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352|回复: 2

有关池必卿的三篇博文

[复制链接]

896

主题

1099

回帖

7474

积分

论坛元老

积分
7474
发表于 2020-10-25 11:13: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池氏网推荐语:
七月流火!
全国乃至全世界的池氏宗亲,经过各位宗亲的努力,逐步从不了解到互相知道有彼此的存在,是一件可喜可贺的事情!
池氏网公众号经过一年多470多天的努力,也逐渐被全国各地池氏认可!
尽管我们关注的宗亲多,每日主动阅读量在我看来不是很高,甚至说比较低!但,我们仍然要坚持,可以说是固执得要尽量保证每天推送我们精编的文章!
因为,我深信:在远方,不仅有诗和梦想,更有池氏宗亲在寻亲,在苦苦寻找自己从哪里来!
我们期待更多的宗亲,通过各种媒体了解到我们的存在,我们的等待!
因为这种坚持不懈的等待,我们找到了池氏当代最著名宗亲池必卿池老的直系后裔,并得到了一系列关于池老的文字或图片记录。
池氏名人: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记池必卿同志光辉的一生
五月的鲜花正盛开!堂爷爷池必卿故居平定上庄村探访小记!
在此,我们将不定期向各位宗亲推荐,希望各位宗亲在百忙之中,认真看看。我深信:这是当今浮躁社会中一个正向的鼓舞!同时,也可以分享到自己的朋友圈或者各种群。



池太崴:父亲池必卿的抗战生涯
抗战
我那些前辈们(我父亲池必卿及先辈),和亿万中国人一样,也都被卷入这历史的洪流。在他们中间,有在八路军,有在国民党军队。命运的不同,使他们从不同的军队,参加了同一个为民族存亡而战的大厮杀。
参加八路军的前辈们,他们在太行山上,先后在平定,和顺,涉县,赞皇,井陉,获鹿,左权,平顺,五乡一带战斗生活过。
弃笔投军,上了太行山



