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2400|回复: 0

万邦儒 陈 三:清华附中办学的传统与特色

[复制链接]

1

主题

8228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7245
发表于 2018-1-30 01:32: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清华附中办学的传统与特色

万邦儒 陈 三(1988年)
(一)历史沿革与学校规模
    清华附中是北京市一所重点高中。它的前身是1915年由清华大学创办的成志学校,至今已有73年历史了。1952年由于高等学校院系调整,改名为清华大学附设中学。1960年扩建为清华大学附属中学,初高中均面向全市招生,成为一所完全中学。1978年被确定为市属重点中学。1980年高中首批恢复三年学制,1984年学校决定重点发展高中,初中另建二附中新校。1986年学校被评为北京市普教系统先进集体,校长万邦儒被评为北京市首批模范中学校长,教学教研组组长孔令颐被评为特级教师。此外,美术教师吴承露,语文教师王文元也都先后被评为北京市模范教师和模范班主任。吴勤老师获1987年度普教系统先进工作者和1989年度北京市优秀教师称号。1988年国家教委授予清华附中《德育先进校》称号。1989年度杨德骥副校长和何惠莲老师荣获北京市德育先进工作者称号。学校现有高中二十四个班(其中包括两个马约翰体育特长班),与初中两个马约翰体育特长班。在校学生共1010人,其中住校生456人。11年来共毕业高中生2111人。其中绝大部分升入重点大学,有641个考上清华大学。
    学校校园约100亩,有教学楼和学生宿舍楼食堂等建筑136000平方米,各种实验室、专用教室14个,新建科技与师资培训楼4000平方米,图书馆、资料室藏书约7万多册。

(二)全面发展的优良传统
    1960年学校扩建改名为清华大学附属中学后,清华大学党委就直接领导附中,积极进行教育改革探索,从办学思想、课程设置、干部和师资配备等方面都给予关心和指导。大学领导蒋南翔、何东昌等同志均亲自领导过附中的工作。蒋南翔同志多次要求大学各部处要把办好附中当作办好大学的一个战略任务来抓好,认真进行全面发展早期育苗的教改试验。
    在办学方向中,大学党委强调附中要坚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要求干部教师安排工作,考虑问题,制定教学计划必须面向学生德智体的全面发展。因此,在1960年到1966年这一段时间,校长万邦儒同志认真按照党委要求,提出思想是方向,教育是中心,身体是基础的办学方针。在具体工作中,坚持既要为高等院校输送合格新生,也要为各条战线培养优秀的劳动后备力量;既要减轻学生的负担,又要提高教学质量;既要统一打好语文、数学、外语的坚实基础,又要因材施教,培养学生兴趣特长;即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注意启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精神。总之,要使学生在德智体等几方面都能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得到发展。
    在清华附中,全面发展的思想深入人心,新生入学教育的第一课,就是培养目标教育,每次都是校长亲自讲话,要求学生正确处理德智体的关系,坚持全面发展的方向,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这一教育还贯穿在学生在校的各项活动中。此外,学校还采取了多种有力划施。如1、不仅在制定学期工作计划时考虑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且对学生每周课外活动时间也进行科学的分配和指导;2、制定了反映学生思想、学习、体质体能几方面的四联成绩通知单;3、及时发现、培养、树立和宣传学生中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典型。如高62级4班学生关天池学习优秀,体育突出,高二时入了党。作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突出典型,学校及时总结宣传了他的事迹,在学生中引起强烈反响。
    1964年秋,根据中央学制问题研究小组提出的办大学预科的改革设想,清华大学在附中试办了两届预科试验班,进行了下列大胆的改革试验。
1.调整教学计划,减少并行课,为了减轻学生负担,每周课内学时由31减到25课时,大力培养和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
2.改革教材提高质量,自编教材16本,教学方法上贯彻少而精。
3.提高语文、数学、外语三门基础课的教学质量,第一外语约70%学生能达到独立阅读一般外文书籍的标准。
4.增强实验课的学时,加强理化实验能力的培养。
5.开展多种多样课外文体科技活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在普遍开展群众体育活动基础上,提高学校运动成绩。把增强学生体质,培养锻炼习惯放在第一位。
    短短几年,学校朝气蓬勃,团结进取,跻身于全市先进学校的行列。教改初见成效,全面发展深入人心,教学质量不断提高。高中毕业生每年约有85%升入大学。学生入大学后,学习适应较快,担任干部和参加体育代表队的较多。参加工作和劳动的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进取钻研精神强。学生在党校里培养了一种为理想而执著追求的进取钻研精神强。学生在学校里培养了一种理想而执著追求的进取献身精神:锻炼了一种刻苦钻研、不断追求新知的自学和动手能力;培养了为祖国健康工作50年的思想,养成了自觉坚持体育锻炼的技能和习惯,打下了较好的体质基础。
    “文化大革命”前,凡在清华附中生活和学习过的学生都深深感到,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已在清华附中形成了风气,成为宝贵的传统,并在他们以后成长的道路上的继续产生着影响。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这个优良传统,得到了继承和发展。

