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6098|回复: 1

亚洲周刊:专访《毛泽东最后的革命》作者麦克法夸尔和沈迈克

[复制链接]

0

主题

749

回帖

17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17
发表于 2010-4-8 17:29: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亚洲周刊 张楠 迪扬

写文革史不难,写文革通史很难。这是丁学良在《毛泽东最后的革命》的序言中写到的。由于文革最主要的领导者、牺牲者、幸存者毛泽东、刘少奇、彭真、周恩来 等均没有留下回忆录,而且大批中共档案尚未解密,多年来几乎没有人敢碰这个烫手山芋。但是,月前《毛泽东最后的革命》中文版与读者见面了。全书翔实地介绍 了文化大革命所有重要事件的过程,对历史细节进行了以「天」为单位的追踪。这是迄今为止学术界首部文革通史。

新书中文版面世,两位作者首 次在中国会合是在香港,香港中文大学零九年举办的「新中国建国史学术研讨会」。麦克法夸尔承袭着他一以贯之的政客风格:睿智、老练,精心考究着每句貌似脱 口而出的话;沈迈克表面沉静、寡语,实际上十分健谈,额头上层层深嵌的皱纹彷佛是他穷其大半生精力研究现、当代中国史的见证。

谈起《毛泽 东最后的革命》的撰述提议和写作过程,两位作者仍兴奋有余。一九八八年,沈迈克得到了加入哈佛大学博士后项目标机会。在这两年中,他对中文的精通程度,对 文革史的熟悉和热衷程度给时任哈佛大学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主任的麦克法夸尔留下了深刻印象。很快,沈迈克得到了在其家乡名校瑞典隆得大学任教的机会。正在 他带着欣喜地要开始自己崭新的教学、研究生涯时,他怎么也没想到自己同哈佛大学的缘份还远未了结。一天,电话的另一端响起了麦克法夸尔的声音:「迈克,回 哈佛我们一起写文革史吧?我这里有笔研究资金。」承蒙学术老前辈的看重,以及难得的资金支持,沈迈克丝毫没有犹豫,当即接受了邀请。

于 是,两人便开始了「你写一章,我改一章;我写一章,你改一章」的合作方式。沈迈克说:「麦克法夸尔和我虽然一老、一少;一个英国人、一个瑞典人;一个在美 国社会科学气息浓厚的政府学系,一个在渗透着欧陆人文关怀的中文系,但是我们的治学理念非常一致。麦克法夸尔不喜欢政治科学量化式的研究方法,极其反感连 事实都没搞清楚,就拿现成理论往上套的做法,因而我们的书采用的是传统的历史治学方式,首先把故事讲清楚。」

从写作策划到最后出版,《毛 泽东最后的革命》耗时十余载。这是两位作者始料未及的。「我们一九九二年和哈佛大学出版社签合同时太过乐观了。本来打算一九九四年就交稿的,但是后来发现 不可能。」沈迈克直言不讳撰写过程中的曲折:「那个时候麦克法夸尔正在写他的文革三部曲第三卷,基本上没有太多时间参与写作。我们也的确没有料到这部书会 写这么长时间。」

一九九二年中国大陆开放了民间旧书资料市场。任何平民百姓都可以翻家底,把存在家里的旧书、旧报、旧杂志找出来摆个小 摊,在街上贩卖。北京潘家园的旧书市场是北京当时这类资料的集中地。九十年代初,虽然这个市场才初具规模,但已足以令沈迈克兴奋不已。

潘家园改写文革史

沈迈克说:「我当时在北京大学,北大历史系的教授对我说『迈克,你知道潘家园的旧书市场吗?肯定有好多你喜欢的东西。』」 听罢他便直奔位于朝阳区的潘家园。这并不是把每本书进行明码标价的旧书二手市场,而是把旧数据按重量进行低价兜售。正是这菜场式的旧资料市场令沈迈克如获 至宝。沈迈克说:「我一次就买了二、三十公斤的资料。旧书市场的出现意味着许多有别于官方解释的史料浮出水面。没想到中国政府的一个政策立刻让我们的书有 了这么多丰富而宝贵的一手资料。」中国政府开放旧书自由市场的政策,让麦克法夸尔和沈迈克正在书写的文革史翻天覆地。

