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与当代史研究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4183|回复: 1

晋至冀:在哈尔滨工业大学求学的岁月(1964-1970)

[复制链接]

0

主题

8228

帖子

2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7240
发表于 2014-3-16 15:10: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在哈尔滨工业大学求学的岁月(1964-1970)》  目 录  1、 高考如愿  2、 入学教育  3、 6492---1班  4、 校园四“点”  5、 蓝色的旧军棉服  6、 “龙脊”上的大直街  7、 班级里的理发师  8、 去38军军训  9、 大列巴与大头鞋  10、 自己组装收音机  11、 俱乐部和体育馆、  12、 讷河县农村搞“四清”  13、 哈尔滨的魅力  14、 “文化大革命”运动初期的所见所闻  15、 步行串连去北京  16、 滑冰场  17、 红宝书《毛主席语录》  18、 “复课闹革命”  19、 收听中共八届十二中全会公报  20、 编印《红太阳颂》歌曲集  21、 挖防空洞与学校搬迁  22、 毕业盼来了  后 记
+ ]% r- i5 U1 |/ W  d* ]0 u( R! G
' ~. \, F* c3 L  1、高考如愿 1964年是我难忘的一年。6月,18岁的我在河北沧州第一中学(现沧州市第一中学)高中毕业。之后进入高考前的冲刺复习,临阵磨枪,不快也光。高考能不能中榜,我 以为靠得是扎实的基础和平时的积累。在班里,我的学习成绩始终保持中上水平(低调地说),感觉压力不大。说实话,高中毕业班的任课老师都是佼佼者。当年升学率达八成以上,他们功不可没。我谢谢他们。  7月7、8、9日,一中是高考考场之一,我和其他县考生步入考场,发挥自己的潜能。没有手表计 时,我坚持“稳、活、准、快”答题,即稳定情绪、激活思维、准确选题、快速答题。六科考试结束,同学之间互相问候、交流答案,或喜或忧,表情各一。我的体会是临场发挥可以,自信自己的实力。  高考之前填报志愿,我选择机械、设计、制造类学校,因为喜欢工业机器制造。填报的十个志愿中前三个为哈尔滨工业大学、唐山铁道学院和北京铁道学院。哈尔滨工业大学为首选,其中有一段缘源。父亲曾有两本厚厚的报纸照片剪辑,上初中时,我常翻阅。有一组哈尔滨工业大学主楼、教学楼、图书馆、运动场等不同角度拍摄的照片,竟然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不能忘怀。以后上大学的话,就是它。填报哈尔滨工业大学时,许多同学纳闷,为什么不报清华大学、天津大学,问之,微微笑答:天机不可泄。  高考后,除在家忙碌家务外,我悄悄地做去哈尔滨上学的准备,关注哈尔滨方方面面的情况,如气候、开往哈尔滨的火车车次及行程等。  8月20日,我去一中取回哈尔滨工业大学寄来的《录取通知书》。看着《通知书》上面有关报到的要求和鲜红的学校印章,我没有多么激动和兴奋,一切都在意料之中吧。父母亲看过《通知书》后表示,考上大学,家里尽力供你上,有知识将来才能有出息。  8月28日,办理好火车托运被褥、衣物等行李,我怀揣父母给的40元钱,告别父母和弟、妹,孤身一人登上济宁开往三棵树(哈尔滨)的列车,行驶1300多公里,33个小时后抵达哈尔滨火车站。站外的哈尔滨工业大学新生接待站里,我见到一位河北新生,一问是保定地区定县的,也是机械制造系,姓王 。异地见老乡,格外亲切,后来我们分配到一个专业一个班,同窗6年,成为最要好的学友。1964年,全国高校录取15万新生。哈工大招生近千名,其中在河北省 录取30名。   在学生第二宿舍一楼大厅,新生按程序办理好入学手续。我被分配到6492-1班,由高年级的学兄领到三楼入住的宿舍。宿 舍约20平方米,放三张上下双层床,没有其他新生。我和老乡选好床位,暂且休息。我看着手中崭新的校徽,心中默念:步入大学生活,努力学习吧。7 k& z" ?9 P7 _& y" ]; ^" |

