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2902|回复: 0

南方教育时报:1956 取消干部子弟学校

[复制链接]

1

主题

8228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7245
发表于 2016-12-28 21:01: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陕甘宁边区成立的干部子弟学校。 资料图片


干部子弟学校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大多创建于战争年代。这些学校享有特殊的地位,学生享有特别的待遇,渐渐暴露出了许多问题,引起中央的重视。于是教育部党组发出了《关于逐步取消各地干部子女学校的报告》,要求1956年逐步取消这类学校。


干部子弟学校的特殊化


1952年,政务院颁布的《干部子女小学暂行实施办法》规定,“各级人民政府机关及团体得根据需要,设立干部子女小学”,“干部子女小学的设置、人事配备、经费,由设立机关或团体负责解决”,“如限于人力物力不能招收全部机关子女时,得依干部的职务、工作年限、待遇等条件优先录取一部分,对烈士遗孤,应给予特别照顾。”


1953年,高小、初中毕业生不能升学的问题已经相当严重,干部子弟上学也面临不小的竞争。华东局据此作出相应安排“凡已毕业学生愿继续升学者,可在中学招生时,采取保送与考试相结合的办法,从宽录取。”这使得大批干部子弟得以如愿升入上海中学、中国中学等上海名校。干部子弟的就学优势可见一斑,于是全国各地掀起兴建干部子弟学校之风。


干部子弟学校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大多创建于战争年代。这些学校享有特殊的地位,学生享有特别的待遇,渐渐暴露出了许多问题。


干部子弟学校的特点是:条件优越,学生身份特殊,许多校长都是首长夫人。


北京育英学校就读的许多学生是中央领导的子女,毛泽东的女儿李讷给学校带来了毛泽东的题词“好好学习”,成为了该校校训。它的首任校长是徐特立,1956年该校增设初中部,校名正式更名为北京育才学校。


八一学校的学生家长大多是红军老干部,或者是烈士。在学校第一批学生家长中,有174人获授元帅或将军头衔。当时北京101中学的校友,包括刘少奇的儿子刘允若、曾山的儿子曾庆红、伍云甫的儿子伍绍祖。刘少奇、朱德、谭震林、陈赓等的子女就读北京第二实验小学。


当年有人这样介绍说,育英小学一般招收的是司局级干部的子女,八一、十一、五一这些学校收的是将、校级干部的子女。


其中,101中学在1952年至1982年的校长是张太雷烈士的夫人王一知;十一学校首任校长是罗荣桓的夫人林月琴;东北育才作为一所东北局和沈阳军区的干部子弟学校,第一任校长是高岗夫人李立群。


干部子弟学校的特权色彩,势必引起群众不满。这类学校容易造成学生人格教育上一系列的问题:脱离社会、脱离群众,不理解社会生活情况,轻视劳动人民,有一种超人一等的优越感;娇生惯养,不知节俭,不爱劳动,不会管理自己的生活,不爱惜公共财物;不守纪律,没有礼貌。有的学生甚至放言:“反正老师不能开除我,我爸爸还管着学校呢。”


干部子女在这种条件优越、生活特殊、设备豪华的学校里一住就是十几年,长期地脱离工农兵,脱离三大革命运动。他们住着高楼大厦,吃着鸡鸭鱼肉,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贵族式生活。


这类学校上山下乡参加一般劳动的毕业生为数寥寥,严重脱离劳动。偶尔有下乡劳动,也丑态百出。学生们住招待所,坐大轿车,随身还带着口罩、手帕、手套、水果、点心和保健医生。难怪贫下中农说:“这哪儿是劳动啊,他们是享福来了。”


此外,对教师的要求是有“妈妈性”,终日为学生的衣、食、住、行忙忙碌碌,甚至提倡老师给学生钉扣子,洗脚,剪指甲。学生每周每月过磅,不增体重,就说老师没完成教育任务。


