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793|回复: 0

刘统:我的师承与治学经历 | 《寻路》序言

[复制链接]

896

主题

1099

回帖

7474

积分

论坛元老

积分
7474
发表于 2022-12-22 21:27: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寻路--近代革命与中国共产党,1900–1929

刘统 著


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21/07

刘统,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教授。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研究员。

著作有:《东北解放战争纪实》、《华东解放战争纪实》、《唐代羁縻府州研究》、《中原解放战争纪实》、《北上:党中央与张国焘斗争始末》、《中国的1948年——两种命运的决战》、《跨海之战:金门.海南.一江山》、《战上海》等;编著有:《早年毛泽东:传记、史料与回忆》、《红军长征记:原始记录》。


我的师承与治学经历


摘自《寻路》序言,标题为编辑所加


刘 统


(一)

我的人生道路和求学经历,与国家的命运同步。

1951年我出生在北京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母亲都是国立复旦大学毕业生,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当编辑。童年生活平静快乐。1962年,因家庭出身问题,父母不能在中央机关工作,被下放到河北石家庄市,父亲在河北师范大学,母亲在一个中学,当了教师。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我家经历了噩梦般的劫难。母亲被红卫兵打死,父亲被打成“反革命”。我成了“黑五类狗崽子”,被赶出校门,1969年到一家街道小厂当工人。在那动辄得咎的日子里,不敢有社会交往,只有闷在家里找些书看。文学书都被当作“毒草”抄走了,只剩下《史记》《资治通鉴》等历史书。实在没得看,把旧版的《辞源》也看了几遍。那时谈不上什么志向远大,只是打发寂寞的时光。
1977年恢复高考,我们这些“黑五类”子弟看到了希望。大家纷纷找出高中课本,抓紧复习。我也走进考场,参加了文革后的第一次高考。成绩过了线,但在政治审查时被刷了下来,理由是“历史不清楚”。当时政治空气已有缓和,不再要求家庭出身,只要求历史清楚。我家当时享受著“反革命”的待遇,却没有组织上的文字结论,就叫“历史不清楚”。眼看别人欢天喜地去上学,我却被拒之门外,痛苦之馀也下定决心:以后不放过任何一次考试的机会,别人能进大学读书,我也要读书。

1978年2月,国家开始招收研究生。当时规定:虽然没读过大学,具有同等学力的自学人才也可以报考。我找工厂领导开了张证明书,有了报考资格。我根本没什么专业,看到山东大学历史系的魏晋南北朝史专业多考一门古代汉语,我觉得适合,于是就填上了。在两个月的准备过程中,我拿著父亲的借书证,在河北师范大学图书馆里借到了王仲荦先生的全部著作,又把山大的《文史哲》杂志浏览了一遍。对导师的学术特点和山大的学术流派,有个基本的了解。

进考场的时候,我是个地道的丑小鸭。考生大多是文革前的大学毕业生、高校的教师和科研干部。而我穿著粗糙的工人装,显得很不协调。但是考起来,我的答卷比较上路。7月,我获得到山东大学复试的资格。在口试的考场上,第一次见到了王先生。他鹤发童颜,风度翩翩。先生了解我的身世和学习经历后,深表同情。他没告诉我复试考了第一,只是笑著对我说:“回去等消息吧。”

10月,等来的不是录取通知书,而是一封冷冰冰的电报:“因名额有限,不能录取。”我意识到又是政治原因。那种痛苦是难以形容的。没想到文革已经结束,我还在承受这种不公正的待遇。然而,仿佛否极泰来,胡耀邦开始主持大规模平反冤假错案。母亲的案子被石家庄市委给予了昭雪。一环扣一环,父亲也得到了平反。我拿著两份盖公章的证明,再次到山东大学申诉。王先生表示一定要录取我,山东大学党委书记孙汉卿文革中也曾遭受残酷迫害,听了汇报后激动地说:“他家受了这么多苦,本人成绩又好,为什么不录取?给他重新办手续!”一声令下,学校为我重新起草报告,逐级上报到国家高等教育部;历史系为我准备了床位和课桌,让我和已经录取的研究生一起学习,不致脱课。我就以这种特殊身份度过了第一学期。当公文旅行回来,录取通知书发到手里,已经是1979年的寒假。在文革后招收的第一届研究生中,我是最后一个入学的。

