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656|回复: 0

乔海燕:文革时带枪的中学生们

[复制链接]

1

主题

8228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7245
发表于 2017-10-7 15:32: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文革时,我还在上中学。第一次听见枪声,看见子弹在眼前闪光,是一次偶然的机会。


那天上午,我和邻居几个孩子在街上闲逛,看见有一派组织在游行,稀稀拉拉的队伍,举着横额,甩着旗,时而喊几声口号。我们就跟着在人行道上走,看热闹。游行者走到一处学校近旁,另外几支同类的游行队伍赶来汇集,声势略壮。我们也站下来,看游行者喊口号,散发传单。就在我眼前的人行道上,只有几米的距离,猛然一团火光闪亮,紧跟着就是一声炸响!又是一团火光,又是一声炸响……我当时不知道是什么,看着火光闪亮发呆。身旁有人惊叫,开枪啦!开枪啦!四周的人纷纷躲闪。我才醒过来,这就是打枪啊!子弹打在人行道的水泥板上,迸出火光。我赶紧领着几个邻居孩子向后撤。有一个孩子告诉我,这个学校的造反派,向以剽悍著称。怪不得敢朝人行道开枪。回家路上,我和几个孩子还议论,刚才听到的枪声,怎么和电影上的不一样?


闹文革时,最高指示、中央文件、两报一刊都说要触及人的灵魂,要文斗不要武斗。但是,搞到下面,谁见过灵魂是方的还是圆的?又怎么触及?再说了,运动是群众运动,群众平时都是邻居、同事,于灵魂上如何分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如果硬要划分路线、阶级,文的不行就来武的。于是,文化大革命开始以后,很快就演化为一场显示力量的武化革命。在我们那里,搞到两派组织拿着枪炮互动,革命也算到了极致。手里有了一杆枪,便以为有了权,便会生出平时想不到的胆量,生出许多平时想不到的怪事。


我们班的冯同学,知识分子家庭出身,父母都是高级工程师。冯同学虽是独子,却不娇惯,学习很好,尤其数理化,门门皆优,数学计算速度奇快,全年级无人可比。冯同学个子不高,在班上坐前排,戴眼镜,平时不爱说话,别人说笑玩耍时,他总微微笑着看,很沉静的样子。偶尔说一句,没有人听,也没有人注意。


文革开始了。起初,冯同学因父母是“反动学术权威”,在“十六条”规定的打倒之列,所以惶惶不可终日。又因为他是小个子,平日不爱说话,此时更是一付可怜兮兮的样子,因此被造反派放过,未曾受皮肉之苦。但是,他仍如惊弓之鸟。一天早上,我已经到了学校门口,见他站在路旁,就问,怎么不进去?他探头向校门口里望望,胆怯的看看我。我明白他的意思,就说,咱俩一块进去吧。他跟着我进了学校。其实也没有什么事,可见他确实被吓怕了。后来,革命闹到热火朝天,再也没有人注意他。


本地武斗迅猛升级,从拳打脚踢到枪炮射击,不过半年时间。昨天还是见面点头,和蔼可亲者,今日就腰挂三棱刮刀,手提大刀片,横眉冷对孺子牛了。一日,冯同学扛着一挺轻机枪出现在校园里,引起轰动。我挤过去看他,正向周围人介绍他的枪,真正的捷克造,26型,说着对天就是一个点射。拉栓、收支架、换梭子,动作十分熟练。同时,校园里开始流传冯同学的传奇故事,说他作战勇猛,够哥们,讲义气,枪法准,有一帮子磕头换帖的弟兄,而且是一个强大的武装团队成员。学校有几个爱惹是生非者,自称“造反派”,腰里别着枪,调戏女生,随便打人,无人敢管。一日被冯同学遇到,二话不说,调转机枪,用枪托劈头盖脑砸过去,因他个子矮,便蹦着跳着抡枪把子,几个“造反派”被打的头破血流,从此再也不敢在校园里滋事。