与哈佛大学签约之 际,麦克法夸尔本想将此书写成大事记,只是简单记录文革每一天都发生了什么事,篇幅最多两、三百页。但是一九九二年之后,新材料层出不穷,令两位作者兴奋 不已。于是,最初的大事记变成了如今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故事书。比如书中有关「五·一六阴谋」、「一打三反」、「个人崇拜」的篇章原本是没有的,但是随着新 材料不断出现,这些章节都得到了材料的有效支持。沈迈克趣言:「当时我们甚至希望不要再出新材料了,不然我们的书就写不完了。结果,第二年又出了新东 西。」

新材料的出现帮助两位作者揭开了西方文革史研究的诸多盲区。沈迈克举了一个典型的例子:当时西方文革研究者几乎不知道「五·一六阴 谋」。随意翻开《中国季刊》(China Quarterly),只有极少量的文章提到这个事件,提到的人也基本上也没弄明白。新材料被发掘后,「五·一六阴谋」首次在西方文革史上大白于天下。 《毛泽东最后的革命》对这场被忽视已久的「五·一六阴谋」做了白描式的磘述。

这种白描式的写作方式贯穿全书始终。整本书读起来很轻松:情 节环环相扣,心理揣测紧张异常,政治斗争气氛直逼胸臆。但是这仅仅是一种写作方式。沈迈克一再强调:「《毛泽东最后的革命》是一本严谨的历史学术著作。不 论此书写作方式如何轻松、愉快,那仅仅是一种写作方式。」稍微留意细节读者就会发现,全书所有材料都有明确的出处。对于有着多种出处,且学术界争论不休的 事件,两位作者选择提供多种解释。比如,「赵永夫事件」,两位作者发现材料中军方解释和民间解释完全不同,本着审慎治学的态度,作者将两种解释并置,不同 材料的可信度则交由读者自行判断。沈迈克说:「这是我们这本书与中国大陆流行纪实文学的最大不同。纪实文学可能有事实依据,但是那毕竟是文学。有时候,作 者会为了把书写得好看而刻意扭曲历史原貌。这是我们这本书绝对杜绝的。」

为文革撰写通史,这不仅体现了两位作者扎实的学术功底,更彰显了 一种大手笔的气魄和胆量。但即便如此,两位作者仍然对给文革下定义、给毛评功过持谨慎态度。对于细致的历史学研究,「一语定乾坤」是一种近乎鲁莽和不负责 任的态度。

沈迈克说:「毛泽东是非常复杂的人物,说到底,他依然是一个谜。」沈迈克说:「六六年到六七年,毛对文革基本上控制得很好,可 以说步步为营。但是之后就没有那么细致的掌控了。他希望控制身边的人,但是有时候又任凭事态乱下去,因为他相信『总会乱出个道理』。」虽然毛泽东周围的人 也很复杂,如周恩来、康生。但这些人的复杂都表现在他们施展浑身解数猜测主席意图上。毛泽东周围的人没有一个能复杂过他。麦克法夸尔和沈迈克都希望《毛泽 东最后的革命》能成功地为读者在细节上展现毛泽东个人特质中的复杂和矛盾。

巨著出炉,两位作者都十分期待中国读者的反应。麦克法夸尔希望 自己在哈佛大学的中国学生能通过阅读此书,对自己国家的历史有更加完备的了解;沈迈克则期待着中国大陆文革研究专家的点评。「毫无疑问,世界范围的文革研 究权威在中国大陆。只是由于种种原因,他们不能自由发表见解、著作,但是通过过去多年来和他们的接触,我深深受益。」沈迈克坦言老外研究文革毕竟有隔膜, 很多乍一听反逻辑的事情都曾真实发生,若非经中国专家点拨,他很难理解中国政治运作的复杂逻辑。

第一本也是最后一本

如 今,艰辛的写作过程已成往事,两位作者对这部文革通史充满信心。「这本书将是既有磘述方式下第一本,也是最后一本文革通史」。此言一出,沈迈克眼神里透着 不可撼动的坚定。《毛泽东最后的革命》采用的是经典文革史研究磘述方式,即以「文汇报」、「五·一六」、「接见红卫兵」、「林彪事件」、「批林批孔」等文 革期间主要事件为线索进行磘述。这是史学界以冷战为背景的磘述视角。

沈迈克指出:「我们现在已经进入后冷战时期,这是一个完全不同的时 代。我希望十年后人们再写文革,将采用全新磘述方式,能以完全不同的视角为主线,穿起文革期间发生的诸多事件。这才是有震撼力的贡献。如若十年之后的著作 还不能突破我们这种磘述方式,即便再有新材料出现,也只能给我们做脚注!」?????