/ @" G9 W8 [4 z7 m  Q* ]
9 d) h6 K% g: K" M( Q; h
8 j( K- l' |/ w1 M4 S( L1 i 7 S" a( I: M+ j6 f# P

; R! Q  j8 |) V ; _# t5 C/ i% o$ q! P, k+ S- K& N3 u

5 ~1 B2 A3 m* ^% L6 l 0 I0 [: _6 `/ ~- W$ D3 X' \0 ]
  2、入学教育。  9月1日开始,我们一年级新生以系为单位进行入学教育。  机械制造系(代号9系)设置热处理、铸造、锻压、焊接四个专业(分别称2、3、4、5专业)。240余名新生坐满了机械教学楼的一个阶梯教室里。入学教育包括三项内容。首先由系领导介绍哈工大的概况。  哈工大创建于1920年。1954年被国家确定为全国首批六所重点院校之一,以“机、电、仪、化”四大学科为主,后增加军工、航空领域的系及专业,形成自动工程、动力机械、航空工程、无线电工程、工程力学、电机工程、工程化学、机械制造、精密机械、工程经济等十大系的五年制工科院校,隶属于国防 科委领导,聂荣臻任国防科委主任。原土木建筑系、重型机械系于1959年划出成立了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和东北重型机械学院。  哈工大优良传统是“规格严格,功夫到家”,贯穿于日常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倡导严谨的学风,严格要求,求实精神,注重实际,不尚空谈,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多年来,为地方、军工、航空系统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的李长春、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的王兆国曾于1961年至1966年在电机工程系和动力机械系学习。当时我们都在校,却是不认识的校友。  哈工大的校长是李昌,当时是中共八大候补中央委员。后来我们知道,他与清华大学蒋南翔校长曾是1935年“一二、九”学生运动的参与者、组织者和领导者。1953年,毛泽东主席任命李昌担任哈工大校长、书记。  一番介绍,我们个个听得心情激动,精神振奋。我为报考哈工大而欣慰,做一名哈工大的学生而自豪。  之后,由两名年级辅导员带队先后参观校区内的教学楼、图书馆、体育馆(场),以及四个专业的实验室和实习工厂。我对哈工大的了解又进了一步,具体而又直观 ,感觉自己渐渐地融入其中。  入学教育的第二项内容是爱国主义教育。年级辅导员带领我们参观东北烈士纪念馆。纪念馆有馆藏品、历史资料万余件,介绍自“九一八”事变开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东北抗日联军为主体的数百名民族英雄、烈士生平和英雄事迹 。亲眼目睹到杨靖宇的大衫、赵尚志的手枪、赵一曼用过的碗及写给宁儿的信、李兆麟的血衣等藏品。纪念馆原址在1933年曾是伪满哈尔滨警察厅,是一座残害、屠杀抗日志士的魔窟。纪念馆内展示残害抗日同胞的种种刑具,近距离感受到日本法西斯的残暴。我们  看着这些照片、图片、资料、实物及藏品,激起对抗日英烈的崇敬,进一步激发爱国主义情感。  随后,我们又来到位于平房区的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本部遗址。工作人员向我们介绍,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 聚集日本医学界精英于1935年在平房地区筹建了细菌武器研究、试验和生产基地,以三千多名东北抗日志士、普通百姓、苏联等外国人的活人身体做试验,大量繁殖鼠疫、霍乱、伤寒、炭疽、赤痢等传染病菌,发动生物战屠杀、残害30余万人。