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977|回复: 0

湖南省1958—1962年社会主义建设纲要

[复制链接]

910

主题

1105

回帖

7576

积分

论坛元老

积分
7576
发表于 2021-12-11 18:36: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湖南省1958—1962年社会主义建设纲要
湖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fgw.hunan.gov.cn 时间:2013年09月11日 00:00 【字体: 大 中 小】
    (一)

  按照党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精神,发展我省国民经济,应以农业为基础,在重工业优先发展的条件下,实行工农业同时并举的方针,在继续进行经济战线、政治战略和思想战线上的社会主义革命的同时,积极进行技术革命和文化革命;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要求五年实现农业十年规划,地方工业总产值赶上和超过农业总产值,基本上实现全省的工业化。1962年,全省工农业总产值达到350—500亿元,比1957年的50亿元增长6—9倍。农业总产值由34.8亿元达到150—200亿元,增长3.3—4.7倍。地方工业总产值由15.7亿元达到200—300亿元,增长12—18倍(包括中央下放工业产值)。

  完成这个任务,关键在于依靠群众、放手发动群众,把集中领导和分散和经营充分地结合起来,把中央的力量和地方的力量、国家的力量和群众的力量充分地结合起来,把大型的事业和中小型的事业、提高的工作和普及的工作充分地结合起来,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调动一切积极因素,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二)

  农业生产的中心任务是增产粮食。在优先发展粮食的基础上,尽一切可能发展经济作物、畜牧业、渔业、林业、副业等生产,组织农业生产全面大跃进。到1962年,全省粮食平均每亩产量达到1,300—1,600—2,000斤,总产量650—800—1,000亿斤,那时全省人口以4,000万计算,平均每人有粮食1,600—2,000—2,500斤,皮棉总产量600—900万担,苧麻600—800万担,油菜子3,000—4,000万担,茶叶250—300万担,牲猪存栏6,000—8,000—10,000万头,鱼5,000—6,000万担,牛500—700万头,木材采伐量700—800万立方米,楠竹5,000—8,000万根,茶油400—600万担,桐油600—700万担。1960年前,营造新林6,500万亩左右,绿化荒地荒山。

  发展农业生产,必须充分利用现有耕地,采取各种措施,尽量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同时积极扩大耕地面积。到1960年,开荒2,000万亩左右,农业用地达到8,000万亩以上,除粮食作物保持在5,100万亩不变和桑果园占地500万亩外,经济作物和饲料作物的面积可以扩大到2,000万亩以上。这样,就能较辙底地解决经济作物和粮食争地的矛盾,可以在保证粮食增产的同时,较快地发展经济作物和畜牧业,增加收入,扩大积累,促进农业和工业的全面发展。实现了这个规划,农业经济的构成将发生变化,粮食、经济作物、林产品、畜牧水产、副业及其他在农副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将由1957年各占41.8、6.8、16.3、35.1改变为1962年的31.4、22.4、27.0、19.2。

  农业增产,必须继续采取如下的基本措施:

  (1)兴修水利:力争两年内实现排灌自流化和机械化,旱土基本上都改为水浇地。以修建小型水利工程为主,全面整理灌溉系统,并在四水干流修建大中型枢纽工程67处,做到三年内基本上消灭水、旱灾害。积极做好水士保持,防止流失。

  (2)根据增产要求,相应地增施肥料,特别是增加精肥。应继续发展养猪,增加厩肥,大力提高绿肥产量,充分利用野生绿肥和增加饼肥。凡有煤矿和磷、钾矿的乡、社,都用土法制造氮肥、钾肥、磷肥,1962年以前每亩施化肥达到160斤以上。

  (3)实行深耕,改良土壤。二、三年内,要求深耕到一尺,一尺半,二尺。并把所有的过酸、重粘、烂泥、浸水、锈水等低产田,改为良田。整理土地,改坡土为梯土梯田,变小丘为大丘。

