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2117|回复: 0

1980 年清华园中的选举风云

[复制链接]

1

主题

8228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7245
发表于 2018-1-1 15:16: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980 年清华园中的选举风云
原创 2017-07-22 聊聊八卦
  
八十年代清华园中晨读的学生们
1980 年,在清华园中举行了一场空前绝后的民主选举,选举的内容是当届学生会主席和学生选区的海淀区人大代表。这次选举的形式、过程和结果都是空前的,也在那一代清华人心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回忆。


时代背景
1980 年是改革开放刚刚开始的年份,这一年的 8 月 18 日,邓小平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发表了题为《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重要讲话,为政治体制改革确定了权威蓝图,也激发了社会讨论和参与基层政治体制改革的活力。
恰在此时,各地的基层人大代表选举在下半年逐步展开。这次选举是 1979 年选举法重新制定后进行的第一次选举,相比往次有着重大调整。彭真在人大会议上对选举法草案作说明时说:
保障人民自由行使选举权利和罢免权利,是人民当家作主、管理国家的重要保证,也是实行民主集中制的重要基础。这次提出的选举法(草案)规定:(1)实行自下而上、自上而下、充分民主地提候选人的办法。在提候选人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和任何选民或者代表(只要有三人以上附议),都可以提出代表候选人。候选人正式名单应由参加选举的选民或者代表反复酝酿讨论,民主协商直至在必要时举行预选决定。(2)将候选人和应选人等额选举的办法改为候选人的名额多于应选人的名额。
这里提到的选民提名候选人、候选人预选和正式选举应进行差额选举,都是当年做出的新改革,加上选举法中规定的“各党派、团体和选民,都可以用各种形式宣传代表候选人”,为 1980 年的基层人大代表选举营造了高度宽松的气氛。在此影响下,上海、北京等地的选举中涌现出许多非组织候选人,社会上也有不少人参与选举或宣传,有的甚至拉帮结派,搞起民主团体来。
高校中的情况尤甚,一方面当时在高校中聚集的主要是 1977~1979 年入学的“新三届”,他们大多经历过文革,具有较深的社会认知和活动能力,又有政治参与的热情;另一方面,高校的环境也使得学生关心国家大事,愿意参与政治实践和社会运动。从当年的 8 月开始,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同济大学等学校的人大代表选举已经风起云涌的展开。
在这种社会大气候影响下,清华园中的选举也不能例外。同时,清华园还有自己的小气候。当年同时进行的还有学生会主席的改选,本来学生会主席的重要性不如人大代表,但当届的学生会主席按惯例是全国学联主席,这就使得校方和学生都重视起来,民间试图参选的人数很多。两场选举放在一起,使得气氛更加热烈。
时任清华校长兼书记的刘达是一位主张改革和平反的老干部,对校内的选举抱有开放态度。主管学生工作的党委副书记罗征启和团委书记贾春旺都是文革中的四派学生干部,素来以温和著称,愿意采取引导而非管制手段处理问题。更关键的是,具体负责选举工作的党委委员、团委副书记兼学生选区选举指导小组组长周为民,是从“四五运动”中产生的学生民主派之一,担任过当时民间杂志《北京之春》的主编,又是团中央委员。他对清华园选举的布局和形势起到了别人无法发挥的作用。
  
八十年代的清华教室上课情景


大幕拉开
1980 年 10 月 29 日,当时著名的人才学新星、北京大学毕业的雷祯孝来到清华主楼后厅做演讲。人才学是八十年代初的显学,迎合了当时社会渴望人才、重视人才的风气。雷祯孝同时又是一位北京民间的风云人物,他的到来引起了大批学生的关注。几位酝酿已久要参加学生会主席选举的学生准备借此契机开始宣传和鼓动。亲历者回忆道:
清华的学生会选举是在主楼后厅的雷祯孝的讲演会上拉开序幕的。雷祯孝可说是中国人才研究的开创者,其名声“如雷贯耳”,凡愿成才者无人不晓。那一天我第一个赶到后厅的正门等候,但由于人太拥挤,把我新戴上的手表也挤破了壳,等我们进去时发现座位已经被从前门来的学生会干部们占满了。雷祯孝的演讲是当时中国社会几十年来都没有听到过的,我们几乎是为他每一段话都喝采叫好一遍。讲完之后,大家余兴未尽都围着他发问、签名。……
这样一个同学汇集的大好时机当然不会被有心人放过。雷祯孝还没有进场时,后厅早已人满为患。突然,有一个彪形大汉登上讲台抓过麦克风请同学们安静,给他几分钟时间。他说,校方已经决定今年的学生会由全校同学选举产生,他愿意站出来“为人民服务”,并说他的目标是“建立独立的学生会”。
这是我第一次听到的带有人的尊严、人的基本权利的宣言。我们使劲地鼓掌,我的钢笔也不知道掉到哪里去了。紧接着,又有另一个戴着眼镜、文质彬彬的同学也上台宣布了同样的决心。这两个人是工程物理系七七级的吴潮光和电机系七七级的赵国杰。(科学网赵京的博客,“回忆 1980 年的清华学生会选举”,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134197-852760.html
一石激起千层浪,几天之内就有计算机系程七班的楼继伟、工程物理系物七的林炎志、上届学生会副主席、汽化的张克等人相继宣布参选。围绕着选举办法,学生与校方展开了讨论。11 月 5 日,热八班集体贴出文章,要求采用竞选方式选举学生会主席,得到广泛响应。在此形势下,学校召集了由每班一名代表组成的学生代表大会讨论选举办法,要求代表事先征求班内同学意见,以记名投票方式决定选举形式:是直接选举还是间接选举,是选举一个学生委员会还是选举主席后由主席“组阁”。表决中,189 名代表以 119 票通过了组阁制,以 150 票通过了直接选举办法。
人大代表选举随后也展开,学校决定把两场选举的投票日都定在 12 月 12 日。清华大学学生选区有选民 5161 人,应选人民代表 2 人。参选人大代表的候选人既有从学生会主席竞争中退出来的赵国杰,也有新涌现出来的姜迅生(化工系)、欧阳颀(化工系)、顾立基(电机系)、华如兴(研究生)、徐林(水利系)、郭晨、应自能等 14 人,他们大多是七七级学生。


