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620|回复: 0

十八公表兄陈子明

[复制链接]

0

主题

1260

回帖

4687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4687
发表于 2014-12-14 07:31: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表兄陈子明

十八公

       子明的爷爷是祖母的二哥,我称他二舅公。他们兄妹间感情很好,几十年同住上海,你来我往十分亲密。外地的小辈们回沪探亲,也必定要去拜望对方。

  我和子明的相识,由此而来。

  那是近四十年前,我在上海随祖母住了一段时间,亲友中数二舅公那里儿去得最勤。祖母住茂名南路,到头左转上复兴中路,下一个路口再右转朝前,不远便是瑞金路上的二舅公家。不要说我这个少年人三脚两步就到,即便陪着有腿疾的姑妈慢慢走过去,也要不了半个时辰。那时茂名南路因锦江饭店接待国宾,机动车不得通行,复兴路中路和瑞金路上也是人车稀少,在繁华的市区闹中取静。有时沿着栽满法国梧桐的人行道溜达,不知不觉就到了复兴公园。

  时值文革中期,红卫兵抄家的大动荡已过,但二舅公身为“资本家”(原上海西门子公司总工程师),祖母是摘帽地主,仍属专政对象。年近八十的祖母每天清晨五时就要起床下楼,和其他“牛鬼蛇神”们一起扫弄堂。在旧日法租界内相邻的二舅公,多半也享受着“同等待遇”。他们来往不便,就靠着晚辈们传递问候与关心。

  子明就在那个秋冬时节来到祖母家里。

  记不清那天是他自己过来,还是尔康婶(二舅公长媳)陪着。印象中他留着板寸头,穿一身洗得发白的蓝布制服,脸膛黑里透红,粗粗壮壮,人显得比十八九岁的实际年龄要成熟些。稍后交谈中,知道他在内蒙插队。 很明显,草原的风霜 已在他身上留下了痕迹。他这次回北京探访父母,特地溜到上海来看望爷爷,顺道也来看看“三婆婆”。

  祖母和姑妈文革前夕曾去北京探望大伯伯和五叔,也见到尔璋叔(子明父亲)一家,所以早就认识子明。子明与她们聊天,用的是老家方言。看着这个一口京腔的大小伙子嘴里突然吐出道地的吴侬软语,的确让我吃了一惊。细问之下,才知他生于沪,长于京,受父母影响,能讲“双语”。

  子明大我几岁,按规矩我叫他子明哥哥。向来善于体察晚辈的祖母,这时拿出10块钱,说你们哥俩儿头回见面,还是自个儿出去玩玩儿,在外面吃顿饭吧。以往亲友来,祖母通常留他们家常便饭。这回祖母让我陪子明外出,看来她是特别看重哥哥的这个孙子。

  出了门,我问子明想去哪里。子明说咱们去党的一大会址好不好?那个年代,外地人到沪,一定要到南京路和淮海路去大大地采购一番。玩,也是首选外滩、愚园城隍庙、上海展览馆什么的。子明的选择,让我觉得他不俗,对他有了进一步的好感。正好我也没有去过一大会址,便欣然同行。

  一路上,子明给我讲他的知青生活,也谈及他的读毛著,读马列和读其它书籍。我那时刚上初中,由于家庭在文革中的经历,以及受身边那些老三届和应届大学毕业生的大哥哥大姐姐们的影响,对时事比较关心。时值林彪事件不久,毛泽东神的地位开始受到怀疑。子明的话,我虽不全懂,但有共鸣,觉得他是一个善于思索的人。

  现在已经完全忘记我们后来在哪儿吃了什么,但那栋石库门建筑里的历史,印象至今依旧清晰。尽管那是作了很多手脚的宣传品,我还是对两件事感到震动:1. 当年陈独秀是总书 记(宣传一直说毛是党的缔造者)。2. 中共一大出席者中后来那么多人 “叛党”“脱党”。一个念头突然冒了出来:今天的党还是当年的那个党吗?

  那天,这个当代中国执政党的诞生之地,游人稀少,冷冷清清。回到家,告知祖母我们去了哪里。祖母很满意,说子明是个有出息的孩子。

  和子明分手后,我们再也没有见过面, 也从无联系。直到打倒四人帮, 上海老家传来消息,说子明就是四.五事件天安门广场上的那个“小平头”。他被捕的事,一直瞒着二舅公,现在平反, 成了英雄。当时心里的第一个反应是:子明当“反革命”,以“思想犯”坐牢, 不算意外。但他反的是四人帮的后台,这个英雄,能当多久?

  89六.四后,子明又一次以和当年同样的罪名铛啷入狱。国外的几个亲戚商量,要不要联名写信呼吁释放?我只有苦笑摇头。76年四.五,他因已经在押,成了“漏网之鱼”。这回,一判就是13年―――当权者算总账,一天不落。

  令人欣慰的是,多年的牢狱之灾,并没有将子明从肉体上消灭,更不能羁绊他的独立思考。纵观他近年的文章论述,思路愈发深沉,目光愈加明晰。而89六.四这段被沉默的历史,年复一年,于无声处,继续考量着中国人,特别是每一个中国知识分子的良知。

  子明最近在自述中谈到对家族史的兴趣。我们的祖父辈,大多曾于清末民初留洋,后来全部海归,科学救国。即使个别为官,骨子里仍是学者,追求真理,高风亮节,受人称道。子明在我辈,做人做学问都是佼佼者,家乡的史书上,将来也会有他的一页。

  08年回国,有三天时间在北京。本想去探望子明,不料下飞机就因不明高热住院。待烧退时,已在归程。

  期望下次,还有机会。

于2010年6月4日

□ 读者投稿

刊登在 2010 华夏快递 kd100608.

http://www.cnd.org/HXWK/column/Recollection/kd100608-3.gb.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文革与当代史研究网

GMT+8, 2024-11-23 23:34 , Processed in 0.028983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