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倜:70年代手抄尼采《查拉斯图拉如是说》《70年代》【成蹊展览】
周倜 《70年代—關於青春記憶》圖片展 Memories about youth-1970s
策展人:成 蹊 学术主持:霜子 (鲁双芹) 特别感谢:严力 鄂复明
参展名单: 芒克 刘索拉 李银河 张郎郎 马可鲁 陈庆庆 岳重 曲磊磊 潘婧 鲁燕生 宫小吉 宋淮云 张新华 鲁晓芹 严力 周舵 李之林 张寥寥 王汝烨 冯孝敏 张大伟 阿元 霜子 鄂复明 胡贻良 巩建生 張駿 陈卫国 陈善鸿 周倜 李南 李舟 张澎 张润峰 郭北阳 于彪
开幕时间:2016年3月26日 下午3:30 Curator: CHENG Xi Opening Reception: 3:30pm, March 26, 2016 展览时间:2016年3月26日—4月24日 Exhibition Time: March 26- April 24, 2016 展览地点:成蹊当代艺术中心一号馆(望京六百本北区一层A07) Exhibition Venue: First Exhibition Hall, CHENG XI CENTER FOR CONTEMPORARY AR
尼采,德国著名哲学家、诗人尼采最成熟的作品。尼采假托古波斯琐罗亚德教创始人查拉斯图拉修行多年后下降人世传经布道的传奇故事,阐述了作者激越高迈的哲学思想,用如诗如歌的语言,道出了作者对人生、痛苦、欢乐、期许的深邃体悟。正是在本书中,尼采提出了诸如“上帝死了”“超人”等对后世思想界和社会影响深远的思想。 70年代手抄全本《查拉斯图拉如是说》
文/周倜
七十年代能弄到的书少得可怜,我带到东北农场的一木箱子书被当做毒草抄没。当时大家从山西、陕北、内蒙、黑龙江回到北京一大乐事就是相互走家串户交换借还各类书籍。
1973年在叶丹家发现《查拉斯图拉如是说》一书,粗粗翻看了几页,如获至宝,他当时还没看完,禁不住我再三央求,同意先让我看,但是说只能给我看一个星期。
头一次接触尼采,觉得字字玑珠:
“上帝已死”,
“没有了跳舞的日子是一种损失,没有带来欢笑的一切真理都是虚伪”,
“将你的手压在千载之上,你必须以那为幸福。”
“认识就是创造……认识本身就是被认识的事物的无价之宝”
“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便是正式现实——并且爱世界”
纠结在探寻生命意义的年龄,这本书于我们简直句句都是经典,句句都睿智无比。一个星期很快就要过去,实在舍不得还回去,厚着脸皮苦求再三:“没看完呢,再让我看一个星期吧?”
那时没有复印技术,万般无奈,开始动手抄录书中引起共鸣的部分。开始只是摘抄一些喜欢的句子,但是边抄边觉得错过了很多好东西,就改摘抄一些自认为经典的片段,觉得还是不够,1973年觉得天总是阴沉沉的,黑云压顶几近窒息,《查拉斯图拉如是说》仿佛透进遮天乌云间的一抹光亮,最终决定将全本抄下:
已经不记得前前后后一共用了多久,期间叶丹多次登门索书,他告诉我书不是他的,是他从龙龙处借来的,几次他来时我在房间埋头抄写,叶丹兄弟和村里回来的一群在隔壁房间喷云吐雾打桥牌立等。
一次叶丹又上门讨书,呵呵地笑着说,书的主人龙龙到他家,半个屁股坐在他书桌前的椅子上,满脸谦卑地对他说:“叶丹,能不能把《查拉斯图拉如是说》暂时先借给我看几天?”