(三)重视全面育人,把培养学生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
    清华附中历来重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近11年来更不断注意探索如何培养学生在新形势下,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良好的道德作风。特别是一个时期以来,在资产阶段自由化和社会上一些错误思潮对青年学生产生严重影响的情况下,学校始终注意把育人放在首位,把培养学生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顶着各种错误思潮开展了一系列的思想教育活动。经过多年的实践,初步形成了经常教育与集中教育相结合,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理论学习与社会体验相结合,的教育新格局。
1.对学生进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树立革命思想和革命人生观的教育。
    80年代初,社会上有一股怀疑和否定四项基本原则的思潮,学生中也有一定影响,怀疑社会主义是否有优越性,怀疑党能否领导我们建设。一部分学生对政治反感,认为是假、大、空,缺乏革命理想。有些同学自认看破红尘,开始信奉人都是自私的资产阶级人生观;有的认为“入团、当干部太傻了”,“学革命先烈过时了”,其中个别学生公开怀疑四项基本原则。
    问题是尖锐的,任务是艰巨的。人们在怀疑“小气候”扛得过“大气候”吗?五、六十年代那一套教育活动还能打动学生吗?学校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学生的思想状况,分析了形形色色的错误思潮及其表现,分析了影响学生思想的各种因素和渠道,也分析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形势发展的主流。认识到必须主动出击,和资产阶级打一场争夺接班人的攻坚战。从正确认识国家形势树立远大革命理想、树立革命人生观这个根本问题入手,打开思想教育工作的新局面。
    针对着学生中缺乏革命理想的情况。1980年,学校就在学生中开展阅读革命书籍的活动,召开“继承先烈遗志、树立革命理想”的主题班会;进行“人为什么活着”、“人的一生怎样度过才有价值”的讨论,五四大团日举行《革命理想和情操》的报告会,观看苏联电影《教育诗篇》,暑假在清华大学核能所举办夏令营,听核能所讲艰苦创业的创业史,参观核能所及解放军坦克兵团,听革命传统报告。语文课上,结合讲解《路标》,引导同学继续学雷锋,坚持正面教育,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树立社会理想。
    对面临高考的高三学生,学校坚决顶住社会、家庭、升学的压力,坚持停课一周,进行树立革命理想、坚持全面发展的教育,使学生思想上受到了很大震动,加强了责任感与使命感,许多学生开始认识到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明确了前进的方向。今年高三集中教育效果也很显著。
    多年来,学校一直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教育方式,不断向学生进行革命人生观教育、革命传统教育,早在80年代初就在高中申请入党的学生中组成了党课学习组,从1983年以来,已发展了12名党员,在进入清华大学学习的641名毕业生中目前已有53人入党。他们写信给学校老师时谈到:“中学时代接受的蒋筑英、韦钰、张海迪的教育,老师从正面树立我们的高尚的革命理想,帮助我们抵制各种错误思潮,树立革命人生观大有好处。”
    针对近几年来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对青少年的毒害和影响,经常组织学生收听广播学习形势,并注意及时抓着学习中产生的问题,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形势教育。例如组织学习学习六中全会决议,引导学生全面认识党的历史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成就及问题,正确认识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和政策,正确认识形势,反对精神污染,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特别是1989年制止动乱和平息暴乱之后又及时组织学生联系思想实际,认清动乱和暴乱的性质,进行三热爱的教育,同时引导学生学习一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学习一点分析形势、观察问题的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年又组织学生学习如何正确认识苏联东欧形势变化,学习江泽民同志1988年国庆讲话,学习鸦片战争以来150年的国耻史,加深了学生认识到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这个真理,帮助学生坚定自己的政治方向。在学习中既强调联系思想实际又注意开展生动活泼的讨论,学生反映收获很大。
2.积极创造条件,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了解国情,了解人民,增强时代责任感。
    11年来为了使学生更加具体地了解国情,增强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责任感,我们始终坚持把学生引向社会,引向自然,到大课堂中去,接触劳动人民、作实际考察与调查,向工农兵学习,培养劳动人民思想感情。
