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2287|回复: 0

吴辉:《芦荡小舟的故事》节录(吴狄舟参加广东、深圳治水)

[复制链接]

0

主题

252

回帖

877

积分

高级会员

积分
877
发表于 2018-7-31 14:23: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在父亲吴荻舟的回忆录提纲手稿中,关于回京后的工作,仅提及“抓了东深供水工程的后勤”和“四清”。关于“四清”,因为父母留下的资料比较多,我将另辟一章来写,先整理“东深供水”。

父亲“文化大革命”后、至少1983、1985和1986几次去南方出差、游览都特意在广州、深圳和当时及现在的干部回顾这项艰巨工程。1986年接受刘先秀采访的时候也提及东深供水工程,显然这是他非常看重、印象深刻的一项工作,他为有幸参与这项造福香港的工程感到高兴。

关于东深供水工程,要从1962年9月至l963年5月大旱说起,当时广东长达9个月没下过大雨,水塘干涸,河水断流,许多农作物枯死,这是五六十年不遇的大旱年。毗邻香港的九龙地区,水荒更为严重。最紧张的时候,l4天轮水一次,每次只有4小时,街上水桶摆成一条条长龙,一时成为香港一景,茶楼、酒店停业,外轮进港停泊补给,也无水供应。香港几乎成了死港,市民纷纷离家离港出走。香港政府尝试撒干冰,人工造雨、海水淡化等方法,都不能奏效。广东省曾允许香港政府派船从广东虎门珠江口运水以解燃眉之急。
1.jpg
(图一:香港市民在“轮水”。网络图片。)
据父亲回顾:1959年香港闹水荒,要求国内供水,我们答应了,建了深圳水库,仍然不够。到62、63年缺水最严重,派船到虎门附近运水,也解决不了问题。港英政府通过何贤提出试探,希望我们再增加供水。当时我们计划从东江引水到深圳。一次周总理到广州,广东省省长陈郁同志反映了这问题,周总理当即口头批准建设东圳引水的拟议。副省长林李明牵头拿出引水工程方案,在这基础上,港澳工委梁威林和太平绅士周俊年接触。

最后决定从东江引水供香港,并提出供水方案报中央,经陈毅同志拟批同意并转外交部,转报总理。总理批准后我负责一些具体工作,比如召集各有关单位讨论如何保证按时保质保量完成和供应各种提水设备等问题。省里是由水利厅负责组成具体落实班子。

其他先后参与过这项工作的还有廖承志、陶铸、区梦觉,东莞县委书记林若,东莞县委副书记梁明,深圳规划局副局 长郭炳豪等。林李明具体代表省人委直接抓这项工程,父亲记得林李明曾几次去工地视察,开工的时候、施工期间,将完工时,还不包括在后方指挥和落成时出席等。曾光是总指挥,刘兆伦是当时的水利厅长,黄华是工程办公室主任。

当时共勘测了三条路线,最后确定了沿与东江合流的司马河,经塘头厦——雁田水库——深圳水库。并与香港政府签合同保证一年供水。该工程原定1964年3月动工,1965年3月落成供水。由于周总理抓得紧,群众思想(工作)做得深入,人人急香港同胞之急,提早于1965年1月就竣工了。经过认真调试,到3月公开举行落成大会,一次放水成功,这使港英当局都感到惊异。

开始港英政府对我们供水有点顾虑,怕我们将来卡他们。所以我们在宣传上不过分从政治上去宣传,国民党正在挑拨说中共供水给香港将来更容易控制香港了。同时我们在对外宣传上很注意政策,不要使人认为我们是专为港九而修建这个供水工程,我们说引东江水一方面是为了灌溉十六万亩农田,一方面是为了供水给香港。开工时总理指示不要大肆宣传,竣工时宣传可以大些,尽量不要刺激港英。凤凰影片公司拍了部大型纪录片《东江之水越山来》,梁上苑负责抓这项工作,廖承志批示说在解说词上不要提高到政治上来,要宣传工程的艰巨,宣传群众的劳动热情。

水费问题,签合同前有一种意见,不收费,白送。香港政府害怕,港九同胞喝了祖国白送的水,香港政府却收钱,甚至还加水费,港九同胞和港英当局的矛盾就尖锐起来了。此事请示了总理,总理说不收钱不好,象征性的收一点。最后决定每千加仑收人民币壹角钱。

国家计划委员会从援外经费中拨出3800万元人民币作为这个项目的专款。父亲负责后勤协调保证工作,曾召开会议,详细说明香港水荒严重情况,香港同胞生活状态。与会各方听后都很重视,理解问题迫切程度,纷纷保证按时按质完成工程,结果,提前两个月完成了原定一年的工程,彻底解决了香港用水困境。