年轻时的父亲
前辈们多为青年学生,受过教育。
1936年,他(我父亲池必卿),从上街游行,抵制日货,烧日货开始,愤青呀!
1937年抗战爆发,一怒之下,回了家乡,组织抗日游击队,拉队伍!
参军的老乡站好队,唱完歌,气氛悲壮,准备出发!
乡亲们,有的欢呼,有的抹泪儿;
其中有一个他的亲戚也要走,老婆拼命赶来,哭天喊地,硬把那汉子从队伍中拉了下来,这为家族算是留了一条血脉。
乡亲们被他呼走的,除了他自己,没有一个生还,还包括他的亲哥——我的另一个先辈,战争中,打散了,突围后,被鬼子汉奸抓住,杀了头。
胜利后,他,一路风尘,回到村里。到村口,下马牵行,心情沉重,默默无语!
无法回答乡亲的问题:那些活蹦乱跳的后生们、汉子们,跟着你走了,就你自己活着回来了?
顺着他熟悉的山涧小溪,缓缓往家里的老房去。路过一棵高耸参天的皂角树,看到一个小女孩儿,在河边大石头上锤打,给人家洗衣服。乡亲们指给他看,那是他哥的孩子,成了孤儿(池氏名人:池秀云——古籍书香度春秋,丹心著书传后世)。
后来父亲接走了(她),成了家庭的成员……
八路军和抗日根据地
初期,配合国民党正面战场,从侧后袭击日军。
战争延伸后,国民党军队撤退,国土沦陷;八路挺进敌后,发动民众,建立抗日根据地。
在这广阔的沦陷的土地上,这就开始了村村户户的争夺战,形成敌我双方犬牙交错的势态。
有时敌我拉锯战,敌人白天来,我们晚上进去。
争夺到了白热化的程度。
八路军、新四军最大的功绩,是在敌后坚持抗战,把老百姓组织起来,村村寨寨,建立抗日政权。就拿一个村来说,有农救会,妇救会,农民自卫队,民兵,青抗先,儿童团。
几乎人人都在组织啊!(全民抗战)
个个都是演说家——抗日歌曲的魅力
八路军干部、领导人,个个都是演说家,象朱德总司令,彭老总,左权参谋长,刘伯承,邓小平,罗瑞卿,都是呱呱叫的演说家。
一进村,看到老乡们围拢过来,蹭地一下,跳上大碾台儿,就开始讲演,领着大伙儿唱歌,喊口号,然后是回答问题——根据地一带的老乡,左权县,和顺县,老听首长讲话,胃口都调高了,一般的官儿都看不上眼。有那干部说话不着边的,农民直摇头:日阿日阿!这仍(人)说话水平不高!
我那前辈(父亲),也擅长演说,鼓动,唱起歌来,浑厚的男中音,鼓动了多少人上前线,抛头颅,洒热血!
多少年后,在北京见到一位老八路,感慨地对他说:我当时13岁,站在人群里,就是听你演说,领着大伙唱歌,唱得我热血沸腾,就参加了八路!
八路军一二九师—太行军区(略)
……
现在影片中的汉奸形象都是小丑,大伙儿看了哈哈一笑了事儿。
在那残酷激烈的战争中,汉奸们造成了极大的危害。
有一年,日伪在河北赞皇县搞了个反扑,村村点火,户户冒烟!汉奸们领着日本儿,挨家挨户指认,抗日积极分子,抗日家属,男女老少很多被日本儿刺刀挑了,活埋了。
白色恐怖,抗日活动转入了地下。
太行区领导一听:这还得了!立即派精干工作队,把天给我翻过来!
我父亲作为新任县委书记,派出去的,一色精干打扮,佩着短枪,不分昼夜,如疾风骤雨,走村串户,开大会,唱抗日歌曲,宣传抗日,收集情报,铲除汉奸——对血债累累、屡教不改的,斩杀!
不到几个月,打开了局面,还发展了好几千人!
129师又派骑兵团下来,壮了声威。
赞皇县人踊跃参军,被称作赞皇的红五月!
八年抗战中,赞皇县人出的兵源多,付出的牺牲也大!
当时流行一句话:冀西十三县,赞皇是模范!
6个月后,他又调任井径获鹿两县中心县委书记。
前辈们(父亲)没留下什么!
那些抗战戎装照片,文化大革命造反派抄家,烧了;
心爱的东西:盒子枪,德国造儿,那烧蓝,亮盏盏的,陪伴着他们经历了多少激烈的战斗!
敌后小故事:有一年,他去开个会议。那正是扫荡反扫荡的困难时期,日寇碉堡林立,壕沟遍布,把个根据地分割成一块一块的;开个重要的会议,夜间要越过许多碉堡、封锁沟;开会回来,已是半夜,路过一国民党军队据点,实在困得没法儿,叫门进去,睡一觉,没想到半夜熟睡时,把他枪下了!
第二天,他带着人回到那据点下,破口大骂:把老子的枪快交出来!
对方陪好话,把那枪还了;“哎呀!昨夜借宿的那个,是土八路的官儿!”
那盒子枪,记得我们小时候,经常偷偷拿出来玩儿。
战马哀鸣
父亲曾有过几匹日本大洋马, 战斗中缴获来的,靠它行军作战,冲锋陷阵,特别喜爱。
头几个都在战争中失去了:都是在反扫荡突围时,被鬼子逼上绝路,只有跳崖逃生,和自己心爱的战马分别;他的做法是,爱谁谁去,老百姓收去也罢,日本儿抢回也罢,给自己心爱的战马,放一条生路。
(几回跳崖都没死,一是这黄土高原土层厚,二是大地母亲爱他们)。
最后一匹日本大洋马,战争结束后转民用了。
进城后,一天,突然听到熟悉的嘶鸣声,转脸一看,那马拉着一个车,仰着脖子,瞪着明明的大眼,冲着他大声嘶吼,在呼喊,叫他!真是心痛如绞,赶车的老板那鞭子抽下来,就像抽在他的心上。痛心!
这战争年代结的情谊,就这么悲惨地结束啦!



