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773|回复: 1

陈人康:北京十一学校甲一班往事

[复制链接]

1

主题

8228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7245
发表于 2018-4-29 21:28: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陈人康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4250 更新时间:2008-3-15 1:50:40






这是两张班级老照片,一张照片上的文字注明62-63年甲一班获得十一学校的四好班集体,照片上有学校的向校长宋校长等几位校领导和给我们上过课的所有老师及全班同学,一个小小的四好班集体能吸引学校领导到场绝对是一件很荣耀的事,(另一张毕业照校领导就未到)。不过这也只是我们班当年获得诸多荣誉之一,而且还不是最顶级的。


  先说说甲一班编号的由来。我们是59年入校,记得当时学校还是军队编制,校长穿着呢子军服戴着上校军衔在校园里还真让我们孩子看上去有点望而生畏的感觉。当时的十一学校是寄宿制,每周六回家周日返校,从一年级到六年级我们的童年少年就在学校中度过,因此来说学校就是我的家,我把老师比母亲一点都不为过(当时每班都配有一名生活老师)。由于采用住宿制就要有生活保障设施,学校的规划设计很完备,所有的教室宿舍食堂三点一线都用长廊连接起来以保证教学生活风雨无阻,即便是拿现在的眼光来看也是非常超前的。学校建有卫生科、洗衣房、食堂、运动场、礼堂,对了在学校的东南角上居然还建有一所动物园!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常常跑去看乌克兰老母猪!那时讲中苏友好,乌克兰猪种确实比中国猪要大很多,一窝十几只小猪仔趴在老母猪身边喝奶的情景对我们这些城里长大的孩子来说看上去别有情趣。在学校住宿就必然要换洗衣服被褥,指望年幼的学生自己洗是不现实的,而且那时的学生不穿校服,穿戴各异,如何区分呢?于是就采用统一编号,入学时我们每个学生的衣服被褥都由家长用线缝上所在班的编号及姓名,这样在各个班的衣服送到洗衣房就避免了差错,真是一项非常有效的办法,我们那届六个班分别编为甲1—6班。这种按班编号的做法一直沿用到文革开始。学校的住宿条件很好,清一色的钢丝床和棕垫子还有床头柜,整齐划一军事化管理,每人都分工负责打扫卫生,宿舍有舍长,吃饭有桌长,吃饭时要全体学生听到开动的口令时才能动筷子,至今同学聚会吃饭时还会叫上一声“开动!”重温一下儿时的记忆。


  再说说甲一班的荣誉和老师,我们班在当年的十一学校可谓赫赫有名,因为它不只是学校的一般先进,还曾两获海淀区的优秀班集体,掂量一下吧,咱海淀历史上就是教育大区教育强区啊,好学校强手如林,仔细算算该有多少所优秀学校多少班集体?所以我们班六年之内能两次拔得头筹实属不易!要说荣誉的取得靠全班的努力 和所有 老师的辛勤教育这是大白话,其实真正领军的核心人物应该是我们的班主 任苏林 老师。 苏 老师是我们的语 文 老师兼班主任,她带我们班与众不同的是从一年级入学到六年级毕业整整跟了我们六年!尤其在语文教学上她有很高的造旨,凭什么这么说?举例为证,海淀区也可能北京市(记不太清了)教育局曾数次组织全区(市)学校语 文 老师观摩她的教学,我清楚记得观摩课(不止一次)是临时搬到十一教工食堂里上的(那时还没有阶梯教室),因为来听课的足有两三百名老师!满满堂堂坐了一屋子,后排甚至还有站着的,整个从三面把我们班40来人围裹在中间,当时可没有麦克风话筒一类的扩音设备,全靠一张嘴,如此大的场面和压力对 苏 老师和我们班每个人都是历练。后来我到育英中学念初中时说给中学同学们听,他们根本不信认为我在吹牛,怎么解释就是不信。俗话说眼见为实,不要说看连听都没听过,现在回想难怪人家不信。确实能有几个像我们班这样见过如此阵势的?就是在十一也没有几个班能摊上。我小学在苏老师精心培育下一直朗诵不错,因此经常被叫起来朗读课文,一篇文章拿起来我可以一字不差非常流畅绘声绘色的读出来,也正是有了这番功底,多少年以后在纪念毛主席诞辰114周年文艺演出走上总后礼堂的舞台,当我这名“非演员”面对上千名观众谈感想时,镇静从容有感而发,言谈举止丝毫不怯场,事后导演观众均表满意说我讲的不错,让我大大出了一回风头。我寻思这还真是当年在十一学校练就的“童子功”,毕竟咱从小就见过大场面嘛。因此我要在这特意感谢母校的培养!感谢苏林老师!   