1945年日本战败后,七三一部队遗逃前自行炸毁了全部建筑,销毁了所有罪证。我们听在耳,记在心,日本军国主义当年对中国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不能忘记,国耻勿忘,警钟长鸣。我们纷纷表示,将悲愤化为爱国之情,升华为报国之志、效国之力,让祖国更强大,防止历史悲剧重演。  入学教育的第三项内容是进行不忘阶级斗争、坚持无产阶级专政,防修反修的思想政治教育。我们以班级为单位组织学习1964年7月14日《人民日报》、《红旗》杂志发表的九评苏共中央的公开信,即“关于赫鲁晓夫的假共产主义及其在世界历史上的教训”。一至八评在高中的政治、时事课里学习过。我们围绕九评中关于“充当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接班人”的五项条件展开讨论,每个人先后表态发言。最后又围绕“阶级斗争、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是建设社会主义强大国家的三项伟大革命运动,是使共产党人免除官僚主义,避免修正主义和教条主义,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确实保证”等一系列论述,进行讨论和发言。  当时我体会,入学教育不仅深化对学校的认识,对同学的了解,而且增强了革命的使命感。
) e2 ]0 H9 A8 S1 q5 Y 3、6492-1班  我班代号6492-1,64年入学、9系、2专业、1班。还有一个2班。  1班有24名同学,来自福建、江西、江苏、山东、河北、北京、内蒙、辽宁、吉林、黑龙江十省市。与我同龄的有三位,其余的大一岁,个别的大两岁。有三位女生。我属于小弟的范畴。  24名同学一半来自农村,交通不方便,乘长途汽车,再转乘火车,跋山涉水,一路辛苦。只有5名同学是北京、沈阳、哈尔滨、长春市的。其余是小县城的。同学来自五湖四海,绝对是当地中学里品学兼优 的,我认为。  刚开始相处,最大的障碍是语言交流。闽、赣、苏、鲁籍近半数同学的普通话说得很费劲,我们北方同学听起来很费力,边听边猜。相处几年后,渐渐熟悉也听习惯了。但是,他们之间用地方话交谈,北方同学根本听不懂,一直到毕业,也未能入门。  1班绝大多数同学家境贫困,在校生活节俭,衣着特别朴素。系里经过申报、审核后,有21名同学享受助学金待遇。最高每月20.5元,最低10元。我享受15元那一档。当我写信告诉父母时,他们特别 高兴,回信嘱咐我:好好念书,不要辜负学校、国家的期望。当年,全家5口人依靠父亲51.5元月工资维持生活。我深深知道15元的含金量,更能体味到国家对我的关怀。当我工作几十年直到退休后,我心中没有忘记那15元助学金给予我的温暖和激励。我深深地爱着中国,虽然它有那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1班同学学习很努力,很刻苦,对自己要求严格。在阶梯教室上《高等数学》、《普通物理学 》等大课时,同学们争着坐在前几排。无论上大课还是上小课,同学们认真听课,仔细记笔记,一丝不苟地做作业。我担任《机械制图》课代表时(大一第一学期曾搞过年级的宣传栏,用宋体字、黑体字写过毛泽东主席的语录。课代表的帽子落在我头上。),发现不少同学画图慢,工程字书写不规范,图面不干净。我及时指出,介绍自己画图时的做法和体会。他们虚心接受,认真采纳,一遍又一遍地画和练,其执着的精神让我感动。  1班很多同学除学习外还有一技之长。北京张兄画油画、水粉画,搞泥雕塑,很有造诣 ;沈阳陈兄等几位小提琴拉得有滋有味;江西两位老俵笛子吹得很有韵味;吉林韩兄等三位同学口琴吹得潇洒,常合奏曲目;山东寿光崔兄仿毛体书法令人叫绝;福建施兄二胡拉得真叫好;哈尔滨艾姐民族舞跳得阿娜多姿,后来到校舞蹈队任职;我呢?班内组织联欢,三句半、对口词、小相声等节目的编写出自于我的手笔。