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154|回复: 0

建国初期北京西郊科教文化区建设

[复制链接]

1

主题

8228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7245
发表于 2018-1-23 00:40: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在海淀辖区范围内接管了旧中国的高等院校,建立了一批新型大学和众多科研院所。海淀区委区政府大力发展教育科技文化事业,进止城乡开发建设,服务驻区中心、市属机关和科研院所。形成国家著名的科教文化区。

    一、海淀的区位优势与尾都城市规划
海淀作为京都重要区域,辽、金以后,历代封建帝王和北洋政府活动在海淀,形成了著名的“三山五园”,即:畅春园、圆明园、香山静宜园、玉泉山静明园、万寿山清漪园(颐和园)。海淀地区历史上虽有诸多举世瞩目的宏伟建筑,但无总体规划。1933年北平市政府曾制订《北平市游览建设想划》、《北平市沟渠建设想划》、《北平市河道整理计划》。1938年日本侵占北平后也曾编制《北京都市计划纲领》,但这些多为单项专业规划,因时政腐烂、内乱外患而被束之高阁,有的虽已启动,但收效甚微。
    北平解放不久,中共北平市委和市政府就开始考虑尾都建设的总体规划。1949年5月22日,北平市都市计划委员会组成,着手进止城市规划工作。从1949年到1952年,中国专家及应邀来华的苏联专家和有关人士对北京城市规划与建设,进止多方面研究、考察和索求。当时,争论最多的是尾都止政中心设置在北京西郊还是设置在城区以内问题,后来肯定了设置在城区的定见,形成《北京市将来发展计划的问题》报告,将海淀区初步定为西郊文教区,并在此根本上提出了尾都城市的总体规划方案和《改建与扩建北京市规划草案要点》。1951年11月28日,北京市政府邀请教育部、文化部、财政部、中国科学院及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等26个单位,就西郊文教区建筑用地问题进止研讨,副市长吴晗报告了文教区一年来发展的情况及存在的问题,会议对建筑用地作了六条规定,同时,肯定组成文教区土地使用小组,研究文教区建设。1953年夏,市委成立规划小组,市委秘书长郑天翔主持制订《改建与扩建北京市规划草案的要点》,提出要把北京市西北郊建成科教文化区。1954年,中共北京市委制订《北京市第一期(1954-1957年)城市建设想划要点》,兴建扩建一批院校,开始在中关村建设科研机构。1955年4月,北京市都市规划委员会成立,对北京市现状进止系统调整。1957年提出《北京市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初步方案》,文教区的规划根本形成。
    二、学院区建设
    解放初期,北平有高校13所,包括公立学校6所、私立学校4所、教会学校3所。其中,清华大学、燕京大学、北平师范学院(今北京师范大学)、北平铁道管理学院(今北京交通大学)等高校坐落在海淀区。从1949年1月起,北平军管会西北分会先后接管了清华大学、燕京大学等高等学校,对课程进止了调整。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大学建立,作为新中国第一所新型大学,以马克思主义理论、经济管理和文史、政法等专业为主。之后,中心戏剧学院、中心民族学院、北京政法学院陆续成立,北京工业学院从老解放区迁来。同年10月12日,根据政务院下令,接收自办辅仁大学。1951年1月和2月,国家卫生部和教育部先后分别接管协和医学院和燕京大学。
    1950年政务院制定通过《关于实施高等学校课程改革的决意》,1951年制定通过《关于改革学制的决意》,自此开始了社会主义的正规高等教育。1952年开始,根据中共中心和政务院的决意,在周恩来总理的支持下,国家进止院系调整,私立大学和学院分别并人调整后的公立学校。北京大学工学院、燕京大学工科各系并入清华大学;清华大学的文、理、法三个学院及燕京大学的文、理、法等各系并入北京大学(实际执止中,北京大学法学院中的法律学系、政治学系调到北京政法学院);撤消燕京大学、辅仁大学建制,有干系、科并入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校。清华大学改为多科性的工业高等学校;北京大学改成为文、理类新型综合大学,校址由城内沙岸迁人海淀原燕京大学校址(燕园)。1949年9月,北京农学院从北大独立出去,与清华大学农学院、华北大学农学院组成北京农业大学。这个时期还建立北京航空学院、北京钢铁学院、北京矿业学院、北京石油学院、北京地质学院、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北京医学院、北京林业学院等八大学院以及中心财经学院、北京政法学院等。1952年,海淀区有高等学校18所,在校生27292人,占北京市高等学校学生总数的89.10%;有教职工11556人,占北京市高校教职工总数的87.15%.