  (4)普遍椎行以密植为中心的各种新技术,提早季节,推广良种,逐步实行生产专业化,改进耕作技术。积极防治病虫害,兽害和各种灾害。

  (5)实行农业技术革命,初步估算,农业生产五年约有100多亿个工日的劳动赤字,解决这个问题的根本办法是实现农业生产半机械化和机械化,并初步实现农村电力化。到1962年,要求全省有70%左右的耕地实行机耕,80—90%的农副产品、饲料加工使用水力、电力、畜力和内燃动力机具。农业社的积累,基本上可以解决技术装备的资金问题。

  明年农业生产将有更大的跃进,肥料和各种措施必须相应增加,劳动力将更为紧张,而在近一年多时间内,工业还来不及为农业生产大量的新技术装备,为了节省大量的劳力来保证增产需要,在今明两年必须充分利用手工业的力量,大搞技术革新,大搞土法制造化肥的群众运动,大抓小型水利工程,同时系统地总结各种高额丰产经验,按高额丰产要求,扎实地做好明年各项准备工作。

  (三)

  贯彻全民动员,全党动手的方针,大力发展地方工业,优先发展重工业,同时随着农业的跃进积极发展轻工业。第二个五年期间,在中央的统一安排下,我省要基本上依靠现有企业自力更生装备新建企业,建立起以钢铁和机械为中心的一系列的基础工业,如冶金、机械制造、燃料、电力、基本化学、建筑材料工业等。在此基础上,建成省、专、县各种工业互相结全的地方工业体系,形成全省性的机械制造网、金属冶炼网、燃料采炼网、建筑材料制造网、化学工业网、农副产品加工网。机械工业的技术水平,力争赶上和超过上海和东北的现在水平,生产能力达到基本上满足装备本省工业、农业和交通运输业的需要。在今明两年应以主要力量生产工业企业所需要的装备,特别是冶金、机械、电力装备,这是保证实现工业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关键。从现在起到1959年底,全省开展生产万台机床运动,装备新建企业;同时,照顾农业机械和轻工业设备的需要,其中又应首先注意排灌机械、石油和合成橡胶工业的装备。为了尽速支援农业,要力争从1959年第四季度到1960年,生产拖拉机1.5—2万台,1961年2—2.5万台,1962年2.5—3万台。原材料工业如煤、焦炭、生铁、钢、石油、水泥、耐火材料等,一般做到自给,煤和钢铁并有部分调出;有色金属生产,成为全国重要基地之一,除铜做到自给并略有多余外,基余均可大量调出,支授国家建设。1958和1959两年,要突出地抓钢铁,矽钢片和铜的生产,以适应需要。纺织品以及其他日用轻工业品,做到基本能满足省内需要;陶瓷、机制纸等并有较多剩余可以组织出口和支援外省。

  到1962年,全省地方工业,以钢铁生产水平为基准,几种主要产品产量将达到:钢400—600—800万吨,生铁700—1,000—1,200万吨,煤7,000—10,000万吨,焦炭1,200—2,500万吨,电力340—370亿度,原油100—150万吨,铝50—60万吨,铅7.5—8—10万吨,锌11.5—12—15万吨,锡3—4—5万吨,钨精矿 2.6—3.5—5万吨,铜50,000—70,000吨,黄金16—17万两,水泥800—1,120万吨,硫酸200—220万吨,硝酸30万吨,盐酸6—8万吨,烧碱25—30万吨,纯碱30万吨,合成塑料20—40万吨,化肥650—800万吨。

  机械工业的技术水平达到能制造:7.5—10万千瓦的水轮发电机,0.6—2.5万千瓦的火力发电机,蒸发量每小时150吨以下的锅,各式车床(包括直径10厘米的立式车床和30吨以下的车床),自重100吨以下的蒸汽机车,80吨以下的电气机车,7.5吨的载重汽车,1,000吨以下的轮船,年产50万吨以上的煤矿设备,50万吨的轧钢设备,60万吨的水泥厂设备,5吨以下的转炉炼钢设备,12,000吨的水压机,30马力的拖拉机等等,机械工业的生产能力达到年处理钢铁400—450万吨,到1962年主要产品产量:电气机车1,000台,蒸汽机车150台,汽车1.5—2.5万辆,拖拉机2.5—3万台,发电设备400—500万千瓦,电动机800万千瓦,变压器2,000万千伏安,各种机床5万台,水泵17,000台,通用机械32万吨,1,000吨内河轮船40艘,民用飞机100架。

