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与当代史研究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4009|回复: 0

刘斌:往事悠悠忆习老

[复制链接]

0

主题

8228

帖子

2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7240
发表于 2014-5-3 01:11: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去年我从草原回来,和朋友们欢聚。适逢张敏(西影厂编剧)来京办事,特地赶来凑兴。又带一人来,是我20多年不曾谋面的陕西作家,如今在北京工作的刘斌。自此,和刘斌算是接上了头。都在北京生活,难免有事相帮,因此互换了联系方法。之后,刘斌给我邮箱发来几篇他认为我会感兴趣的文章。其中一篇就是下面将刊出的关于习仲勋的回忆文章。当然其内容都属我自小辈的经历,对老一辈的真实感受未必能够相通。但其因了老一辈子的经历而株连到我辈的经历却是我与刘斌的共同感受。因此我看此文就很是共鸣了。
6 y1 s5 t1 q$ u+ K  做"史海钩沉"已有小四十篇杂。当初之所以执意要借博客搞如此不受热捧内容,是因为一股子不为大多人所知的悲情情结,以及对于中国当局无视历史唯物主义而恣肆演绎、篡改、屏蔽以及封锁历史的愚民作法的抗议而试图由"小事做起",点滴记录,以为历史负责,为民族负责的劳动做自己该做的。
3 a" b% P: ]9 v& p% l! _  我记得一位老先辈对我亲口说过:"当年我们奔延安,是因为延安的大旗上写着'民主'和'自由',而后来胜利了,我们得到的又是什么呢?当年大旗上的承诺又是如何兑现的呢……"因此我不赞成简单将人群分而划之若"太子党"、"人民党"之别,甚而至于"贫民"或者"朝野"之分。个人就是个人,其必定代表不了他人,更代表不了一群人。民主胜利的大旗在中国的真正飘扬是要团结大多数人民而为之,而奋斗的。+ {, v" Q( w' D% A" m7 o
  今天把刘斌发给我的信转发出来,是想借我的Blog的微弱之力,替那些因了父母而遭遇迫害的孩子们一个说话机会。也是给一些如今正当政的实质的太子党们一个警示。. }) H5 G" O1 Q/ n. M
3 o1 A$ H; w2 v6 i" H  I7 w5 E
7 g) Q. c2 g& h5 N' n
  ——纪念习仲勋同志诞辰95周年
+ G3 {, V5 p$ x0 L9 t/ ^0 p' N% c) V/ H/ Q2 P2 w$ Q; O2 W! x2 K
                一" v5 ~9 B# q% z( @! R+ m: V
  公元1966年冬,中国的"文革"大火正炽。是年12月的一天,古城西安,寒风凛冽。黄昏,我匆匆赶往西北大学一栋学生宿舍楼——那里拘押着我的老父亲,我需要每天按时给他送饭。$ {+ H1 P9 z# A" |- K
  西北大学,虽然地处大西北,但当年的声望不亚于今天的武汉大学、中山大学、山东大学。抗日战争爆发后,京津的高等学校内迁,北京的清华大学、燕京大学、天津的南开大学迁至云南昆明,组成"西南联大"。而北京的北平大学、北平师范大学和天津的北洋工学都迁至陕南的汉中城固,即西北大学的前身"西北联大"。抗战胜利后,联大先后解体,"母体"恢复,师生纷纷返回华北。"西北联大"却留下了一个实体,与东北大学留在西安的一部分组成了国立西北大学。曾经有一个时期,陈立夫还兼任过西北大学的校长。西北联大与西南联大一样,人才济济,在中国抗战教育史上有同样的地位,很可以大书一笔。不知何故,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国人仿佛忘掉了这段历史,也不了解这所大学。1960年前后,中国进行了一次高等院校调整,西北大学由"国立"变为"省立",它的影响一落千丈。0 S5 C" k8 U2 o$ y4 r, t$ r5 ?  Y
  我的老父亲时任中共陕西省委宣传部长,兼西北大学校长。在当部长前,他已经作了十三年的大学校长。他是接替著名历史学家侯外庐先生任此职的。新中国成立前,他长期在延安从事陕甘宁边区教育工作,是个教育家,不是学者。, @: b7 r% B+ G, @# o7 b9 v0 h# I- s
  "文革"伊始,拥有上述职务中的其中一个,就足以让你身陷火海,足以让革命小将把你一千次地"打翻在地"、"踏上一万只脚,让你不得翻身"。何况还是两个!
( r" Y( ~4 }1 s  北京搞出了一个"三家村",陕西也非要搞出个"三家村"来。北京批判京剧《海瑞罢官》,陕西也要搞出个秦腔剧批判。这是当时的大势和潮流,谁也当不住。西安的高校多,在全国大中城市中数量排行老三老四,西安一个城市里就有四十多所大学。***主席一声号令,一夜之间就冒出了成千上万的红卫兵!2 I, p5 d; A" M' P: A! R
  那时的省级党委宣传部职能比今天要宽,除新闻、出版、文化和理论外,还管科技、教育、卫生和体育。所以,一场"砸烂旧世界"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到来时,一个宣传部长和一个大学校长会是什么处境,就可想而知了。
( k9 J  m/ j8 X- u  老父亲早早就被揪出来了,关在西北大学,天天接受批判,写认罪材料。皮肉之苦自不消说,人格侮辱更是家常便饭。那期间,全国死掉了多少校长和教师,谁又能说的清呢?
' Y) L1 V: Q# [  g3 P/ x5 M9 w  那天,天很冷。我推开门,父亲象往常一样呆坐在里面,神色有些异样。我打开饭盒,他似乎并不知饿。他起身关上门,悄声问我:
9 D* k& d1 b7 r) l4 c8 g  "你知道我看到谁了?"% \* b6 E" K9 ?6 B
  我不明白的瞅着他。他接着说:9 F- L  Q4 D) S' y+ Z+ d
  "我看到习仲勋了。"% t) |& {* s) p. m. o# P