    从1983年起,我们连续组织了八届高二年级学生到昌平县马连店、三堡、大兴县周口店、房山县窦店村窭子水村中央警卫团农场参加农业劳动,进行社会调查,还组织学生干部到山西经济落后地区偏关县和辽宁省新城县举办夏令营。组织少数学生到内蒙草原和湖北神农架参加地理、生物等科技夏令营。在这些活动中,学生们不仅受到了劳动的锻炼、艰苦奋斗的教育,更重要的增强了时代责任感。如去偏关的学生干部,他们看到广大农村贫穷落后的现实。他们在小结里谈到:“去了偏关,个人的优越感变成了责任感,意识到自己的责任与义务”、“八亿农民需要的不是什么高谈阔论,而是实实在在的为人民服务”、“学习的目的不应只是为了考大学,而应该是为了使我国富强,为了人类造福”。
    从1984年起,学校连续组织七届高一学生参加军训,其中有三次是去石家庄陆军学院进行的。通过军训,同学们不仅受到了队列、内务、射击等军事训练,加深了国防现代化的观念,同时还要学习解放军严格的组织性、纪律性、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与优良作风,学习解放军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学习解放军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当同学们听了老山前线一等功臣胡国桥同志的报告,更引起他们一连串的思考,同学们从胡国桥同志,从连排长身上看到了闪光的共产主义思想,理解“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这话的深刻含义。从六届军训看来,让高中学生到解放军部队中去,接受短期军事训练,的确的是培育“四有”新人的一个有力措施。
    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使学校教育与广大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结合起来,使学生逐步体会到自己的学习和成长是祖国人民培养的结果,认识到自己是同龄人中的幸福者,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他们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思想感情,愿意为人民服务。
    八年来的教育实践充分说明了这是引导学生健康成长的一条正确道路。
3.在各科教学和各项活动中坚持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
    学生在校主要任务是学习,学校主要活动是教学。因此,学校要求教师教书育人,在各种教学中注意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为祖国四化而学习,帮助学生培养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学习中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责任感、使命感。例如历史课教师利用圆明园遗址对学生进行爱国义教育是历史教学多年来的传统项目;地理课老师结合课内外教学活动进行国情教育,如地理小组的裴威同学就是在教师的指下,到内蒙古沙漠草原参加地质考察活动以后,立志报考地理系。其他各科如语文、政治、理科,体音美等科均注意贯彻这方面的教育。在理化课中讲科学发展史,介绍科学技术成就,逐步形成学生科学世界观。
4.注意加强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提高学生全面素质。
    注意增强学生体质,开展群众体育锻炼是我校的传统。万邦儒校长经常对自己说:不懂体育,不能当校长。他强调学生体质逐步增强,学校每学期坚持对全体学生进行体格检查与素质测验,每学期开一次运动会,课外保证每天锻炼一小时,因此近几年来、学生的达标率、优秀率均在95%和54%以上。同时极为注意对运动员代表队的全面发展,不仅体育好、智育、德育也要好。
    1989年学校创办了马约翰体育特长班,目前已有初中二个班31人,高中二个班35人,从1989年以来已有两届初中毕业生。办学的指导思想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体育特长,为大学输送全面发展的高水平运动员。以第一届初三的三十名毕业生为例,是符合这个办学方向的。在思想方面,毕业的有11人入团,4人评为优秀干部,1人评为市三好生,2人评为校三好生,在学习方面中考总成绩平均为523分,平均每科85分以上有26人;在运动成绩上到初三时已获海淀区初中组第一名,一些报纸均报导了此班三年来所取得的成绩,海淀区十年成就展览也辟专栏介绍。
在美育方面,清华附中音乐教师王玉田是全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一生从事中学音乐教学工作,创作青少年歌曲几百首。他创造的歌曲深受同学喜爱,多次被评选为全国少年儿童喜欢的歌曲。
    美术教师吴承露曾受业于张大千、齐白石,从1983年起就从事中小学美术教育工作,他是北京市的模范教师,他热爱学生,热爱中学美术教育事业,在清华附中留下了优良的传统。
    现在学校高中开设了音乐、美术课,并纳入教学计划,已连续五届举办艺术节,坚持开展一年两次全校性的文艺会演和歌咏比赛,以提高学生的美育素质,陶冶革命情操,附中女声小合唱获全国优胜奖,合唱队、军乐队获市区优胜奖。近几年来附中考上高等学校建筑系及有关专业的学生达180多人,这和在中学阶段受到较好的美育训练是分不开的。
    在劳动技术教育方面,从1983年来已经逐步形成了高一开设英文打字和电子计算机课,高二开设电工与电子技术基础课,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使学生初步了解从理论到技术、从技术到产品、从产品到商品的生产过程,学生普遍反映收获很大。
    1990年暑期开设了烹饪、剪裁、修理自行车、篆刻和夏令营。参加活动的同学反映强烈,效果很好。