  轻工业生产能力达到:棉纺80万绽,麻纺51万绽,棉布5.66—10—12亿公尺,合成和人造纤维5万吨,机制纸50—60万吨,食糖50—70—100万吨,5年内共试制和生产各种新产品2,000种以上,

  高速度发展我省地方工业,必须坚决执行以小型为主,大型为骨干,大中小相结合的原则。今明两年,尽先在现有工业基地和交通方便的地区兴建新企业,并力争将大部骨干企业特别是钢铁,机械、电力、煤、化学等企业的基建任务完成,及时投入生产。同时,继续采用土办法搞小型企业,以便及时满足农业的需要。

  在工业布局上,应按照资源的分布情况,因地制宜,综合利用,全面发展,使地区间的平衡发展和专业的分工结合起来。按此精神考虑:湘东区可以机电制造和合成化学工业为重点;湘南区以燃料和有色金属工业为重点;湘中区以钢铁、基本化学工业为重点;湘西北区以电力、矿肥和纺织工业为重点;湘西南区以森林化学和食品工业为重点。这样就能充分利用各地区较为独特的资源发展专业生产,促进全省经济的综合发展。各专区也要逐步建立和形成一个乃至几个工业中心城市,行为指导县乡工农业发展的技术中心。

  地质勘探是保证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第二个5年内,要在几项主要矿种上探明以下储量:铁钢石20—30亿吨,煤50—80亿吨,铜80—100万吨,铅锌1,000—12,000万吨,锡300—350吨,钨300—350万吨,黄金100—150吨。为此,在今年内,各专区都建立一个综合地质工作队,1960年以前各县都有地质机构和钻探机,并逐步推广使用新技术,5年内实现地质勘探的半机械化和机械化。

  随着工业的发展,必须相应的加强工业领导机构,省增设冶金,机械、煤炭、化工、水利电力等工业厅局,专县两级的工业领导机构也应适当的加强,井建立物资管理机构。

  (四)

  交通运输事业应面向工业生产基地,面向广大农村,首先保证重点建设和工农业生产资料运输的需要,积极发展现代化交通工具,不断提高运输效率,同时,注意充分发挥民间运输力量。全省建立以铁道、公路、轮船航道为骨干、联接广大农村的交通运输网。

  我省水运条件很好,要充分利用航运,5年内增辟航道15,700公里,整治现有帆船航道4,000公里,到1962年有80%以上的河道通航。修建乡村大道15万公里,田间生产运输道30万公里,索道5万公里;公路和简易公路24,000公里,做到乡乡通汽车,现有的主要公路干线逐步改成柏油或水泥路面,行车密度过大的地区加修复线,简易公路增辟迥车场,提高通车能力。新修和恢复铁路4,000公里,其中除省自建衡邵支线,东安榆树湾支线共约1,000公里外,其余川湘线长沙至石门及石门至清官渡段439公里,湘黔路及邵阳牛马司支线668公里,拟请中央提前修建,在1960年通车;由广西贺县经邵阳、常德至湖北宜都的南北干线约800公里,建议列入国家计划,在1962年前通车。积极发展民用航空事业,到1960年要求各专区和主要县分都能通航。

  随着运输线路和运量的增长,应充实运输工具及交通设备,推行机帆船、胶轮滚珠轴承车等运输工具,逐步实现港埠装卸和公路修建的半机械化或机械化。5年内发展汽车5—7万辆,民用飞机100架。机帆船15,000艘,轮驳船等2,000艘,木帆船2—3万艘,人、畜力车655万辆。