5 l) s& N9 r, P2 C, d7 o# O/ a" u, U: K# |# ^; B0 H1 ^9 j
                二) }6 T' e& n+ R: p) j; ~

; m2 \& x! h8 l  J1 v$ z: q  习仲勋?!" m) W2 @* G2 H8 j  ~5 T4 p8 w3 }
  我惊住了。那年,我已是十九岁高龄的"大孩子"了。我们那代孩子,不比如今一些十九岁的人,考上大学还要家长打行李,全家老小齐上阵,送到学校还要老爸老妈帮着铺床单。我们那代人好象懂事得早,懂政治,还懂"党史"。
8 k) `# q/ t8 ~  B1 K8 Q  我知道,习仲勋是一位老革命,是一位陕西籍的革命前辈,是陕甘红军的领导人之一,参与创建了陕甘苏区。年轻时,他和刘志丹一起"闹红"。解放战争时,他是一野副政委,是彭老总的第一助手。全国解放后,他是西北党政机关最大的官。中央西北局撤消后,他回调进京,曾短时间当过中央宣传部长。后来成为国务院副总理,兼任国务院秘书长。那时的他,不过四十多岁啊!
3 O7 j5 k3 J2 o# A% i% s6 [  谁知,后来却因为一部小说,一部名叫《刘志丹》的小说,习仲勋成了反党分子。
4 C' w. Y, z" l  小说《刘志丹》的作者是李建彤同志。她是作家,是刘景范同志的妻子。刘景范是刘志丹的胞弟,时任国家民政部副部长。小说出版后,有人告发说,这部小说要为高岗翻案。结果,三位陕西籍的老革命——习仲勋、贾拓夫、刘景范被捆绑在一起,打成"习贾刘反党集团"。 就这样,转眼间,习仲勋的名字从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行列中消失了。% {  w+ |0 V5 u' ~! q, K: B
  新中国的这场文字狱,累涉万人,不少陕西老干部为此遭罪。这就是人们熟知的"利用小说进行反党是一大发明"的那段党史故事。事实上,习仲勋同志当初根本就没看过这部小说,却成了利用小说反党的头子。
; N2 f( L8 n4 \) S8 Q* \  习仲勋同志从中央下来后,没有人知道他去了哪里,不少陕西老乡私下讲:"老习、老习,回来吧!中央不要你,你就回陕西吧!"$ w* D9 T" ]* \2 r8 `6 Y) l0 ~
  可是他没有回陕西。却被"发配"到河南洛阳,当了一个国营拖拉机厂的副厂长。河南洛阳虽然离陕西不远 ,但谁也无法证实这个传言,是真是假。
6 s6 i( x9 k- X+ `2 [  带领千军万马打国民党、打日本鬼子、打老蒋的年轻开国军事指挥官、国家总理日理万机的得力助手——习仲勋,一夜之间成为罪人,放逐外省,成了一个"小吏"。人们为此忿忿不平。
1 h7 K% h6 B- J+ C# D6 `# X  习仲勋,是陕西人的骄傲啊!
# v! ]9 c* t& y% N( K
) }0 P: p& ~$ i; z& {                三# S. C. L" Z+ K) x) B8 d8 p1 w# y  |

