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5447|回复: 0

江苏省运河中学办学历史(简述)

[复制链接]

1

主题

8228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7245
发表于 2017-8-23 23:16: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江苏省运河中学办学历史(简述)
江苏省运河中学,是一所闻名遐迩的四星级学校。她悠久的办学历史,先进的办学理念,骄人的办学业绩,令人刮目相看。根据《邳县县志》、《邳州教育志》和运河中学《校志》(1956-1986),以及一些“老运中”的故事,运河中学的发展脉络逐渐明晰,运河中学走过的脚印在闪耀,运河中学的坎坷和曲折让我们沉思……
运河中学建校初始
江苏省运河中学是江苏省四星级普通高中暨国家级示范高中。1920年创办于原县城驻地邳城,初名为邳县甲种师范讲习所,1925年招收中学班,改名为邳县初级中学,1953年春,邳睢县建制撤销,邳南复归邳县,1954年中共邳县人民政府由邳城迁到运河镇。故在邳城的邳县初级中学就变成邳县中学,并随邳县迁至运河镇,原邳县初级中学改名邳城中学,在邳县县城的就叫“邳县运河中学”。这是邳县第一所完全中学。
1956年建校的运河中学的校址在原二招院内(今江南苑),是邳县第一所公立完全中学。占地三十一点五亩,房屋八十间。建筑的格局是“工”字形的,前后是学生的两排教室,中间部分是长廊,长廊中间有3、4间办公室。首任副校长周友文主持工作,副教导主任刘益新,副总务主任刘民选,教职员工30人。四个中学班(高一、初一各两个班),附设两个速成师范班,学生二百九十人。
1959年7月,学校增班,迁到现运河中学初中部校址,原徐州师专院内,经两次扩征土地,占地93.73亩,校舍140间。1959年夏,运河中学的第一届毕业生在新校区毕业。
文革中的运河中学
文革中的运河中学,和全国其他学校一样动荡不安。1966年6月16日,运河中学的第一张大字报在画廊贴出,于是进入了混乱的文革时期。当时大字报的内容主要是批判“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不久,一位俄语教师因受巨大的思想压力,自杀而死。然后批判的矛头又指向一些班主任,共有5个班主任受到批判。这时工作组进校,不久,又贴出批“资本主义走资派”的大字报,王民校长(第四任校长)遭到批判。造反派分为两派,一派叫官办红卫队的,这一派参加者学生会、团支部干部没参加,他们在批王民校长的同时,也有保护县委的倾向。不久又分出一派,叫“毛泽东思想红卫兵”派,这一派的团支部、学生会干部多,因为他们对王民校长批判迟缓,受到压抑,但自从建立司令部后,发展很快。学生们开始大串连,走向社会,一派反县委,一派扔保县委。校园内有的学生荷枪巡逻,气氛紧张,学校仪器被砸,图书室被抢,学校设备受到严重破坏。著名的文革二月风暴后,约1967年2月9日,在邳县开展了向县委夺权革命,进行无产阶级专政。约有半年多无法上课,在夺权中,又形成“支派”、“踢派”。这两个派系到北京谈判有一年多。到1968年底,1969年春,工宣队、军宣队进校。在学校建立革委会。军宣队代表是运河中学革委会陈主任,王民是副主任(王民又被解放出来)。接着进行清理阶级队伍(清队),开始负责查“516”反革命集团,审查对象到占城果园的党校去集中学习。几位教师受到隔离审查,但运河中学并未真的抓到“516”分子。
1969年学制有很大的变动,初中、高中改为二年制,学校的每个年级叫连、班级叫排。1970年干脆取消高考考试制度,实行推荐大学生制度。这就有了我们所说的工农兵大学生。
1971年林彪集团被粉碎,1972-1973年邓小平负责中央工作,全国形势有所好转,运中实行整顿、复课。学生这才按照教材大纲上了约1年多的课程。1975年学校又开始反击右倾反案风,校园内已经无法放下一张安静的课桌。1976-1977年,教学秩序仍很混乱,学生实行开卷考试,有时竟几个人用一份试卷,签上名字,分数都是一样的。
文革十年,整个社会重视风风雨雨的阶级斗争和社会活动,轻视对学生的文化教育,使邳州教育事业受到重创。
恢复高考制度,运河中学开始走向的辉煌。
1977年秋,恢复高考制度,县委领导高度重视。1977年冬报名参加应试的学生太多,其中有不少是老三届(1966-1968年)学生,学校分运中、运河师范两片对学生进行辅导,那时在大礼堂上课,门外还挤满了学生,为了迎接高考,为了抢回十年的时间,师生日夜奋战,有的老师一天上了6堂课,教师们讲得很认真细致。那些饥渴的学生第一次对待知识是这么虔诚,运中教学呈现出一片复苏景象。