  发展农村邮电网,5年内达到社社通电话,同时增添设备容量,改善电话线路,三五年内将中继线路全部改建为双线回路,某些地区并适当推广无线电报话器。

  (五)

  加强商业、财政、金融工作,促进生产。

  1962年全省社会购买力将达到80—110亿元,比1957年提高约3.7—5.5倍,农副产品采购量将达到60—90亿元,比1957年增长约10—15倍,农业生产资料供应达到40—50亿元,比1957年增长30倍左右,供应城乡人民消费品40—50亿元,比1957年增长2—3倍。进一步加强商业工作以适应生产发展的需要,做好农副产品的采购预购、农业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组织供应。合理调整商业网,大力加强基层,普遍推行农业社、供销社、信用社三结合的办法,在1、2年内做到每个农业社都有购销点和信用社;正确掌握价格政策,树立坚强地为生产服务的观点,克服和防止资本主义经营作风,提高商业工作质量。

  财政部门要适应全民举办建设事业的新情况,积极建立和健全乡级财政,充分发挥各级办财政的积极性,保证积累。税务部门应经常深入基层、产地,研究生产和流通情况,适时地修订不适合于生产发展的税收制度,改进征税环节,改善工作方法。金融部门应加强对社会货币流通情况的研究,适时适量的搞好投放回笼;进一步开展储蓄业务,吸收社会游资,支持生产。

  (六)

  适应工农业生产大跃进和技术革命的需要,必须同时进行文化革命,贯彻普及和提高、政治和业务、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相结合的方针,第二个五年以普及为主,依靠群众,大办各种科学技术文化学校,积极发展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文化、教育、卫生事业。

  要求三年内扫除青壮年中的文盲和半文盲,二年内普及小学教育,三、五年内做到乡乡有中学,县县有高中和中等专业学校,专区和部分县有高等学校。5年内新办湖南工学院、湖南大学等高等学校63所,中等专业学校183所,普通中学4,000—5,000所;高等学校在校学生达到14.5万人,中等专业学校17万人,普通中学283万人,小学700万人。中等以上学校招生,应实行计划分配的原则,首先保证中央办的尖端性的技术院校的需要,其次是省办工学院,再次是各种正规的大中学校,最后是各种非正规的专业学校。

  在科学技术研究工作方面,要求5年内建成全省的科学技术研究网,省设重工业、农业机械、化工、轻工业、纤维、林业等科学研究所,井建立中国科学院湖南分院;各专区和县建立综合性的和某些专业科学研究机构,较大的基层企业和农业社都建立不脱产的研究小组或科学技术指导小组。充分发挥各级科普协会及其他群众性科学研究团体的作用,吸引广大群众从事业余的科学技术学习和研究;省、专、县各级成立科学工作委员会,负责组织指导与规划各部门科学技术研究工作。

  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各专区都设立广播电台;省设电影制片厂、放映器材厂,县县有电影院,3—5个乡有一个放映队,发展以农村俱乐部为中心的群众文化艺术组织,建立农村文化网。

  坚持以除四害为中心的受国卫生运动,使经常性的卫生工作与有计划的突击运动相结合,争取二、三年内,在一切可能的地方基本上消灭四害;讲究卫生,普遍开展体育活动;加强医疗预防工作,二、三年内消灭血吸虫病、疟疾病,5年内基本消灭其他几种危害人民健康最严重的疾病,如血丝虫病、钩虫病、白喉、流行性乙型脑炎,伤寒、痢疾、结核病等。普遍推行新法接生,保护妇女儿童,提倡计划生育;逐步改善人民的居住条件。

  在文化、教育、科学和卫生工作人员中应当着重地进行联系实际、联系生产、联系群众的政治思想教育,打破办科学教育的神秘观点和资产阶级思想,使他们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七)