0 _/ J' ^6 x3 W& W: M$ |. o  老爸告诉我,他去造反派头头的屋里交"认罪"材料,屋里竟然坐着习仲勋。
2 p8 Q) {) S, }1 P  早在三十年代,老爸就认识了习仲勋。那时他是陕甘宁边区关中分区中共党的书记、军分区政委,而我父亲则是关中师范学校的副校长,这所学校的校长,又由习仲勋兼任。' ?7 V! `( _- _* C3 o+ A
  1936年底,西安事变后,国共开始了第二次合作。国民党让出了延安城,***的中央机关由保安城(今志丹县)迁入延安。中共控制的三万平方公里近二十个县的国土范围划为"陕甘宁特区"。这是一个政治特区,后来人们又习惯称其"陕甘宁边区"。陕甘宁边区由五个分区组成:延安直属分区、绥德分区、三边分区、陇东分区和关中分区。关中分区地处陕甘宁边区最南端,首府在今天陕西省咸阳市旬邑县的马栏镇。# @, ~, D0 a/ u; A4 G: z; {8 v
  老爸认识习仲勋同志正是在关中分区时期。习老是他的顶头上级。7 m/ t+ l7 J6 {* `) V
  那年代,中国***治下,教育倍受重视。地方行政最高首长往往兼任当地最高学府的一把手,关中分区就是这样。. g$ K0 O% h" ^! H7 i8 _% }0 `
  我父亲毕业于南京中央政治大学,经潘汉年的胞弟潘梓年同志的指引,经中共地下党的帮助,由武汉、西安来到延安,是一位热血青年;习仲勋同志则是领导过旧军队兵变和农民武装暴动,创建照金革命根据地,是土生土长的"赤匪"。一个是爱国进步学生,一个是年轻的红军指挥官,但是这些并不妨碍他们之间的私人友谊。老爸生前讲:他和习仲勋同志经常在战事平静的夜里,躲进一个窑洞,开心地"吹牛"、"说笑话"……..
7 U9 t, O( ^  Z! d2 o9 q  关中分区是陕甘宁边区敌情最严重的地区。因为他离国民党统治区最近,离白色恐怖的西安最近。国共表面上讲合作了,但"磨檫"不断。1942年,终于在南方发生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在北方,国民党制造磨擦,总是在关中分区。为了生存、为了发展、为了躲避国民党顽固派的搔扰,在习仲勋书记的安排下,我的老父亲带着关中师范的学生不断地搬迁校址,不断地和反动派打游击。
' V  S% z4 U/ q; F/ d8 R* B  多年后,关中师范的学生写文章回忆这段历史,题目有《"二师"在陕北》、《回忆"二师"》。这里的二师并不是军事编制的"二师",而是关中师范。关中师范的正式名称是"陕甘宁边区第二师范",也简称为"二师"。8 k/ z7 m8 _) w1 m7 G6 W
  习仲勋同志是"二师"的领导,是二师的校长。3 Z* P/ ?! f" _; S
* \9 c* G/ _* }0 d# z% p
                四
9 U- u  v1 @- q. D" W! `2 S! N4 a4 `# Y9 G3 c, o- p7 U
  习仲勋怎么会在西北大学?怎么会秘密拘押在西大学生宿舍楼里?我彻夜不解,父亲也莫名其妙!
) x& w" G' M; O3 A  第二天,这个"迷"有了答案。( {8 y9 y: N/ b, F- t' h# K
  那时,中共中央西北局、陕西省委、西安市委都遭到"火烧",各级政府也遭到"炮轰"。国家机器已经瘫痪,各地都处在无政府状态。报刊停止出版,广播上只有中央文革的声音。+ u( N5 t1 Z2 A7 C( j3 r3 E- Y6 M2 e