在1983年重游深圳水库时,父亲写了一首《东深供水工程纪事歌》,对当时的情况做了简短回顾:

1963年香港、九龙大旱,供水维艰。适值周总理视察南方各省,听了广东省省长陈郁同志的汇报,即决策引调东江水济港,数万民工,日夜奋战,感人事迹甚多,施工期间,曾遭九次台风袭击。当时我在国务院外办工作,被指定负责联系调运各种物资,时值三年困难后,仅开过一次提供设备的有关部门会议,但均能按时保质保量供应。工程原定期一年,提前两月竣工,彻底解决了香港用水严重不足情况。香港之日趋繁荣,实有赖于此。为纪念此一重大工程,曾建“劳乐亭”于深圳水库公园,由董必武亲锡嘉名,并拍摄巨型纪录片《东江之水越山来》以志其盛。今香港归还有日,缅怀周总理决策之功德及劳动人民之壮举,作俚歌一阕,用记其事,并怀念周总理。

鸦片战争割香港,百载匆匆成既往。
于今华夏庆中兴,签约归还喜在望。
老来静坐忆从前,时在一九六三年,
香港九龙遭大旱,水库沟渠绝水源。
茶楼浴室皆歇业,工厂停产不冒烟。
建醮诵经有何用,依然赤日烧蓝天。
巨轮运水珠江口,水程何长水何少,
四天放水四小时,纷纷弃家离港走。
港粤相连唇齿依,祖国岂能坐相视。
大哉仁智周总理,决策引调东江水。
低水高流任务艰,渠长八十三公里。
提水工程分八级,水位提高五十米。
数万民工齐奋战,酷暑严寒都不惮。
风餐露宿顶狂飚,吃尽辛劳无埋怨。
风狂雨骤恶浪呼,堤坝危急在须臾。
干群爬行上险口,人墙屹立大灾除。
“百日坝”成清库底,巨榕碉堡殊难移。
司机冒雨运炸药,韶关千里一宵回。
感人事迹不胜辞,“飞车姑娘”最出奇,
独架板车运泥土,下坡疾驶迅如飞。
当时我正预其事,调拨物资任联系,
有关单位同协力,总共只开一次会。
各负其责不推诿,物资供应源源继。
工程原定整一年,提前两月即供水。
《东江之水越山来》,港民相庆笑颜开。
一年辛苦万年福,香港繁荣实赖哉!
吁嗟兮!总理逝世十余载,丰功伟绩春长在。
但愿今后任何施工都如此,庶几胡子工程从此止。
劳乐亭前发浩歌,伫看港澳回归一统好山河。

2.jpg
(图二:文汇报在父亲去世一周年时刊登《东深供水工程纪事歌》以作纪念。)

我有父亲1985年3月11日给李清文和3月15日给张宏光的函稿[1] ,父亲在其中提及香港缺水的严重程度和该工程施工等情况:

李清文同志:你好!
你2月15日手示,拜读了。谢谢你给我的热情的新春祝愿!
从手示获悉,东深供水第二期扩建工程将于明年春竣工,并决定竣工庆典与建局二十周年庆典将于明年夏在深圳合并举行,十分高兴!到时中央、省、市……对东深洪水工程作出过贡献的同志和知名人士,将聚集一堂回顾这一壮举,将是一大盛事。大家谈谈当年为了解决港九同胞用水问题,数以万计的祖国同胞,在生活与设备极度差缺下,千辛万苦,风餐露宿,忘我工作的情景,想想港九同胞因轮水争吵、打架、伤和气,或求灵于菩萨的情景,看看今日港九同胞不再为水发愁,工商各业繁荣,摩天大楼林立,再看昔日只是一个边沿小镇,今日已是一个正为祖国四化发挥巨大威力,向人们展示着现代化的社会主义祖国繁荣昌盛的前景的南疆新城——深圳经济特区,谁不因自己为供水工程流过血淌过汗而感到自豪!