十一学校第一届初中毕业生仅四个班(每班36个人左右),竟然配备七个语文教师,五个数学老师。校党委还专门成立“三人小组”,外加一个主任亲自“督战”。


各校为了达到100%的升学率,教师学生起早贪晚,突击考试科目。考场上还发手表、开电扇、喝汽水,以免学生昏场。


取消干部子弟学校


当时,上海一市民给毛主席写了一封匿名信,反映新华小学的问题。该校学生全系华东高级首长子弟,只有二三百名小学生,却有七八十人服务。学生可以享受洗脚、洗脸,洗衣服等全套服务,然而工作人员未能赢得学生起码的尊重。有保育员来查看宿舍,一群学生齐声开始骂下流话,老师不敢管教。开家长会时,家长们全是首长,把全校老师训了一顿话。最后,这位写信人要求尽快取消这种特权学校。


干部子弟学校暴露出的许多问题引起中央的重视。


毛泽东本人对此有着高度的警惕,早前他就有批示:“干部子弟,第一步应划一待遇,不得再分等级;第二步废除这种贵族学校,与人民子弟合一。”


周恩来就得知一些干部子弟学校大搞特殊化之后,在国务会议上传达了毛泽东的意见,不要专为干部子女办学校,要和群众打成一片。


周恩来与邓颖超在101中学看望师生时,告诫这些学校,不要把孩子培养成八旗子弟。“干部子弟不要特殊化,不要脱离劳动,不要脱离实际。”“无产阶级战士没有任何遗产留给你们享用,更不会留给你们任何特权。如果说他们给你们留下什么,那就是一副更艰巨、更光荣的革命重担。”


周恩来还给育英小学题词:要艰苦朴素,不要特殊化。


教育部党组发出了《关于逐步取消各地干部子女学校的报告》(以下简称《报告》),要求1956年逐步取消这类学校。


据《报告》提供的数据显示,1952年仅华北、华东、西北、东北4区不完全统计,共有干部子弟小学42所,学生13084人,教职员工2975人。即使是该通知下发后,全国许多地方和系统,一方面摆出整顿干部子弟学校的架势,另一方面却又新建了不少这样的学校。


《报告》列举此类学校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一是专车接送孩子上下学。据1954年12月11日(星期六)北京6个干部子弟小学的不完全统计,接学生的小汽车共359辆次。二是办学条件优越。据1954—1955学年度小学报表资料显示,干部子弟小学学生与员工的比例平均为6:1;普通城市小学为28:1;农村为35:1。三是开支极为宽裕。有的干部子女学校的开支,想花多少就花多少,根本就没有标准。另外,此类学校容易获得来自各方面的关照。


《报告》认为,从1955年7月起国家全部实行工资制,再由国家拨出专款替干部子弟办学,就更不合理了。《报告》列出了改造的办法与步骤:1956年起将这些学校逐步改为普通学校;各部门办的学校一律交由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接管;以“儿童之家”的形式解决烈士等子女就学问题;公费待遇一律取消;节俭办学压缩经费;寄宿制改为日托制;军队学校另行处理。


《报告》还在思想认识上指出,有些干部本身的教育态度也有问题,不注意对子女进行共产主义道德教育,只知对子女娇养溺爱、放任纵容,这是资产阶级思想在子女教育问题上的一种反映。


1956年,上海的干部子弟学校交由地方政府接办。上海市与华东局所属的两所子弟学校,原共计19个班级,650名学生,160名工作人员。自地方接管后,两校班级减少为11个,学生减为410人,其中干部子弟170人,工作人员52名。


在干部子弟学校交给地方管以后,改造过程并不彻底。有的学校为了装点门面,收了一个炊事员的女儿上学,但由于她成绩不好,影响学校100%的升学率,当权派竟然强令孩子退学。


有的学校利用收生做交易,学校缺少什么物资,就收主管这些物资的当权派子女入学。而工人、贫下中农三番五次来学校商谈子女的入学问题,他们都拒之于校门之外。


许多工人、贫下中农愤怒地说:“这样的学校不是给我们办的,我们进不去!”可见,干部子弟学校的取消进程并不顺利。


http://szjy.sznews.com/html/2014-05/02/content_2860944.ht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文革与当代史研究网

GMT+8, 2024-11-25 19:22 , Processed in 0.035982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