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525|回复: 0

晋松:关于“文化革命”的三封通信

[复制链接]

1

主题

8228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7245
发表于 2017-3-2 17:43: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关于“文化革命”的三封通信




维一按:这是一位“文化革命”后(七十年代末)出生的青年人西峰秀色先生关于“文化革命”的三封通信。倘若说根本未曾经历过“文化革命”的后生还有这番勇气来探讨“文化革命”的话,那么我们过来人还有什么理由说自己“遗忘”了文革呢?






维一先生:


您好,信已收到,您在繁忙之中给我这个晚辈回复,我内心很激动。


在我的周围,有许多和我年龄相仿的年轻人,每每和他们谈起“文革”的事情,他们都会哈哈大笑,这笑,让我毛骨悚然,这笑让我感到悲凉!一个又一个的惊叹号和问号在我脑际回荡,难道,“文革”受难者在现在人的眼里真的就那么可笑?真的就只有“笑料”的价值吗?


“文革”中上演着一幕幕荒诞戏,而文革后几十年,荒诞戏仍然在上演,把“受难者”的经历当笑话听,把悲剧当“情调”任意歪曲和调侃,荒诞之后还是荒诞,悲剧之后仍是悲剧,这就是中国人的悲哀!


那天,叶女士和我通了电话,我想大概她从您那里得到了我的电话,叶女士主动打给我电话我很惊讶,也很兴奋,我们通了二十几分钟的电话,聊了许多,其中我对她说,今年是文革发动四十周年祭,快半个世纪了,一个人有几个半个世纪?再过几十年,许多经历文革的人都将不在,如果再过五十年,我也将近耄耋之年这是很可怕的,“文革”难道真的要成为“出土文物”才能研究吗?“文革”就是活的文物,现在都不珍惜,更待何时?


现在就我在“旧货市场”这么多年跑下来,我感觉,文革遗物现在越来越难觅,难觅的不是“大陆货”,难觅的是有特色、典型性、有代表性的东西越来越少。


商贩许多都是上了年纪的人,但他们大多对“文革”史实知之甚少,他们卖东西仅仅停留于简单地“市场性”地归类整理,即依照市场上那种肤浅的“文革”特色标准来整理、定价,比如有林彪、毛泽东画像的要卖得贵些,有漫画的贵些,有海报小样的贵些,这些归类,依我看,都是比较肤浅的评判标准,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往往不被重视,这既是好事,也是坏事。好的是由于真正有价值的东西不被重视,所以卖得便宜,降低我收藏的成本;而坏的是正是由于“档次低”,又往往没人愿意拿出来卖。所以市场上不好碰到,碰到了,因为专门挑出来购买,卖主又故意哄抬物价,真是矛盾呀。


真的希望文革收藏成为一种高档次的历史研究性质的藏品,而不仅仅停留于表面的市场价值上。


知音难觅,我这个年龄,对文革如此关注,在我身边很少,我苦于找不到“俞伯牙”,找到的大都是我和我父辈一样年纪的人,这让我感到失望,我不是因为结识“忘年交”而失望,是我真心希望关注“文革”的不再是父辈,年轻人也应该加入到这个行列中来,拒绝遗忘!拒绝沉默!拒绝无知!


总是有许多的话要说,因为我好像是找到了知心朋友一般,终于找到了可以倾心的人了。所以话就有些没完没了,信就写到此。


                祝您健康快乐!