  苏老师在管理学生、儿童心理学方面很有一套办法,她的教育有方还可以举一个例子:记得我小学加入少先队时,甲一班少先队中队曾专门为我举行过入队仪式,那是一个晚饭之后的自习时间,就在全班集合完毕即将开会之际,我突然看到一个高大熟悉的身影在苏老师陪同下走进了教室,定睛一看,真没想到苏老师把我父亲请到了会场!那天的中队会开的非常隆重成功, 苏老师和班干部均作了精心安排,会场也布置得当,而这一切事先我并不知情。父亲的意外出席到会给了我一个惊喜,而父亲那天看得出为儿子的进步也深感高兴,仪式过后父亲应邀即席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他勉励我们下一代要好好学习,用功努力多读书,掌握知识本领,将来好接他们老一辈的班,他还回顾了他小时候的情景,过去哪有现在这么好的学习条件呀,他们老一辈当年跟着毛主席流血牺牲爬雪山过草地参加两万五千里长征,就是为了今天幸福美好生活,革命胜利来之不易呀,他语重心长的嘱托我们下一代一定好好珍惜,做好革命的接班人。最后在全班同学的簇拥欢呼下父亲高兴的乘车离去。


  想想看,一个小学老师居然调动了堂堂军委工程兵上将司令员,无论过去现在都不是一件容易做到的事,由于苏老师准确的把握了父亲的舔犊爱子之心,得以利用儿子的进步使父亲欣然前往,这样不仅父子两代皆大欢喜而且对全班同学也进行了一次革命传统教育,从而把一个普通学生入队的简单事由发展放大运用到极致,给大家留下了极深刻印象,提起这件事至今同学们仍津津乐道。这个专题中队会组织的教学案例即便是用现在的眼光来分析也是非常独到非常成功的,在十一学校的教育史上填写了一道成功之笔。此举使人不能不赞叹 苏老师对教育心理学的透彻理解及成熟运用,这是她的过人之处,也是她的个人魅力所在。无论是好学生还是像我这样的调皮学生都很信服她,对她有一种依恋。我们班65年毕业后由于家庭原因及故土情结苏老师她自己提出调回了河南郑州,继续从事小学教育工作并获得了河南省特级教师荣誉称号还曾到美国考察过教育,真是应了一句话“是金子到哪都发光”,我们同学至今仍与她保持联系。教过我们的其他老师也不少,特别是数学老师几乎走马灯似的一年甚至一学期一换,(这多少影响了我们班的数学水平)像教数学的魏兆麟、刘雪梅、 张淑 君等都教过我们班,教常识的牟老师特吸引我们,每到临下课前留几分钟现场说段故事给大家听,他那眉飞色舞的表情加上离奇的故事情节常常引得大家哈哈大笑。音 乐 老师王桂贤拉着红色的手风琴伴随我们歌唱度过那美好的过去时光,体育课 施 老师白裤白鞋干净整洁透着潇洒,套用现在流行语整个一个“酷哥!”,大队辅导员 刘秀英 老师与 苏林 老师配合默契相得益彰,应该说在那个年代十一的师资整体水平是非常高的,它为今天的十一成为一代名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是几代人努力的结果。


