时外语学院开始办附中,我觉得我爸这个决定特好。”

这场文艺和外语的争论,最后还是父亲说了算。丛军进入外语学院附中读书,直接影响了她的一生。

为了帮助女儿学好外语,陈毅专门给丛军买来了英国广播电台英语讲座唱片《林格风》和《基础英语》等教科书。40多年前陈毅的这些行为,即使放在今天,也足以和当今许多望子成龙的家长相媲美,足见他对女儿的呵护与器重。

然而,初中刚毕业,文化大革命突如其来,学校要停课闹革命。丛军再次面临前途的选择,或上山下乡,或参军报国。陈毅当时表示,女儿哪儿都不要去,就留在家里学外语,国家将来还是需要外语人才的。然而,在大环境的压力下,陈毅并没有留住女儿。

1968年,丛军到北京军区二六一医院当了一名护士。

但工作之余,父亲始终坚持着自己当初的意见,没有让女儿中断外语学习。

丛军回忆说:“1971年,我到北戴河探望父母,当时爸爸已经有病,这是他最后一次到北戴河去休养。那时妈妈拿出一套四册的英语医学课本,她帮我复习英文。当时我心里都觉得无奈,我还有希望学习英文吗?”

“我能选择这个职业,能有今天,还是靠父母的支持。在那种情况下,他们没有让我放弃,我很感激他们……”

“文革”中第一批留学生

几年后,丛军结婚时,父母已双双离世,他们没能看到女儿的婚礼。新娘随身的嫁妆,就是一架钢琴、一套书,那套父母给她买的医学英文课本——那是她心中的圣经。

1972年,机会终于来了。“当时父亲刚去世不久,母亲又查出患有癌症,住在301医院。姬鹏飞外长的夫人许寒冰是外交部干部司的司长,她到医院来看望母亲。她告诉母亲说,现在有这么一个机会,周总理指示,翻译还是要培养的,想把过去在外语附中学习的老初三学生招回来,送到国外深造,将来回来后就到外交部当翻译。你女儿是外语附中的,符合这个条件。”

病中的张茜听到这个消息,既高兴又担忧,因为过去有过规定,高干子弟不能出国留学。张茜决定先征求一下周总理和邓颖超的意见。“邓妈妈回电话,‘恩来说是有这种规定,但现在情况不一样了,陈老总去世了,让姗姗去学,这个是可以考虑的。’意思就是说,我父亲已经去世,现在也不是什么高干了。既然总理都说没问题,妈妈就把我送去了。”

事后,丛军才知道,他们是在“文革”期间送出去的第一批学生,是红色中国在经历浩劫时,特意选派出的苗子。他们的任务不单单是学习知识,还是中国保持与世界交流的一点火种和希望。

在这批负笈西游的学子中,还有现中国外交部部长杨洁篪,外交部副部长、驻美大使周文重,外交部副部长、驻联合国大使王光亚,以及后去的原商务部副部长龙永图等。

1919年,18岁的四川青年陈毅走出大山,远赴法国勤工俭学。53年后,22岁的丛军再次踏上西去的求学之路。和她的父亲一样,求知报国。

当时,已知自己来日无多的张茜,也给远行的女儿写了一首诗:

丹淮昔离家,父写送行诗。

儿今出国去,父丧母孤凄。

临别意怆恻,翻捡父遗篇。

与儿共吟诵,追思起联绵。

汝父叮咛句,句句是真知。

父亲是个美食家

丛军曾在她的文章中提到,父母性格反差很大,父亲陈毅好动,讲话快人快语,做事雷厉风行,生活上马马虎虎,要求不高。母亲张茜则好静,生活中井井有条、干干净净。“一个急一个慢,现在想起来他们俩是非常好的组合,最佳组合。”丛军说。

张茜原名叫张掌珠,1938年参加新四军时,她还不满16岁。她在战地服务团经常为部队和群众演出,演技出众,歌喉动人,加上容貌俊美,深受将士们的喜爱,也打动了 陈毅的心。