  统筹兼顾,全面安排劳动力,大力培养技术力量。全省现有人口3.600万,劳动力约1,550万个,预计第二个5年,劳动力净增500万个左右;在此期间,全省地方工业,交通运输业,财经贸易和国家机关共需增加职工约494万人,其中除农业社办工业约150万人外,净增为344万人,因此劳力的安排将是紧张的。根据估算:1959年全省城镇尚有17万多个闲置劳动力可以利用,中小学毕业生除升学外,有5,500人可参加工作,城镇妇女的家务劳动,如采取一些措施可节省出3万多人参加生产,在校学生勤工俭学可折合劳力21,000多个,商业流通各部门,按现在的情况看,约可调出3—5万余人参加生产,总共可挖掘的劳动潜力有25—30万个左右,约占现有城镇人口的7—9%。因此应当首先吸收城镇劳动,解决劳动力的补充问题。1959年全省需增加108万人,除城镇可解决的30万人外,尚需从农村调配70—80万人;在需要增加的这些职工中,县以下企业主要采取亦工亦农的办法,县以上企业和基本建设中有40—50%的劳动力也可采取合同工的方式解决,这样,需要增加的固定职工约40万人。按此推算,5年中间,全省企业需要增加的344万职工,在城镇本身可解决50余万人,农业由于技术革新和机械化的逐步实现,约可抽调300万人支援工业,因此,工业生产上所需的劳力,是可以解决的。

  解决劳动调配问题的关键,在于向全省人民进行工农联盟的教育,在农民中要开展工农关系、城乡关系的大辩论,动员农民支援城市、支援工业;在城镇居民中开展全民办工业、支授农业的大辩论,挖掘劳动潜力。按照全面规划、统筹安排的原则,各县对工农业所需劳力应有一个适当的比例,工业劳动力一般可占到全部劳力的10—15%,城市的就业人数应占到全部人口的60%左右。新建企业和某些原有企业需要招工的,应通过劳动部门有计划的进行,劳动部门应与农业社建立经常的联系,全面安排劳动力。农业社要逐季逐月将支援工业的劳动力列入规划,有计划地向工业输送,保证农业生产和工业生产两方面的需要。

  在技术力量方面,5年内地方工业约需增加技工60—70万人,技术人员34万人,其中高等程度的约4万人;农业方面需各种技术员40万人,其中高等程度的5万多人。解决人员来源的办法是:老单位支援新单位,现有企业带徒弟,开办各种技术学校加以培训。这样,所需的高级技术人员,估计省内可以解决四分之三,其余拟请中央调配。此外,农业上还需要拖拉机手和抽水机手共30万人,基本上由县乡举办短期训练班解决。

  (八)

  统筹安排建设资金,正确处理积累和消费的关系。第二个5年期间,全省各项事业支出约需210—250亿元,其中基本建设投资180—220亿元,工业方面约需155—180亿元,占基建投资总额的80%左右,比第一个5年约增长100倍;农林水利方面约16—17亿元,占8%,增长10倍左右;交通运输方面约9—11亿元,占5%,增长20多倍。

  所需的建设资金,基本上依靠省内积累,必须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正确地处理消费和积累的关系,即保证建设资金的需要,又能照顾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不断提高。按照这个精神,我省第二个5年的积累和消费,大体上可以保持在45和55或50和50或55和45的比例。在这期间全省国民经济总产值可能达到1,200—1,600亿元,比第一个5年增长3.5—5倍,国民收入将达600—800亿元,增长2—3倍。如以积累和消费各占一半计算,5年积累基金可达300—400亿元,比第一个5年的36亿元增长7.3—10倍,消费基金300—400亿元,比第一个5年的144.5亿元增长1—1.8倍。从这个比例来看,同一期间,生产增长3—5倍,人民消费增加1倍以上,大体上是合理的。但5年建设的关健是在前3年,因此前几年积累的比例应当稍大一些,1958年可以占到35%以上。1959年占45%以上,1960年占50%以上。以此估算,我省财政收入的比重就可以由1957年占国民收入总额的19%提高到30%左右,总金额达到210—240亿元,此外尚可组织社会闲散资金约40—50亿元,除去5年净缴中央40亿元外,基本上可以满足需要。可是,考虑到年度收支的不平衡,收入又打得很紧,廻旋余地不大,特别是前二年收入不能很快增加,而各项骨干企业建设又必须全部上马,所以开始一段时间资金甚为紧张,再三算帐,周转不过来,因此尚需请求中央在前二,三年内拨款30—40亿元,以解决骨干企业建设资金的需要。

