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018|回复: 0

徐庆全:毛泽东《文稿》注释之误与《年谱》之遗

[复制链接]

211

主题

21

回帖

1108

积分

超级版主

积分
1108
发表于 2022-12-28 12:58: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boyaozhang 于 2022-12-28 13:02 编辑

毛泽东《文稿》注释之误与《年谱》之遗

作者:徐庆全
来源:徐庆全和八十年代

订《文稿》之误

《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3册一条注释中写道:

(1975年)9月19日 毛泽东同意《诗刊》复刊。1975年7月20日谢革光给红旗杂志社的信中写到,由于各种文艺书刊相继复刊或创刊,因此,《诗刊》的复刊已成为广大群众热切盼望的一件事。9月1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张春桥将此信转报毛泽东。毛泽东在张春桥的报告上批示:“同意。毛泽东 九月十九日”。[1]

注释陈述的事实是:为转送谢革光的信,张春桥给毛泽东写了一份报告,毛在报告上批示:“同意”。编者注明:“根据手稿刊印”。看来,注释应是根据原始档案来的,应该准确无误。

可是,2013年出版的《毛泽东年谱》“9月19日条”则说:

同日 阅姚文元本日报送的山东省章丘县侯家学校谢革光[2] 七月二十日建议《诗刊》复刊写给《红旗》杂志社的信,批示:“同意。”[3]

同一天,同一件事,同一个批示,报送的人到底是张春桥还是姚文元?

常理的判断是,姚文元报送的可能性大:第一,《年谱》和《文稿》是同一机构主持编写,《年谱》出版晚于《文稿》,似应以《年谱》为准;第二,姚文元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主管《红旗》杂志,谢革光写给《红旗》编辑部要求《诗刊》复刊的信,姚应该先看到而不是张。

《“文化大革命”时期出版史料》(以下称“史料”)一书,关于《诗刊》复刊这一历史事件,披露了一组完整的档案。史料显示,确是姚文元先看到了谢革光的信并送毛的。他给毛写了一封信:

主席:

送上要求《诗刊》复刊的一封信,请阅。

我赞成《诗刊》重新出版,并有一个想法:新出版的《诗刊》可否兼登一部分歌曲、歌词、民歌,以促进新诗的民族形式的发展。主席曾经指出:“诗当然以新诗为主体,旧诗可以写一些,但是不宜在青年中提倡。”并且还说过:新诗应该在批判地继承古典诗歌和民歌的基础上发展(大意)。现在诗歌集子出得不少,但内容深刻、能唱、能被人们记住和背诵的好诗太少,这是一个很大的弱点。鲁迅对于新诗的意见,我觉得是正确的,他说:“诗歌虽然有眼看的和嘴唱的两种,也究以后一种为好;可惜中国的新诗大概是前一种。没有节调,没有韵,它唱不来;唱不来,就记不住,记不住,就不能在人们的脑子里将旧诗挤出,占了它的地位。”“我以为内容姑且不说,新诗先要有节调,押大致相近的韵,给人家容易记,又顺口,唱的出来。”白话诗要这样做,当然很不容易,要在百花齐放中逐步总结经验;但进一步发挥无产阶级诗歌的战斗作用、真正能更好地为广大工农兵所利用来说,就向着“革命的政治内容和尽可能完美的艺术形式的统一”的目标前进来说,是应当这样去努力的。《诗刊》而刊登歌曲、歌词(包括某些戏曲曲调的歌词),刊登新民歌,是促进新诗顺口、易记、有韵、能唱的方法之一。真正优秀的革命曲子甚至可以据以再作歌词。中国古典诗词有诗和音乐相结合的传统,革命歌曲如《国际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东方红》都是可以谱曲并更加广泛流传。是不是因此而排斥只能看不易记和不能唱的诗呢?并不。这类诗将还是大量的,包括散文诗。即使很不整齐的的“楼梯式”的诗真写得好,还可以发表。编辑部的组织也不太难,老、中、青结合并吸收几位音乐工作者参加就行了。出点“草木篇”之类,并不可怕,我们都是经历过来的。

以上意见妥否,请批示。如同意,可否将来信及此信印送有关部门及政治局同志参阅。



无产阶级的革命敬礼!