1940年2月,39岁的新四军一支队司令员陈毅与18岁的湖北姑娘张茜在江苏溧阳水西村新四军江南指挥部结为伉俪。此后,这对夫妻相濡以沫,牵手走过了32个春秋。

丛军这样评价父亲:“风趣幽默,多才多艺,懂得生活,有品味”。在她的记忆里,家里经常是高朋满座。周恩来、邓小平、李富春、李先念和几位老帅都到陈家做过客。一些老部下来北京开会,陈毅照例也要做东。一来二去,开支自然不小。有时陈毅看过账单会大吃一惊,赶快向夫人张茜保证:一少请客,二少欠账,三多写稿子赚钱填窟 窿。可是过不了多久,故态复萌,照请不误。

丛军说,父亲还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美食家。陈家有道拿手好菜:罐罐鸡和罐罐牛肉,这也是川菜中的一道特色菜。一次,陈毅特地把周恩来请到家里共享口福。周恩来吃后赞不绝口,还专门请厨师出来,非要见见本人,可见味道之美。

“有次,万里叔叔跟我说,你爸爸特别爱吃,他说要吃遍京城所有的小吃。有一次他开完会,就找到万里,说你带我去吃砂锅居吧。因为当时万里是北京市的领导,熟悉北京的地方。”

1964年,赵朴初写了一首诗,当时在《人民日报》上发表。陈毅读后很高兴,中午就把赵朴初请到家里,他特别吩咐厨师要多炒几个好菜。结果一桌菜上齐了,赵朴初很少动筷子,而且光吃白饭,不吃菜。

陈毅怔了半天才恍然大悟:“噢,你是居士,不吃肉的。”

他赶紧叫丛军告诉厨师:快,赶紧弄个鸡蛋来。

丛军说:“父亲有种与生俱来的豪爽,什么人都可以交朋友,高兴起来就把人请到家里来吃饭。我们家的人,都和父亲一样豪爽,比较大方,对朋友非常真诚,非常直率。”

“妹妹结婚后,你们才能分家”

丛军永远也忘不了,“母亲去世后,我留学回来,大哥带着我去邓小平家。小平叔叔留我们吃饭,还说,‘给姗姗开间房,让她住到我们家吧。’意思就是让我今后和他们生活在一起。”同行的大哥陈昊苏婉言谢绝了邓小平的好意,哥哥决定他们自己养活这个妹妹,不给组织添麻烦。

“1974年我回国去看望邓颖超妈妈,邓妈妈也说:姗姗咱俩住一起吧。我没接茬,心里感谢邓妈妈的好意。因为我觉得这是不可能的,邓妈妈那么高的身份,另外我当时很快就要结婚,自己要组成家庭了。”

对于这些人这些事,丛军至今感恩。

张茜去世前,专门对陈昊苏三兄弟交待:一定要等到妹妹结婚成家后,你们才能分家。1977年春节,在母亲去世3年后,丛军和王光亚喜结良缘。陈昊苏、陈丹淮和陈小鲁兄弟遵从母亲的遗愿,凑钱为妹妹张罗了婚礼。

丛军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丈夫王光亚是她在英国留学的同学,又都从事外交工作,两人相知甚深。他们唯一的儿子毕业于北京工业大学,如今在一家证券公司工作。谈起儿子,丛军一脸幸福,“我希望他能真正了解他的外公,这是我最大的财富,也是我的全部家产。”

年过半百、经历了人间沧桑的丛军,更加理解了当年父亲对自己的要求。她把这样的希望传给了自己的孩子:“我和他的舅舅们,一直是靠自己奋斗,正派、正直,希望他也做这样的人。”

(来源:《环球人物》)

http://www.chinadaily.com.cn/hqz ... ntent_6148359_3.ht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66

回帖

1333

积分

金牌会员

积分
1333
发表于 2023-7-7 03:47:02 | 显示全部楼层
相信从军是个好人, 但衙内到底还是衙内, 也许不该她来负责,毕竟还是躲过了上山下乡,提前出了国, 顺利当上了高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96

主题

1099

回帖

7472

积分

论坛元老

积分
7472
 楼主| 发表于 2024-6-29 03:11:43 | 显示全部楼层
难得糊涂 发表于 2023-7-7 03:47
相信从军是个好人, 但衙内到底还是衙内, 也许不该她来负责,毕竟还是躲过了上山下乡,提前出了国, 顺利 ...

毕竟是自己的娃,不会刨祖坟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文革与当代史研究网

GMT+8, 2024-11-21 18:25 , Processed in 0.030812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