晚年父母与我们四兄弟合影
歌声送他走了



退休后的父亲
他没有留下任何东西,根据生前遗愿,把遗体捐献了!
年轻时最爱唱的两首歌,一首是《五月的鲜花》,另一首是,《我们在太行山上》。
后一曲,作为他告别的伴曲。
这支歌,激励他上了战场;这支歌,也送他离开这人世。


https://mbd.baidu.com/newspage/d ... 2%7D&pageType=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96

主题

1099

回帖

7474

积分

论坛元老

积分
7474
 楼主| 发表于 2020-10-25 11:15:18 | 显示全部楼层
新浪博客:池必卿印象

池氏网推荐语:

池必卿长辈,作为当代最著名的池氏名人,在我看了所搜集的相关文字资料后,深受感动!池氏名人: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记池必卿同志光辉的一生

作为一个优秀的共产党人,在青年时代,面对日寇的侵略,毅然回故乡拉队伍,组建抗日队伍,参加抗日战争;详见:池太崴:父亲池必卿的抗战生涯;

解放后,积极参加新中国的建设,服从党的工作安排,一生光明磊落,深入工作一线,积极了解人民疾苦,实事求是;特别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敢于承担责任,积极在贵州省推行包产到户!

著名的改革言论: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走我的独木桥,与安徽的农村改革一样,已经名留青史!

据笔者所了解的党史,一个地方继任者,能够专门撰文称赞自己的前任:工作实事求是、敢于承担责任、大胆摸索改革、积极关心民众疾苦、干部任用选贤任能、个人生活简朴简单……这是不多见的!详见:朱厚泽:池必卿漫忆;

历史:实事求是、敢于决策的省委书记——池必卿

高春生:春天的足迹————写在池必卿同志逝世一周年之际

自己工作过的省,在池必卿先辈逝世后,专门出版专著《池必卿在贵州》予以纪念!

在家庭方面,池必卿先辈,更是我们池氏全体族人学习的榜样!

不仅把自己的侄女池秀云培养成一位学术专家,而且自己的四个儿子个个成才,每个人都在自己的领域取得显著成就!详见:池氏名人:池秀云——古籍书香度春秋,丹心著书传后世

我们将不定期为各位池氏宗亲介绍池必卿先辈的光辉事迹!



池必卿任贵州省委第一书记时工作照


池必卿印象


1984年至1985年间,因常陪同(山西省阳泉市)市委书记路正西赴京,邀请部分老领导参加我市解放40周年庆典,有幸认识一些在革命战争年代里叱咤风云、建国后担任过封疆大吏的人物。

说起来惭愧好笑,我活了近半个世纪,接触过的最大官才是个科级。电影《新局长来到之前》啃鸡腿式的干部,连个七品芝麻官都没有。如今能面对面与这些曾经是十分显赫的重量级人物在一起,近距离地聆听和交谈,深感受宠若惊。

西方人说要站在巨人的肩上,我想:即使站在他们的身旁也能增长见识、提高水平、受益非浅。

我很珍惜每次接见,在日记里记了一些他们的言谈举止,确有胜读十年书之感。

池必卿同志是个思维清晰、反应敏捷、阅历丰富且十分健谈的人;真正具有一个政治工作领导人的素质和才能。

一次他同路书记谈如何正确处理文革后遗留下的派性问题,回忆起他任贵州省委书记与耀邦同志一次有趣的对话。耀邦同志在任党和国家领导人时,常常去边远地区视察。我想这是很了不起值得大书特书的事。一个共产党的最高领导人,能够时常关心贫困地区和弱势群体的生活状况,不是哪儿好往那儿跑,是很不容易做到的。像如今胡锦涛主席到田间,温总理为农妇要债,真正同人民群众心连心。

耀邦同志到贵阳后笑着问池(必卿):“我跑了这么多地方,两派都是有说好的,有说不好的。唯独在你这儿没有一派是满意的!”

池(必卿)回答:“这就对了!耀邦同志,我就是要让他们哪一派都不能太受用了。过去搞土改就有这个教训:要是让贫下中农随心所欲,想干啥就干啥,那么政策就一定左了!”他说耀邦很同意他的观点。

耀邦同志笑着连连点头称赞,这反映那时候党内政治生活的民主气氛是多么浓郁,上下级关系又是何等地和谐啊!