  人民的资讯来源,全靠街头大字报。北京的消息,称作"红都来电"。武汉的消息,称作"江城来电"。重庆的消息,称作"山城来电"……五花八门的"来电"不管真伪,都写成大字报贴在墙上。上街看大字报,成了普通人必须做的事情,就象正常时期人们每天必须看报纸、听广播一样。
. P& i6 f* d  e" x- X  这天上午,一条震动西安的消息传遍全城:习仲勋被"揪"回西安了!关在西北大学。
% c/ c5 U' N% @  这条新闻自然也是由大字报扩散的。西北大学造反派的大字报不但贴满了校园,也贴到了西安街头每一个醒目的地方。"把反党分子习仲勋揪回陕西,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伟大胜利!""打倒彭高习!保卫党中央!保卫毛主席!"
9 T8 M6 f* d- q# Z# P0 Z  这里所说的"彭高习",就是指彭德怀、高岗、习仲勋。
( U" I2 g! v6 w% |( }/ x! K: L  {  今天,我们不妨回顾一下那时西安的文革形势:
& j5 ^* ^5 O2 N" c. h  文革初期,北京中学生组织了红卫兵,首先起来造反;而在西安闹起来的最先是大学生,是西安交通大学的学生。西安交大,就是原上海的交通大学。交通大学1956年由上海迁到西安,留下少数专业在上海,继续使用"交通大学"的校名。这样就有了西安交大和上海交大两个"交大"之分。谁是正宗交大,至今还在争议。西安交大在西安是一所份量最重的大学,师生人数多,校园宽阔优美,科研实力强。文革一开始,交大就冒出了一伙死硬的造反派。这股造反势力很快便蔓及西安的大中学校,西安交大在文革初期是西安造反派的发源地和大本营。
! r. P) k  N! I2 T9 d  西北大学在陕西虽然是历史最悠久的高校,但自"省立"后,实力大不如前。文革中它的作用和影响也远远不比西安交大,6 r1 q7 g1 m( V/ ]3 `1 Q+ o
  可是,当年年轻的红卫兵和青年造反派们全是一批好大喜功之徒。打倒系主任不过瘾,要打倒校长;打倒了校长不过瘾,还要打倒省委书记、省长;等到眼前的一切都打倒了,他们就想着要去揪斗中央部长、甚至国家领导人。习仲勋同志自1962年后便从中国政坛销声匿迹了,但依然逃不过西安造反派"追杀"的命运。
$ Q5 y1 e" I2 q" j: t  西北大学的一批造反派悄然跑到河南,神不知鬼不觉,谁也不知道他们经过一番怎样的胡闹,竟然把习仲勋同志搞回了陕西,搞到了西北大学,拘押在这里的学生楼里。在他们眼里,这是一场多么重大的胜利!是一个多么重要的战果!那些人得意洋洋、歇斯底里的呼叫着这场造反行动的成功!
$ H8 q& ^  A# e  大字报贴满了西北大学的校园,贴满了校内校外的墙壁,贴满了整个西安城……7 a, w1 q8 D% _
  时间过去四十年了,可那天的一幕幕,我至今记忆犹新。
- ?0 `" F+ T3 c. I- C. M9 R& i$ ]
                五
6 k8 y+ s3 ~3 b
3 S+ k$ b" k7 x0 t9 B# P1 |  几天后,西安造反派又精心策划了一场疯狂的行动。
