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876|回复: 0

范世涛(食货 )纪念高鸿业先生

[复制链接]

896

主题

1099

回帖

7474

积分

论坛元老

积分
7474
发表于 2020-9-9 15:30: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食货:纪念高鸿业先生


作者:梁_捷 提交日期:2007-5-30 13:55:00
  高鸿业先生去世了,又一位令人尊敬的经济学家去世了。
    我并没有与高先生直接接触过,除了听过高先生一次讲座。记得那天晚上,高先生讲科斯定理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我还问过一个问题,当时对先生的那篇文章并不赞成。高先生回答的时候很谦逊,也很清晰。不过,我上大学时的西方经济学教材,就是高鸿业、吴易风合著《现代西方经济学》上下册,那时学习不认真,似懂非懂的地方并没认真去想;后来考硕士研究生,我还是用的这套教科书,翻来覆去读了六、七遍受益非浅。以这套《现代西方经济学》为基础,高先生和吴先生又主编了《西方经济学》,成为教育部指定用书之一。篇幅是更多了,数学程度也深了些,但毕竟出于多人之手,多少有点深一脚浅一脚的,我一直以为,后出的《西方经济学》是比不上原来的那套书的。
    在编纂体例上,《现代西方经济学》自有特点,这些特点为《西方经济学》承袭下来。这两套书除了介绍宏观和微观经济学基础,每章最后一节还专门从马克思主义立场对有关工具或学说进行分析批评。这种编纂体例很反映了高先生的立场,即坚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二分法,坚持将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作为供研究批判用的思想学说,而不是处理中国经济问题的分析工具来讲授。
    这种看法是什么时候形成的呢?我猜,这是回国之后没多久就确立下来的。
    我隐约听说,高先生在美国呆了11年,条件很艰苦,获得科罗拉多州立大学博士学位后没多久就回国了。那一年是1957年。这年,陈振汉先生响应党的号召,帮助党整风,邀集徐毓枬、罗志如、巫宝三、谷春帆、宁嘉风共同起草了《我们对于当前经济科学工作的一些意见》,认为“不能以教条主义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对于经济建设,应该从实际出发,遵循经济发展规律,不应照搬苏联模式,也不能凭老经验办事;对于西方资产阶级经济学,不应全盘否定,应批判地吸收其中有用的东西等内容“,希望把北京大学经济系建设成哈佛大学经济系那样的经济系。“反右派”运动很快展开,这份意见书被看作“资产阶级社会科学复辟”的代表性作品,在全国上下展开了批判,有关的批判性文章,收集在《反对资产阶级社会科学复辟》第二辑。在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作为“资产阶级社会科学”被取消的条件下,高先生回来能做什么呢?
    幸好,一九六一年在周扬领导下,启动了全国高校文科教材建设,组织全国学者编写各个学科的教材,以改变高等教育全面采用苏联教科书的局面。其中包括《现代资产阶级经济学》,其中高鸿业先生是第一册“凯恩斯主义”一书的主要作者之一,这套书在改革开放以前,是我国编写的第一套,也是唯一一套反映全面反映国际上现代经济学进展的教科书。高先生还翻译出版了萨缪尔森《经济学》教科书的宏观部分。在译本前面,自然需要写一个专门的批判性的序言。文革期间,周扬组织编写高校文科教材成为主要罪状之一,高先生作为作者,自然也不能免于被批判的命运。
    不过,高先生显然认为,我们需要了解别的地方的经济学是什么样的。所以,在改革开放刚刚开始,他全译的萨缪尔森《经济学》上中下三册就在商务印书馆出版了。高先生有着扎实的训练,又是长期工作的成果,译文与原作一样优美流畅。书一出版,就洛阳纸贵,并一版再版,总发行量至少几百万册吧(需要核对)。这本书实际上是八十年代成长起来的学习经济学的首要读物。随着撒缪尔森《经济学》教科书的修订,九十年代国内又出版了好几个新译本,而且质量都不错。但必须指出来,这是高先生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高先生在《经济学》的前面,写了一个长长的中译本序言,除了介绍基本内容,主要从马克思主义立场进行了分析和批判;这还不够,他一口气写了十篇还是十二篇专门评论,汇集为《评萨缪尔森〈经济学〉教科书》。基础教科书是一门学科最根基性的、最有共识的部分,高先生显然把这本书作为一个西方的经济学样本,来展开系统批判的。
    除了萨氏的教科书,高先生还翻译了科尔内《短缺经济学》。这本书作为东欧经济学最著名的作品,也在国内产生了广泛影响。如今,书里的软预算约束、短缺等词,已经是中国经济学家的常识了。
    这样看来,我想《现代西方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的编纂方式和主导思想,其实是高先生在六十年代写《现代资产阶级经济学批判。凯恩斯主义》时就确立下来的。
    可是,高先生将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只理解为西方经济学,看作是供研究批判用的资产阶级学说,恐怕认同的人会越来越少。首先,马克思的经济学本身就是在西方建立并是“西方经济学”的当然组成部分。这不仅因为马克思广收博采,广泛吸收了古典经济学的成果,而且因为他的部分结论不如竞争性理论有力。在这个意义上说,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应放到经济学的整个发展过程来观察,而不应与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对立起来。其次,罗宾逊夫人和熊彼特都特别强调经济学是一个工具箱,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不仅是供研究批判用的理论学说,更重要的是为分析和处理中国经济问题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工具。这在整个改革过程中有大量的例证,如抑制经济波动、熨平经济周期的主要理念和主要政策工具都是宏观经济学教给我们的,在强调公平竞争的市场化改革中,微观经济学的核心概念供给、需求、竞争等等也提供了基础。既然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概念工具在别的国家,也在我们国家得到了广泛、有效的运用,为什么还坚持这仅仅是供批判研究用的学说、而不是武装我们的基础分析工具呢?
    当然,不管是否赞成高先生对“西方经济学说”的看法,我们都不能不承认,通过高先生卓有成效的工作,一代、两代、甚至三代经济学家走上了经济学道理,习惯了用微观经济学或宏观经济学来思考中国经济问题。仅凭这一点,高先生在我们国家的经济学历史就该占有一席之地。
    除了经济学知识的普及和译介工作,高先生还写了一些中国经济改革方面的论文。其中有一篇八十年代中后期论价格改革的论文,我至今难忘。
    看到高鸿业先生去世的消息,我很伤感。作为一位通过他的书而学到一点经济学常识的晚辈,大胆妄言自己的一点学习体会,或许不算是冒失吧。
    高鸿业先生安息!
#日志日期:2007-5-30 星期三(Wednesday) 晴 复制链接 举报


http://blog.tianya.cn/blogger/po ... 27618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文革与当代史研究网

GMT+8, 2024-11-24 03:47 , Processed in 0.019087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