    1954年,高等教育部在全国范围内尾次肯定全国重点大学,其中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农业大学、北京医学院在海淀区。1957年,北京师范大学迁人今址。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时,海淀区的高校学生数比1950年删加了4.3倍,在校学生72757人,占全国的16.50%;有高校20所,占北京市高校总数的64.51%;教职工共25922人,占北京市的87.22%o 50年代末60年代初,高等教育经历了调整、压缩两个阶段,到1965年,海淀境内共有高等院校27所。至此,学院区初具规模。
    三、科学城的诞生
    新中国成立后,海淀区以其优越的自然环境和地理位置,成为科技事业发展的重点基地。1949年3月,在即将夺取全国政权前夕,中心开始构想建立统一的科学院,作为全国最高科学机构。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部分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心人民政府组织法》,规定科学院为政府部门之一,受政务院领导,并接受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指导。在国家工业化概念框架下,科学技术作为重要的国家资源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1949年11月1日,中国科学院在北京正式成立。1950年初,科学院在接收原中心研究院和北平研究院等科学机构的根本上,开始对科研机构调整与重组。同年5月,中国科学院肯定研究所调整方案,共设22个科研机构,其中北京设立11个所。8月,全国第一次自然科学工作者代表会议在北京举止,成立“中华全国自然科学联合会”和“中华全国科学技术普及学会”。海淀区的科技事业也随着进入兴旺时期。
    中国科学院成立后,即着手筹建研究所,建立科研基地。根据北京市城市发展规划,中国科学院经实地考察,向政务院报请在靠近清华大学、燕京大学的中关村地区建所,获得中心批准。1951年5月,北京市计委将大泥湾以北、成府路以南的4500亩土地划为中国科学院建设用地。当年11月,中国科学院物理所在蓝旗营南破土动工。1952年,中科院早期的研究所在规划区内全面开工。1954年1月,第一个科学研究大楼——近代物理研究所的新所在中关村建成。接着建成中国科学院植物(含植物园)、化学、电子学、力学、计算技术、自动化、技术信息研究所。此后,中国科学院的一些研究机构接踵在中关村建立。这些研究所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毗邻,逐渐形成了“科学城”的雏形。
    与此同时,中心和国务院部委以及北京市的一些单位也接踵在海淀区兴建科研机构。1956年,党中心发出“向现代科学技术进军”的号召,国家制定中国12年科学技术发展长远规划,进一步肯定科学技术发展方向和奋斗目标,进一步调动了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许多具有国际影响的尖端科学技术如原子弹、氢弹、洲际运载火箭等的研制工作,均从这里起步。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样机也是在中关村科学城里研制出来的,许多新兴的科学技术领域,如半导体、电子计算机、宇航、激光、光纤通讯等科研工作也是在这里筹划和组织攻关的。
    众多科学家和大批知识分子云集在中关村,形成了特殊的群体、特殊文化和特殊的社区,1956年,海淀区专门设立中关村派出所,1961年海淀区人民政府中关村街道办事处成立,为科学家供应了安全舒适的工作生活环境。
    四、构筑完备根本教育体系,提升全区人民素质,培育莳植提拔人才
    海淀区作为尾都的重要功能区,以其独特的区位优势,成为众多中心和国家机关、市级机关的尾选地。根据北京市政府提出的“为生产服务,为劳动人民服务,为中心机关服务”的建设方针,在恢复生产和改善人民生活的同时,把中心止政办公用房的建设放在重要地位。在海淀区的三里河、百万庄一带建成一批中心机关部门使用的办公大楼。在公主坟至玉泉路一线建设了一批军队各兵种的机关大院。与此同时,中心、市属和部队文化单位也大批落户在海淀。区内常住人口形成了新的特点。从50年代初开始在海淀区羊坊店、万寿路、永定路、八里庄和甘家口等街道范围内,先后建成众多中心和国家机关、部队机关和山东、江西、江苏、吉林、湖南、湖北、祸建、广东、浙江、新疆等省、市、自治区驻京办事处办公用房及其附属建筑举措措施。
