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2000|回复: 0

李增荣:最忆军旅生涯22年

[复制链接]

1

主题

8228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7245
发表于 2017-4-26 19:58: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最忆军旅生涯22年
李增荣
我出生革命家庭,作为烈士子弟,报杀父之仇,乃我宿愿。1956年考取哈军工入伍,最解我意。1962年毕业后,除在国防部第十研究院十九所(石家庄) 搞一年技术,次年,则改行做政治工作;先后就职北京总政国防科学工作部保卫处、国防科委政治部保卫部,合计服务部队22年。现就从事保卫工作主要经历,做点回忆。
当1963年8月“改行”报到总部后,方知被调过程。为发展我国尖端科学技术,急需选一批既懂专业技木,政治又可靠者充实尖端政工部门。承办人称,是他与另一老同志蹲三天招待所,翻遍当年分配来的数十位大学生档案、比较初选名单,最后才敲定的。作为一个“三门”(离家、进校、到机关) “改行”基层“小萝卜头”,乍到保卫处一见同事们,满眼校官,简直如刘姥姥进大观园,惊诧无比。人住远郊,城内办公地置紧贴北海,上下班穿闹市靠班车接送,尉校级干部同乘,一路笑声不断;走进办公室,不论资历辈分,争相打水扫地擦桌椅。午饭就餐食堂,尉官、校官、将军同桌,不分彼此。文艺演出每逢有票,有家老的同志谦让单身汉,氛围十分温馨。从生活到工作,既感新奇又难适应,一切得从头学起。好在经过“老八路”们传帮带,教打电话、行文、迎来送往……手把手教;还告知,作为总部人员,时刻保持谦逊,接打电话了解情况,须掌握基本要素,何人、何时、何事,结果如何;同时注意讲话口吻、嗓门与声调,因为个人一言一行,都在代表总部。诚然,承办行文、草拟文件,实乃机关工作重要基本功,必须勤学苦练。
搞保卫工作15年,最初五年记忆尤为深刻。乍到,业务尚不入门,时下哈军工发生一个学员被策反与敌台挂钩案。有一天,郝苏(大校)处长交我三本日记,让从中找出问题、摘录整出资料,交办后即出差了。时过数周来上班,看见我面带微笑问道“大李,对于改行搞政工想通了吗?”“想通了”。紧接说“想通了好哇!但可要防止反复噢!”对其深邃洞察力令我震惊,时下的确偶有反复;从此牢记告诫,坚定我干政工到底的决心。我随之呈交《陈东平日记摘抄》,文中小标题为“自命不凡,高人一等,道德败坏,及生活上极端特殊化等等”。经同事润色后,郝处长阅改、加上副标题“一个高干子弟是怎样走上反革命道路的?”呈报总政后,受到主管首长、领导好评。后据悉,曾转发各大军区;金日成秘密访华,还被作为兄弟党之间内部交流材料。
1963年末,随处领导下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基层蹲点。我到一分院三部九室(火箭燃烧室)调研,不少科研人员讲,每当做最危险高温试验时,指导员都亲临现场坐镇;于是,操作人员顿感有了“主心骨”,心情放松压力消失。足见,科研战线配备政工人员是何等重要。回来后,我就政治工作者如何更好地与知识分子相结合、写出调查报告,受到部领导好评。并付印下发各研究院、所、室;又合编成册、作为全国及全军公安保卫工作会议材料。
蹲点期间,恰逢即将首度核试验控制台调试,随首长参观、巧遇石家庄十九所原老领导与同亊,相见倍感亲切,产品系该所研制。
