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2605|回复: 1

天讎:原文也是中文,譯文也是中文

[复制链接]

1

主题

8228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7245
发表于 2015-5-6 03:35: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初看這本書的封面時,委實難以理解。既然是一個中國青年的自述,為何需要翻譯? 除非他不是用中文寫的? 但翻翻內文,故事一開始,第一人稱的主角是廈門中學的學生。他應該是中文寫的。作者當過紅衛兵,見過毛主席,後來受不了無止境的混亂內鬥,與哥哥兩人從故鄉鼓浪嶼游泳到金門大擔島投奔自由,把1966到1968年中國大陸發生的事情寫了出來。是最早面世的傷痕文學之一。但為什麼不是以中文發表呢?

1972年英文版在美國出版
        從本書的版權頁可知,這本書最早就是以英文發表的: 1970年一月,全書的第一章(英文版)就在New York Times上發表了,標題叫做"The Making of a Red Guard"。之後由Dr. Ivan London 、Miriam London、李大陵等人組成研究團隊,訪問作者、作者的哥哥和其他相關人等,詳將考察,確認書中細節可信之後,才在1972年英譯全書出版。但版權屬於Dr. Ivan London和Miriam London。同年香港新鏡出版社就推出了中文版,是從英文版翻譯過來的,譯者為丁廣馨和劉坤生。丁廣馨在上海讀過小學,來台後讀北一女和台大外文系,隨後赴美,從譯序中可知她當時正在美國。這本書在台灣是由學生英文社代理,看來也跟美新處有關。所以中文版的封面寫了原作者凌耿(化名),譯者丁廣馨和劉坤生,只是沒寫中間的英譯者;造成了原著和譯著同為中文的奇特現象。像英文版第一章的標題: Cow Ghosts and Snake Demons,乍看之下還以為和十二生肖有關,仔細一想才知不就是「牛鬼蛇神」的逐字直譯嗎? 中譯者再譯回中文。到底為什麼要這麼費事兜一圈呢?
       我猜還是政治考量吧。作者當時不過是個高中生,雖然一定是個很聰明的孩子,就像寫《黃金時代》的王小波那樣,才能經歷了這些恐怖磨難,逃出生天後還能寫書。但內容到底可不可信? 雖然符合美國反共立場,但美國人還是仔細做了訪談(序中聲稱做了三百小時的訪談)和查核工作,或許也還有一些寫作上的潤飾加工。最後再以英文本為底稿,譯出了這本中文的《天讎》。
        那作者後來如何呢? 原來作者本名郭坤仁,游泳來台後讀過雲林實驗中學和台中一中,1970年考進台大電機系,還和後來的台大校長李嗣涔同班,1974年畢業。所以1972年出書的時候說作者正在大學進修。他在台大也相當活躍,因為本來是廈門人,沒有口音問題,不知道的同學以為他是台中人;他不但參加排球社,還是第一屆大陸社副社長(誰會比他更熟悉大陸呢)。後來當了兩年兵,又去美國讀了博士,留在美國發展,現在也還住在加州。2012年曾回台大留影,還有校友會專訪報導。
        倒是這本書居然會變成禁書,也實在很離奇。台灣當局最愛這種投奔自由的義士了,證明「暴政必亡」,我小時候也還記得幾位。所以郭坤仁一開始獲得熱烈歡迎,1968年8月才到台灣,國慶日就已經上台致詞了,現在還找的到當年的新聞照片和訪談影片。但後來據說是書中描寫紅衛兵的生活過得不錯,當局要求郭坤仁修改,他硬是不從,這本書就變成禁書了。
       這本書雖然是翻譯的,但中文並沒有什麼翻譯腔,也許翻譯時譯者手上也有中文原稿。只是這本書的中文原稿,就跟《北京最寒冷的冬天》一樣,可能沒有面世的一天了。

http://tysharon.blogspot.co.uk/2 ... new-york-times.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8228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7245
 楼主| 发表于 2015-5-6 03:36:0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文革与当代史研究网

GMT+8, 2024-12-21 20:45 , Processed in 0.033599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