(四)积极开展教学改革,既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又注意培养有特长的学生
    清华附中从建校起就注意探索大学与中学的衔接,促进各科教学改革,在教学改革中强调既要提高教学质量,又要注意减轻学生负担;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大面积提高学习成绩,又要因材施教,发展学生特长爱好。
1.积极进行教学改革,减轻负担,提高教学质量。
    多年来附中始终注意在减轻学生负担的精神下,安排教学计划和进行学科改革试验。文革前主张教学要少而精,大力提倡和推广那些既减轻负担又提高教学质量的经验。文革后,又大力提倡不加学时,寒暑假不加课,高三不提前结束课,不搞题海战术,从一年级抓起等,要求教研组认真贯彻。
    如数学组这几年都是以5、5、5课时完成教学任务的。高考及学生竞赛成绩仍能保持良好成绩。教研组根据自己编写的教学大纲,编写了代数、三角、解析几何等教材,以及各年级速算练习教材,组织学生撰写数学小论文,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
    外语组试验高中三个学年以每周5、4、4学时,既完成了中学教材任务,还提高了听、说、读、写的能力,加强了大学与中学的衔接,使进入清华学习的同学尽快通过英语四级考试。
    在物理、化学、生物课的改革中,贯彻“少、精、严、活”的方针,既注意基础理论少而精,又特别注意提高实践课的比重。在试验年级,这些课的实验数量都比大纲规定增加40%以上,如物理课在84级三年教学中实行单元教学法,在减少课时情况下,三年共增加26个实验,学生实验能力大大加强。化学组以实验带教学,分班单人进行实践和实验比赛,学期末进行实验考试的改革,取得很好的效果。高考成绩1983年到1986年均为北京市第一名,学生课外活动成绩也很优异。
    语文课有的教师试验“单元系列教学法”,实行听、说、读、写能力的综合训练;
    有的实验培养学生“自能读书、自能作文”的能力;政治课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组织学生进行广泛的社会调查,撰写调查报告、小论文等。
    以上改革都分别取得了一定成绩,高中毕业生质量得到了大面积提高,自1980年恢复三年制以来,在2111名毕业生中,有2040人考入了高等学校,其中大多数考入重点大学,有641名学生考入清华大学深造。在清华大学学习的,有5人获市三好奖,38人获校级三好生奖,231人获系三好奖。宋健同学在1989年获清华大学学生最高荣誉奖的特等奖学金(全校仅4人)。
2.积极开展课外学科活动,发展学生特长爱好。
    为了更好地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从1981年以来各科教学积极开展多种多样科技科课外活动,努力形成“两个渠道”以发展学生特长爱好。
先后开设了十多门选修课,成立各科课外科技小组,开展各种小发明、小创造、小制作活动,组织学生撰写小论文,从事各种科学实验,举行各学科讲座,进行科技铺导。学校与大学有关部门联系,对有特长的学生制定培养计划。由于采取了多种措施,近些年来培养了一批学有特长的尖子学生。1988年、1989年学生丁爱东、陈晖分别获国际奥林匹克物理铜牌奖、化学金牌奖。今年附中有5名学生代表中国参加国际中学生各学科奥林匹克竞赛。高一学生杨澄去苏联参加信息学奥林匹克赛,获银牌奖。高三学生吴颉去巴黎参加国际奥林匹克化学竞赛,获金牌奖。在我校理科实验班攻读的汪建华、张朝辉、余喜联同学参加在北京举行的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均获金牌奖。自1980年以来计有33人次获得全国优胜奖、88人次获得市级奖,176人次获得区级奖。被选送到加拿大深造的王颐同学,最近被接纳为加拿大皇家天文学会会员。
    为了扩大学生知识领域,提高学生思想水平,学校努力建设图书馆和阅览室,实行开架借阅,有200多种报刊杂志供同学阅览,并开辟外语阅览室供英语爱好者借阅,教师的资料室对少数的尖子学生开放,这些均深受同学欢迎,起到了培养人才的积极作用。
    今年初对升入清华大学的一部分学生进行了调查,在被调查的198名学生中,有116人担任社会工作,69人参加课外活动,57人参加文体活动,受到奖励的有80人。他们对学校的反映是“母校教师的眼光长远,不追求表面的东西,不光教给学生知识还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动手能力,这才是真正的育人。”