从只有初中文化的工人到大学研究生,是我人生中第一个重大转折。当我拿到录取通知书时,根本没有范进中举的狂喜。我深深感到:个人的努力和机遇固然重要,如果没有改革开放的大气候,就没有我个人的前途。我的命运、家运和国运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所以我拥护改革开放,希望国家安定发展,希望用自己的努力为国家做出应有的贡献。

(二)

我的第一位导师王仲荦教授是章太炎晚年弟子。作为历史学家,王先生首先是一位爱国者。太炎先生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深恶痛绝,临终遗嘱:“设有异族入主中夏,世世子孙毋食其官禄。”告诫子女和学生绝不能当汉奸。抗战时期,王先生辗转流亡云南、重庆。在颠沛流离之中,他手头只有一部《资治通鉴》,躲空袭警报时也带在身边。苦难的生活,使他对乱世有切身的体会,也为国家民族的命运担忧。

历史学家最重要的是史德。只有品德高尚的人,才能做出不朽的学问。而看风转向、趋炎附势的“学者”看似聪明,只会让后人嘲笑。1973年王先生在北京典校二十四史,正逢“评法批儒”运动。有些“学者”到处作报告宣传“儒法斗争”。先生对这种歪曲历史的行为嗤之以鼻,写了《百鸟朝凤》一诗,将那些鼓吹者比之为武则天登基效劳的“北门学士”。相比之下,王先生不仅没有去做那种事情,而且从开始就鄙视、抵制,不与其同流合污。经过历史和实践的检验,先生的品德更令我们钦佩。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学术道德,是我跟随王先生的最重要收获。


1985年,我考上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的博士研究生,跟随谭其骧先生。复旦大学的风气更为开放,当时又处在思想活跃时期,使我的眼界大为开阔。历史地理虽然与中国古代史相关,但更强调对地理环境的理解。比如黄河如何改道,疆域如何伸缩,民族如何迁徙,古都如何形成,一套《中国历史地图集》随时查阅。我考察了南方八省,山川地貌,风土人情,把我过去的知识变成了立体的。谭先生是一位严师,学识渊博,眼光锐利。他写的论文语言浅显,寓意深刻。他讲课一口京白,抑扬顿挫,引人入胜,我又受益匪浅。但是我的论文写作并不顺利,研究唐朝边区少数民族政区的〈唐代羁縻府州研究〉,初稿写的平铺直叙。谭先生著急,说这不是论文,是写教材。怎么办呢?谭先生强调一句:“你研究什么写什么。”就这一句点拨,使我明确了方向。于是我从问题入手,一个个加以论证,几乎推倒重来。

在科学研究上,谭先生同样是一个非常正直、严谨的学者。他强调实事求是的学风。特别在中国疆域沿革变迁的问题上,一定要用事实和历史依据说话。在研究唐朝边疆地理时,我就遇到这个问题。唐朝的羁縻州曾经设到了中亚地区,能不能说它们在历史上曾是中国领土呢?我根据史料,解读了它们的设置时间、管辖程度和与中央政权的关系,指出它们之中有的一度属唐朝管辖,有的则只是名义上的归属,并无实质意义。我的研究得到了先生的认可,在毕业答辩时,谭先生在评语中写道:

唐代羁縻州是一个很复杂很难搞清楚的问题。要搞清楚它一方面必须花很大的力气,另一方面必须绝对忠于史实,不受任何政治思想的影响。正是因为如此,所以古人、近代人直到当代人,长期以来史学界凡涉及这方面的述作,都极不完备,这为中国中古史研究、中国历代疆域变迁史研究留下了一个大缺憾。刘统同志这篇论文不能说把这个问题完全搞清楚了,但他的成就无疑大大超越了前人,成为研究这个问题的一个显著的新里程碑。

论文在分析论述上,可以说是戒绝了几十年来笼罩史学界的“左”风,凭史实讲话,做出了许多正确的论断。如其中的第七章第一节,指出羁縻州的情况,因部族而异,因地而异,因时而异,差别很大。不能说是凡设置了羁縻州的地方便有唐一代都是唐朝的领土。其中有些短时期是,长时期不是。有的一直就只是一个名义,从来没有发生过任何实质上的政治隶属关系。这些话看似平凡,但在边疆史地研究史上却是非常大胆、可贵的突破。