  最后说说甲一班的同学们吧。两张集体照一张四年级一张六年级,除去老师不算在四十几位学生里还真有几位“人物”,一是共和国元帅叶剑英的儿子叶选廉,二是赵紫阳的女婿王志华,还有罗荣 桓元帅 夫人林月琴的侄子林明及张云逸大将孙子张小龙,照片上所在具体位置我就不说了,还是留点悬念让读者自己去猜想吧。选廉现在定居香港,上次 苏 老师来京聚会时当年的英俊少年已成“白发苍苍”的他(他少白头)让我还一时真没敢相认,他把随身带的两个女儿照片给我们看,都是顶级美少女看得出他很爱她们,想当年他和京城头号美女苏丹丹(原总政文工团报幕主持)的结合可是风闻全北京啊!两个女孩应是苏丹丹所生,美女母亲加帅府血统再受英国教育,打造的气度非凡。


  赵紫阳的女婿王志华曾在总参装备部工作(那时还没成立总装备部),“风波”后被派到党校学习完就没再分配工作,前几年终于转业从事商务。紫阳去世我们班选了代表去富强胡同赵家送了花圈还出席了告别仪式。


  很遗憾班级63年照片中已有两位离世而去,站在第三排最右边的那个小男生叫梁凯建,文革中死于车祸,那个年代交通事故几乎没有赔偿,令人雪上加霜的是没过多久梁凯建的哥哥梁凯民又死于癌症,他们的父亲梁必业(原总政副主任开国中将)白发人送黑发人该是承受了多大的打击痛苦啊!另一位离去的是名字叫甜甜人也长的很甜的女生,她站在最后一排左边第三,05年因病而逝,她小时候梳着两条长辫的清秀形象至今仍在脑海中缭绕,只可叹斯人已逝三年矣!


  说到我们班绝对一提的是出了两个大队长!一个是雷刚,一个叫朱幼农。当年在十一礼堂开少先队大会,他们站在高高的主席台上接受台下各班中队长跑步上前报告,真是威风八面啊!不过这两个大队长没选错,历经时代的变迁如今都被打造成了时代精英!雷刚是某国公司驻华代表,朱幼农则先是《多灵多》后任《美廉美》的老总。


  洋洋洒洒说了这么多有些事还没说到,本打算这篇回忆过些日子再动笔,不过听同学会 张 老师说近期要庆十一同学会成立二十周年,所以匆忙赶出算是有感而发,对母校的节庆祝贺吧。


                                                              65届  陈人康  2008年3月11日


http://www.shiyitxh.com/mx/nwmx/200803/237.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8228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7245
 楼主| 发表于 2018-4-29 21:30:25 | 显示全部楼层

甲一班往事 作者:陈人康  2009年08月16日写

我的小学生涯是在军委子弟学校十一学校度过的。看这张班级老照片,一张照片上的文字注明62-63年甲一班获得十一学校的四好班集体,照片上有十一学校向校长宋校长等几位校领导和给我们上过课的所有老师及全班同学,一个小小的四好班集体能吸引学校领导到场绝对是一件很荣耀的事。不过这也只是我们班当年获得诸多荣誉之一,而且还不是最顶级的。

    先说说甲一班编号的由来。我们是59年入校,记得当时十一学校还是军委子弟学校属军队编制,校长穿着呢子军服戴着上校军衔在校园里还真让我们孩子看上去有点望而生畏的感觉。当时的十一学校是寄宿制,每周六回家周日返校,从一年级到六年级我们的童年少年就在学校中度过,因此来说学校就是我的家,我把老师比母亲一点都不为过(当时每班都配有一名生活老师)。由于采用住宿制就要有生活保障设施,学校的规划设计很完备,所有的教室宿舍食堂三点一线都用长廊连接起来以保证教学生活风雨无阻,即便是拿现在的眼光来看也是非常超前的可见军队对下一代的教育是非常重视的。学校建有卫生科、洗衣房、食堂、运动场、礼堂、五星花园,对了在学校的东南角上居然还建有一所动物园!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常常跑去看乌克兰老母猪!那时讲中苏友好,乌克兰猪种确实比中国猪要大很多,一窝十几只小猪仔趴在老母猪身边喝奶的情景对我们这些城里长大的孩子来说看上去别有情趣。在学校住宿就必然要换洗衣服被褥,指望年幼的学生自己洗是不现实的,而且那时的学生不穿校服,穿戴各异,如何区分呢?于是就采用统一编号,入学时我们每个学生的衣服被褥都由家长用线缝上所在班的编号及姓名,这样在各个班的衣服送到洗衣房就避免了差错,真是一项非常有效的办法,我们那届六个班分别编为甲1—6班。这种按班编号的做法一直沿用到文革开始。学校的住宿条件很好,清一色的钢丝床和棕垫子还有床头柜,整齐划一军事化管理,每人都分工负责打扫卫生,使我们从小就养成干净整洁的良好卫生习惯。宿舍有舍长,吃饭有桌长,吃饭时要全体学生听到开动的口令时才能动筷子,至今同学们聚会吃饭时还会叫上一声“开动!”重温一下儿时的记忆。