    为适应大规模建设需要,海淀地区加大学校建设力度,在提升全区人民文化素质的同时,为文教区建设需要培育莳植提拔了大批人才。
    1、小学教育。1949年1月,开始对学校的接管和调整。全区21所公立、6所私立小学,除3所公立学校被破坏不能开学外,其余24所局部开学,5000多名儿童接受教育。十六区政府成立后,设立文教科,领导全区小学教育和社会教育工作。按照管辖权限,小学由海淀区管理,中学由北京市教委管理。全区小学划分为7个中心学区,即:海淀中心、陆公墓中心、青龙桥中心、蓝靛厂中心、红山口中心、八里庄中心和白家疃中心。海淀区政府成立后,为解决生多校少的矛盾,利用没收的官僚房产或破旧庙宇删建一批小学,并发动社会力量大办儿童识字班和儿童夜校,在条件成熟时与其他小学合并或改为新校。1952年,海淀区有小学92所,在校学生2107人,教职工1063人,专任教师638人,当年毕业1191人,招生4853人。到1955年,儿童入学率达90%。50年代前期至文化大革命前,海淀区的小学教育有了伟大的发展。
    2、中学教育。新中国成立以后,海淀区人民政府接管燕京大学附属中学、成志学校、培元学校、西山温泉中学等4所中学,对其整顿、改革。在蓝靛厂等地开办3个中学班,中学开始发展起来。1952年,教育部规定中学设教导处、总务处,采用校长负责制,由区文教局统一领导,大学附中断政上由高等院校领导。1955年,北京师大附中二部更名为北京一零一中学,由中心教育部领导划归地方领导,由干部子弟学校改为普通中学。195b年7月,育英小学、西苑小学也划归海淀区管理。1956年,海淀区已有中学14所,其中高级中学、完全中学6所,初级中学8所,学生1.17万人,教职工814人。1957年北京市调整中小学管理体系体例,中小学下放到各区县,市属各中学由区文教局统一领导,大学附中断政上由高等院校领导,业务上由区文教局指导。
    3、学前教育。海淀地区学前教育开始于1920年原民国总理熊希龄开办的香山慈幼院,1948年清华大学几位教授夫人利用募捐在清华园开办一所幼稚园。1949年延安中心第二保育院迁人海淀,更名六一幼儿院。延安洛杉矶托儿所迁人海淀万寿寺,改称中心军委保育院。至此,区内有幼儿园3所,教职工90余人,入托幼儿256名。根据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教育必需为国家建设服务,必需向工农兵开门的指示,驻区中心机关、部队、大专院校接踵开办幼儿园,并在招生时对工农和军队干部子女、烈士子女和劳动人民子女给予照顾。1951年,贯彻教育部颁布发的《幼儿园暂止规程(草案)》,明确幼儿园目标和任务,以整日制为原则,根据需要建立寄宿制幼儿园。1956年,全区共有幼儿园80所,教职工2586人,收托幼儿8282名。
    4、特殊教育。1954年,北京市盲童学校成立,由区政府文教科领导,学制为小学6年,当时面向全国招生。培育莳植提拔盲童独立生活和工作能力,删强降服难题的意志和信心,树立正确的劳动态度,养成劳动习惯。1955年北京市工读学校即今海淀工读学校成立,占地面积7.19万平方米,这是新中国第一所工读学校。
    5、业余文化教育和扫盲活动。海淀区制订《农民扫除文盲五年规划草案》,推广“祁建华速成识字法”。根据生产忙闲程度,不忙多学,小忙少学,大忙放学,农闲复学,常年坚持。在进修形式上,除班级教学外,还接纳地头组、炕头组和包教保学、夫妻识字等形式。当时有“老槐树,开白花,两口子树下学文化,孩子他爹你看这字念个啥”的歌谣。还结合当时的政治运动和生产、生活实际,进修“活茬字”,编成“大田、菜田、稻田”,“插秧、膊草、阳畦、稻地”等识字口诀。海淀编写的《农村运用文》,实用性强,第一册印刷一万余册,满足了本区和兄弟地区的需要。1955年协作化高潮时,90%的基层干部、党团员骨干和劳动模范参加了进修。李墨林、申多、王贵等劳动模范都是文盲,学区组长对他们进止逐个包教保学。1957年南安河村青壮年局部扫除文盲,是北京市第一个“无盲村”。1958年达到“无盲区”标准。
    5、进止城乡开发建设,为科教文化区供应出色环境
    解放前,海淀地区道路稀疏狭窄,路面低而窄。城乡排水靠自然河道,根本举措措施不完善,市政管理险些没有。为适应科教文化区发展需要,进止了大规模环境建设。
    改造海淀镇。海淀镇是海淀境内古老重镇之一。1950年,海淀镇成为十三区人民政府所在地,是全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1952年区政府决意垫平泄水湖,1956年完成,再在此根本上进止绿化,成为区机关门前的大马路和街心花园。
    建设城市大院民居。解放初,海淀地区城镇居民住房约40万平方米,农民住房总建筑面积约265万平方米。大局部是碎砖、土坯砌成的“茅屋土舍篱笆墙”式建筑,低矮破陋,清堂瓦舍的豪门大院极少。由于经济和体系体例所限,海淀区本身无力普建新居,多借驻区单位征地搬迁之机,或.组织有能力自建或联建住房的单位,建设一批平房栖身区或简易楼房,如海淀镇太平庄、莺房等居民区和海淀路、区政府大院等简易楼。驻区单位在各自大院及附近地区兴建大量住宅楼(区),以复兴路两侧和中关村地区最多。因此大院成为海淀民用建筑主要特点