(五)开展教育研究,建设师资队伍
    1979年万邦儒同志参加全国教育科研规划会以后,就大力提倡干部教师认真学习教育理论,重视总结教育经验,端正教育思想,积极开展教改试验,从而提高教师素质,他号召教师要立专当教育家,不做教书匠。1984年在制定学校六年规划时,他提出了教育改革与管理改革互相促进,教育和管理都要以教育科研为先导,努力探索教育规律。在他的倡导下,1982年,学校成立了教育科研室,他自任教育科研室主任至今。
八年来,教研室开展了一系列工作,为提高我校教育教学质量和干部师资队伍素质做出了有益的贡献。
1.学习教育理论,开发教育研究,总结教改经验。
    九年来,先后组织全校教职工学习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理论,同时,结合教改实践,在教职工中开展群众性的专题研究,提高教师和干部教育理论水平,鼓励大家认真总结经验,探索教育规律,从1985年开始已连续召开五届教学、教育、管理研讨会,共收到四百多篇文章,其中有不少是优秀的教改论文,获得全国、市区优秀论文奖。九年来教科室共编印了教师学生文集15本,还出版了42期《教育研究园地》以及40多期“教育动态报”以及20多期《家长园地》,为学校积累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这些均反映了学校十年来教育改革的进程和广大教师从事教育研究的成绩。
2.对学校毕业生进行追踪调查,根据反馈信息研究培养目标,改革培养过程,进行教改实践。
近十年来进行了几次大规模的追踪调查。1980年重点调查“文革”前培养的学生,总结清华附中1960年到1966年的办学经验,以及办预科的主要经验,先后召开了17次座谈会,调查了二百多名高中毕业生,经过整理研究分析,写出了《1960-1966年清华大学办附中和预科的情况调查报告》,并编印了毕业生座谈纪录《春秋集》。
    1984年以来,对清华大学的毕业生进行了大学学习全过程的追踪调查,为研究大学与中学的衔接提供了大量数据与研究资料,对当前的教改起到很好的作用。
    这些调查对如何继承清华附中的优良传统,检查和衡量今日学校的办学思想和教改措施,起着重要作用。
在调研基础上,学校制定了六年教改实验规划,鼓励教师开展专题研究,干部带头摸索育人规律。万邦儒同志与总支书记冯庆延同志以及几位副校长先后写出《三个面向与两个渠道》、《学校的根本任务是育人》、《不断端正办学指导思想坚定不移的提高成才率》、《清华园的家庭教育》以及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学军、学农、社会调查等论文。
3.树立正确教育思想,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学校通过多种形式、多种途径改善教师年龄结构,提高师资水平。
(1)重视教师队伍的年龄结构,形成年龄梯队,保证学校工作的持续发展。1987年学校委托清华大学办理科师资班,其中有7人留在附中任教,至今已成为学校骨干力量。1987年又从全国各师范大学择优选拔毕业生来校。目前附中师资队伍的年龄结构比较合理,在120名教师中56岁以上11人,占9%;36-55岁77人,占64%;26-35岁27人,占22.5%;25岁以下5人占4%。这样的年龄结构是老中青结合,对保证附中工作的持续前进将起着深远的影响。
(2)鼓励教师在职进修,取得合格学历。目前在校教师已全部达到合格学历,基本达到大学本科毕业水平。清华附中共有特级教师1人,高级教师41人。在各实验室、图书馆、教学、行政、后勤部门工作的教职工具有大专以上水平的已达90%。
(3)1982年以来曾聘请15位大学教授、副教授担任各科教学顾问。
(4)鼓励教师教书育人,著书立说,通过多次研讨与论文评选提高师资教育素质。
(5)经常组织教师、干部到市内外先进校学习教育、教学经验,并鼓励教师到外地讲学。
    这些措施对提高教师的思想素质、业务水平,对开阔教师的视野,端正教育思想起到积极的作用。
    以上五个方面,简略概述了我校办学的传统与特色。我们学校和其他先进校对照,尚有许多薄弱环节须大力克服,我们全校干部、教职工将一如既往,为把清华附中办成高质量、有特色、有传统的育人阵地而努力。

http://xy.qhfz.edu.cn/fuzhongjiyi/fuzhongwangshi/20141016/76.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文革与当代史研究网

GMT+8, 2024-11-25 05:22 , Processed in 0.030704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