                西峰秀色


                2006年1月12日




====================================


维一先生:


您好,收到您的来信,我很高兴。


近日,我正在集中时间,收集整理涉及"出身论"的文字资料。熟悉"文革"的人肯定知道"遇罗克"及他的《出身论》。遇是我所佩服的人,敢于说真话,捍卫常识,是难得的民间思想家,许多著名的学者都对其文章及遇本人有较详尽的记述,我虽才疏学浅,但也想以实际行动,来为"文革"历史研究做些小小的努力。我在北京的旧货市场收集到一些涉及"出身论"的原始资料,主要是"文革"小报或油印品。我收集"文革"遗物近十三年,由于个人的经济状况的局限性,所以精品不多,但我收集的"出身论"系列资料,是我个人一直以来引以为荣的藏品。


现在我就将我收集到的"出身论"系列藏品的清单列举出来,和您一起分享。


《中学文革报》创刊号 (1967.1.18)共四版
主要内容:
《出身论》1-3版(北京家庭出身问题研究小组);


以下皆为第四版内容:
《中央首长谈联动会》(摘录)
《坚决砸烂联合行动委员会》(首都中学生革命造反司令部)
《不许破坏无产阶级专政!》(京工附中"红旗")
《这也算是"红卫兵"吗?》(首都风雷 北京三中刺刀见红战斗队 67.1.12)


《中学文革报》第二期 (1967.2.2)共四版
主要内容:
《目前的形势和我们的内容》(社论)第1版
《江青同志谈阶级路线》第1版
《谈"纯"》(北京家庭出身问题研究小组)第1、3版
《北京一中"劳改队"》(北京一中供稿)第2版
《王光花之死》(根据北京六中供稿整理)第2版
《〈出身论〉对话录:翻案篇》(北京二十五中"齐声唤"战斗小组)第3版
《驳秋后算帐论》(人大附中"井冈山"兵团)第3版
《杂感四题》(洋扬小序)以下皆为第4版刊载
《联动是落水狗吗?》(本报评论员)
《〈出身论〉好得很!》(来信来访者综述)
《中央首长在六中讲话(摘录)》


《中学文革报》第三期 (1967.2.10)共四版
主要内容:
《"联动"的骚乱说明了什么-兼驳清华附中红卫兵评〈出身论〉》(北京家庭出身问题研究小组)
第1-2版
《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优待出身不好的青年吗?》(赵××厂一学生1967年元月)第3版
《〈出身论〉在我们单位……》(1967.1.28 读者摘录)第3版
《鼓起勇气闹革命》(江西化纤厂化纤车间 刘平西 元月·24)第3版
《〈中国青年〉是推行唯出身论的罪魁祸首》(本报编辑部)第4版
《谈彭真的反革命的阶级路线》(师大女附中东方红红卫兵)


《中学文革报》第四期(1967.2.21)共六版
主要内容:
《论郑兆南烈士的生与死》(北京家庭出身问题研究小组)第1、2、3版
《我们为什么拥护〈出身论〉?》(二十五中齐声唤战斗小组)第3版
《反动的"唯出身论"在农村》(农村一位青年的来信)第4版
《灵魂-替别人和自己描象》(梅灵作)第4版
《记二月十七日大会》(本报记者)第5版
《彻底打破中学运动冷冷清清的局面》(首都中学生革命造反司令部代表2.17大会发言)第5、6版
《为被颠倒的历史还其本来面目而奋斗》(北京四中远征战斗队)第6版


《中学文革报》 专刊 1967.2 共四版
主要内容:
《出身论》("编者按"有改动)1-3版


《我们有责任护卫最高指示》
《凡是敌人拥护的 我们就要反对》
(以上两篇是转自《首都风雷》1月27日)
《再版说明》(本报编辑部)


《中学文革报》第五期(1967.3.6)共四版
主要内容:
《反动血统论的新反扑-驳"大毒草"〈出身论〉必须连根铲除》(北京家庭出身问题研究小组)1-2版
《我们为什么不敢表态?》(北京女二中"伏虎"战斗队)第3版
《我们为什么支持〈出身论〉》(北京四中"红旗")第4版
《略评〈雄一师〉报的四个版两万字》(本报评论员)第4版


