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9575|回复: 0

唐伊豆:1967,消失的《四川日报》

[复制链接]

1

主题

8228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7245
发表于 2016-8-7 08:43: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日期:2016-04-23 16:13:52   来源: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点击:24
寒假的一天,唐伊豆来到成都市图书馆寻找爸爸的生日报。不久,工作人员走出档案室说:1967年6月没有《四川日报》。


这之前的半个月,唐伊豆都在漫长地寻找。她去过德阳市图书馆、德阳市档案馆、四川省图书馆,问过淘宝卖家。直到来到成都市图书馆地方志档案室,仍然被告知没有她想要的报纸。


于是她找到《四川报业大事记(1897~1995)》,逐页翻查,才发现这一时期,报业志上记录的都是另一份报纸《红色电




(1967年6月《红色电讯》合订本)




(唐伊豆爸爸生日当天的《红色电讯》)



直到亲手拿起这张《红色电讯》,唐伊豆才回想起来,在德阳市档案馆,馆长随口说的一句:“《四川日报》恐怕是没有哦,那几年都是造反派报纸,多得很……”


原来《红色电讯》是1966年底至1967年8月两派夺权斗争如火如荼的时候,一派群众组织接管《四川日报》之后出版的小报,可以视为一份《四川日报》特殊版。




封闭《四川日报》


在四川大学一位老校友李秉铎的博文里,唐伊豆找到了《四川日报》“消失”过程的蛛丝马迹:这位李秉铎,是当年川大的一名红卫兵。1966年10月底,他退出四川大学东方红8·26战斗团, 加入井冈山野战军川大纵队(简称“井野”),成为“井野”最初的成员之一。


“井野”一开始只有几十个人, 由川大几个“最早站出来批判川大校党委, 造省市委工作组反的老造反派”组成。可以看作是8·26战斗团中分出的一支精锐的突击队、敢死队。据李秉铎回忆,取名“野战军”, 就是要冲出学校, 杀向社会, 进行天翻地覆的野战。




(李秉铎当年的胸牌,背面有他的姓名、年龄及编号)



“井野”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封闭《四川日报》”。


为封闭四川日报作舆论准备,“井野”仿照中共中央的“九评苏共修正主义”系列文章,在两个月的时间里,连续贴出火药味甚浓的九篇大字报。12月15日在最后一篇“李家王朝的西南黑报——九轰《四川日报》”中,点了省委宣传部长杜心源、《四川日报》副总编伍陵等的名, 把他们统统划入反党反社会主义的修正主义份子之列, 是李井泉的爪牙。





(井野贴出的第三篇大字报)
这些大字报随报发行,在成都甫一散发,即引起一场激烈斗争。以产业军为主的保守派认为“《四川日报》是经过党中央批准创刊的 没有党中央的指示或决定不能封闭。《四川日报》的刊头是我们的伟大领袖毛主席亲笔写的,决不能用其他任何字样代替。”两派成天都在大辩论。“井野”的红卫兵们一进入报社就被围攻。



两派报纸的拉锯战


最后,包括“井野”在内的21个群众组织成立的“联合战斗团”夺权成功。






《四川报业大事记(1897~1995)》记录下了这一刻:1966年12月17日,《四川日报》被报社的造反派和大学红卫兵强行封闭。



12月31日,《四川日报》复刊改出《红色电讯》,规定全部刊登《红旗》杂志、《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的社论及新华社电讯稿。


但是,围绕四川日报社的掌管权和《四川日报》的出版权,造反派和保守派之间的争夺并没有停息,拉锯战不断,正是你方唱罢我登场。


1967年1月13日 成都地区35个群众组织宣布即日接管四川日报社,出版“革命的《四川日报》”,《红色电讯》停刊。


1967年1月21日 四川日报社群众组织主办的《四川日报》出版“新一号”。彼时,出现两张《四川日报》。


1967年2月25日 由成都军区组建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四川日报社军事管制委员会对四川日报社实施军管,领导出版《四川日报》。