    再说说甲一班的荣誉和老师,我们班在当年的十一学校可谓赫赫有名,因为它不只是学校的一般先进,还曾两获海淀区的优秀班集体,掂量一下吧,咱海淀历史上就是教育大区教育强区啊,好学校强手如林,仔细算算该有多少所优秀学校多少班集体?所以我们班六年之内能两次拔得头筹实属不易!要说荣誉的取得靠全班的努力和所有老师的辛勤教育这是大白话,其实真正领军的核心人物应该是我们的班主任苏林老师。苏老师是我们的语文老师兼班主任,

    她带我们班与众不同的是从一年级入学到六年级毕业整整跟了我们六年!尤其在语文教学上她有很高的造旨,凭什么这么说?举例为证,海淀区也可能北京市(记不太清了)教育局曾数次组织全区(市)学校语文老师观摩她的教学,我清楚记得观摩课(不止一次)是临时搬到十一教工食堂里上的(那时还没有阶梯教室),因为来听课的足有两三百名老师!满满堂堂坐了一屋子,后排甚至还有站着的,整个从三面把我们班40来人围裹在中间,当时可没有麦克风话筒一类的扩音设备,全靠一张嘴,如此大的场面和压力对苏老师和我们班每个人都是历练。后来我到育英中学念初中时说给中学同学们听,他们根本不信认为我在吹牛,怎么解释就是不信。俗话说眼见为实,不要说看连听都没听过,现在回想难怪人家不信。(ˇˍˇ) 想当年能有几个像我们班这样见过如此阵势的?就是在十一学校也没有几个班能摊上。我小学在苏老师精心培育下一直朗诵不错,因此经常被叫起来朗读课文,一篇文章拿起来我可以一字不差非常流畅绘声绘色的读出来,也正是有了这番功底,多少年以后在纪念毛主席诞辰114周年文艺演出走上总后礼堂的舞台,当我这名“非演员”面对上千名观众谈感想时,镇静从容有感而发,言谈举止丝毫不怯场,事后导演观众均表满意说我讲的不错,让我大大出了一回风头。我寻思这还真是当年在十一学校练就的“童子功”,毕竟咱从小就见过大场面嘛。因此我要在这特意感谢母校的培养!感谢苏林老师!   

    苏老师在管理学生、儿童心理学方面很有一套办法,她的教育有方还可以举一个例子:记得我小学加入少先队时,甲一班少先队中队曾专门为我举行过入队仪式,那是一个晚饭之后的自习时间,就在全班集合完毕即将开会之际,我突然看到一个高大熟悉的身影在苏老师陪同下走进了教室,定睛一看,真没想到苏老师把我父亲请到了会场!那天的中队会开的非常隆重成功,苏老师和班干部均作了精心安排,会场也布置得当,而这一切事先我并不知情。父亲的意外出席到会给了我一个惊喜,而父亲那天看得出为儿子的进步也深感高兴,仪式过后父亲应邀即席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他勉励我们下一代要好好学习,用功努力多读书,掌握知识本领,将来好接他们老一辈的班,他还回顾了他小时候的情景,过去哪有现在这么好的学习条件呀,他们老一辈当年跟着毛主席流血牺牲爬雪山过草地参加两万五千里长征,就是为了今天幸福美好生活,革命胜利来之不易呀,他语重心长的嘱托我们下一代一定好好珍惜,做好革命的接班人。最后在全班同学的簇拥欢呼下父亲高兴的乘车离去。