《中学文革报》第六期(1967.4.1)共四版
主要内容:
《为哪一条连续唱颂歌-再评北京轻工业学院东方红公社的反动立场》(北京家庭出身问题研究小组)1-2版


《受毒害的青年站起来》(中国作家协会××省××分会)第2版
《一定要改造思想》(××市军大附中于××)第2版
《反动的唯出身论在工厂》(读者来信 铜川煤矿一工人67.2.22)第3版
《文化革命以前有无血统论》(四中"红旗")3-4版
《略评〈教工战报〉的头版头条》(本报评论员)第4版
《当权派(资)与唯出身论》(谭震林1966年2月12日在红星公社讲话)第4版
《致〈兵团战报〉编辑部》(本报编辑部)第4版


以上是我列出的《中学文革报》的主要文章标题。另外,在第二期上还刊有一幅漫画,是该报唯一一幅漫画,主要内容是讽刺唯出身论的。


以下是我收集到的批判或支持"出身论"的"文革"小报:


《雄一师》 第二期 首都红卫兵工农革命军第一宣传部 1967年2月25日
注:该报这期刊载有《向〈出身论〉宣战》等文章 ,《中学文革报》在第五期予以驳斥。


《红鹰》(特刊) 北京轻工业学院毛泽东思想红卫兵"红鹰"兵团主办 1967.3.16
《红鹰》(特刊)再版 1967.3.30 同上
注:《红鹰》特刊,共六版,在第六版还为"出身论"画了一幅"《出身论》骷髅图",极尽丑化之能事,是我见到的唯一为讽刺"出身论"而做的漫画。


《东风报》 第六期 首都中学红卫兵司令部主办 1967年3月6日
注:据我所知,该报可能连续几期都批判"出身论",第五期我尚在征集中,已经联系到了一个卖主,近日就要邮寄过来,钱已汇去。


《只把春来报》第二期、第五期"只把春来报"编辑部


注:在该报第二期,张育海等人以"第五研究小组"的名义发表了题为《论出身-批判出身问题探讨中若干错误思想》的文章,是我收集到的少数支持"出身论"的报纸实例。


《教工战报》 第二期 北京中等学校革命教职工红色造反团宣传部主办 1967.3.11


注:该期刊登了《宣判〈出身论〉以死刑》的文章,《中学文革报》在第六期刊登《略评〈教工战报〉的头版头条》的文章,对《教工战报》予以驳斥。


《大喊大叫》第二期 (首都中等学校红卫兵革命造反总勤务部宣传部主办)


注:该报此期第四版载有《血泪控诉》写有对"郑兆南烈士"的同情,与《中学文革报》第四期刊载的《论郑兆南烈士的生与死》遥相呼应。也是难得的支持"出身论"的文章。


《首都风雷》特刊
注:该报所出特刊,在头版头条特地说明了前段时间带有支持"出身论"倾向,"误入歧途,悔之莫及""辜负了广大革命派…辜负了毛主席他老人家…"此"特刊"是对《中学文革报》反戈一击的实例,可见当时某些报纸思想很混乱、很矛盾。


以上报纸在《中学文革报》第六期中曾经做过统计,除以上几种"小报"外,还有若干小报也参加了讨论。我这里了解到的还有:


《中学论坛》创刊号。
《旭日战报》
《湘江评论》
《北京评论》
《文化先锋》
以上五个品种的"小报"是我目前还没有收集到的,正为此努力,苦苦寻觅。
我之所以如此"痴迷",不是为别的,只为收集到一份针对"遇罗克",针对"出身论"这段史实的最直接的证据,当年遇罗克面对的是怎样一个社会?面对的是怎样貌似强大的舆论压力!又是如何顶住压力的?


我想不论怎样,在遇罗克及他的火伴心中,真理和理性力量是任何事情都无法动摇的,就像遇罗克在日记中写到的"开始坚持,最后还是坚持!"。仅此一点,就值得我们这些"后死者"去敬仰,去为这段历史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收集、整理,这是研究的先期工作,我想,由于我现在还是比较年轻,底蕴的缺失,积淀之不足,再加上客观的生活现实与环境,都使我现在无法系统地,更好的去做较高层次的表达,但我会努力,向对此有同样偏好与志向的朋友、长辈去学习、摸索。


我只希望,我能为"文革"死难者,为我的父辈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为日后真正的"研究"先做个"保管员"。


              信写得匆忙,有不尽之处,在谅解。保持联系


              祝您
              健康快乐!