附沈迈克小档案(Michael Schoenhals)

瑞典隆得大学(Lund University)中文系教授,文革史研究专家。他曾多次到中国各大学访问、交流,致力于收集一手历史材料,1988年加入哈佛大学博士后项目,1992年开始同麦克法夸尔合作撰写文革通史。他1972年开始学中文,操纯正“京腔”,被誉为“语言天才”。

附麦克法夸尔小档案(Roderick McFarquhar)

美国哈佛大学政府系教授,西方文革史研究泰斗。毕业于哈佛大学远东研究系之后,他曾任《每日电讯报》记者,英国工党下议院议员。曾连任三届哈佛大学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主任。
主要著作文革三部曲《文化大革命的起源》曾红极一时,至今被海外中国研究学术界列为文革必读书目。他还与费正清合编《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罗德里克•麦克法夸尔(Roderick Macfarquhar)

罗德里克•麦克法夸尔(Roderick Macfarquhar)

沈迈克(Michael Schoenhals

沈迈克(Michael Schoenhals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8228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7245
发表于 2017-4-8 11:30:07 | 显示全部楼层

史英强:专访《毛泽东最后的革命》作者

最新出版的亚洲周刊发表了对《毛泽东最后的革命》一书两位作者──麦克法夸尔和沉迈克的专访。他们分别是美国和瑞典的学者,是研究中国问题特别是文革的专家。《毛泽东最后的革命》是一部专著,对文革所有重要事件进行了以「天」为单位的追踪,而新材料的出现揭开西方文革研究的诸多盲区,在细节上成功展现毛泽东个人特质中的複杂与矛盾。由于文革最主要的领导者、牺牲者、倖存者毛泽东、刘少奇、彭真、周恩来等均没有留下回忆录,而且大批中共档案尚未解密,多年来几乎没有人敢碰这个烫手山芋。该书是迄今为止学术界首部文革通史,耗时十馀载,并出了中文版。麦克法夸尔说,「我们的书採用的是传统的历史治学方式,首先把故事讲清楚。」沉迈克说:「我们也的确没有料到这部书会写这麽长时间。」

一九九二年中国大陆开放了民间旧书资料市场。任何平民百姓都可以翻家底,把存在家里的旧书、旧报、旧杂志找出来摆个小摊,在街上贩卖。北京潘家园的旧书市场是北京当时这类资料的集中地。九十年代初,虽然这个市场才初具规模,令沉迈克兴奋不已。沉迈克说:「我一次就买了二、三十公斤的资料。旧书市场的出现意味著许多有别于官方解释的史料浮出水面。没想到中国政府的一个政策立刻让我们的书有了这麽多丰富而宝贵的一手资料。」中国政府开放旧书自由市场的政策,让麦克法夸尔和沉迈克正在书写的文革史翻天覆地。一九九二年之后,新材料层出不穷,令两位作者兴奋不已。于是,最初的大事记变成了如今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故事书。沉迈克趣言:「当时我们甚至希望不要再出新材料了,不然我们的书就写不完了。结果,第二年又出了新东西。」

新材料的出现帮助两位作者揭开了西方文革史研究的诸多盲区。比如,新材料被发掘后,「五·一六阴谋」首次在西方文革史上大白于天下。该书对这场被忽视已久的「五·一六阴谋」做了白描式的叙述。

这种白描式的写作方式贯穿全书始终。整本书读起来很轻鬆:情节环环相扣,心理揣测紧张异常,政治斗争气氛直逼胸臆。但是这仅仅是一种写作方式。沉迈克强调:「《毛泽东最后的革命》是一本严谨的历史学术著作。不论此书写作方式如何轻鬆、愉快,那仅仅是一种写作方式。」沉迈克说:「毛泽东是非常複杂的人物,说到底,他依然是一个谜。」

沉迈克期待著中国大陆文革研究专家的点评。「毫无疑问,世界范围的文革研究权威在中国大陆。只是由于种种原因,他们不能自由发表见解、著作,但是通过过去多年来和他们的接触,我深深受益。」

http://www1.rfi.fr/actucn/articles/122/article_19707.asp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文革与当代史研究网

GMT+8, 2024-12-23 10:02 , Processed in 0.036967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