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峰对峙
英译室里,每个人都有分工。如金岳霖负责翻译《实践论》《矛盾论》等,钱钟书则负责《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政治问题和边界党的任务》和《为动员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而斗争》等。
翻译的第一步,是精读原文。译完后,再相互校堪,一个人念原文,一个人对译文。还要经过若干次集体校堪,才能最后定稿。
徐永瑛非常重视集体校堪这一过程。他于1952年1月在《翻译通报》发表《谈集体翻译》,文章谈到,要保证译文最高度的精确性,校堪是不可少的,而且只要时间和人力允许,校堪次数也是越多越好。
会议室里布置了一条大长桌,所有人都参加集体校堪。译稿往往要经过大大小小十几次甚至二三十次的修改。
徐永瑛妻弟张澍智曾参观过一次这样的集体校堪。“好家伙,一句话,一个人翻一遍,转一圈儿,最后到徐这儿,他定稿。我感觉他们翻得挺机械的。他们好像有一个格式,好像一个一个往里头‘对’字儿。”
邹斯履认为,这可能与徐永瑛的个人风格有关。相对意译,他比较倾向于直译。
建国之前,翻译毛泽东著作的单行本时,意译的手法被广泛运用。1930年代中期,地下党员杨刚曾接到组织布置的任务,翻译《论持久战》。第一段的译文中,有90%以上的内容与原文不完全对应。
建国后,形势不同了,对毛著的翻译来不得半点随意,再加上译者们有足够的时间精雕细琢,因此更谨慎的直译手法被大量采用。
在英译室里,金岳霖和钱钟书是两座高峰。
徐鸣常去堂子胡同找徐永瑛和邹斯履聊天。他回忆,徐永瑛谈得最多的就是金岳霖。尤其在翻译哲学著作时,每遇到重大疑难,徐总要倚重金岳霖来定夺。
金岳霖则回忆,《毛选》一卷中《实践论》一文有一句“吃一堑,长一智”,金岳霖不知如何翻译是好,问钱钟书,钱钟书脱口而出答道:“A fall into the pit, a gain in your wit.”节奏感强,又押韵,令人叫绝。举座佩服,金岳霖也自愧不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