              西峰秀色
              2006年1月17日 凌晨




====================================


维一先生:


您好。那次通话后,我非常激动,因为我苦苦寻找的《八九点钟的太阳》就要有线索了,而且,结识了您——一位也对文革如此关注的朋友(不知可否如此称呼您)


我对“文革”的关注,可以说已经13年之久了,但真正把“文革”当成一份沉甸甸“历史记忆”去收集整理是在1998年之后。


最初接触“文革”这段历史,是从长辈间聊天中得来的,我发现,只要长辈聊天,只要是“叙旧”的话题,都无法回避“文革”这个词,渐渐地,我对“文革”有了最初的认识。在上小学六年级的时候,从亲戚那里得到了几十枚“毛主席像章”,它们被别在一块儿写有“革命造反者”的红袖标上,也许因为“造反”两字分外刺眼,也许还带有几分猎奇和新鲜感,我被那红底儿金字吸引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探求这段历史史实的意识立刻涌上心头。


当然,那时候,还是处于懵懵懂懂的“小孩儿”。在1993年,正值社会上掀起纪念“毛泽东诞辰100周年”的纪念活动,我才对“毛主席像章”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了解了它的背景,当然不可回避地涉及到了“文革”。这期间,我又从图书馆借阅了《文化大革命十年史》《大动乱的年代》等书,并且花钱买了许多涉及“文革”的小说、纪实等。


这时,有个比我年长的中年人,当时他三十几岁,收藏有“红色经典”物品若干,在我家附近还办了小规模的展览,恰巧展览就在我们学校(初中)不远的地方,于是,每天下学几乎天天去一趟展览馆,继而认识了这位收藏爱好者,他可以算是我的第一位“文革”收藏启蒙老师了。在此之前,我的收藏只局限于“毛主席像章”这种已经被社会认可的收藏品上,后来到了展览馆,发现除了“像章”外,还有许多更有收藏价值的物品,如语录、海报、小报等。我被那些藏品深深吸引了。


后来那位“启蒙老师”主动带我到“潘家园”旧货市场,在那里,算是大开了眼界,在这个免费的巨大的“博物馆”中,我的思想一下子被触动了,第一次感到“收藏”中蕴含着更深层次的价值,但当时还说不清是何种“价值”。


从此,我一有时间便到“潘家园”旧货市场去“淘宝”,当时的“潘家园”旧货市场真正算是个“宝库”,东西便宜,而且复制品几乎没有,(主要指“文革”物品)因为当时的人们还意识不到“文革”遗物的历史价值。当然,我当时虽然面对如此巨大的诱惑,但当时还是初中的“小孩儿”的我,哪里有钱去买呢?只能自己攒钱,把父母给的早点钱、零花钱都攒下来用于“淘宝”。


随着时间的推移,自己的“收藏”品也小有成绩,并且眼界越发宽广了,期间,由于高考、学业的压力,暂时把“收藏”和“文革”放在了一边,后来考上了大专。在大学里,重新拾起对“文革”的思考,那时的我,思维意识成几何式的增长,独立思考的能力在那时定型,看了国内一批重要学者、作家关于“文革”的著述,特别是在2001年,接触了遇罗文(遇罗克的胞弟)写的《我家》,我被遇氏一家在建国后的一系列的遭遇深深感动,被遇罗克的独立思考精神,为国家民族的命运思考的精神所深深折服。 正像北大著名学者余杰先生所说,“我家即是千万家”。由此,我把眼光转移到“文革”中的普通人家,关注“文革”中遭受苦难的千家万户。


刘少奇、邓小平等国家领导及各界名人的遭遇已经被历史平反,有了很好的政治、经济待遇,在一定程度上已经给了他们弥补,并且为世人所知,所同情,但是,老百姓呢?没有任何政治背景、家庭出身最底层的草根阶层,谁来为他们鸣不平呢?谁来同情他们呢?他们在“文革”中的悲惨命运又有何人解呢?由于出身卑微,天生就带着“原罪”的贱民,在“文革”中的遭遇,如果不是有良知的人去整理记录,如果不是官方为了把一切责任都推给“四人邦”而暴露部分“文革”罪恶,又有谁去关注他们的“生与死”呢?