关于深圳电视台拟配合大庆拍摄一部有关东深供水工程的电视片,这想法很好。7日晚该台导演及编剧张宏光同志等二人到舍下谈了三四个小时。她们介绍了她们构思的一个故事梗概和拍制设想。我觉得这个故事立意不错,情节也颇感人,但由于是纯粹虚构,如果为了配合大庆,纪念东深工程,我认为必须更扣紧工程史实,以史实为基础加一些虚构情节,便更好。我当即对该剧本梗概提了一些参考意见并把东深供水工程中不少动人的事例告诉他们,请他们回去研究吸收,并答应张同志等,待该电视片文学剧本写出后,再来交换意见。特告,请你也约他们,听听她们所构思的剧本梗概。
至于回忆录《水与香港》,已开始写,但年纪大了,记忆衰退了,动作迟缓了,进度很慢。

敬复,此致
敬礼!
请代向管理局和第二期工程指挥部卢炳宇等同志问好!
吴荻舟
1985年3月11日

张宏光同志:
很抱歉你来舍下时我忘记请教同来那位同志的尊姓大名,希望来信时告诉我。
我查了一下香港制水[2] 资料:1895年首次制水,但那次只不供夜水。当时人口少,但储水水塘也少。后来1902、1929都发生过制水。1929以后,尚未查到制水记载。但不等于未发生过制水。

而1950至1964年几乎每年都发生过制水。

你们走后,我进一步考虑你们所构思的那个祖国同胞关怀和解决港九同胞“用水难”的电视故事。我认为作为一个纯粹虚构的电视故事片,基本上可以成立,但如果特地的配合东深工程20周年庆典摄制,我认为一定要与东深供水工程的实际扣紧些。换句话说,要在东深供水工程史实基础上加虚构情节,使其成为“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电视艺术片。放映时,观众、尤其是东深和港九的观众,很容易会联想到东深供水工程的指导思想和工程细节。当时祖国、党政领导和军民都极关心港九同胞,急港九同胞之急,只有在这种思想推动下,工程全线数以万计的指战员,才会千辛万苦,日以继夜在生活与设备极度差缺的情况下,奋战11个月,提前攻克全线完成依期供水艰巨任务。

这意见供你们参考。等你们结合那个故事或另外构思写成文学剧本,或剧本梗概后,我们再来交换意见。你们来,必要时我也可以去。到时看具体情况再定。以上意见我也告诉了李书记。

《华灯初照》我11日又看了一次,觉得比第一次看印象更深,更好。
顺告,祝
创作胜利!
吴荻舟

3月15日
我也找到了父亲给李清文信里所说的回忆录《水与香港》的提纲:
《水与香港》
一. 水的历史
二. 尽了全力
三. 求灵菩萨
四. “一定要水”
五. “三千万?给”
六. 木湖工程1963
七. “更严重了!” 1963
八. 求援东江1964
九. “工程纪要”
1 为了港九同胞(中央、地方、群众一致支持)
2 三个方案(采其难者,放眼长远利益)
3 一次会议(外办的一次会议)
4 急港所急(匆忙进入工地,三通)
5 全线施工
6 台风、暴暑、严寒
7 全靠人力
8 提前完成
9 依期供水(欢呼与思源)

父亲1985年秋在深圳见到《水库志》编辑朱盘生等人后写下感慨:(东深工程当时)干群在3年困难刚过,元气未复,一切人力物力财力缺乏下,周总理一批准(听陈郁省长汇报香港水荒严重,要求兴修引东江水解决年年缺水,港九同胞生活、工商各业用水困难等情况後,即口头批准),外办只开过一次会,上下积极争取按合同一年(实际提前了两个月完成)完成依期供水等。

他写了一首打油诗,“以志党群关心港九400万同胞的高度负责精神,党的决策只有群众掌握了,便会发挥无穷的力量。”第六章初回北京2东深工程
3.jpg

(图三:在笔记本里找到父亲1986年记录“题《东深供水工程誌》”的情况。)

贫水香江施无计,《东江之水越山来》。(注1)
常怀常忆当年苦,劳乐亭前思群才。(注2)
酷暑严寒汗湿土,狂风暴雨战不衰。(注3)
青史留芳歌众志,宏文撰写党人怀。(注4)
1. 当时拍了一部大型纪录片,这是片名。
2. 指当年集中人才智慧,边设计边施工,既有速度又有质量,已经20多年的考验,83公里的工作,从未出过事故。
3. 当年九次台风,施工极难,但一直积极。
4. 强调群众意志是基础和党的关怀、关注。

4.jpg
(图四:父亲在为东深供水工程题字:贫水香江施无计……)

1986年,父亲再到东深供水工程沿线参观,在塘头厦听第二期扩建的情况(当时有录音),还到水库誌编辑部拜访,提了些建议,比如编写方针要突出集体成绩,避免归功个人;不遗漏,但是有重点;文字的可读性;符合史实;对内外有利;写大事记要注意区别见报日期和新闻本身发生的日期,不要搞混等。

父亲对为香港同胞做了件实实在在的事是多么自豪,透过这些点点滴滴的记录,历历如在眼前。
[1] 李清文、张宏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文革与当代史研究网

GMT+8, 2024-12-21 20:57 , Processed in 0.051588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