1978年运河中学应届生首次参加高考,当时是叶蓬校长主持运河中学工作。运河中学分初一、初二和高一、高二四个年级。初一、初二各4个班;高一、高二各5个班。为了取得好的高考成绩,在高中10个班中,临时拼成了1个尖子班高二(5),在教育局负责的耿德科同志,又给这个班从全县中学挑来了10余个尖子学生,共50余人。任课教师是:王桂君(化学)、罗得安(数学)、常永山(物理)、张崇言(外语)、孙映魁(语文),孙老师后来考取研究生继续深造,现为徐州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系正教授。后来这个班考取38名学生。1978年应届毕业生共考取本科18人,大专22人,中专6人。1978年应届毕业生高考首战告捷。录取率徐州第一。同年,运河中学被邳县人民政府命名为“邳县中学”。这个校名用了4年,其间1980年,邳县中学被江苏省教育厅确立为首批江苏省重点中学(江苏95所重点中学之一)。
1981年邳县教育局决定“邳县中学”恢复校名为“邳县运河中学”。这是因为在首批重点中学中仍然使用校名“邳县运河中学”。
1978年全国正处于拨乱反正时期,所以1978年前后运中的行政工作也显的很乱,先后有杨华老师任革委会副主任、还有一些军队干部来领导管理学校。1979周友文同志重新主持学校工作,79年底校长改为叶蓬同志。79年运中高考本科考取14人,专科19人。1980年本科33人,大专41人,1981本科37人,大专32人。
1982年运河中学没有初中、高中毕业生,高二学生参加高考,剩下的继续读高三。这是因为国家把中学的“二二学制”又改为“三三学制”。到1983年,由于学生人数大幅度增多,学校建造了第一幢教学楼――现在初中部南教学楼。同年运中考上本科37人,专科21人,大中专59人。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到1983年前,高考本科上线在40人以下。这在当时徐州地区,运河中学处于落后行列。但是,这一时期我校的体育工作成级显著。邢爱兰获江苏省田径运动会铁饼第一名,后来获亚运会冠军;周广科获得省冬季长跑比赛5000米的第一名;李志东在江苏省第十届运动会上夺得跳远第一名,110米栏第一名;运中田径队在徐州地区中学生田径比赛中获得第一名。不久,邢爱兰、周广科分别获得国家田径队、国家自行车队“运动健将”称号。我校运动会的冠军记录大多是在这一时期创立的,直到今天这些记录都没有被刷新。
1984年考上本科88人,大专42人,其中一个清华,两个北大。1985年开设6个高中班,孙凯惠老师班上考取3个清华,这在当时是一件很轰动的事。1985年这是运中重要的一年,高考成绩跃居徐州地区的先进行列,位居第三。1985年本科上线125人,大专48人,大中专71人,升学率74%,本科上线首先突破100人。到1986年运中高考升学率居徐州第一,运河中学历史上辉煌的“七联冠”就此拉开序幕。运河中学辉煌的开始,彻底改变了徐州地区教育质量向来“西高东低”的状况。运中随之声望大振,在全省基础教育行列中令人瞩目。1998年,运河中学部分教师在启东中学参观学习,负责接待的启东中学王校长说:我们不知道邳州中学,但我们知道运河中学在徐州地区是一所名校。
回顾1985年以后的运河中学飞跃,主要归纳为以下原因:
一是当时的领导集体是一个具有教学和管理实力的领导班子。他们实行校长负责制,党政分开,而且领导成员更加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新的领导班子深入教研组、深入班级、深入学生,不断改革完善教育教学各项规章制度。副校长以及所有中层干部都和教师在一起办公。学校领导,本身就是教学权威,他们除了上好示范课,同时扬长避短,组织协调,听完课后及时反馈意见,提出整改方案,不流于形式,并能够扎实长期的坚持下去。
二是教师高昂的工作热情。国家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1985年设立我国第一个教师节,给教师以崇高的政治地位,经过工资改革,教师工资大幅度提升,运河中学的教职工工资平均是110元。政治经济地位的提高,大大激发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在学校中,常常出现忘我的工作局面,往往下班时需校长去催,“下班了,回家吧!”这是常校长经常说的话。新来的大学生教师,由老教师从一年级带起,先听课,再上课,扎扎实实的干,谁落后谁感到难为情。所有考试出题不是本校出,由对口外校出,如丰中、沛中与我校互换出题。大搞学科竞赛,实行面向中间生,促尖子生,带差生的策略。那时只提出提高教学质量要求,并不明确升学人数的总体指标。一位老教导主任说“教学质量提上去了,人数自然就上去了。”
三是1985年运河中学高中生的招生政策发生很大的变化,这为提高升学率提供了良好的生源基础。由徐州市命题教育局招生,改为运河中学自主招生和自主命题,单独组织自己的招生考试阅卷,使生源质量有很大提高。