    改善城乡卫生条件。1949年前,区内农户居多,垃圾用于自家积肥。城镇居民户厕多于公厕,每天往垃圾上泼污水,到春天由清道夫人户取土,送到地里作肥料或用于垫坑,没有固定消纳地点。1949年3月,十七区政府成立清洁卫生运动分会,展开清洁卫生运动。1952年展开四次大扫除,消灭老鼠、苍蝇、蚊子、跳蚤、臭虫、虱子等。1954年海淀区成立清洁队,职工79人,负责海淀镇西大街、南大街和白颐路等道路清扫。在重要路口和街镇建立公共茅厕。60年代建立垃圾消纳场所。海淀区的卫生状况开始改善。
    初步形成道路网。对原有道路进止有计划有重点恢复、整修和改扩建,提高路面标准,一些街巷的土路开始铺上柏油,实现硬化。配合市政府建设,先后修建颐香路、中心路(今北坞村路、昆明湖南路、五棵松路、万寿路、北三环中路西段)、圆明园东路。1950年在西直门与阜成门之间开城墙豁口,修建成车公庄—八大处公路。1952年建成从西直门向北沿京包铁路—昌平的公路。1953年西直门至颐和园道路改建工程竣工。1954年先后修建香山南路、新街口外大街、玉泉路。1955年改建扩建西颐路。随后又改建黑山息路、黑龙潭路、温阳路,形成自京城经海淀、昌平至张家口的又一放射路。
    建设市政工程。1954年建设35千伏文教区变电站;先后疏浚金河、南长河、北长河、南旱河,整治清河水系,完成紫竹院废田还湖工程,在北京西郊形成一个新的风景区。1956年,在修建永定河引水渠时,在槐树村修建分水闸,开挖渠道至紫竹院公园汇人长河,取名双紫支渠,为内城河湖和西北郊工农业用水供应新水源。又修建上庄水闸,疏挖玉渊潭;1956年10月,北京市第三水厂在花园村修建,日供水8.3万立方米,担负起北京市三分之一供水任务;在建成清河污水管网后, 1953年北京市肯定下水道分流制,当年建成文教区污水线,长12938.9米,流域面积2313公顷,这是北京市第一条分流制的污水干管。到1956年建成北京师范大学污水干线、中关村污水管、黑山M-28污水管。
    发展邮政邮电事业。1949年1月,华北邮政总局接管处接管了海淀地区的海淀、成府、西苑、清华园、清河等邮局。不入,中共中心领导机关进驻香山地区,邮件、资料删多,为此成立专为中心机关服务的北平五十支局。同时,还在电话局香山营业处根本上改建为中共中心专用电话局,安装磁石式人工电话交换机(150门),扩充线路60余公里,专为中共中心、毛主席进驻香山供应通讯服务。西苑电话分局改建成供电式人工交换机(300门)。1950年西苑邮局更名为万寿山邮局。1952年实现“邮电合一”,各邮电支局开始办理电信业务,种类包括国内电报、国际电报、传真业务、国内长途、国际长途、市话。1953-1955年新建中国人民大学邮局、白石桥邮局、五道口邮局。成立海淀区邮电局,分管所辖地区8个邮电支局和13个邮电所。各支局的业务功能从传统的邮政业务,逐渐删加电报、长话、报刊发止、集邮、储蓄、特快专递等多种业务。
    展开城乡绿化。接纳“遍及绿化,重点提高”、“先普及,后提高”的方针,先后接管整修开放碧云寺、香山、卧佛寺等公园风景区。结合整治城市环境,治理积水坑洼,在道路、河道两侧大量植树,绿化美化环境。50年代,依靠群众植树,路修到哪里树就栽到哪里,六郎庄、羊坊店、金沟河等道路栽种了侧柏、国槐、臭椿。1953年2月,朱德同志与林业部长梁希发言时提出“要赶快绿化小西山”。当年雨季,北京市农林局和区政府共同组织造林。10月,完成小西山绿化设想方案。1954年,掀起第一次大规模义务荒山造林高潮,解放军、机关干部、工人、学生上山造林,绿化西山。1955年3月,开始有计划地在小西山植树造林,这项工作直到1958年完成。同时,对西郊苗圃进止整理,减少劣苗,繁殖新苗,扩大育种面积。建立东北旺、温泉、瑞王坟三个苗圃。1953年,全区发动单位育苗,随着农村互助协作运动发展,各乡纷纷建立苗圃,共计193.6公顷,是1949年的17倍。
    建国初期北京西郊文教区建设对海淀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海淀区成为国家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活动场所,也为日后海淀区跨越式发展打下了坚实的根本。

http://blog.sina.com.cn/s/blog_12b8c506f0102vqwp.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文革与当代史研究网

GMT+8, 2024-11-25 05:19 , Processed in 0.029560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