不啰嗦了,俱往矣。  1班同学生活自理能力都很强,自己动手拆洗缝棉被、褥,三位女生经常主动登门帮忙。与她们相比,男生的针线活差得远了。  六年大学生活,我感到来自五湖四海的同学,不是兄弟姐妹胜似兄弟姐妹。无论下连队当兵、去北大荒农村搞社会主义教育运动,还是加固松花江江堤、到工厂实习,同学之间相互关心,相互照顾,相互理解,蔚然成风。即使在“文化大革命”派性严重、武斗最厉害期间,1班大部分同学甘当消遥派,不介入派性活动。  1970年7月,我们终于毕业了。在离开学校走向大江南北不同地域工作岗位之时,我们难舍难分,互相勉励,互相祝福,期望在新的事业上有进步。  一转眼,42年过去,我的脑海里常浮现1班学兄学姐们的音容笑貌,依旧那么清晰。
* N. w- c, N: ~; s; |7 B 8 z! ]. X7 C8 @* o5 A( L2 K: c1 B
  4、校园四“点”  1964年9月至1966年1月,是我在哈工大紧张、忙碌的学习阶段,已适应了严格的学校纪律和规范的教学秩序。三个学期,每周6天,我像表针一样匆忙地奔走在校园内的四个“点”,周而复始。四个“点"就是二宿舍、九系食堂 、机械教学楼和图书馆。  二宿舍是一幢“回”字型四层楼房,宏大,厚重。每层近百间宿舍。管理员办公室、理发室、浴室、开水锅炉房位于一层。每层有年级辅导员办公室、阅览室、洗手间、垃圾通道。一、八、九、十系五个年级两千多名男生 住宿在各层。楼中心是露天场地,供晾嗮衣物、被褥。每天早、晚准时响起学校规定起床、熄灯的电铃声。  春夏秋三季,早晨起床洗漱后,我们涌出二宿舍大门奔向东面体育场,跑步、作体操、练太极,打篮球、排球、羽毛球,一派生龙活虎的沸腾场面。一到冬季,体育场改为滑冰场,大雪覆盖,寒气逼人,我们关里(指山海关以南省市)的同学就不去晨练,睡懒觉了。  我们班有三个宿舍。课余时间里,大家聚在宿舍闲聊,讲述家乡的风貌、习俗、文化、方言、饮食、起居、土特产,都是不可多得的百科全书,能感受到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乐器爱好相同的就凑在一起交流心得,切磋技艺。每当北京张兄摆弄泥塑雕人头像时,我立刻上前观摩,看其操作,学其技巧,询问不解之处。张兄边动手边解惑,我收益颇多。每当节假日年级或班内组织文艺活动,我宿舍的几位围在一起,选择节目形式,讨论节目内容 ,各抒己见,争论不休。最终统一意见后,我开始执笔,一稿又一稿地编写、修改。节目表演完,不管掌声多少,我是乐在其中。  每逢佳节倍思亲。我们关内的十几位同学由于囊中羞涩,寒、暑假不能回家,尤其是春节,不能与亲人团聚,只好在宿舍内凑钱买些啤酒、肉肠、豆干,从食堂端回饺子,一起吃年夜饭,熬夜迎新春。我们举酒遥望西南方,祝父母健康快乐,儿子给你们拜年了。六年间,我在校过了五个春节,对亲人的思念只能铭记在心间。宿舍见证了我们的一片苦心和真情。  宿舍阅览室是我最喜欢去的地方。室内有《人民日报》、<黑龙江日报》、《哈工大报》等报刊,我喜欢看《参考消息》。当时,《参考消息》不公开发行,限县、团级干部阅读。《参考消息》直接刊载世界各国、港澳台通讯社和报纸的文章、消息,以及对华的评论、反应。通过这个“窗口”,我获悉有关国家、港澳台的政治、经济、军事、科技等信息,从中开阔眼界、增长知识、开发思维,要多方位、多角度分析问题。  九系食堂和其它系食堂一样大小,由于九系学生近千名,食堂大厅显得拥挤和狭窄。每天去吃饭,我们争先恐后。大厅八、九个窗口前排着长长的队伍。二十多位师傅从早到晚为饭菜忙碌着。  当时,国民经济刚有些好转,粮食供应凭粮证、粮票,品种有白面、大米、高粱米、玉米渣,后两种多,大米很少。蔬菜有洋白菜、西红柿、土豆,每周有肉、蛋、豆腐。每月伙食费标准15元。我基本吃得饱,感觉炒菜比家里的好。南方同学却不习惯,尤其是吃高粱米和玉米渣饭。  食堂管理员和师傅们为三餐费尽心血,征求意见,粗粮细做,巧妙配菜,改进食谱,终究不能把高粱米、玉米渣变成大米、白面。