后叶丹见我实在是喜欢,也许是被我手抄全本的工程感动,后来给我的时间宽松了一些,我将书带到河南学校继续抄,抄完最后一章,被原清华附中的才女赵介轩看见,要借原书看几天,承诺放假回北京前一定奉还。我切望与朋友分享发现尼采的喜悦,欣然把书借给了她。
不知怎么搞的,她竟然把书丢了! 后果很严重! 用叶晓的话说:“我们当时有许多书,都是过路书。都是临时从别人那里借来的。那个年代借书也有政治风险,所以信誉特别重要….每年从农村回来在北京的日子就是全力以赴地找书,书,不光是什么书,圣经找来我都翻过两遍。小说找不到就去读文学史,各国的。”丢掉一本书可是关乎一串人的人格和信誉的大事。
当时正在“批林批孔”,我们借口写批判文章需要参考资料,找到学校图书馆通融再三,管理员冒着风险把《查拉斯图拉如是说》借给了我们,叮嘱我们快看快还,千万不要给她惹事。之后我们又疯狂地在新乡**小小的图书馆四处搜罗,最后有幸弄到了一本三十年代翻译的文言文版的《扎拉斯图拉如是说》,弄到了胶水浆糊,悄悄找到没人的处所,充分施展了我们的裱糊才能,把两本书的书芯精心置换过,把文言文版的《查拉斯图拉如是说》还给了学校图书馆。
1974年,历经将近两年,我终于把《查拉斯图拉如是说》一书还给了叶丹。
更多精彩的回忆文章将陆续发布,敬请关注成蹊公众号!
《70年代—关于青春的记忆》图片展 前言 文/成蹊
在一次与霜子和刘索拉的聊天中,听她们描述70年代的画面,她们几个大胆的少女身穿泳衣,在玉渊潭公园骑自行车,弹琴唱歌…… 配上70年代的荒凉城市背景,如电影般的画面,在我脑海挥之不去。这也许是70年代青少年浪漫主义生活最初的呈现。我想在那样一个特殊的年代,怎么会产生如此自由的心灵!
一个人,一群人,一代人,关于青春的记忆。
每个人都是在逝去青春以后才开始回味青春的宝贵,其实相对于死亡,活着就是青春,我们还是继续无意识地书写着我们的青春,正如当年一样的无意识,就像此刻!
70年代,是他们的少年或青年时代,是他们成长的年代。他们上山,下乡,写诗,打架,玩文艺,闹革命……70年代的经历奠定了每一个人最初的价值观,甚至决定了人们一生的选择,也造就了一个特殊知识分子群体,他们苦闷,闲散,绝望,乏味,同时又富有**,渴望自由渴望表达。他们一般是自学,读书和写作是本能的需要,知识多来自于禁书,70年代的文学和绘画就是在这样的一种环境和心境中慢慢生发出来的。他们是具有独立精神和社会关怀的知识分子群体。生命是不可预期的,他们中很多人后来都非常有成就,成了诗人,学者、作家、艺术家,但当时是想不到的,他们的成长经验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这个展览不是简单的回忆过去,而是历史在当下的意义。
昨天是今天的历史,今天是明天的历史,我们无时无刻不在书写着自己的历史,但历史和人一样都是选择性记忆,每个人心中的历史,每个时代书写的历史都会不同,所以历史和人生都是考古学,它需要不断的挖掘,呈现,才会更加接近真实。从收集到来的照片中,我们可以看到或猜想到,每张模糊的小照片背后都有一个真实的人生故事,同一个时代,形态各异的人生,丰富多彩的青春。那些稚嫩的脸是多么鲜活和生动。希望能通过照片挖掘出这些不为人所知的人生故事。也希望更多的人参与这个活动,随时提供你们能找到的照片或其他资料。
此次展览涉及的内容包括知青记忆,白洋淀诗群和北京文化沙龙,无名画会、星星画会,民刊《今天》等,那是70年代特有的风景。当生命以回放的方式呈现时,结局突然变的不重要了,过程才是最有意义的。历史是复杂的,一定有不同观点的学者,亲历者,观众,期待大家参与讨论,批评,指正。
感谢诗人霜子的积极推动,感谢为此次展览提供作品,史料和文章的学者,艺术家,好朋友,没有你们的支持无法完成这个展览。
最后感谢在这个无趣的时代,活着一群有趣的人。
不管人们以什么方式度过自己的生命,青春如此令人感动,如克茹亚克所说: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 2016.3.11于望京 https://sanwen8.cn/p/15dFx2l.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