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175|回复: 0

2014年王海光教授主讲“中共党史研究的学术化路径问题”

[复制链接]

896

主题

1099

回帖

7474

积分

论坛元老

积分
7474
发表于 2021-12-15 22:13: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王海光教授主讲“中共党史研究的学术化路径问题”
发布时间: 2014-12-26     浏览次数: 273
2014年12月8日下午,复旦大学陈树渠比较政治发展研究中心2014年度主题演讲第30期(总第101期)在文科楼615室举行。来自中共中央党校的王海光教授以“中共党史研究的学术化路径问题”为题做了主题演讲,国关学院陈明明教授主持讲座。

首先,王海光教授指出:中共党史是一门特殊的历史学科,它之所以特殊,原因在于政治性很强、敏感度很高、现实意义很大。在党史研究中,始终存在着政治与学术、历史与现实的互动。政治着眼当下,学术着眼长远;政治要求资政育人,学术要求质疑求知;政治关注历史功用,学术关注事实本身;政治强调对错,讨论的是应然的问题,学术强调有无,讨论的是本然的问题。这种政治与学术的张力伴随着党史研究的整个发展历程,直至今天,要想让党史研究走上学术化路径,仍然面临着很大的挑战性。

然而,当前时代发展的要求,形成了“倒逼”党史学术化的形势。一方面,随着网络传媒的发展和民主化在世界范围内的进展,国内思潮也不断活跃,党的历史越来越受到各方的关注。另一方面,解决现实问题,需要不断叩问历史。党史是没有过去的昨天,是放射到今天的昨天,与当代中国的现实政治有着紧密的联系,比如对毛泽东的评价,对文革的评价,都是当代中国政治绕不开的话题。而历史的发展又往往是一个“歪打正着”的结果,我们想象的逻辑和历史实际的逻辑在很多时候都是有所差异的。这就需要通过学术化的路径去全面、客观地反映党的历史。

接着,王海光教授分不同时期,介绍了中共党史叙述的主要著作及其特点。在中国共产党早期,陈公博的《共产主义在中国》(1924年)是第一个按照学术规范完成的党史叙述;此外,在大革命时期和苏维埃时期的其他党史叙述,如蔡和森的《中国共产党的发展》(1926年))往往是按照苏联和共产国际的要求来解释中共的实际,体现了党内各派之间的争论,因而他们往往为了论证政治路线而叙述党史。

抗战时期,党史研究进入一个相对成熟期,随着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领导集体的形成,毛泽东也确立了他在党史叙述中的话语权。事实上,这也是政治斗争的结果,谁掌握了党史叙述的话语权,谁就能评判党内各派路线的正确与否。延安整风期间,毛泽东组织编写了《六大以来》,承认苏维埃时期的政策是错误的,以此来掌握党史叙述的话语权,打破苏联的话语权,证明王明路线是错误的。可见,延安整风是用历史来做政治的范例,但同时我们也应看到,越能实事求是地反映现实,越能掌握党史叙述的话语权。通过党史叙述中话语体系的转变,党实现了马列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结合。

延安整风的成果是形成了党史叙述的第一个历史决议,即中共六届七中全会原则上通过的《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王海光教授指出,之所以要强调“原则上”通过,体现了当时党对待自身历史的审慎态度,采取了求同存异的精神。因此,《决议》的原则可以概括为“坚持真理,修正错误”,这也标志着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化的话语体系正式形成。

在中共对党史的官方叙述中,最最重要的成果就是“两个决议两本书”,“两个决议”指1945年的《关于若干历史问题决议》和1981年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两本书指胡乔木在1951年编写的《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年》和胡绳在1991年主编的、经胡乔木审定的《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胡乔木的《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年》是在执政党取得国家政权的背景下写作的,是对革命胜利的总结。它参照的模板是《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由于《简明教程》更多地是一部政治教科书而非严谨的历史叙述,不少历史事实失真甚至带有明显的个人崇拜色彩,因此《中国共产党三十年》也表现出以论带史,重议论、轻史料的特点,甚至成为党的“革命《圣经》”和政治教条。