/ o; G5 s% r) O; t  凌晨四点,老爸被匆匆叫起,穿上衣服,被人押解到校园一个僻静处。那里停放着一辆解放牌大卡车——木质车梆、没有敞篷的那种军用车。老爸被推上车,他不知道这么早要把他拉到哪里去?要干什么?, t( @( d+ i" y2 B
  大西北的冬天很冷很冷,况且又在黎明前。
# c' r6 V6 C: y4 q* d( w1 y  在这辆大卡车上,老爸突然发现,除了自己还有一人。那人竟是习仲勋同志!这是他们的又一次见面,谁能想到他们见面竟是在这种地方。习老显然认出了我父亲,乘着身旁无人,他们简单地相互问候,习老还问我老爸:"老伴做什么工作?""几个孩子了?"他轻声叮嘱:"千万要接受住考验!"5 y5 m* t2 o* ~, c% g) s2 L
  冬天,天亮的特别晚。
! M, ~' S& O( P2 y5 a0 ^. t  大卡车上的红卫兵押着两位老头。一个是大名鼎鼎的"反党分子",一个是鼎鼎大名的"三反分子",他们都是陕西人人皆知的人物。
8 K* M! p0 b, d; r6 ~- G( d  卡车呼啸着,出了校门,驶进了城。在市中心的人民体育场停下了。这时,天开始放亮。2 q% I3 e6 N- C! U' Z6 z" E& a* S
  西安市造反组织精心策划了一场规模空前而巨大的批斗会,时间就在今天。' M! V1 k5 {. d, T1 E
  这场批斗会的规模和"档次"在西安文革十年中,的的确确是空前绝后的。各派造反派倾城出动,大街小巷戒备森严,广播喇叭里放着"革命造反"歌曲。大约在9点10分,诺大的体育场里已经塞满了数万人。城中主要大街的两旁也挤满了几十万人。市民们等着批斗大会召开,等着看"黑帮"游街。
( c( Z' p6 V1 v2 Q" P7 x  在体育场中心主席台的后面,有一个休息室,所谓的"黑帮"分子们一个个被陆续押解到这里。他们是中共中央西北局、中共陕西省委、中共西安市委的主要领导同志,他们是各级政府的首长,他们是西安各大专院校、新闻文化单位的负责人。而唯一一个在陕西没有任何领导职务的人,就是习仲勋。但在批斗大会和会后的游街中,习仲勋同志和当时的西北局书记却被推在最前列。# D. V0 ?) B; [# _
  我挤在人群中,去看爸爸,也去看"黑帮"。这些"黑帮"都是名人。) Q- b' F* _* n7 h
  声嘶力竭的批斗会结束后,二、三十个"黑帮"分子,分头被推上大卡车。每辆车上一个"黑帮",由一群雄赳赳气昂昂的红卫兵战士押着,拽着头发,按着脑袋,每人胸前挂着很大的木牌,木牌上写着"黑帮"的名字,名字用毛笔打上红叉。
( \& A4 L& E' l. n9 U- z- d! e  押解"黑帮"的车队组成长龙,在西安城中缓慢前行。围观的人群太多,车辆走得更慢。打头的指挥车上,响着高音喇叭,一位音色绝佳的女播音员,身穿褪色的军装,一脸正气,带领大家喊口号。遗憾的是,围观的群众没有人随着她叫喊。人们只是前来看新鲜。更多的人却是满脸迷惑和不解:这场文化大革命到底要干什么?
5 f7 o1 _7 C6 u2 V2 N  车队缓缓地移动着,其景真象封建社会押送死刑犯上刑场。我在车对里看到了爸爸,也看到了"黑帮"叔叔伯伯们。当然,看到了更多人苦涩的面孔和迷茫的眼神。这场闹剧是怎么结束的?那些车最后都开到哪儿去了?我统统不知道。
! v( ^  p( f  j4 e* u9 n* r  自从那天之后,我再也没有听到有关习老的消息。0 S; R, V, M3 _, [2 u3 N  @

