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050|回复: 0

戴晴:怎样写出了《在如来佛掌中--张东荪和他的时代》这本书

[复制链接]

2

主题

0

回帖

29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29
发表于 2023-2-12 23:03: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戴晴专栏:怎样写出了《在如来佛掌中--张东荪和他的时代》这本书
“一定把他写出来”,谈何容易? 那年头还没有互联网。我这种没了工作证的人,税虽说照交,使用档案包括国家图书馆,却要受限制。人海中,张鹤慈的哥哥张饴慈介绍了左玉河——早在河南读大学时,左的学位论文就是张东荪,接著又做了硕士博士。就披览考证东荪先生原著而言,左玉河无疑功夫下得最多也最扎实。我们商定携手互助、“资源共享”——包括对亲属的采访和不得不以非常手段获得的资料。比方说,民盟中央如何窥圣色邀好而对自己多年盟友落井下石。

2009.09.21

他们一本正经地干下的那桩殠事必有记载,本属常识。可惜在供研究者披览的民盟史里,对此一字不提;拿著介绍信、找到资料档案俱全的民盟总部,也遭“客气”回绝。具体说,就是现在已经白纸黑字发表在书里的《关于张东荪叛国罪行的报告》(总号 19757 报告类 张东荪罪行项 编号009 保密 定期收回)。我是怎么看到它,并且将它如实翻录下来的呢?

想来读过这本书的人,都记得叶笃义:少年公子老封君(民盟中央副主席)是也。只不过他的公子时代并未像张爱玲父亲那样豪华地自我作践——他用家里的钱读燕京、办书店;而从公子到封君的一段,也是大起大落、激情加坎坷。在后记里,我曾写道:已经不再是燕京学生、早期民盟干员、后期民盟副主席的叶笃义,也在离世前,出于对传主(以及施虐者)的认识、再认识、再再认识,倾力帮助在中国近乎‘路路不通’的著者——怎么倾力帮助的?

那是1996年。在民盟总部和档案馆碰壁之后,我来到叶笃义家。若论关系,可算有一点:我编《中华英烈》的时候,曾请新华社老资格编辑方实(叶笃义的六弟叶笃成)做顾问;方实的女儿叶维力曾是我在《光明日报》服务时候的小朋友。我前往罗道庄拜望笃义先生。他虽在病中,心却不糊涂。说到40多年前的那次批斗会和大会记录,他没怎么想就对我说:“我跟他们调。我写回忆录要用。”

不久,即接到让我再到他家的电话。刚坐下,就听见门铃:一名民盟中央干部乘专车赶来:将“叶副主席要用”的资料亲送到家。叶笃义说:“好,放在这里吧。用过之后通知你来取。”这意味著他一走我就可以把这份1953年的会议记录暨决议拿到街上复印了。来人说:“您看吧,我就在这儿等著。您用完了我带走。要用的时候再送来。”

不知这是盟内调阅文档的通例,还是叶“动笔”之希图已然惊动了主管人,从而订出了新规矩。这“惊动”最大的可能是“怎么著,要搅一搅张东荪案这个大粪坑!?”至于搅坑者为谁何,副主席抑或“臭名昭著的资产阶级自由派代表人物”(笔者),还在其次。来人态度虽然坚决,尚注意基本礼貌。将文档放在叶副主席书桌上,他就退到了外屋——两间房之间的门开著,他可以看到里间,也可以随时进来,但只坐在房间另一端的沙发上,与我们保持著不与闻谈话的距离。

幸亏我的包里另有利器:录音机。我拿起一张报纸,作出举著看到样子,实为隔断我与外屋之间的视线,然后一页接一页轻声对著话筒读(读者从出版社网页公布的这份文件里,在属于表态范畴的结尾处,可看到多处“……”,这就是为省时间而略去的“万岁”等套话)。几份文件,包括《补充交代》、《补充的再补充》、《再再补充》,以及《关于张东荪叛国罪行的报告》在大约二十钟里录毕。其间,叶笃义曾走来走去倒茶换水。我们三人谁对谁都没说过话。可惜民盟明文记载的“自1952年3月10日起至1953年7月25日止共有53页”的卷宗(里边有批斗大会诸位发言),未能全部录下。

录音翻为文字之后,立刻发给张家亲属,并与左玉河等人“携手互助、资源共享”。没想到共享的结果,竟是这位体制内研究人员对它的率先发布。虽说在他1998年出版的《张东荪传》最后一页的脚注中,也礼貌周全地衷心感谢张家亲属“提供资料”(记得书中发表的检讨残片么?);感谢“笔者所尊敬的一位不便提名的女士提供了非常宝贵的资料”;可惜作为“党中央国务院智囊团”学者,虽说安享的也是纳税人的钱,却只有甘愿置身于党对意识形态严控之一途。基于此,传主在严逼下的自我贬损,变成这位思想家白纸黑字的欣然供认。“不便提名女士”和张家后人骇然、惨然之余,不得不认可这一现实:东荪先生“消失”近半个世纪后,终于有人“把他写出来”了。我这慢手的日子更不好过了。张饴慈郑重慨言:你什么时候动笔呀?是不是我活著时候能看的,就左玉河这一本传记了?

2009年,我将新书送到张饴慈手上。提在扉页上的是:另一本书出来了。你还活著。

用了好几年功,东荪先生的故事,对著者而言,已成藏在心里却随身带著的知识与智慧宝库。时至今日,每读网页跟贴,或者哪家传媒打来越洋电话,追索该日发生在我们老大中华的事。著者脑子里转著的,竟然总是“东荪先生如果在世,他会怎么说?”

https://www.rfa.org/cantonese/commentaries/dq/daiqing-09212009121616.html?encoding=simplified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文革与当代史研究网

GMT+8, 2024-11-24 14:09 , Processed in 0.034612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