    想想看,一个小学老师居然调动了堂堂军委工程兵上将司令员,无论过去现在都不是一件容易做到的事,由于苏老师准确的把握了父亲的舔犊爱子之心,得以利用儿子的进步使父亲欣然前往,这样不仅父子两代皆大欢喜而且对全班同学也进行了一次革命传统教育,从而把一个普通学生入队的简单事由发展放大运用到极致,给大家留下了极深刻印象,提起这件事至今同学们仍津津乐道。这个专题中队会组织的教学案例即便是用现在的眼光来分析也是非常独到非常成功的,在十一学校的教育史上填写了一道成功之笔。此举使人不能不赞叹苏老师对教育心理学的透彻理解及成熟运用,这是她的过人之处,也是她的个人魅力所在。无论是好学生还是像我这样的调皮学生都很信服她,对她有一种依恋。我们班65年毕业后由于家庭原因及故土情结苏老师她自己提出调回了河南郑州,继续从事小学教育工作并获得了河南省特级教师荣誉称号还曾到美国考察过教育,真是应了一句话“是金子到哪都发光”,我们同学至今仍与她保持联系。教过我们的其他老师也不少,特别是数学老师几乎走马灯似的一年甚至一学期一换,(这多少影响了我们班的数学水平)像教数学的魏兆麟、刘雪梅、张淑君等都教过我们班,教常识的牟老师特吸引我们,每到临下课前留几分钟现场说段故事给大家听,他那眉飞色舞的表情加上离奇的故事情节常常引得大家哈哈大笑。音乐老师王桂贤拉着红色的手风琴伴随我们歌唱度过那美好的过去时光,体育课施老师白裤白鞋干净整洁透着潇洒,套用现在流行语整个一个“酷哥!”,大队辅导员刘秀英老师与苏林老师配合默契相得益彰,应该说在那个年代十一的师资整体水平是非常高的,它为今天的十一学校成为一代名校打下了  坚实的基础,是几代人努力的结果。



      甲一班往事 <wbr>作者:陈人康 <wbr> <wbr>2009年08月16日写



    一张雷锋电影照,照片上站在雷锋身后左侧的少年就是当年的本人—65届甲一班陈人康!我那时是鼓号队的鼓手站在前排赶巧又站在了雷锋边上,所以才有这一历史性给我露脸的机会。

    十一学校参与八一厂拍的“雷锋”电影这场戏,是影片中聘请雷锋同志作校外辅导员的一段,拍摄时间应在1963年的春天,因为我清楚记得当时桃花盛开的情景,拍摄的地点在北京太平路24号院礼堂即当时的工程兵设计院内,我从小到现在都住在那里所以绝对不会错,因为拍摄间隙我还回家转了一圈!而今当年的礼堂已经翻建再也看不出原来的风貌了,(有点像现在的十一学校,旧地重游确找不到怀旧的感觉)。当年拍摄的礼堂可是与十一学校礼堂大不一样,要比十一学校礼堂简陋的多,工程兵虽然自身就是搞工程设计施工的,按现在的说法是军队最大的“包工头”,但礼堂却建的非常俭朴,据听说当年还曾受到军委表扬。如果说真要是和十一礼堂一个模子的话,那又何必舍近求远兴师动众把人都拉出去拍呢?说来也巧,与十一礼堂一模一样(恐怕用的是一张图纸)的倒是有一家即育英学校,这都是题外话。仔细想想也是,无论十一还是育英的礼堂在五六十年代都可堪称“豪华”,雷锋影片中一所外地普通小学的礼堂自然是越俭朴越符合剧情。