6 x& e* }* W6 ?: G4 z                六
4 d5 Z: L/ ^( z6 t
, c- _! x* T$ ?( r/ v0 Y5 [  整整十年,中国在文革的苦难中煎熬。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有消息传来:习老到广东了,任广东省的中共省委书记。7 ]- i' J+ z9 S* F" Y/ k
  广东真是一块福地!5 w3 K# _" x3 A& P* K
  千载难逢的大变革到来时,邓小平把目光投向了广东,叶剑英把目光投向了广东。中央给广东派去了一批开明的具有政治远见的老***人作领导。有杨尚昆、任仲夷、叶选平……还有习仲勋同志。
3 x% z$ t( C+ ]! Q5 ]3 k: M  我父亲延安时期的一位学生,叫关相生,解放战争中他南下广东,此时他是广东省委秘书长。他兴高采烈地传来话:"刘老,来广东看看吧!广东的变化很大。""刘老,来广东看看吧!习老现在是我们的一把手。""刘老,来广东看看吧!我来招待你,过几年我退休了,你来就不方便了。"3 G* Q9 x1 s/ B4 E- g# ^* U* b
  可是,父亲病了,一病不起。广东之行终成泡影。
1 q4 q1 ?& u4 u, X5 m  广东在崛起,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也带动了全国的改革开放。这中间,不知包含着习老多少心血。
; Q4 n2 \7 q% A  A) B1 v: p  后来,习老回到北京,进入中央政治局,主持中央书记处的繁重工作。陕西老乡也有了一种扬眉吐气的感觉。有一年,我陪几位研究中共党史的陕西专家去看望习老,阴错阳差扑了空。他的老伴齐心阿姨接待了我们。
1 F  Q; {8 Z: r  G- }& m. ^9 c  他的家,在北京东城一条古老的胡同里,老北京人称它"圆恩寺"。会客厅宽敞简朴,和许多老干部的家一样。没有豪华俗气的装修,没有雕琢做作的陈设,一切都是那么大方自然。我心里想:"这才是老干部的家。"
0 j8 L; J0 i/ K7 l( Q& d1 }& I  客厅里,东墙上有一幅书法,西墙上有一幅画作。东墙上那幅轴裱的书法,作者是陈云同志,写的是"删繁就减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西墙上那幅画,则是邓小平的长女邓琳女士送给习老的一幅水墨国画。齐心阿姨亲切而热情,她对一切人都如此,何况我们是习老家乡陕西的来人。她拿出一种个头很小的橘子招待我们,但这种小橘子口感却很好。后来我才知道它是一种新品种。
3 d+ A' @. P8 N  习老回京工作后,我的老父亲没能再到北京去。我一位搞外事的妹夫在人民大会堂的国务活动中见到了习老,告诉习老说:"我父亲住院了。"习老听后急切地问:"住在哪个医院?我去看他。"当他得知我父亲病在西安时,不无遗憾地说:"很多年没见面了。"5 S. S5 \% H2 r) D) I8 I* D
  后来习老自己也病了,经常住在南方。每每有人南下,见到习老,回来后总会把习老的健康告诉大家。每逢春节和他的生日,都会有人前往南方探望他。习老的身体康健,是每一个惦念他的人的心愿。/ A2 d) T+ C2 t- g8 e8 b9 C