次年春,调“21号办公室”工作,实乃中央原子弹安全保密协调机构;参加了有关安全保密、及核试技术测试方案论证会议等。不久, 10月中旬一天,在大会堂观看《东方红》大型歌舞演出时,毛主席等中央领导全来了,令人兴奋不已。中央号召新毕业大学生下基层锻炼,我随中央工作团赴贵州“四清”任工作队长,隆冬带头下池塘打水草、背回来为一贫苦孤儿寡母修破房,受到大队部表彰。后上调“四清”分团部简报组,下去调研写出《生产队田间管理经验》;上报团部,下发各公社、生产大队与生产队。
尤其,最令我感到自豪的是,1966年春至1967年夏,连续参加了第3、4、5、6,四次核实验。时间与爆炸方式,分别为1966年5月“轰六”空投、10月导弹与核弹结合、12月地面塔爆,和1967年6月“轰六”空投。可以说,这两年是我人生最亮丽阶段。除去第四次,另三次均作为科委政工组成员,进到核试验场区深入军队各效应大队开展调研。
1966年5月第三次为含热核材料由“轰六”投空试验,它是我第一次参加核试;所以对西北沿途戈壁大漠、及试验场区的一切,备感陌生而新鲜。当进到第一次原爆心实地参观时,因属塔爆,所见高温下的铁塔、竟完全变成软面条瘫卧在地上,四周满视野石块,也变为一颗颗亮晶晶玻璃球,核弹威力之巨大,着实令人震撼。
第四次临时安排出差,稍感突兀。 依照钱学森制订导弹发展整体规划,东风二号导弹研制试验成功,即刻搞“两弹结合”,并由其担任该工程项目总指挥;说来,遴选本土试验方案,虽堪称世界唯一,确实也隐忧风险。所以,细心的周总理在查看地图时,发现甘肃柳园镇正居弹道下方;为了确保安全,当即指示国防科委派人前往。于是,便立马随杨部长坐飞机先抵武威,后挤上挂在货列尾部红卫兵串联客车 (系带棚货车改制座位靠壁贯通、且爆满又逢厕所堵塞污秽横流)赶赴柳园督查疏散落实,待群众全部转移、核弹安全飞越柳园上空即刻返京,以备月后第五次核试出差。
第五次曰氢弹“扳机”试验;所谓“扳机”,乃形容置于氢弹中心之小型原子弹。于起爆前夜,对公安部张某的建议尚在迟疑、即促我坐吊篮升入塔顶工作间;片刻,一着深红锃亮皮大衣专家(张说姓陈)看我俩面生,盘问而退下,至今记忆犹新。还有件事令我难以忘怀;爆炸过后,各效应大队有关人员进工号取效应物,为确保人身安全,出来须经过检查站洗消,合格后放行。某科学院有位同志反复数次洗消、放射剂量检测仪总是鸣叫;再过细检查后,终见皮鞋后跟槽内积雪夹块石屑,抠出后仪器才“哑巴”了。
第六次1967年6月氢弹试验;当各效应大队进入后期紧张筹备阶段,我与基地保卫处吕同志、深入工程兵大队蹲点调研。当所有工号探头(所谓工号探头,是指为测试距爆心不同半径上核弹破坏程度,而通过地表探头与地下工号中仪器设备相连来实现的;各工号虽相似、但随效应物之不同,探头也各异)连接相应测试仪器设备,几经全场模拟联试后,写出《第五效应大队是怎样贯彻“认真”二字的?》报告,集中反映了科技人员长时间钻进狭窄、空气窒息工号里,不急不燥、聚精会神地精准调试、校对每一台仪器设备;党团员从中发挥骨干作用,自觉做到“宁要可靠,不要可以”“要过得硬,不要过得去”等等,对广大知识分子精益求精高度负责精神,给予了充分肯定。文章受到指挥部领导充分肯定;并加《最后再“过细”检查》按语,随即打印广发场区各个效应单位。
氢弹试验也系“轰六”空投;零时前,所有人员摸黑乘车撤至数十公里外“鳳凰”山上。大约清晨八时许氢弹爆炸,于是虽戴着深度防护墨镜却顿觉闪光刺眼、脸厐炙热,瞬间阵风扑面,接着轰隆一声巨响,氢弹爆炸圆满成功。人们掌声雷动、欢呼雀跃,顿时“毛主席万岁!”不绝于耳。此次,德高望重的聂荣臻元帅抱病亲临,禀报爆炸当量为300万吨时,则自言自语连说“够了,够了,足够了!”
午间庆宴欢聚一堂,然而苍天并不赏脸,室外狂风大作。久未谋面的下酒菜油炸花生米、啤酒、白酒管够,觥筹交错频频,尽管杯底一层尘土,但人们毫不介意,依然热闹非凡。为祝贺氢弹首爆圆满成功,赋诗如下:
一九六七年的六月十七,
一个偌大氢弹蘑菇云,
从东方神州大地腾空而起。
高高远眺镶于湛蓝天上,
酷似一朵洁白怒放雪莲,
又活像一盘特制奶油冰激凌奇葩。
其实系地面卷起之沙柱,
而我即其中一颗细细微沙。
她乃全球美丽蘑菇云之最,
永远载入人类光辉史画。
我为之放声歌唱,
为她恨不得燃尽世上烟花。
而我只为其奉献绵薄之力,
可她无愧我青春大好年华。
每当回忆出差新疆清晰记得,自大河沿火车站南奔场区千余里“搓板”路,颠簸难耐,以至呕吐厉害。一次,途经托克逊兵站餐后,直抵基地“马兰”招待所下榻,逢小卖部出售稻壳掩埋的箱装苹果,特供专家人限一斤,听说总部来的也购得四枚,个头稍大核桃;苹果虽小,这在京城也已经久违多年了。
进到场区与指挥部同住“五星级”半地下“干打垒土窝子”。各效应大队均住的棉帐篷。饭食不乏粗粮干菜,罗布泊水虽涩,要汽车专运。戈壁滩缺水,致使皮肤嘴唇干裂。天说变就变,狂风骤起,飞沙走石,昼夜温差达数十度。尽管生活艰苦,可进到场区,政治气场浓烈得令人热血沸腾。四处可见醒目石砌 “一不怕苦,二不怕死”,“要大力协同,做好这件工作”,“严肃认真,周到细致,稳妥可靠,万无一失”等毛主席、周总理大字语录;到处欢声笑语乐观向上,上下团结严肃活泼,人们都在紧张而有秩序地忙碌着。
在场区曾分赴空军、通信兵等效应大队调研。一次,参加空军自娱自乐晚会,战士就地取材,拣来七块大小不同板石,排成一列,竟然击打出清脆悦耳、美妙动听乐曲,令人耳目一新。还有,在通信兵睡至半夜,帐篷忽被狂风掀翻;大家立马起身,砂粒拍打着脸颊,冒严寒,战狂飊,加固好后躺下接着睡。         
人们常用“早穿皮袄午穿纱,抱着火炉吃西瓜”形容戈壁滩气候,事实果真。记得一个周日,屋外天寒地冻飘着雪花,而指挥部的“土窝子”温暖得很。基地张英副司令与杨部长等围着火炉聊天,炉中煤发出嘶声,我有点纳闷。张司令说“新疆独山子煤粘、含油多,不用引柴可直接点着。”问我老家说冀中新乐。其立马讲:新乐我太熟悉了,当年我们便衣武工队就活动在定县新乐一带。正聊兴头上,忽然间搬出哈密瓜来,乍见令人惊讶。说着切开,大家围着炉火,分享品尝起来。瓜瓤绿而浅红,脆而香甜,叫人美不胜收,且印象深刻。
我通过参加四次核试验,在想,试验场区犹如一个历史大舞台,场内所有工作人员、均在登台上演威武雄壮前无古人大型活报剧,而且自己却有幸能成为其中一员,使我终生感到无尚荣光与自豪。
随着“文革”、“备战”、下“干校”,直至“林彪事件”发生后,工作秩序逐渐恢复正常。1975年秋,曾与十四研究院孙副政委到渭南“测控中心”调研。归来就某研究室指导员《“摔打”培养技术干部经验》呈上,获国防科委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肖向荣首肯,并问“是谁写的?”出差期间,巧遇卫星专家孙家栋同住招待所,第一颗返回式卫星因第一个降落伞稍晚打开,从落点四川自贡上空而南飘至贵州安顺,远飞数百公里。至此,继苏美之后,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能够“叫回”卫星的国家。   
在此,尤其值得突出强调几点:“两弹一星”的成功研制,首先是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伟大方针的辉煌成果。上世纪50年代中苏友好,从开初苏联援建156项工程,到后来签订新技术协议,帮助选采铀矿、并应称给予原子弹样品;可到最后,两党与国家关系彻底闹掰,苏美则合谋签约限制核试,齐整中国;直至60年代初,赫鲁晓夫公然撕毁全部协议、撤走专家,以至将采得全部粗选铀拉走,企图彻底扼杀我核事业。