1967年4月18日 署名“四川日报革命职工”主办的《红色电讯》出版“第一号”。军管会领导的《四川日报》又停刊了。


1967年8月10日  四川省革命委员会筹备小组接管《四川日报》。四天后《红色电讯》停刊了,改出《四川日报》电讯版。


1968年5月 四川省革委会成立,从6月1日起,《四川日报》又恢复为省革委会机关报。


在这段两派夺权的混乱中,四川的多份报刊与《四川日报》同样,先后被以红卫兵为首的群众组织夺权。邓小平题写的《重庆日报》报头,被“报社造反派和北京航空学院进驻报社的造反纵队砸掉”,改为黑体字排版;《成都晚报》改出《红色新闻》;《乐山日报》改出《跃进报》;《内江报》改出《红内江报》;《南充报》出版“新一号”;《自贡报》改出《造反新闻》《红自贡报》……


不仅改换报名,摧毁性更大的是停办了许多报纸。据资料显示,1967年和1965年相比,全国出版的报纸(专区级以上)由343种下降为43种,杂志由790种下降为27种。除去29省市自治区机关报,其他行业、部门报纸全部销声匿迹。




红卫兵小报风行


官报凋敝,红卫兵小报的出现,掀起了历史上空前的民间办报热。唐伊豆在翻阅《四川报业大事记(1897~1995)》时发现,1966年10月23日,成都电讯工程学院红卫兵组织“红旗战斗团”创办《红卫兵报》,这是四川出现的最早一张造反小报。四川的红色新闻风暴由此开始了。


像这样的红卫兵报纸,从1966年夏至1967年秋,风行全国,被学者称为中国报刊史上的乱世奇观。它的总量巨大,难以统计。研究这类报纸的学者陈东林在文章中透露,估计全国各地出版的小报有上万种,何理的估算保守一些,但也超过 6000种, 仅北京地区出版的就有近1000种, 约计870期。


大学生是红卫兵的主力,大学校园是办报的重镇。学者印红标曾描述过这些报纸惊人的发行量:清华大学井冈山兵团主办的《井冈山》报,一度委托邮局代办向全国征订发行。北京大学文化革命委员会主办的《新北大》报,甚至一度在外地印行航空版。这两种小报的发行量曾达30万份 。全国影响最大的造反小报当属《首都红卫兵》,其创办者“首都大专院校红卫兵革命造反总司令部” (简称“三司”),自诩“ 中央文革的铁拳头” ,由19个院校红卫兵组成 。它的发行面非常广,在全国有40多个联络站,超过7个地方分刊,据估算鼎盛时期发行量不低于50万份。









直到1967年9月,中央号召各“文革”组织回本单位实现大联合,北京市革委会要求外地来京人员不许在北京出版报纸。造反小报开始急剧减少。


1968年7月,随着工人、解放军宣传队进驻学校、机关,红卫兵开始上山下乡和毕业分配。红色新闻风暴逐渐消退。


1968年底至1969年中,这段红卫兵办报的历史逐步画上了句号。


如今在哪里可以看到这些红卫兵报刊?说明: http://si1.go2yd.com:8082/get-image/032TtxdEN4C
在国内,北京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及一些省图书馆都藏有相当数量。 多半是当年以“ 革命文献部” 的名义向全国广为征集而得的。


在国外,美国哈佛大学的中国研究中心是除中国外,收集红卫兵报刊最多的一家,藏有几万份。分门别类置于恒温保护之下,并拍成了缩微胶卷。日本的亚洲经济研究所也收藏有几千份,并据此编出了《红卫兵报总目》,分列刊名、作者、时间、重要文章索引等。  


图 | 部分收集自网络
文 | 唐伊豆
编辑 | 唐伊豆


参考资料:
印红标. (1992). “文革”中的群众组织小报. 新闻研究资料(1), 146-162.
古阳木. (1994). 红卫兵小报兴亡录──中国报刊史上的乱世奇观. 炎黄春秋(3), 40-49.
陈东林,“文革”群众组织报刊研究,http://www.hxzq.net/aspshow/showarticle.asp?id=1416
http://news.pkusz.edu.cn/article-150-6423.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文革与当代史研究网

GMT+8, 2024-11-21 20:54 , Processed in 0.028820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