  农业社的公共积累,也将有很大增长。如果以1957年的生产分配数为基础,各年的增产部分在扣除生产费用和国家税收后,以45%或50%或60%作为积累,5年内将达140或155或185亿元左右。这笔资金,可以满足添置新技术设备,兴修水利,发展畜牧、水产、林业、交通建设和办学校等需要。但是农业社的积累和支出,在地区上和时间上,同样存在着不平衡的问题,因此还必须在农贷,预购和信用合作等方面,给以必要的支援,使农业社能得到适当的周转资金。

  (九)

  加强协作,促进各种建设事业的协调发展。依靠城市,以城市为中心,带动农村,在工农业、城乡、地区、部门、企业及省内外之间,全面建立和加强经常的协作关系,以保证资源的综合利用,互相支援,共同发展。在全省范围内,可以划分几个协作区,其任务是:在国家集中领导、统一规划的原则下,主动的进行协作,互通有无,衔接计划,从劳力、技术、原材料等方面组织支援调剂:全面检查本地区执行国民经济计划的情况和解决有关问题;组织竞赛评比,交流经验。在各县、各乡之间,都可本此精神,根据本地区的不同特点,在小范围内组织临时的或固定的协作。工农业之间、城乡之间的互相支援是组织协作的主要方面,所有城市都应当从生产资料和技术上支援农村,适应农业生产和技术改革的要求;农村要为城市提供粮食、工业原料、建筑材料和必需的劳动力。

  各方面的协作,都必须在国家的统一计划和分级管理的方针下进行,反对本位主义和分散主义,贯彻执行下级服从上级,一般服从主导,先急后缓和积极平衡的原则,首先保证国民经济决定环节的需要,在劳动力调配和原材料的使用上,要保证骨干企业和机械、冶金、电力等工业的需要。

  充分发挥山区生产潜力,是完成我省第二个五年计划的重要环节,要进一步加强对山区建设的领导,组织有关部门从各方面作有力的配合和支援。

  积极主动地和外省进行协作,本着“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共产主义精神,互相支援,促进经济建设的共同发展。

  为了加强协作的组织领导,除省成立协作办公室,负责与省外协作的日常工作和指导省内各地区之间的协作外,各协作地区也成立类似机构,定期研究解决有关问题。

  (十)

  加强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胜利的保证。全省各级党的组织,从现在起必须集中更大的力量到社会主义建设方面来,把工农业生产建设、技术革命和文化革命的各项事业全面地抓起来,放手发动群众,彻底解放思想,正确地贯彻执行总路线。在整风运动己取得伟大胜利的基础上,继续坚持两条道路的斗争,以取得政治战线和思想战线上的社会主义革命的完全胜利。加强党的政治思想工作,在广大人民中间经常进行社会主义教育,提高政治觉悟,不断破除各种资产阶级思想,巩固社会主义思想阵地。各项工作都必须贯彻整风运动的精神,以虚带实,虚实井举;彻底克服“三风”“五气”。大鸣大放大辩论和大字报的方法,要运用到一切工作中去,充分发扬社会主义民主,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领导干部一年下去四个月和参加劳动的制度,要坚持执行,各行各业继续搞好试验田,坚持评比竞赛、现场会议等方法,密切联系群众,总结群众的经验,改进工作。认真学习和掌握不断革命的思想,在旧的矛盾己经解决或即将解决的时候,及时注意新的矛盾,提出新的任务和口号,上步看下步,一环扣一环,不失时机地部署工作,从一个高潮迅速地健康地发展到另一个高潮,领导群众不断地前进。

https://fgw.hunan.gov.cn/fgw/xxg ... 151219_2026021.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文革与当代史研究网

GMT+8, 2025-2-5 20:04 , Processed in 0.069300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