一次,冯同学参与地方造反派的革命行动。战斗结束,乘大卡车回城。路上,遇到解放军支左部队阻拦。战士们手握红彤彤的毛主席语录,高喊“下定决心,不怕牺牲……”,在公路上排成一排,要拦车。冯同学等造反派战士远远看见,哈哈大笑,卡车风驰电掣向前冲。看看近了,冯同学挺身而出,在车头架起机枪,“哗──”对着解放军就是一梭子。解放军战士个个身手了得,高举红宝书,就地十八滚,全部滚进路旁水沟。卡车过去后,冯同学意犹未尽,调转枪口,对着趴在沟里的解放军,又是几个点射。解放军毕竟是正规部队,战士们都练过,隐蔽的很好,冯同学连根汗毛都没有打着人家。


后来,冯同学又应邀参加地方的革命行动,去的新疆,支援“红二司”。本市组织了一批志愿者。火车开走后,冯同学从此人间蒸发,至今不闻音信。我们一些同学有时议论起来,都认为他早已不在人世。有人叹气,说,若到现在上大学,理工科是好样的。也有人说,没准儿隐身阿尔泰山淘金,如今身价过亿,也未可知。还有人说,也许潜逃苏联,现在已经步入寡头行列,出入克里姆林宫,是普京的座上客。


还有一个同学,姓华。华同学比我高一届,但是,我俩同是校足球队前锋,我踢边,给华同学往门前吊球,他头球好,便冲顶。下午的课外活动,我俩常在一块练配合。


文革开始,华同学和我不是一个组织,观点又不一致,从此见面就很少说话了。


后来,华同学搞到一支德国造的盒子枪,俗称“大镜面”,双机头,装在一个木盒子里。有一次,他在校园遇见我,便主动叫我,拔出枪叫我看。还说,这枪有两个枪机,这个是大机头,这是小机头,管保险的。又说,这枪的机头有点滑机。又抽出梭子叫我看,抠出一粒子弹,说,不知道谁吃这颗子弹呢?我接过枪,翻来覆去看,连连夸奖,又做李向阳状,举枪瞄准,感到那枪沉甸甸的。


一天,华同学参加革命行动,跟着同学们去抄家。到了那人家,喊门无人应。后面就有人喊,砸门!砸门!


华同学此时站在门前,他从腰间将盒子枪抽出,倒转枪口,手握枪管,用枪把砸门上的玻璃。一下子砸上去,没有砸到玻璃,反而砸在玻璃窗的木格子上。只听见“啪!”一声枪响。周围一片宁静,谁也没有战斗经验,不知道就地卧倒。又听众人惊呼,纷纷问,谁打枪?谁打枪?沉静了片刻,只听见华同学的声音,不好,我走火了……说着人就歪倒在地上。


原来,华同学那支盒子枪实在老旧,两个机头都滑机。平时,华同学把两个机头都关上。这次出发前,有人看见他把击发的大机头打开,保险机头却关着。可是,刚才抽枪时,握着枪把,一个动作甩了下,把那个关着的保险机头甩开了,于是,这支枪的大小机头全张开了。华同学哪里有玩枪的经验,脑子里没有滑机的概念,也没有注意看,就握着枪管砸玻璃;枪把砸在木格子上,猛然一震,两个机头同时合上,一枪就打出去;他手握枪管,枪口正冲着肚子,子弹就打进他的小肚子里。


同学们顾不上革命行动了,开着车发疯一般往医院赶,一路频频鸣枪抢道。到了医院急救室,华同学早就停止呼吸了。医生说,这一枪,正好打中腹主动脉,引起大出血,很快就完了。


过了好几年,一位当时在车里抱着华同学的同学对我说,华同学在车上很镇静,没有躁动,但是一直喃喃低语,我不想死……我不想死啊……我才十八啊……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97030e00100r3ol.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文革与当代史研究网

GMT+8, 2025-4-6 03:46 , Processed in 0.049010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