刘统 《唐代羁縻府州研究》
西北大学出版社,1998

十年大学的经历是宝贵的。人生中能遇到一位名师,已属三生有幸。我能得到两位名师的指导,为我后来几十年的学术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不仅得到了学问,更重要的是学到了老师的人生价值观。我一直以两位老师为典范,勤学不怠,坚持独立的学术立场和观点,力求做出有价值的、原创的研究成果。

1988年从复旦毕业后,一个偶然的机会,我被分配到军队,来到北京西山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担任《中国军事百科全书》军事历史学科的责任编辑。工作倒是对口,但军队的纪律使我不能再像从前一样做学问。怎么办呢?当时与我同事的是茅海建少校,他告诉我:军事科学院最有价值的收藏是战争年代的历史档案。如果有兴趣,可以到图书馆去借阅。我看到这些堆积如山的档案,犹如发现了一个宝库。许多过去不知道的事情、不清楚的问题,读了当年的电报、文件,就有了确切的答案。不久,谭先生来北京开科学院院士会议,我去拜访时讲了一些阅读历史档案的所见所闻。谭先生激动地站起来大声说:“你要把它们全记下来!”导师允许我改行,于是我就开始了中国现代史、中共党史和军史的研究。

(三)

中共党史和军史,我过去仅限于书本知识。到了军队,才知道这是一门大学问。

我到军事科学院工作时,全军编写的《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卷接近完成。在编写百科全书的过程中,发现中共党史和军史上的许多重大问题,以前都没有深入研究,因此产生了许多重大政治和学术问题。例如对中共党史上一些重大斗争的结论、一些历史人物的评价、平反恢复名誉,一些现时存在的学术争论等等。这些问题不同于地方学者的个人研究,需要中共中央高层来做结论,这就产生了一系列复杂的问题。先要研究事实,然后写报告请示上级批准,然后在文字上如何表述,都是我这个书生过去没见过的。这就不仅要研究学术,更要了解共产党的历史和政治。

这时,我又遇见一位良师,就是《中国军事百科全书》编审室第一任领导奚原老先生。作为三十年代的文艺青年,他来到延安,加入抗日军政大学,与毛泽东有面对面的交往。后来成为新四军4师和华东野战军的大笔杆子,许多文件都是出自他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转业到上海,曾和谭其骧先生搭档任复旦历史系书记,创办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后来到北京与毛泽东的秘书田家英编写中国现代史稿,文革前又回到军事科学院。他既是一位老革命,又是一位学者。他离休后,我经常去上门找他求教。一个个夜晚,他对我娓娓道来。历史上的一份电报、一份文件,产生的背景,内容的核心意义,他都了如指掌。档案在他眼里都是活的历史。他经历的党内重大事件,自己的坎坷经历,都使我深受教益和启发。

在军科工作期间,许多老研究员都是我的良师。他们经历过战争年代,有在军委总部机关工作的经历。讲起过去的历史和典故,如数家珍。许多重大事件,他们几句话就点到实质。他们讲的故事都是那么鲜活、那样惊心动魄。我顺著他们提供的思路再去看档案,很快就能从大量的资料中梳理出一个清晰的线索。军事科学院是全军最高科研机构,我们经常看到中央的文件和传达,还经常听中央领导人的内部报告。这些经历使我认识到:要想真正了解中国政治和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必须有在高层机关工作的经历。这样才能真正了解中共的组织体系是怎样运作的,中央的决策是怎样做出的,历史的传统是如何演变的。这样再去研究中共党史和军史,才能避免盲目性和外行的猜测,准确地把握研究的方向和重点。

在军科工作的十五年,我的爱好就是在史料的海洋中畅游。每天完成工作,我就到图书馆借出一堆资料,晚上在办公室里专心阅读,日复一日。因为没有在大学里必须年年发表论文和提职称的压力,可以安心做自己感兴趣的学问。王先生生前嘱咐我:良工不示人以璞,四十岁以前不要出书。我这时才真正感受到学无止境的真理。历史研究必须有长期的积累,研究水平是随著阅历的丰富、知识面的拓宽逐渐提高的,急功近利是不行的。后来从事写作,我才真正从多年的积累中受益。