选举风云
林炎志无疑是当届学生会主席候选人中最具有优势的一位。他是党内元老林枫(曾任中央党校校长、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的儿子,“文革”期间因反对“四人帮”而坐牢,“四五”运动时带领工人参加纪念活动,1980 年还曾带头写信要求华国锋不搞终身制,又获得过全国“新长征突击手”称号,在学生中很有威望,学校党委也属意于他。有人回忆道:
我 1978 年入学后不久在北京遇到的第一场雪。那次课外体育锻炼时间,我去东大操场跑步,由于刚刚下了一场中雪,操场上一片洁白,跑步落在雪地上的脚印清晰可见。跑了几圈后,我发现跑道的前端有一个人正在挥舞着扫帚在跑道上扫雪,每跑一圈接近他时,都能清晰地看到这个人的面孔,当时我就想,是哪位这么积极,觉悟这么高?该不会是学校打扫卫生的师傅吧!当时我很受感动,也与操场上其他几位跑步的同学一起帮了帮忙,并记住了这件事。
后来学校学生部召开优秀大学生交流讲用会,记得是在大礼堂、一教、二教、三教等地方召开的全校同学参加的广播大会,会上有一位 1977 级的同学林炎志介绍了自己如何用一位当代大学生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的事迹,印象较深的是他讲了平时如何节约水电、主动关掉没人自习时教室里亮着的灯和别人忘关的水龙头的事,还讲了他是如何坚持锻炼身体将哑铃放在书包中背着锻炼耐力的事。一个偶然的机会我也在学校的校刊上看到林炎志同学写的一篇如何严格要求自己、从点滴做起的文章。
时间进入到 1980 年下半年的学生会竞选,那时的林炎志同学是竞选者之一,我以旁观者身份参加了其中的一次竞选演讲会。令我吃惊的是,我所看到的林炎志就是那天下雪后东大操场的扫雪人,顿时心生敬意。(李继祥,“怀念在第 21 届学生会工作的岁月”,www.tsinghua.org.cn/publish/alumni/4000577/10097170.html
在预选中,林炎志大幅度领先于他的主要对手张克和吴潮光。后来有人推测,张克是学校安排参与选举、造成差额的干部。而吴潮光作为搅动风云的开局之人,开始并不想退出选举。林炎志亲自和他的团队谈判,才劝服吴潮光。亲历者回忆道:
系内预选林炎志胜出,因为低年级的同学绝大多数都投了他的票。七七级的大部分同学却投了吴潮光的票。于是吴潮光是否继续竞选成为焦点。我认为林炎志本来就是我们的“精神领袖”,大家的大目标一致,现在既然林领先了,吴不妨退到助手位置。所以提议两个竞选班子开个联席会议沟通一下。如果我没记错的话,那天工物系校友、京剧名角胡芝风来校演出“李慧娘”。我看完演出,兴冲冲回到13号楼三楼一间房间参加联席会议。
已经过了熄灯时间。与会者中,林的团队有康克军、高文焕,吴的团队有胡志兵和我。林和吴并排坐在一起,会议的大部分时间是他们两人在争辩。气氛越来越僵。烛光映照下,他俩的脸似乎都涨得通红。我隔着桌子坐在对面,难以相信几个月前经常交流、亲密合作的朋友,竟会忽然对立成了这个样子。终于,我觉得自己眼泪快要涌出,为了避免失态,当即独自退场。
据说吴潮光在我离开后说:你看我们把小和都气走了。他们后来的气氛缓和了一点,吴潮光最后同意退出独立竞选。林炎志并未给吴任何许诺。我回来后连夜给林炎志写了一封信,陈述自己的看法,大意是说,竞选应当是共同促进民主的友好竞赛。林接到我的信后,跟我谈了一次,说我“太天真”。他说对了。几年以后我才明白,这次竞选实际上早就被官方提到了大是大非政治斗争的高度。(“少年争作弄潮游”,http://blog.sina.com.cn/s/blog_635ee0ca0100zyff.html
最终进入选举的候选人是林炎志和张克。而林炎志在他提出的预订组阁名单中,赫然有张克任副主席的安排,这引起同学的议论,张克不得不出来解释,说是林炎志自己没有学生会工作经验,要他在当选后帮忙。有人要求张克退选,张克则称要善始善终,于是获得了一个“大于等于副主席”的戏谑称号。临投票前的 12 月 10 日,基础课的同学突然贴出大字报,揭发林炎志在文革期间曾经有过伙同贺鹏飞偷汽车的行为,不过这则谣言大部分人不甚相信,已经无损于林炎志的选情了。
人大代表选举的激烈程度弱于学生会主席,选举中的宣传主题也集中在经济话题上,政治色彩较为淡薄。候选人中,顾立基热心于社会工作,对成立“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爱好者协会”起了促进作用,并于 12 月 5 日任新成立的协会的主席,另一名候选人华如兴则担任了协会顾问。亲历者回忆当时候选人的言论时说道:
姜迅生是化工系的,70 年代末 80 年代初的那个口号“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就是他们班提出来的。 我对姜迅生印象最深的有两件事, 一是他将正在进行中的中国对越自卫反击战中国军队的进军线路图展示出来, 早以过了凉山,直逼河内,意思是中国进行的根本不是反击战,而是进攻。 这对一个从来就把党的话当真理一样相信的大一学生冲击太大了, 二是有人将他的成绩单贴出来了,很多 60 多分, 这让我想起了中学课本中的竞选州长。姜迅生当时的模样是带眼镜,穿很合体整洁的黑色青年服。
顾立基是电机系的。我对他印象最深的也是两件事, 一是他提出没有毛主席也会有新中国,针对的当然是那句著名的歌词“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他甚至同意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但是没有毛主席也会有新中国的。就这,也是很有冲击力的。电机系和我们系都在 6 食堂吃饭,6 食堂,5 食堂,4 食堂现在拔掉了,原地盖起了一座 3 层的“万人大食堂”。6 食堂门口有两个水泥乒乓球台, 就在中餐或晚餐时间,端着碗的顾立基被哄到台子上回答选民的提问,台下是端着碗的选民,边伸着耳朵听他讲,边张着大嘴吃着饭。二是他的打扮。我猜他的近视大概在 1000 度以上,背一个褪色褪得一塌糊涂的军包,跟现在电视里刚刚返城的知青似的。(“清华旧事之一——民主选举”,http://bbs.tianya.cn/m/post-no01-167282-1.shtml
  