1988年市委市政府邀请他回来座谈市规划建设大计,我负责接待。所谓接待,也就是三陪——“陪吃、陪参观、陪开会”,鞍前马后地招呼的意思。

那一年政治体制改革比较活跃,(山西)省人大一下子就否决了省政府提出的六个厅局长人员的职务安排,造成了很大的轰动效应。

所以他(池必卿)来后同市委书记光敏同志说:省里的选举情况告诉我们,以后党委做任何决定前,必须要广泛的收集与听取各个方面的意见;不能再像过去一样,一家说了算,否则不仅影响党委威信,打乱安排次序,使局面被动,给工作造成一些不必要的损失。

他虽离休,却非常关心党和国家的政治改革以及地方的情况。他们每天都会按时认真地看新闻联播。对于国情、省情表示了极大的关注,了解得相当清楚,分析得也很透彻。

不过现在这个问题好像进一步退回来了,省委书记兼任人大主任,一举两得。

他(池必卿)对于水资源和自然环境特别地重视,多次谈到煤炭城市必须爱护水资源,如何利用循环水是至关重要的大事。并且还介绍:南京有一个水资源的科研单位有许多这方面的先进的技术和设备。

遗憾地是:随着市委主要领导的调动,下面一些分管干部大多又是实用主义者,关心的是他们个人的“前途”和给地方多要点计划里的钱财,于是江山依旧。在我们这个到处都有“泉”字的城市(阳泉市)里,河床干涸,饮水从不达标。

听他(池必卿)秘书说:江泽民进政治局,就是他代表党中央去南京考察的,一个一个召见与谈话。对于巧于钻营的人来说,该是一份多么幸运的美差。能够结识一代领导人又是多么难得的机遇。多年形成的风格与习惯,他认为这只是党中央分配给自己的一份工作和任务,办完了就没事了,绝不会借机去搞什么不正之风。我想这正是老一辈共产党人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

他们多次被邀请回故乡,从没向当地政府提出过给他们或其亲属一点特殊照顾。我现在懂得什么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了。在他们面前,我比较洁身自好,从不敢提出什么个人的要求,虽然他们都是手眼通天的人物。

平定解放时,平西一位公安局长姓张,由于坚持按照中央规定,将分地主老财的金银财宝归地方,而缴获了他们顶头上司——分区公安处处长老家的金银。分区公安处长再三联系,他始终扣留不还。不久在分区部门系统整风中,他被批斗并错误处理,此人一气之下当了矿工。在拨乱反正的年代里一再申诉,始终没有结果。幸亏有当年分区党委与县委两位主要领导池必卿和赵雨庭同志的实事求是的证明,方才给他平了反,恢复了党籍。曾经几乎奄奄一息的老人,如今健康地度着幸福的晚年。他们子孙后代对池必卿和赵雨庭同志,都念念不忘地感恩载德。

在一个大雪纷飞的冬天,我去看他(池必卿)夫妇。适逢长治市委书记光敏因大雪滞留也来看望他们。光敏同志谈了他初到长治时,第一次召开全市县团级干部大会情况。说只有三分之二的人参加,还不断有进进出出的现象,十分散漫。他让办公厅统计一下有多少人没来,让说明原因。池(必卿)说:“没来的人,以后就不要让他们参加会议。”他夫人笑着说:“老左啊,老左啊!”气氛是那样的融洽与和谐。

池必卿同志及其夫人徐若冰工作时天各一方。一位是贵州省委书记;一位是北京西城区区委书记。他们卸了肩头重任离休在家,经常是出双入对、夫唱妇随、形影不离;他俩谈笑风生、妙语连珠,显得十分亲切。


来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1309dcd5b0102xuql.html

http://www.yueyilife.com/f/41322.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96

主题

1099

回帖

7474

积分

论坛元老

积分
7474
 楼主| 发表于 2020-10-25 11:23:12 | 显示全部楼层

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记池必卿同志光辉的一生

摘要: 作为当代池氏家族最著名的人物,一位令所有池氏族人仰慕的宗亲!池必卿书记从学生时代就积极投身革命工作,一生光明磊落、性格耿介、实事求是。在事业巅峰时期,急流勇退……作为一个晚辈,无法高屋建瓴、画龙点睛来 ...
记池必卿同志光辉的一生之二
池氏网推荐理由:作为当代池氏家族最著名的人物,一位令所有池氏族人仰慕的宗亲!池必卿书记从学生时代就积极投身革命工作,一生光明磊落、性格耿介、实事求是。在事业巅峰时期,急流勇退……作为一个晚辈,无法高屋建瓴、画龙点睛来素描,只能把中共中央关于池必卿书记一生光辉的事迹分享给各位池氏宗亲。




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


——池必卿同志光辉的一生






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原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中共贵州省委原第一书记兼省军区第一政委池必卿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07年11月17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0岁。