(四)

从事中共党史和军史的研究,我首先从一些重大问题入手。

在编辑百科全书时,一些重大政治性问题引起我的关注。例如红军长征中的“密电”问题,1935年9月9日,红四方面军领导人张国焘给右路军负责人陈昌浩发出密电,“南下,彻底开展党内斗争”。叶剑英参谋长向毛泽东通报了这一情况,在争取四方面军领导人无效后,毛泽东决定率红一方面军单独北上。这是长征中的分裂,也是中共中央与张国焘斗争的焦点。但是在中央档案馆我们没有查到“密电”的原件,因此有人否认“密电”的存在。百科全书是官方修撰,在重大问题上必须有统一的结论。在聂荣臻署名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条目中,有“密电”的叙述。而在徐向前署名的“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词条中,则只说“张国焘公开进行分裂活动,拒绝执行中共中央北上的决定。”回避了“密电”的说法。在一部百科全书中有两个不同的观点,是很罕见的。这使我意识到:党史军史中的许多重大问题,不是仅靠学术研究能解决的,其中有复杂的政治因素、历史因素在起作用。

那么,我能不能写出公正客观的历史呢?我的第一本专著就是《北上:党中央与张国焘斗争始末》。书稿写成后,命运颇为曲折,两家出版社都以选题敏感等理由退了稿。在抽屉里搁了几年,广西人民出版社江淳社长有意出版。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的张树军研究员对书中一些敏感问题作了修订,终于在2004年第一次出版。虽然删去了原稿几万字,但总比出不来好。又过了十年,三联书店有意再版此书,在2016年纪念红军长征七十周年之际,三联书店推出了新版《北上》,在读者中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大家公认这是研究长征和西路军的一部客观、公正的著作。

《北上》写成后虽然迟迟不能出版,但没有影响我的情绪。王仲荦先生的著作,都是搁了二三十年才出版,我还年轻,怕什么。于是我又转入解放战争研究。解放战争的档案非常丰富,东北的资料尤其有特色。一来是东北的战役打得激烈精彩,二是当年中共中央把大批精英干部派到东北,写的材料质量特别高。以前写解放战争,都是以部队或战役为主线,比如第一野战军战史、第三野战军战史、淮海战役史等。我要拓宽视野,以战区划分来写。东北解放战争不仅是军队作战,还有根据地建设、剿匪、土地改革、军事工业建设等多方面,这就把战争的面拓宽了。而且我把国共双方放在一个平等的地位上来写,看双方统帅如何运筹决策,这样的全面叙述,才能让读者对战争全域有一个真正的理解。

刘统《北上:党中央与张国焘斗争始末》
北京三联书店,2016

《东北解放战争纪实》完成后,我托人交给了人民出版社。郇中建主任看后,认为很有特色,决定出版。《东北解放战争纪实》于1997年出版,这是我的第一部面世的专著。出版后社会反响很好,出版社认为以战区写解放战争的方式很新颖,让我继续写。我又陆续写了《华东解放战争纪实》和《中原解放战争纪实》,最后和其他三本书组成了一套解放战争系列。在写作过程中,我突出了两点:一是大量引用第一手史料,言必有据。二是注重刻划指挥员的细节。林彪、刘伯承、粟裕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优秀将领,他们运筹指挥各有特色。用他们的电报、讲话来再现他们的形象,研究他们的军事思想和指挥艺术,对不同的读者都会有帮助和启发。

刘统《东北解放战争纪实》、《华东解放战争纪实》、《中原解放战争纪实》
人民出版社,1997、1998、2003

在写作过程中,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文风。首先,我把古代史的研究考证方法引进现代史的研究中。传统的中共党史、军事著作多数是单位集体编写,重理论,具体史实少。我写党史军史,首先注重故事和细节,每个战役都写出完整的来龙去脉。如果按照所谓“学术规范”的写法,必然要进行大量的繁琐考证。我没有按那种写法,而是把考证的过程融入我的叙述之中,给读者讲一个完整的故事。而这个故事,是我筛选大量史料、去粗取精,经过自己的研究之后总结出来的。