岂知三年后,利用暗留的部分粗选铀制成了首枚核弹,并且试爆成功,苏美则简直气炸了肺。二,鉴于扼杀失败,苏美沆瀣一气,更不择手段进一步整中国。美国嘲弄我“有弹无枪”,进而派遣U-2间谍飞机进行高空侦察。而苏联则扬言以实施“外科手术”相威胁。广大科技工作者与指战员义愤填膺,上下齐心针锋相对,争分夺秒地克服艰难险阻,甚至以随时准备牺牲生命而与之赛跑;包括“两弹结合”在内,于1966年一连三次核试成功。三,核试验属尖端技术,历来乃秘密战线情报与反情报斗争焦点;美帝、蒋帮屡次派遣间谍特务、深入内地刺探窃取情报。为了保密,周总理制订严格保密纪律,并率先带头垂范,以至连对邓大姐都只字未吐过。出差期间,除断绝音信,不能对任何人讲,包括机关同事、家人、亲友等。尽管守口如瓶,可每逢出差到后勤借全套皮具,核爆后登报公诸于世,人们前后对照,久而久之,则不言自明。四,从第一颗原子弹到氢弹爆炸,美国用时七年零三个月,苏联用了四年,而我国仅用了两年多;而且无论弹重、弹体和威力,都让美苏望尘莫及。在此,尤其氢弹最值得大书特书:其绝门者,依照我国土生土长氢弹之父于敏(与邓稼先齐名)独创理论方案所造出的氢弹,竟然可以长期存储,她尤令美苏乍舌、跌破眼镜。仅用十年工夫,所研制成功的“两弹一星”,渗透着以导弹泰斗钱学森、三弹之父(原子、中子与氢弹)邓稼先为代表的无数老一代科学家、广大科技工作者与指战员的心血汗水以至生命;特别是核弹奠基人邓稼先、郭永怀,为加速我国核武器研制,竟于中年过早献出了宝贵生命。为了保存精英势力,确保氢弹研制成功,邓先稼与老搭档于敏,分开两处工作,邓去一线,于留在后方。当再次进行氢弹空投试爆时,降落伞发生故障;其急切找到摔坏的“心肝儿”后、竟独自抱回,却因遭强烈辐射而致癌故去,时方62岁。而郭永怀,为将在大漠试验基地所发现重要线索乘飞机急送北京时,年仅44岁的他,竟因空难而献身;临终前郭永怀与警卫员紧紧抱作一团,过后发现二人烧焦尸体之胸口间,所装资料皮包完好无损。 这!就是我国顶尖科学家之光辉形象。那么,他们平时工作生活条件又如何呢?为了安全保密和不伤害群众百姓,而远离城市选址荒漠戈壁;研制工作中,面临天文数字海量数据,运算工具,除少许几台手摇计算机,则主要靠“算盘兵团”昼夜奋战。说到生活条件,上世纪六十年代,适逢“天灾人祸”,则上下一道,共同忍饥挨饿;而专家所能享受的特殊待遇,每月仅仅多二斤黄豆而已。综上所述,外部在国际上,苏美两霸虎视眈眈,承受其合谋破坏夹击;而国内,又逢遭“天灾人祸”,客观环境是何等之艰难;然而,在党中央英明领导决策下,也仅仅用了十年功夫,即使我国成功研制出“两弹一星”,造福于子孙后代。
总而言之,回顾我在部队22年,尤其当年被总部选中,抉择“改行”从事政治工作道路完全正确。回想幼年时,汉奸勾结日寇,我爹因抗日惨遭杀害,为躲避敌“斩草除根”,我与全家老小颠沛流离;从而,自幼誓报杀父之仇。故从小学到高中,发奋学习,并入团、入党,想以学好本领报效国家;当幸运考取哈军工,深受国防科学技术武装与熏陶六年,毕业后,虽未能直接服务技术一线,但大量实践已经表明,却使我把大学所学强军本领,能在“两弹一星”尖端科技保卫战线,得以广泛施展与发挥。从而,回顾今生,我无怨无悔,在军队大学校已基本实现宿愿,并使我受益终生感恩不尽。
2017年2月20日


http://www.hjgbj.com/show.asp?id=277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文革与当代史研究网

GMT+8, 2025-4-6 23:07 , Processed in 0.036251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