池必卿同志(本名池长胜,字必卿——池氏网注)






1917年12月23日出生于山西省平定县上庄村,青少年时代先后在上庄村小学、平定县立中学附属高小、平定县立中学读书;






1935年8月考入太原市友仁中学。“一二•九”运动爆发后,他积极投身于学校组织的抗日救亡运动,在进步同学的启蒙和帮助下,参加了学习和宣传新思潮的组织——读书会,阅读了许多有关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通俗读物。“西安事变”后,他参加了牺牲救国同盟会、抗敌救亡先锋队(简称“抗先”) 和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简称“民先” )等进步组织,并担任本校抗先队队长和民先队小队长,积极声援“国共合作,一致抗日”的正确主张。在抗日救亡运动中,他逐渐认识到只有中国共产党才是领导抗日救国和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中坚力量.树立了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坚定信念。






1937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七•七”事变爆发后,党组织派他回到家乡平定县组织游击队,并担任中队支部委员,开展抗日游击斗争。不久,同本县的其他游击队武装一起转入晋冀豫交界的太行山区,进行开辟抗日根据地的工作,先后担任北方局晋冀豫边区和顺县委委员兼二区委书记、平(定 )东县委组织部部长、赞皇县委书记、井(陉)获(鹿)县委书记等职务。在上级党委的领导下,他放手发动群众,建立游击武装,发展新党员,在基层普遍建立党组织,扩大了党的影响力和群众基础。






1938年10月,他到晋冀豫边区党校学习。






1939年2月任晋东南农民救国总会主席兼党组书记。






1943年2月,晋冀豫边区改称太行分局后,改任太行分局五地委委员兼农会主席。他组织力量开展调查研究,将深入贯彻减租减息政策、确定农民永佃权和清理旧债作为农救总会的工作纲领,为巩固抗日根据地做出了贡献。






1943年12月,他到太行分局党校参加整风,经过一年多的整风学习,使他懂得了在抗日游击战争中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掌握了坚持思想领导、依靠积极分子、创造先进典型等走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使他懂得了深刻领会党的指示和决定的重要性,认识到只有掌握了党的指示和决定的精神实质,并在实际工作中灵活运用,才是做好一切工作的保证。






1945年5月,池必卿同志调太行分局二地委工作,先后担任地委宣传部部长、副书记、书记,领导开展新解放区的反奸反特、清算匪霸等斗争,摧毁旧政权,建立民主政权和农会、工会等群众团体。


1947年7月至9月,他参加了全国土地会议。他坚决贯彻中央指示,在解放区内,将原来实行的减租减息政策改变为实现“耕者有其田”的政策,激发了广大农民群众发展生产、建设解放区的积极性。他按照上级党委要求,在本地区党组织中开展整党运动,使农村的基层党组织在思想上、政治上和组织上都有了很大进步,党同群众的联系更加密切。






1948年8月,他调任晋冀鲁豫中央局晋中区党委宣传部部长。他广泛动员翻身农民参军参战,发动人民群众在人力、物力、财力上支援前线,为解放晋中广大地区做出了贡献。






1949年4月,太原解放后,池必卿同志担任太原市委办公室主任兼农村工委副书记,和市委其他领导一起着手恢复城市秩序和发展生产的工作。






同年9月,他调任榆次地委书记、行署专员兼军分区政委,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抓住工作中的主要环节,有效地开展了镇压反革命的斗争和“三反”、“五反”运动,研究制定了改变山区农村落后面貌的农、林、牧全面发展的政策规定,并在工业生产中进行民主改革。

池必卿(前排左五)参加省委宣传部长会议


1952年3月.他调任山西省委委员、宣传部部长兼省委党校校长。他坚持宣传教育工作必须为中心工作服务,必须与工农业生产实际相结合的指导思想,努力做好有关工作。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公布后,他积极宣传贯彻。






1954年9月,他调任第二机械工业部大同六一六厂筹备组主任,负责筹备我国第一个坦克发动机生产基地。






1955年8月,他担任山西省委副书记兼太原市委第一书记。积极稳妥地在太原市开展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池必卿1957年陪同陈云副主席参观晋祠