写书是给人读的。官修正史那种正规、严谨的语言,让一般读者很难读进去。一些学术著作晦涩的语言表述也让一般读者难以接受。我力求用通俗生动的语言,还原出一个个完整的故事。司马迁的《史记》为何千古流传,因为他笔下的项羽、刘邦、韩信、张良是一个个鲜活的形象,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所以,能让读者喜欢的书才是好书。我要把每一本书都写得通俗生动,形成自己的风格。把自己的思想和观点融入叙述之中,尽量不评论,少下断语,留有馀地。让读者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自己作判断。

(五)

2004年从军队退休后,我受聘到上海交通大学。此时我无需再为评定职称去奔波忙碌,得到相当大的自由空间,可以到处走走看看。研究军事,总要到战场实地看看,方能避免纸上谈兵。到一些历史遗迹考察时,我突然发现历史资料与实地考察又有很大的差异。例如瞿秋白这个人物,一会捧为革命先烈,一会被打成叛徒,何以如此翻覆?到常州看他的故居,才知道因为家境贫困,母亲被迫带他到宗祠栖居,受尽族人白眼。母亲自尽,愤而革命,几年间就晋升到党的最高领导人。到上海武定路中共六届四中全会旧址,才知道他被共产国际抛弃,从高层一头栽下,生活无著,求助鲁迅,以稿费为生。调往瑞金之后,长征前再次被抛弃,辗转回上海途中在长汀被捕。按过去的描述,他受尽国民党的酷刑,坚贞不屈,从容就义。当我来到福建长汀贡院,看到他的囚禁地,原来是个小院,还有花园,住得比一般人还好。才知道宋希濂等国军军官对瞿先生十分尊敬,经常有人陪他喝酒聊天,在这种环境下,瞿秋白才写了〈多馀的话〉。但是他没有被软化,直到蒋介石下令,他从容潇洒地走到西门罗汉岭下,英勇就义了。

如此看来,一个人绝不是非红即黑,而是有血有肉有性情的。他激情过,浪漫过,颓唐过,自省过,短暂的人生居然如此跌宕起伏。把这些故事写出来,不是很精彩吗?此后,我只要有空,就出行游历,到那些故事的发生地去探查考究。在江西永新三湾村的大树下,我感受到毛泽东当年带著一支筋疲力尽的队伍,还不知道能不能在井冈山栖身。他改编队伍,支部建在连上,不是去落草为寇,而是要摸索出一条前人没走过的革命之路。走到这里的人,才是最坚定的战士。从井冈山到瑞金,今天走高速公路,一条条深深的隧道穿越一座座大山,想当年毛泽东和红军是用双脚一步步走过来的。创业何等艰难,他却写出“踏遍青山人未老”的诗句,浪漫中蕴含的气魄,让你敬佩不已。雄伟的太行山深处,至今还是道路崎岖,行车艰难。类似桃花源的黄崖洞,入口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峡谷,进去是有田有水的田园风光,八路军就在这里办兵工厂,生产枪支手榴弹。为什么能持久抗战,就是共产党善于利用崇山峻岭、深山老林,让占据铁路公路的日军用不上现代交通工具,只能望著大山叹息。

十几年来,实地考察成了习惯。靠著当年学历史地理的基础,我每年都要去一些发生过重大历史事件的地方考察,获得许多新的收获。最重要的是让我回到了历史现场。研究历史有两种方法:一个是“事后诸葛亮”,知道了结果再来总结提高,仿佛人有先知先觉,稳操胜券。一个是回到历史现场,还原当时的原貌。你怎么知道明天是生还是死?你该向何处去?在这个关键时刻,才考验人的智慧和定力。设想与历史人物同在,我们会怎样抉择?这样感受和比较,对历史的领悟就更真实,书写的历史才更可信。

2021香港书展上的《寻路》


感谢实习生珍妮协助


- end -


➤ 购书请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或发送电邮到cup-bus@cuhk.edu.hk➤ 转载或合作请联络微信后台

https://6do.news/article/4308605-61

https://freewechat.com/a/MzA5ODMwMTgxOA==/2734703511/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文革与当代史研究网

GMT+8, 2024-11-25 02:57 , Processed in 0.031004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