                                          姚文元

                                               九月十九日


毛泽东在姚文元的信上批示:“同意”。

9月20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1975]第216号文件,注明“此件毛主席已同意”,将姚文元的信印发。

文件分送:毛泽东主席,各位副主席,中央政治局常委、在京中央政治局同志。抄送:中央办公厅、文化部、国家出版局、军委总政治部,《人民日报》、《红旗》杂志、《光明日报》、新华社、广播事业局,中共上海市委写作组、北大清华大批判组。[4]

据此与《年谱》“9月19日条”印证,《文稿》第13册之注释,尽管言明“根据手稿刊印”,也是搞错了。

“史料”一书,编者注明:“本书为非卖品,供内部参考”,比“内部发行”的《文稿》范围更窄,能看到的人并不多。故据此对《文稿》注释提出订误。

补《年谱》之遗

“史料”中关于《诗刊》复刊的这组史料,还可以补《毛泽东年谱》之遗。

9月19日,毛泽东批示同意《诗刊》复刊后,国家出版局和文化部联合起草关于《诗刊》复刊给中央的报告。24日夜,姚文元把这份报告送给毛泽东,并附上一封信:

主席:

送上袁水拍同志的来信及出版局、文化部的报告,请参阅。此三件拟印送政治局和在京同志及有关部门。

《诗刊》编辑部的组成和编辑工作的方针、计划,可由出版局和文化部共同提出,并征求一些同志的意见。编辑部出版工作当前可由出版局负责办理落实。

                                        姚文元

                                          九月二十四日夜


当天,毛泽东批示:“已阅”。[5]

此事,《年谱》未记。

毛泽东一生所历之事,当然不可能都进《年谱》;《年谱》编者当也有编辑方针。但笔者认为,这一条似应编入《年谱》。

毛泽东懂诗、作诗,与诗人如臧克家、袁水拍等联系密切,对《诗刊》一向支持。《诗刊》1957年1月创刊前后,毛与臧、袁等诗人几次谈诗,并提供诗词18首,刊登在创刊号上,轰动一时。1975年9月19日,毛批示“同意”《诗刊》复刊后,又允诺编辑部在复刊号第一期上发表“词二首”。《年谱》有记载:

12月初  阅《诗刊》编辑部十一月十五日关于发表毛泽东诗词的来信。来信说:《诗刊》复刊后的第一期定于明年一月十日出版。一九五七年《诗刊》创刊时,主席发表了十八首诗词,在《诗刊》重新出版的时候,我们十分希望再发表主席近年来的诗词新作。现送上我们收抄的《水调歌头·重归井冈山》和《念奴娇·雀儿问答》两篇诗稿,请主席订正后,连同主席新写的其他诗词一起,给重新出版的《诗刊》第一期发表。毛泽东对附送的《水调歌头·重归井冈山》和《念奴娇·雀儿问答》两首词作了修改,其中将《水调歌头·重归井冈山》改为《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将《念奴娇·雀儿问答》改为《念奴娇·鸟儿问答》,《念奴娇·鸟儿问答》结尾一句“请君充我枵腹”改为“试看天地翻覆”。并批示:“送诗刊编辑部。”[6]

《年谱》一向惜墨如金,于此事记之详尽,当也是展现毛之为诗人及其对《诗刊》支持。若如此,笔者以为,加上9月24日毛对国家出版局和文化部的关于《诗刊》复刊的报告“已阅”之批示一条,既锦上添花,又可为研究《诗刊》及当代文学史提供完整的史料。

毛泽东批示的时间,《年谱》说是“12月初”,比较笼统。张光年日记“1975年12月3日”条云:

上午到局办公,得知主席已批准《词二首》,同感庆幸。为此《诗刊》要提前于元旦出版。[7]

据此,“12月初”当改为“12月3日”,或更准确。


[1] 《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3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453-454页。
[2] 本名谢永祥,诗歌爱好者。1942年生。时在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县明水镇果家坡小学任教。
[3]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年谱》第6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第608-609页。
[4]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编:《“文化大革命”时期出版史料》,中国书籍出版社2013年版,第661-662页。
[5] “史料”,第663页.
[6] 《毛泽东年谱》第6卷,第627-628页。
[7] 张光年:《向阳日记—诗人干校蒙难纪实》,上海远东出版社2004年版,第262-263页。

https://mp.weixin.qq.com/s/7fF1dyPVtid2UIq9yTLTKA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文革与当代史研究网

GMT+8, 2024-11-23 18:05 , Processed in 0.072624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