我认为,80年代初期官方披露的“文革”种种罪行,不过是为了给本来已经很黑的锅底再抹一把黑炭,然后让少数几只替罪羊去背罢了,不是本着对民族负责,对历史负责,公开历史真相而真心去“研究”的。到了后期,官方似乎认为“抹黑”行为已经没有什么利用价值,而且发现“投鼠忌器”了,于是,便呈现一片死寂的颓势。转移人们的视线。


最最可笑的,是2003年年初的“非典”时期,把某执政集团的抗击非典的丰功伟绩送进博物馆,叫做什么“抗击非典'文物'”着实令人笑掉大牙,从隐瞒“非典”疫情,后来又被有良知的蒋彦勇老医生首先公布给境外媒体,继而某执政集团又被动地发动了“抗击SARS”的行动,让我感到“文革”阴云并没有散去,而且还有“招魂”之嫌。也是找了替罪羊来挽回面子。


我在想,为什么同样是涉及千万人命运的“文革”遗物进不了博物馆?而短期的“抗击SARS”的表演却能大肆宣扬,到处张贴?难道十年“文革”还不如不到一年的“抗击'非典'”有研究价值吗?


“文革”遗物和“抗击SARS”遗物哪一个更能代表我们这个民族的悲剧色彩,哪一件更能激起全民族的反思,我不用说,显而易见呀,而当权者不是压制就是低调处理,为什么?不是别的,就是为了维护一党之私,一党之利,维护一党之形象,完全不顾全民族的利益,一点胸襟都没有,没有对历史负责的态度。正像朱正给戴晴女士所著《梁漱溟·王实味·储安平》一书所做的“序”中所说:


“教廷的(为伽利略平反)这一举措,不是为伽利略平反,而是为教廷本身平反。伽利略作为一位伟大的科学家的声誉,并不因为宗教裁判受到丝毫损害,完全不需要为他做任何恢复名誉的工作。为了伽利略一案,需要在世界公众舆论面前争取恢复名誉的,倒是罗马教廷本身。”


多么精辟的结论呀!我想这段话应当让某执政集团也看看。


我们没有太多的时间了,“文革”仅仅过了四十年,难道真的要再等等,再看看吗?我心里着急呀,“位卑未敢忘国忧”,我作为后文革时代的青年,我想,我的父母本是就是“文革”受害者,仅管程度上和感知上没有那么强烈,没有遇氏这样的惨烈,但大凡经历“文革”的人,谁都受过伤害,都被愚弄过,仅此一点,就有充分的理由去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抚慰上一辈人的伤痛。抚慰他们的伤痛,就是抚慰自己未悯的良心。


我们这一代人,有我们自己的局限性,社会环境的压力,社会上许多人的不理解,冷漠、旁观、无知、无耻、玩世不恭都在深深刺激着我们,因为无知,所以才冷漠,因为冷漠所以才玩世不恭,这是恶性循环。要打破这个可怕的“环”,我认为现在所做的就是要把“文革”的真相像公布“南京大屠杀”一样,摆在世人面前,摆在每个人的良心的天枰上!


也许有些人会说我太天真,太幼稚,说我是过激派,我想说,难道再等四十年再去挽救我们的良心吗?后人会看得起我们这些“沉默”者吗?


                西峰秀色 
http://www.edubridge.com/wenge/xifengxiuse.ht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文革与当代史研究网

GMT+8, 2024-12-23 13:46 , Processed in 0.035386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