9 G% K  u7 \1 _6 d0 r) z, Y                七( d. X  r. F2 K' _$ l6 t& w
( t( w# c/ ^' I' ?: `7 t
  父亲晚年多病。他在病中完成了一本书的写作。这本书1990年6月出版,至今已过去17个年头了。这本书叫《回首延安——边区教育生活十二年》。他在这本书中,记载了自己1937年——1949年期间,在延安办教育的往事。也记录了他与习仲勋同志的友谊和习老的革命事迹:) q" w6 M/ r4 M& P) D& e
  "1938年12月——我到延安正好已一年,我加入了中国***。……在我第一次参加支部会的时候,地委书记习仲勋同志正好也参加了会议。"" Z  t5 L8 w4 v* @% Z; t
  "1939年9月中旬……周扬厅长找我谈话。大意是说:边区小学师资还是非常缺乏的……因此上级决定在关中分区和三边分区,在成立两所师范学校,组织决定让你去关中分区……","我和王伯勋一行,于10月初到达关中分区……。中共关中地委书记习仲勋同志,为筹建边区第二师范开了一次有分区专员…….教育特派员……以及我……参加的会。") X# r* A7 [7 w% @! ~5 B
  "会上,习仲勋书记说:'1938年,关中分区有鲁迅师范,还有陕北公学,……但这两个学校都走了……今天要成立一个地方性的长期的师范学校,这对分区是一次重大建设。""……听了习仲勋书记的话,我心里很高兴……我感到心中有了依靠,对工作充满了信心。"# R) K- O2 S7 H9 A  \# s
  "经过几个月的筹办。……(学校)基本上具备了开学上课的条件了…….。中共关中地委书记习仲勋兼任校长,我为副校长……"。"3月15日,陕甘宁边区第二师范学校举行成立典礼……习仲勋同志在讲话中热情赞扬了师生艰苦奋斗的精神,鼓励同学们要战胜困难、努力学习……"$ a6 @# G0 n# [
  "大约是这年5月中旬……习仲勋同志把我找去,说:'顽军可能进逼,逼我们退到山沟里去。学校在三嘉塬不安全……可以北迁南梁老家去。'……""'二师'成立半年,建了四次校,迁了三次家,学生已适应了战时生活,干部也经受了磨练,……(学校民主)大会后,干部又重新配备了一次……校长:习仲勋(兼);副校长:刘端芬……"
+ Q4 G" ~. m+ ^9 a% ^' J0 R2 {# Z  "1947年1月……学校传染开了伤寒病……我得的是斑疹伤寒,一个人躺在一孔小石窑的土炕上,日夜有学生轮流看护……习仲勋校长专程派人给我送来两只退烧针剂,听说是从军分区司令部弄来的。事后大家都说这场病真怕人!") V) y  F6 l7 _6 J5 K, k
  "1942年2月底,边区教育厅来令调我回延安到边区师范工作……我感到突然……习仲勋同志也说,我们在艰苦紧张的工作环境中已有了深厚的友谊……也不愿分离……""1942年4月初,我依依不舍地告别了'二师'师生,回到延安……"
% T' t3 m0 d/ \  d0 ]: d+ [( k  《回首延安》由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当时的社长兼总编辑赵喜民同志亲自关心和安排了此书的出版。赵社长也是一位老同志,新中国初期他曾在西北人民革命大学工作,他也是习老的老下级。赵社长有一个孩子成长在青海,现任中共陕西省委书记。: `- R. y# e9 r
  如今的中国变的富裕强大了。习老上天有知,会欣慰和高兴的。
" X; ]& X# t1 |0 r- z1 t, X* P  p
                八5 O3 F( k1 J  K2 V+ a6 n
+ [1 J1 v5 o9 d) P, x
  习老何止是关心战火中陕甘宁边区的红色教育!+ T' S( V" _# q2 P7 s2 [, W
  1932年4月他领导了"两当兵变",创建了照金革命根据地。民间有云:"南有瑞金,北有照金";1933年3月,他担任陕甘边区游击队总政委;1934年11月,他担任陕甘边区苏维埃主席。他参与领导创建了陕甘红军和陕甘红色根据地,这块根据地与陕北红色根据地组成的西北红色根据地,是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唯一保留下来的一块根据地。他是北方红军的重要领导干部,是西北红色根据地的重要领导人。
2 B" m$ j) g5 S4 N) S  可是,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我们对陕北红军、陕甘红军的宣传太少了。当白色恐怖下中国大片的南方红色政权丧失、南方红军被迫转战万里来到北方时,是英勇的北方红军战士敞开胸怀迎接了他们。陕甘和陕北这两块连成一体的红色土地,最终成为中国革命新的摇篮。人们对这一支红军了解太少了,人们对这块土地上发生的故事知道的太少了,人们对这里的英雄太陌生了——包括习仲勋同志!5 ^( s9 G. {* \3 p8 q2 [0 p* P
  陕西的作家和艺术家众多,但是自小说《刘志丹》一案后,表现西北红色根据地革命斗争的写作,几乎成为禁区。( t1 H/ P( L/ Q
  每逢纪念红军长征胜利时,我们一而再地看到对南方红军热情的赞美,而北方红军是如何在血与火的洗礼中接应南方红军?西北红色根据地的人民如何在中国***的领导下浴血战斗?我们讲的太少了。
! Z/ R" G+ n9 r3 I7 G% a, `" d5 Y4 j  习老在解放战争时期担任过中央组织部副部长、中央西北局书记、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政委、陕甘宁野战集团军政委、西北军区政委、"一野"副政委,与彭德怀老总并肩战斗,担负着"保卫党中央、解放大西北"的重任。同样的原因,今天的人们对这一切了解的太少了。
. D9 c, B' k- I4 P! S( V3 V  习老生前,不计较这些,老一代革命家早将个人得失置之度外。但历史应当是公正的!  a% S; o  t2 P- b7 @1 i' q* t
  习老去世六年了,陕西人民记得他,全国人民记得他。战火中他的英雄气概、铁窗牢狱中他的气节、权利和名誉前面他的气度,永远感动着我。[写于2007年仲秋的北京/文:刘斌]- A2 G, J3 R( E) t1 L- l4 t' j

' o5 b8 D# e: W) W* z0 Y, b. O+ S  w. @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69915-675483.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文革与当代史研究网

GMT+8, 2024-3-29 14:06 , Processed in 0.177995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