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4346|回复: 0

非热点的讨论_读冯敬兰等人的文章感想

[复制链接]

1

主题

8228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7245
发表于 2017-4-1 15:01: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大熊:当时那个环境真够吓人,太恐怖了。动不动就会成为众人的攻击对象。

树梢:差不多是这样,“主持人:当时,全社会都处于丧失理智的疯狂中,任何人想挟私报复他人,只要他有"资 格",譬如红五类出身或符合别的什么流行要素,他就能得逞。”(冯文)我总觉得那是一种奇怪的丧失秩序,未必说人人都丧失了理智。btw,那个姓袁的啥家庭出身啊?

动脑筋:(指童话的书评《值得一读的〈北京中小学红卫兵运动>)在“摧残人身人格,草菅人命”一小节中,列出了1966年8月19日(“八一八”次日,作者注),北京四中、六中、八中红卫兵在中山公园音乐堂批斗的人员名单,他们是“张文松,李晨,韩作黎,孙国梁,汪家谬,候维城,杨梅荣,杨滨,汪一静,温寒江,华锦,李雁书,武继广等同志”。主编李晨就是这个被批斗的李晨吧?对这段历史能写到这个程度,已经非常不错了。

大熊:秩序也是应该逐渐丧失的,从四清反右开始,什么人倒霉什么人躲过去,总觉得恐怖无处不在?但这个还是成年人的事情。学校的中学生也会有这种情绪么?从大框架上说没什么问题,但确实很难理解当时的状态。包括以前看到的东西,广西中学生打死老师并吃掉的事件,到底是什么思潮在支配这些当事人的行为。

动脑筋:里面玄机很多。五人的批评目标主要是王友琴(连带还有林莽等人),王友琴的调查或有细节上站不住的地方,但这篇五人的座谈里,按照楼主的说法,也有刻意隐瞒篡改之处(比如八五之前师大有无红卫兵(除了座谈文章里提到的那个以外);有些则是混淆视听的说法(比如所谓权力真空一说,比如把卞成为批斗对象的责任主要推到袁身上)。

童话的书评给我的感觉,和你说的义愤之作,实在天差地别。我觉得作者相当节制、而且也做得比较好。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她所面对的对手,既有叶维丽这样的专业历史学者,也有刘进、宋彬彬这样的直接当事人,要在细节上挑战、要凭借义愤反驳对方,恐怕都反而会暴露自身的缺陷。所以作者选取了公开的、权威的出版物入手,用意我想大概是:按照你们五人座谈提供的细节描绘出来的一个整体画面,和一个权威的论述,差别实在太大了;反过来说,这自然意味着细节的可疑,座谈者的不诚实。

大熊:我觉得整体画面和当事人的记忆发生矛盾并不怎么奇怪。当事人能看到的只是
一个侧面,不大可能了解到整体情况,这些细节也不会构成对整体事实的反驳。唯一的作用不过是撇清自己的责任。

动脑筋:对童话书评我提几点看法:首先,第一段话写得不是那么好。细化本身不是问题,问题是细化之后再叠加起来的图景,不能和我们所知的图景相差太远,否则这个细化肯定是不可信的;而且,既然是细化,肯定要面对一些难堪的、不愿面对的细节,这个时候一定要求要绝对地诚实,不能有丝毫掩饰,那么可以问问,那些座谈者对此做好准备了吗?比如刘进里面说的这句话,“出事后我真是后悔死了,没有果断地拼全力去制止暴力行为,我感到非常对不起卞校长、胡校长等老师。几十年过去了,这种悔恨和负疚感丝毫没有减弱。这也是我和宋彬彬为什么要在60岁以后克服许多困难、坚持调查学校文革事件的动因。”这话说得太漂亮了一点了,以致会露出马脚。如果他们的责任只是出事后“没有果断地拼全力去制止暴力行为”,就一直背负着悔恨和负疚感,这个怎么听怎么假。至于60岁以后去调查云云,我想原因也很简单,那是因为大家慢慢把矛头对准他们了;而且从他们调查的东西
来看(至少从座谈谈到的内容来看),很多东西其实不用调查,无非是说自己没有介入、没有参与打人、还制止了打人嘛,这个自己回忆回忆不就行了?这里所说的调查,不过是搜集一些别的证据,“证明”自己没打,这个比自己说出来要可信一些。——当然这个也没有关系,但这个就说不上是出于“悔恨和负疚感”调查“学校文革事件的动因”了。其次,其中对林莽回忆的反驳,我个人觉得恐怕也难以成立。我没看过林莽的原文,不过我想一个人遭到毒打、甚至决定自杀的一幕,大概是不怎么容易记错太多的,说他完全张冠李戴,难以让人信服。内容太多,先说这两点。

