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2167|回复: 0

一舸:三首“文革”时期的诗词所想

[复制链接]

1

主题

8228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7245
发表于 2019-2-11 15:43: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一舸(来自豆瓣)
来源:https://www.douban.com/note/649696309/


三首“文革”时期的诗词所想


明代杨慎在他的《词品》中曾有这样的感慨:“然奇而不传者何限,而传者未必皆奇。”(《词品·卷二·石次仲西湖词》条)可见,“流传下来的也可能是庸作,好的作品没流传下来的不知凡几。”——这是一个从古至今一直有的问题。


有时候,我们看到一首诗词,也觉得写得很好。但是却感觉不能成为所谓的“名作”。开始,我在想,这可能还是写的不够好。之后,却渐渐稍微又想明白一点,可能也“够好”了,可是“生不逢时”。比如,清代有许多学习周邦彦的词人,如果宋代没有周邦彦,而他正好生在宋代,那么有可能他就代替了“词技巧之神”周邦彦的位置。只可惜,历史没给他这种机会。


这连带的,就是写的有没有足够的自己的风格,原创性。自元至清,尤其清代,写词成风尚,词学也大兴。可是也就出了纳兰性德一位“足够好”的词人。虽然清代的诗词学术圈,也不都买纳兰性德的帐,但是纳兰性德还是成为了书法上“欧柳颜赵”里“赵”一般的那个存在。


但如果纳兰性德生在现在,虽然网上线下诗词爱好者多多,交流方便,比清朝还分支化,又比清朝还泛滥化。真出现像纳兰性德这样一位有原创力的作者,还不是国家领导人的二代出身。那么他成为一位受人关注的一类行家就差不多了,职位可以是版主,或者主编。要想再提升自己的影响,即使混成文联或者作协的领导,也还是有点困难的。


前几天,P先生和我提到现在的诗词创作者出版还是一片蓝海,有志者可以大有作为云云。我首先想到的,是“诗词大会”等电视节目所带来的诗词热到底能影响到什么地步。




我国的最后一次毫无争议的,社会主流化的诗词热应该是由毛主席的《毛主席诗词》引起的。那次诗词热,影响到N代人的创作,流传至今,还体现在当下诗词当中占巨大份额的“老干体”和“颂歌体”。关于这两种的问题,可以供天天写这两种的朋友们去谈,因为那是他们直接的写作心得,谈的容易更深入,我就不在这多废话了。


除了“毛主席诗词现象”之外,我想应该就是“文革”时候知青的诗词创作了。


知青诗词创作也有两种,往往并生,一种是“向阳花”般的那种,这种直接汲取营养于《毛主席诗词》,所以也算和“毛主席诗词现象”直接关联。一种是“打蔫儿了的花”那种,这样往往发自自己的生命经验感受。


我可以单独提出来说的,就是第二种。因为这一种在那个年代,也有自己的土壤,并且传抄既久,影响很大。


在“文革”事情,下乡白洋淀的潘青萍就写下了一首《行香子·和戎雪兰》


渺渺故园,隐隐西山,锁重烟,芦荡漫漫。萋萋堤柳,门雾霏然。悠悠碧水,沉野鹜,暗云天。京华结交,常话铭禅。伥何年,天涯行帆?海角逢春,天示神忏。今事蹉跎,婵娟素,渔火寒。
这首词写于1969年12月的词,显然不根源于《毛主席诗词》。更和近现代一路的“老干体”“赞颂体”无涉(“老干体”虽然是现在的提法,但是许多人是当时打下的底子。)这种写法更传统,但却比传统多了一份沉重的个人命运体验。如果说用自己的生命体验写作,这就是。


在更早的1967年11月,女诗人齐简(史宝嘉)写出了有名的《临江仙•记康宁的四条热带鱼》:


剑头凤尾翩翩舞,清涟顾影婷婷。 静如秀玉动生莹,彩鳞多婀娜,锦鳃自含情。
杯中有水乐便在,何必逐浪平生? 龙门堪劝鲤兄明:似我非无志,终饰案头瓶。
那个时代,很多人都记着的“似我非无志,终饰案头瓶。”这句话,虽然在当时是嘲讽“逍遥派”的话。但是,对它的解读也因为它深刻的印实了当时年青人的精神状态和生命困境,也就使这首诗成为与食指(郭路生)的《相信未来》以及北岛(赵振开)的《怀疑》一样,形成自身在那个时代,那代人中的特殊价值。


最后,我倒要放一首多多少少受过《毛主席诗词》影响,但是稍微有点跑偏的词,那就是《满江青》,这首诗是北京老红卫兵和北京青年文化沙龙的风云人物——徐浩渊写的。词牌还是她自拟的,人家有词牌叫《满江红》,她是造出来《满江青》,骂江青。原词是这样的:


风雷起,鏖战急。陈官溃,骚人溢。四十余年廉颇将,今日败倒茶花女。甘地慕,慈禧嫉,蓝氏玉手遮天,娇声盖旨,愚群愚。
哪吒嫩手抽龙筋,老父为主使穷计。无奈何神塔压顶火中立,昂首待鸡啼。
我现在全文摘引一下网上某知情者文章的全文,不长,大家看。作为结束。也可以看出来,在政治严酷到一定地步的时候,“足够奇”的诗词是如何难以存留下来的情况。


另外,还补一句,我上面谈到的三首诗词,都出自女性创作者之手。


上面这首《满江青》,是我中学的学长徐浩渊在1966年底1967年初有意逆“满江红”而自创的词牌并填的词。
她写这首诗的时候,才只有17岁。写《满江青》,是因为听到江青竟敢组织大会,斗争她和我们那一代人心目中的大英雄陈毅伯伯,让她勃然大怒。陈毅是沙场上威风凛凛的胜将元帅,在新中国外交部长的岗位上腰杆又直又硬,给中国人民在全世界面前争了光荣。然而江青却要骑到这样令人尊敬的老帅头上,徐浩渊忍无可忍,从心中发出“四十余年廉颇将,今日败倒茶花女”的愤慨。
江青上个世纪30年代在上海当过演员,艺名蓝萍,演过“茶花女”的事,在当时都是大忌,说不得。徐浩渊却点名道姓地讽刺挖苦,令许多对江青的颐指气使已经非常不满的人,感到痛快。这首诗在很多人心中产生了强烈共鸣,被不同的人群争相传抄,不胫而走。
但同时也有江青们大权在握的拥趸,立刻把这首诗当成“反诗”,追缴销毁一切传抄文本,很多传抄者受到追查审问,专政的“铁拳”开始搜寻诗的作者。
徐浩渊听说有人因为抄了这首诗而获罪,便挺身而出,承担“罪责”,结果锒铛入狱。虽然不久即被释放,但是已在档案中留下“黑”烙印。1976年,她再次被捕入狱,直到粉碎“四人帮”,才重见天日。
可惜的是,当年查抄“反诗”的工作如此彻底,这首诗竟没有留下一个文本。连徐浩渊本人,都记不完整那些词句了。
我也是当年的传抄者中的一个,但是我的抄本很快被我一个表哥查出销毁。从此我再也没有保留这首诗的文本。
写在上边的词句,是隔过40年的岁月,仍然印在我脑子里的一些文字,不知道有多少遗漏。放在这里,权且作为那个时代的一个见证。如果有人还保留有当年的文本,或者有更完整的记忆,加以补充,也是趣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文革与当代史研究网

GMT+8, 2024-12-21 20:58 , Processed in 0.035410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