    演雷锋的演员是从当时解放军艺术学院学员中选的,比我们大个七八岁名字叫董金棠,演学生主角的男孩(与我们一般大小都是小学四年级)名字叫景春寒,不是十一学生,是八一电影制片厂职工子弟,听说和现在的歌星景岗山还是亲戚。名字之所以记得清楚是由于年龄相仿容易玩到一起,像导演和演校长的专业演员的名字则全忘了。别看影片放映中只有短短几分钟,我们可整整拍了一天呢!还记得上午拍的是舞台上的戏,所以只有我们鼓号仪仗队几十个人去了,拍的就是我们鼓乐齐鸣加校长讲话再给雷锋戴红领巾,印象里反复拍了七八次之多就通过了,鼓号队的指挥任朝云比我们高一届,少年老成不喜言笑,指挥起来就是一个稳,处世不惊的样子。下午拍摄的就是全年级或许还有其他年级的数百人集体鼓掌欢呼的大场面,我所在的甲一班不仅排行老大还是海淀区优秀班集体,那可是当时学校红极一时的先进,理所当然的被放在了正中间前排,后来雷锋这部电影曾看过多次,在给学生的近镜头里我还清楚记得有我们班李军军、黄信平等人的身影。

    在电影拍摄的当年秋冬时节,我们鼓号队又一次被专门接到八一厂录音棚里录音,记得厂里停放着拍摄电影用的战斗机,当时能如此近距离的接触飞机尤其还是战斗机的机会不多,令我很兴奋,我不禁发问:拍电影用飞机那得花多少钱啊?当时电影厂的叔叔说,飞机和一部电影的价钱差不多,百八十万吧!在那个年代这可是天文数字,给我留下极为深刻印象,想想现在一部大片动辄耗费上亿元,可不就和飞机价钱差不多嘛。录音也用了半天时间,反复吹打多次后录音导演对着我们大家宣布说:“休息一下吧…..抽抽烟……嗷…对了你们不抽烟!”。他习惯性的对我们当成了大人说话!于是忍俊不住导演乐了我们也一下全乐开了花。

    说实在的时过这么多年,当年拍戏的那点经历仍然历历在目,而且雷锋也在我的人生当中刻上了深深的烙印,产生出不解之缘。

    最后说说甲一班的同学们吧。两张集体照一张四年级一张六年级,除去老师不算,在四十几位学生里还真有几位“人物”,一是共和国元帅叶剑英的儿子叶选廉,二是罗荣桓元帅夫人林月琴的侄子林明及张云逸大将孙子张小龙当然还有本人,照片上所在具体位置我就不说了,还是留点悬念让读者自己去猜想吧。选廉现在定居香港,上次苏老师来京聚会时当年的英俊少年俨然已是“白头翁”的他(他少白头)令我还一时真没敢相认,他把随身带的两个女儿照片给我们看,都是顶级美少女看得出他很爱她们,想当年他和京城头号美女苏丹丹(原总政文工团报幕主持)的结合可是风闻全北京啊!两个女孩应是苏丹丹所生,美女母亲加帅府血统再受英国教育,打造的气度非凡。

    很遗憾班级63年照片中已有两位离世而去,站在第三排最右边的那个小男生叫梁凯建,文革中死于车祸,那个年代交通事故几乎没有赔偿,令人雪上加霜的是没过多久梁凯建的哥哥梁凯民又死于癌症,他们的父亲梁必业(原总政副主任开国中将)白发人送黑发人该是承受了多大的打击痛苦啊!另一位离去的是名字叫甜甜人也长的很甜的女生,她站在最后一排左边第三,03年因病而逝,她小时候梳着两条长辫的清秀形象至今仍在脑海中缭绕,只可叹斯人已逝多年矣!

    说到我们班绝对一提的是出了两个大队长!一个是雷刚,一个叫朱幼农。当年在十一学校礼堂开全校少先队大会,他们站在高高的主席台上接受台下各班中队长跑步上前报告,真是威风八面啊!不过这两个大队长没选错,历经时代的变迁如今都被打造成了时代精英!雷刚是某国公司驻华代表,应该算金领吧。朱幼农则先是《多灵多》后任《美廉美》的老总。

    洋洋洒洒说了这么多有些事还没说到,本打算这篇回忆过些日子再动笔,不过听编辑讲要赶在国庆节出版,所以匆忙赶出算是有感而发,算是对建国六十周年的节庆祝贺吧。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355d6770100hupq.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文革与当代史研究网

GMT+8, 2024-11-24 23:50 , Processed in 0.034329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