最终的选举结果,林炎志以 3162 票对张克 1330 票的多数,当选为学生会主席。人大代表方面,12 月 5 日举行预选,顾立基以 2276 票、经管研究生华如兴以 1394 票、化七欧阳颀以 767 票成为正式候选人,12 日的正选中顾立基获 3100 票,华如兴获 2798 票,当选为人大代表。


余波
1980 年的选举造成的社会影响很大,此后清华停止了学生会主席直接选举,人大代表选举的形式也走向收紧,这使得当年的选举真正成为了空前绝后的一次。当时涌现出来的活跃分子,日后也都迎来了属于他们独特的命运。清华干部罗征启、周为民南下深圳,罗征启到深圳大学办教育,周为民到蛇口辅佐袁庚,成为改革的先锋,贾春旺则留在北京,官至最高检的检察长。
林炎志当选之后,一路从政,官至吉林省委副书记。他手下的副主席中,有周良洛这样的官员(在海淀区区长任上因贪腐落马),也有航天工程功臣戚发轫的儿子戚克智,秘书长则是邓景康,后来在清华物理系任教授,现任图书馆馆长。他的竞选团队中的康克军、高文焕后来都留在清华工物系任教,康克军且官至副校长。对手吴潮光远遁加拿大,另一名参选者楼继伟,后来成为了财政部部长。
人大代表顾立基毕业后南下蛇口,在招商局集团升至董事长,华如兴则留在经管学院当了金融学教授。正式候选人中没有当选的欧阳颀毕业后到欧美留学,研究非平衡态热力学和生物物理学,回国到北京大学任教授,并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姜迅生做了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化工处的工程师,并投身希望工程事业。从这个意义上说,政、商、学,“学术大师、兴业英才、治国栋梁”,确实是那个年代清华园中风云人物的主要归宿。


相关阅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文革与当代史研究网

GMT+8, 2024-11-23 16:00 , Processed in 0.026376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