动脑筋:“主持人:当时,全社会都处于丧失理智的疯狂中,任何人想挟私报复他人,只要他有"资格",譬如红五类出身或符合别的什么流行要素,他就能得逞。”(冯文)虽然我对那个时代的氛围也很隔膜,但我觉得,应该是只有权力当局已经把某人设成批斗对象以后,这才能得逞。换言之,我觉得袁的出场、还有那位人事干部的出场,不会是偶然的。

大熊:我觉得不大对,这样太难控制了。应该是把某类人设计为批斗对象,至于具体的个人,还是有很大偶然性。

动脑筋:我理解五人座谈的意思大概就是,我们开始的那张大字报没有明确针对卞,至于6.21卞成为批斗对象是其他因素的产物(比如邓认为范围不宜太大),至于批斗那么厉害,又是另一些因素的结果(袁和另一人的解法)。总之这个事情我们完全没有参与。另外,说工作组撤了以后就是权力真空,但几个没有参与打人的人主动跑去见了吴德,第二天还发表广播,然后成立新组织还任了主任副主任。真空说来就来,说走就走,恐怕也不能让人信服。

大熊:所以么,我说他们可以这样辩解,但并不意味着我认为他们没有责任。
最多是这些人确实没有主观故意,想把人打死,但主观故意的身体摧残怎么
也逃不过去。

9,7


野心狼:太长了,缩成一句话,卞仲耘命丧匿名的猛女之手,此女身份不可考,宋彬彬因身居高位成了替罪羊。如果再把匿名猛女揪出来,也许宋彬彬就洗白了。

树梢:他们这个文章说是身体摧残宋&刘完全没参与?~
那位校长挨打有两大回合:~
第一批是工作组参与的批斗大会~
只是“贫下中农”出身的同学用(练体操的)木枪捅?这个细节有啥特殊点?
这时他们是工作组依靠的对象,但是没参与。
第二次就是打死的当天,工作组刚撤,他们称有“权力正空”,
称自己完全不知道,还找到一个旁证,王南芬(当时反工作组)。
此外,对某个名单的直接物证来源做了解释,通过名单上的一个老师做人证。
不过说实在的,在这篇文章之前,我对此事的印象就是,宋彬彬拿着武装带毒打过
卞校长。所以如果上面那些东西成立,那么宋确实有理由彻底辩解一下。
没有参与打人、还制止了打人嘛,这个自己回忆回忆不就行了?这里所说的调查,不过是搜集一些别的证据,“证明”自己没打,这个比自己说出来要可信一些。——当然这个也没有关系,但这个就说不上是出于“悔恨和负疚感”调查“学校文革事件的动因”了。
这个吧,老人在类似于回忆录的东西里面,把自己写得好一点,恐怕也无法避免,过于诛心也没太多实际意义。
btw,参见君特格拉斯的《剥洋葱》,即使那个引起大哗的情节,在文学细节下,真是非常可以接受的。

大熊:看看,理解问题么,需要负责和直接殴打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我读原来的各种材料从来没形成过宋挥舞皮带打人的概念。