接着,王海光教授介绍了中共执政后的修史过程。党史编修工作最初由高岗负责,但因“高饶事件”而中断;此后,修史工作由董必武负责,但由于党内存在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奉行武装斗争路线的“红区党”和以刘少奇为代表的、奉行地下斗争的“白区党”的矛盾,党史编修工作依然难有进展;1956年苏共二十大后,由于斯大林和联共(布)党史遭到批判,中共的党史叙述也遭遇了尴尬。于是,中共对党史研究进行了分工,中央党校负责编修党史,其他高校和科研院所负责编修革命史,于是便出版了由李新主编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通史》。60年代中苏论战爆发后,为应对论战需要,修史任务再度提起。为此还成立了以陈伯达、胡绳为领导的马列研究院,但因“文革”的发动而再度中断。

王海光教授把“文革”时期的党史称作“毁史”,可以概括为“两条路线斗争史”,即毛主席革命路线与党内其他机会主义路线,尤其是刘少奇等“资产阶级”司令部作斗争并取得胜利的历史。同时,党史叙述也过度强调了毛泽东个人在中国革命中的作用,最终走向个人崇拜,从而党史叙述也成为为毛泽东、林彪树碑立传的工具,表现出“历史为政治服务,史料为观点服务”的特点。1971年“九·一三”事件后,随着“毛林体制”的瓦解,“文革”党史也最终破产。林彪也从“神”变成了“鬼”,其革命历史也被全盘否定。于是,“文革”党史本身也遭遇了语境尴尬,即原本打着“伟大胜利”旗号的“文革”最终却揪出了刘少奇、林彪和“四人帮”这三个反党集团。这种语境尴尬导致了两种历史虚无主义,一是教条主义的历史虚无主义,即从本本出发,把丰富的人类活动塞进一个理论框架中去;二是功利主义的历史虚无主义,即从现实利益出发,把历史研究变成服务现实的政治工具。

“文革”结束后,中共十一大在肯定毛泽东晚年思想和“文革”的前提下,再次提出修史任务,要求总结“文革”中三次路线斗争的经验。但另一方面,现实政治又需要纠正“文革”的错误,落实政策,为打倒“四人帮”树立合法性。于是,拨乱反正的工作就从***主持的中央党校开始。通过开展“三次路线斗争大讨论”,确立了以实践的标准否定“文革”的主张;最终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的发表为标志,吹响了全党思想解放的号角。

十一届三中全会为党史研究学术化提供了初始条件,会后不仅实现了对重大冤假错案的平反昭雪和拨乱反正,还专门成立了中共中央党史委员会、党史研究室和文献研究室等机构。各级党政机关和人民团体也深入开展了党史材料的征集工作,为党史研究积累了大量史料。1981年,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党的第二个历史决议,即《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决议》彻底否定了“文革”,确立了反“左”的基调,为改革开放奠定了政治基础。《决议》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对一些历史问题采取了“宜粗不宜细”的方针,尽管《决议》中的某些观点在今天看来是有待研究的,但《决议》所体现的对待历史的智慧直到今天仍然值得我们学习借鉴,比如将毛泽东思想和毛泽东的个人晚年的错误分离开来,再比如将毛泽东思想看作是集体智慧的结晶等等。

中共官方党史叙述的最后一项重大成果就是1991年出版的《中国共产党七十年》,该书在八九风波和苏东剧变的历史背景下,以第二个历史决议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为理论依据编撰而成。王海光教授将其特点概括为“陈言大去,新见迭出”,首先,胡乔木作为最终审定人,是重大历史事件亲历者,因而了解内情,熟悉人事,能判断是非,甚至是许多重要文件的起草者;其次,该书不回避问题,对党的历史有深思熟虑的反思;最后,该书文字精炼,文气贯通,使该书成为官方党史叙述的经典之作。

最后,王海光教授概括了新世纪以来党史研究的趋势,首先,官方史学与民间研究分途,以历史学方法进行研究的成果不断呈现,令人刮目;其次,学术研究者不再拘泥于官方有关政治结论,开始具有了学术上的自觉和自信;最后,学术研究者从史料的整理,史实的考证进行客观性研究,突破了一些传统禁区。王海光教授总结道,我们对历史反思得越深刻,就能往前走得越远;而要使党史研究真正走上学术化路径,既需要智慧,也需要勇气。

演讲结束后,王海光教授与在座师生就党史材料的搜集、当今党史研究的进展、地方党政机关的党史研究状况等问题开展了讨论。



(CCPDS 沈大伟供稿;国务审校)

http://www.ccpds.fudan.edu.cn/27/a1/c4581a75681/page.ht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文革与当代史研究网

GMT+8, 2024-11-23 13:27 , Processed in 0.027284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