1957年1月,他担任山西省委书记处书记。在分管工业生产的工作中,抵制日渐凸显的急躁冒进倾向,克服“大跃进”对工业生产造成的破坏,和省委其他领导同志一起坚决贯彻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工作方针,努力克服经济困难。






1961年11月,他调任中共中央华北局书记处书记.和华北局的领导同志一起集中精力抓工农业生产,在制定年度计划工作中突出农业和市场问题,在农村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坚决克服各项工作中的“左“倾思想和错误做法。






“文化大革命“开始不久,池必卿同志就受到冲击。






1967年7月,在北京军区支农支工小组协助工作。






1969年7月任天津市革命委员会副主任、党的核心小组副组长。






1971年6月,他再次受到“四人帮”的诬陷和迫害。






1975年8月恢复工作后,任内蒙古自治区党委第二书记、区革命委员会副主任,他按照中央“要安定团结,把国民经济搞上去”的指示,在全区范围内进行治理整顿。






粉碎“四人帮”后,他积极参与领导了全区揭批“四人帮”罪行的斗争。






1978年6月,池必卿同志调贵州省工作,先后担任省委第二书记兼省革命委员会副主任、代理省委第一书记。


池必卿同志光辉的一生之二


1980年7月起,担任贵州省委第一书记兼省军区第一政委。






他坚决贯彻执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进行政治思想上的拨乱反正,落实党的干部政策,平反冤、假、错案,坚决消除派性;


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视察六盘水市时,听取省委书记池必卿(中)的汇报。


他坚决把全省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组织制定了富民强黔的发展规划,调整经济结构,提高经济增长率和经济效益;


他尊重农民群众的要求和意愿,冲破重重阻力,在全省农村推广“包产到户”、“包干到户”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把土地生产经


营权交还给农民;

他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重视调查研究,经常深入地、县和农村社队,倾听干部群众意见,共商发展农业的政策措施;


池必卿(右)与继任贵州省委书记朱厚泽(左)


他重视党员队伍建设,加强党内生活民主化,不断提高党员的思想政治水平和工作水平;他重视培养少数民族干部,支持编修贵州地方史志,发展贵州旅游事业,加强与其他省区的交流与合作。他在贵州主持工作的几年间,全省的政治稳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居乐业,为今后更好更快地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87年11月,池必卿同志当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他积极参加中顾委的各项活动,积极为中央决策提出意见和建议,圆满完成中央交办的各项任务。






1989年春夏之交的政治风波中,他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坚决拥护党中央采取的一系列重大决策,表现出一名老共产党员的坚强党性。






党的十四大后,他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他不顾年老体弱,经常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时刻关心党和国家的发展事业,非常关心革命老区的经济建设。他积极参加老干部党支部的学习活动,以普通党员身份谈思想、讨论问题,体现出较强的组织纪律性。他坚持学习,笔耕不辍,将自己近六十年的革命活动进行回忆整理,撰写出几十万字的《功在桑梓,情留大地》一书,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他生前就写下后事从简、不搞遗体告别、不开追悼会的遗嘱,他与中顾委其他26位老同志向中央写的《关于取消向遗体告别仪式的建议》的信,得到了中央的肯定。






池必卿同志是中共八大、十三大、十四大代表,中共第十一届、十二届中央委员,被邀列席党的十五大、十六大和十七大。






在七十年的革命生涯中,池必卿同志始终坚信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一贯忠于党,忠于人民,立场坚定、百折不挠,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他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认真学习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深刻领会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不断提高理论素养,具有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

1987年11月,池必卿同志当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他积极参加中顾委的各项活动,积极为中央决策提出意见和建议,圆满完成中央交办的各项任务。




1989年春夏之交的政治风波中,他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坚决拥护党中央采取的一系列重大决策,表现出一名老共产党员的坚强党性。




党的十四大后,他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他不顾年老体弱,经常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时刻关心党和国家的发展事业,非常关心革命老区的经济建设。他积极参加老干部党支部的学习活动,以普通党员身份谈思想、讨论问题,体现出较强的组织纪律性。他坚持学习,笔耕不辍,将自己近六十年的革命活动进行回忆整理,撰写出几十万字的《功在桑梓,情留大地》一书,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他生前就写下后事从简、不搞遗体告别、不开追悼会的遗嘱,他与中顾委其他26位老同志向中央写的《关于取消向遗体告别仪式的建议》的信,得到了中央的肯定。