动脑筋:是这样。这个东西如果出现在一个个人的回忆录里,对这一点大家都容易看清、甚至一定程度也可以理解。但出现在一个都是以当事人身份出现的五人座谈(而且还有严肃的历史学家参与、其中还包含了不同的身份、同时又声称做了大量调查搜集了大量证据)里,——我们下意识里会觉得这样的座谈,在严谨性、诚实性上相比来说更经得起掂量一些,内容也会显得更可信一些——恰恰成为我们判断这个座谈会本身意旨、价值的一个佐证。
从上面的例子看,当事人能够当众这么表白自己的道德高尚而不脸红(我确实觉得,一个人在那个时代、那种情境下,仅仅因为自己没有尽力去劝阻别人不要打人就负恨终生,然后老来还去调查真相,这真的是十分之“高尚”),那么别的方面要掩饰、甚至撒谎是没有什么不可能的。——这个我确实是这么想的。
整个座谈没有一种诚实的氛围,比如最后渲染自己多么关注这个事情,却不说说,这么多年,他们什么时候开始想起还有王晶垚这个人的;宋彬彬在这里看似对自己的文革经历颇多悔悟,但对入选女附中90年荣誉校友、对那张著名的照片(给毛戴红袖章)被重新拿出来做宣传似乎也乐见其成(新一轮的争吵升级和这个事件关系很大吧)。这个都是和座谈所要传递给人的印象很不吻合的。而这些都是旁观者很容易找到的事实。
再从几个关键的事实来看:卞成为批斗对象,刘宋真的没有起到推手的作用吗?85批斗卞,刘宋事前真的毫不知情、毫无干系吗?卞的死亡经过、时间真的如座谈里所说的吗?有了上面的怀疑,我确实不怎么相信这个座谈。
这样一个东西,如果不“诛心”,那么我们总会想,座谈者都是在谈自己亲身经历的事件,又抱着这样一种恳切、悔悟的态度,那么在事实层面说的总应该都是成立的、最少怀疑的(除了正常的记忆出错,但鉴于座谈者提供了那么多佐证,可以说这种出错的可能性都很小了)。
说实话,如果没有这点“诛心”,我差不多就会完全接受这篇座谈了。


树梢:五个熟人在这里座谈,然后你要求严谨性、诚实性,尤其是自己心态级别的诚实性?反正我个人觉得主持人和另外一个关系不大的人参与的心态就是,都在传宋彬彬亲手打死了卞校长,这个也太过分了,我们也看了一些证据,为这一点背书还是可以的。这一篇让我回头又去看了原文一次我接受的部分是 宋显然仍然对红卫兵经历以及被毛接见经历并不后悔,甚至仍然觉得后者是某种光荣。不过对那篇里面的“权力真空”仍然不构成有效驳斥,当然这个词或许有问题,比如黑五类可能觉得一直受到“权力”压迫,在那段“真空”期更加明显;但是宋可能觉得那段时间没人掌握集中的权力。至于卞校长被打死整体责任追究到红卫兵-》宋作为象征符号-》毛泽东等等,和那篇文章的事实部分可以分开谈.

动脑筋:看我们怎么理解座谈,理解主持人在正文开始前的那一大堆话了。不过如果本来就觉得这种座谈无所谓诚实不诚实的,那当然也可以无所谓我前面的那些考虑。我此前的印象就是宋对卞的死有极大干系,倒没有联系到一定是她亲手打死。不过这个座谈倒是指明她和刘当时不在现场。

树梢:“心态”&“诚实“,你确认自己非常理解两个词?能在日常话语的座谈会模式下做出真实保证的只有事实,而且我也认为:保证事实部分真实,基本上尽到了诚实义务。至于说,可疑的、忏悔录式的“诚实”,本身就冒着严重的记忆塑造的危险。

野心狼:日军侵华期间大量普通士兵和中低层士官的犯罪行为,如一些非计划发生的杀人强奸案件,到底是应该他们自己负责,还是由日军的象征符号东条英机、松井石根等高官负责?或者谁负主要责任?这个是有争议的。反正最后被枪毙的甲级战犯,只是一小撮,不可能追究上百万普通士兵的责任,只能把他们也当做受害者。

卡车:怎么不能追究? 为什么不能追究?不过是tg软蛋罢了。
除了世纪审判外,欧洲对战争罪犯的审判一直没停止过,只要有证人有证据,从死刑到徒刑,判了一大堆,杀了一大批。

大熊:除了世纪审判外,欧洲对战争罪犯的审判一直没停止过,只要有证人有证据,从死刑到徒刑,判了一大堆,杀了一大批。


http://www.duping.net/XHC/show.php?bbs=10&post=110135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文革与当代史研究网

GMT+8, 2024-11-24 04:37 , Processed in 0.025436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