四是学校注重了学生的思想素质的培养。1984-85年邓小平在景山学校提出了“三个面向”: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学校根据这一精神,组织认真学习,贯彻学校制订的《常规教育细则》,进行团结守纪,尊师爱校等常规教育,也就在1985年产生了运河中学的八字校风“团结、文明、勤奋、求实”。
最后我们还要满怀深情地说,那些为了支持苏北建设,为了改变苏北落后面貌,来邳县任教的南方客籍教师。他们勤勤恳恳的工作,把青春年华和聪明才智毫无保留地献给了运河中学。当时他们严谨的治学态度、简朴的生活作风给运河中学带来一股昂扬向上的动力,他们为运河中学的崛起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当时差不多所有校级领导和中层干部都是客籍教师,校长常永山,书记王桂君,副校长罗德安,校长办公室主任张崇言,教务处主任张幼俊,政教处主任李宁,体卫处主任汪伟麟等都是邳州以外的人。
随着1985教学出现的喜人局面,校园建设也出现重大改观。1985高中教学楼落成(今初中部北教学楼西楼半部),1986年实验楼竣工并投入使用。
1990年后的运河中学新发展
1992年邳县撤县建市改称州市,运河中学经市委市政府下达文件,改称为邳州中学。虽如此,但人们更多的还是习惯叫做运河中学。一直到2004年,学校将要通过四星级普通中学验收,邳州中学经江苏省教育厅批准并备案,又正式改为江苏省运河中学,2004年3月运河中学顺利晋级为四星级学校。
运河中学作为县级中学先后接待了一些外国友好团体。1992年法国圣太田市中法友好协会会长封塔尼尔夫人率团访问运河中学;1993年美国学者汉斯偕夫人应邀到运河中学讲学。1995年日本中学生友好访问团访问运河中学。于此同时,运河中学校长常永山去日本考察中学教育情况。他在回国后的第一次教职工会议上说,当今中国人必需学会三样东西,那就是电脑、英语、和汽车,十几年过去了,这话在今天听起来仍不为过时。不过想起当时外国人首次来到校园时情景还是记忆犹新,整个校园里静悄悄的,已是第三节课间活动时间,却见不到人影。映入眼帘的只是路两边那粗大茂盛的法国梧桐树。直到客人们走后才解禁,教师学生允许走动。
1990年后期,随着全国教育形式的产业化发展,还有一个现象不容忽视:一些运河中学的名特优教师到南方学校应聘,这是运河中学十几年的辛苦培养和文化积淀的结果,然而他们陆续走出运中流向能给高薪的学校应聘,给学校带来一些损失,这也是徐州地区存在的现象。对于优秀的教师流失,学校也相继采取了一些措施。2007年,运河中学也打出了在全国招收优秀的教师招聘启示。这样就逐渐形成了教师人才流动的一出一进的良性循环格局。
1997年谷玉端主持运中工作,校园建设发生了突飞猛进的变化。1999年劳动局商业技校拆迁规划到运中,高初中分离,在商业技校校址筹建运河中学高中部,2002年运中高中部新校区独立并投入使用,这就是今天的江苏省运河中学,现有三个年级,每个年级16个班,每班学额不足50人。
四星级验收为学校发展带来生机
2004年4月,我校高标准迎接江苏省评估院的四星级普通高中的验收,同年7月,被江苏省教育厅评为四星级普通高中,从此,运河中学进入了飞速发展阶段,不仅在硬件上添置了多媒体教室、演播厅、音乐欣赏室、体育馆等,还在质量上树立质量意识,在确保升学率的前提下,力争提高优分率,为全国名牌院校输送优秀毕业生。
新课改以后,为了让全体教师全面而深入地掌握新课改的精神实质,正确地开展新课程的工作,学校审时度势,要求广大教师不断认真学习有关新课改的知识,理解新课改的具体内容。对于有特色的经验和心得体会,还在全校的教师会议上进行演讲推广。此外学校每学期都结合新课改进行一些教育论坛,每位任课教师和班主任都要交流自己在教育教学中得与失,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2006年,石启红同志主持运中工作,在教学设施上加大投入,给一线老师配备了手提电脑,各个教室配备多媒体教学仪器,在教学现代化上迈出了可喜的一部。
2007年,户振球同志主持运中工作,在学校优化教育教学管理,资金开源节流,对新教师的使用和培训上,加大工作力度,注重教育绩效,更加务实沉稳,使这个四星级学校发出更好的示范和辐射作用,为邳州教育将写出更加辉煌的篇章。


http://www.jsyhzx.cn/Article/ShowClass.asp?ClassID=14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文革与当代史研究网

GMT+8, 2024-12-4 01:21 , Processed in 0.057160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