池必卿同志是中共八大、十三大、十四大代表,中共第十一届、十二届中央委员,被邀列席党的十五大、十六大和十七大。




在七十年的革命生涯中,池必卿同志始终坚信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一贯忠于党,忠于人民,立场坚定、百折不挠,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他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认真学习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深刻领会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不断提高理论素养,具有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
1987年11月,池必卿同志当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他积极参加中顾委的各项活动,积极为中央决策提出意见和建议,圆满完成中央交办的各项任务。




1989年春夏之交的政治风波中,他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坚决拥护党中央采取的一系列重大决策,表现出一名老共产党员的坚强党性。




党的十四大后,他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他不顾年老体弱,经常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时刻关心党和国家的发展事业,非常关心革命老区的经济建设。他积极参加老干部党支部的学习活动,以普通党员身份谈思想、讨论问题,体现出较强的组织纪律性。他坚持学习,笔耕不辍,将自己近六十年的革命活动进行回忆整理,撰写出几十万字的《功在桑梓,情留大地》一书,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他生前就写下后事从简、不搞遗体告别、不开追悼会的遗嘱,他与中顾委其他26位老同志向中央写的《关于取消向遗体告别仪式的建议》的信,得到了中央的肯定。




池必卿同志是中共八大、十三大、十四大代表,中共第十一届、十二届中央委员,被邀列席党的十五大、十六大和十七大。




在七十年的革命生涯中,池必卿同志始终坚信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一贯忠于党,忠于人民,立场坚定、百折不挠,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他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认真学习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深刻领会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不断提高理论素养,具有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

他重视调查研究,经常深入基层,获得第一手资料,从中确定正确的工作方向。他讲求工作方法,善于抓住主要问题,争取各项工作协调发展。他维护团结,顾全大局,作风民主,平易近人,善于启发大家充分发表不同见解。他为人正派,生活简朴,从不搞特殊化,带头反对和纠正不正之风。他密切联系群众,关心群众疾苦.坚持走群众路线。他善于总结工作中的经验教训,敢于承担责任。勇于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勇于揭露工作中的缺点和错误。他坚决拥护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对党和国家的前途充满信心。


池必卿同志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为党和人民的利益鞠躬尽瘁的一生。他的逝世,使我们党失去了一位好党员、好同志,使我们失去了一位可敬的老书记、老领导,我们深感悲痛。我们要缅怀他的革命业绩,学习他的优秀品质,弘扬他的崇高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扎实工作,开拓进取,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而努力奋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儿孙满堂






•长子池太峰毕业于原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曾在中国计算机行业做管理工作多年。


•次子池太崴获美国麦肯尼思州立大学计算机科学硕士学位,多年在美国计算机行业任数据库设计师。


•三子池太岩在文革后获取了大专英语教育,曾在中国煤炭设备进出口行业任职多年。


•四子池太岚获美国华盛顿大学工商管理博士学位,现在美国堪萨斯大学任国际商务管理教授并获得卡尔斯库宾教席教授的荣誉,2015年被选为国际商务学会院士,2016年开始担任该领域国际顶尖学术杂志【国际商务研究杂志】的编辑,并在多个国际顶尖商务管理杂志任编委。


•长孙女池晨获美国华盛顿大学生物统计硕士学位,现在一所医药公司的研发部门任统计师。


•次孙女池莹获美国华盛顿大学医学博士学位,现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做手外科医生,并任加州大学欧文分院医学院任临床助理教授。


•三孙女池淼获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密尔沃基分院经济学博士学位,现在美国德鲁大学任副教授。


•四孙女池瀚怡现在大学攻读计算机科学和语言学。


•五孙女池湎迪现在高中读书。






家庭相册

池必卿年轻时的照片

池必卿和夫人徐若冰与长子、次子、三子和侄女池秀云

池必卿和夫人徐若冰与长子、次子、三子和堂妹池晓兰(池庄的女儿)


池必卿和夫人徐若冰在1997年与他们的四个儿子


版权说明:本文授权独家编辑发布,所有图文版权属于池必卿亲属及池氏网,若有转载,请联系池氏网chiw.org,谢谢


http://chiw.org/article-33-2.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文革与当代史研究网

GMT+8, 2024-11-22 23:21 , Processed in 0.032158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