真是难为他们,应该感谢他们的辛劳和付出。  1968年以后,大米、白面供应多了,饭菜质量明显好转。  机械教学楼服务于一、八、九系的教学,地下一层是各专业的实验室,地上五层有大型阶梯教室和小教室。我们每天按照系里的授课日程表匆忙地往返于大小教室之间。我们在大一期间,学校按上级要求向全体师生传达两个文件:1964年2月13日的《毛泽东春节教育工作座谈会讲话》和1964年7月5日的《毛主席与毛远新谈话纪要》。通过两个文件的学习,我们领悟着毛泽东主席教育改革的话语:“阶级斗争是你们的一门主课”,“应该去农村搞‘四清’,去工厂搞‘五反’”,“你们的教学就是会灌,。。。。。。”,“反对注入式教学法。连资产阶级教育家在‘五四’时期早已提出来了,我们为什么不反?”,“现在的考试,用对待敌人的方法,搞突然袭击,出现一些怪题、偏题,整学生。这是一种考八股的方法,我不赞成,要完全改变。”,“不要把分数看重了,要把精力集中在培养训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上。”,“教改的关键是教员。”。  系里组织老师在教学方式和考试方法上进行改革的探索及尝试,如开卷考试,可以看书、讨论;改变讲师上课、助教答疑的两张皮的模式。教改处于摸索阶段。  图书馆是木结构、俄式建筑风格的楼房。白天,宽敞的大厅明窗净几 ,一排排桌椅坐满看书的同学,宁静而温馨。我一般下午没课时去图书馆,一是自习,复习学过的预习未学的;二是借阅图书,先后读过《红楼梦》、《静静的顿河》、《福尔摩斯探案集》等一批古今中外的名著;三是浏览《河北日报》,关心家乡的发展和变化。  虽然 在校园四个“点”中间往返 很单调,但感觉求学生涯是安定而快乐的,慢慢地度过了大一和大二。4 Z& j) @6 S% N9 H2 c- ]
5、蓝色的旧军棉服、
9 a3 \* y4 B) d7 |0 V% I7 C% ^  哈尔滨的冬天很有特点:一是时间长,从当年11月份直到第二年的3月份,冬季漫漫近半年;二是寒冷逼人,1月份平均气温摄氏零下15度至30度。刚入校时,同宿舍的黑龙江呼兰县王兄形容冷的程度说笑道:拉屎用锯锯,尿尿用棍敲。虽然此景未见着 ,但是倒水入地顷刻成冰,亲眼所见。松花江冰冻封江,冰层厚达1米,汽车从南岸驶过江面直至江心太阳岛,也曾亲眼看到。三是室内暖和。住屋墙壁厚达半米,窗户双层玻璃,保温好,暖气又热,室温20度以上,真是室内室外两重天。  哈工大从南方录取的学生较多,他们很畏惧哈尔滨的冬天,两地之间温度反差太大。就连来自河北的我,深感棉衣、棉裤不给力。  每年,学校免费发放一批旧的蓝色的军用棉衣、棉裤,从部队那里调剂来的 ,棉衣四个兜,不是陆军的。家庭经济状况差得、南方的同学经申报、系里同意后,按身材领取号码不同的棉衣、裤。1967年,我也申领过一条蓝色旧军棉裤,很厚,很暖和,布料挺结实。  每当大雪纷飞、寒风肆虐、覆盖大地、银装素裹之时,我们这些身着旧军棉服的同学在户外行走,无论是去食堂、去教学楼、去图书馆,还是回宿舍,不怕风、不畏寒,全身暖和,心中更是温暖,感激国家对我们无微不至地关怀。  每当星期日,我们这些身着旧军棉服的同学漫步在有“东方小巴黎”、“东方莫斯科”美称的哈尔滨大街、商店时,相对于高楼、大厦、欧式风格的建筑,相对于衣着鲜亮、时尚的哈尔滨市民,我们的旧军棉服确实太土了 ,与周围的反差太大了。但是,我们心中没有一丝自卑感,更多的是自豪、自信和自强。  哈尔滨是国家重要的工业基地,有全国闻名的电机厂、锅炉厂、汽轮机厂和十大兵工厂。班里哈尔滨市的艾学姐曾多次说过,哈工大往届毕业生很受哈尔滨工厂企业的欢迎,许多毕业生是工厂里的技术骨干。我对此话深信不疑。哈工大学生的学识、品德、能力是蓝色旧军棉服所掩盖不了的。  蓝色的旧军棉服虽然旧、不入时,但能御寒、能激励我们,它陪着我们度过一年又一年的寒冬腊月。 $ x( o3 y0 w: N$ T/ S3 C6 V
6、“龙脊”上的大直街  哈工大主楼前是一条东北至西南方向的宽阔马路。这条位于南岗区(地势高,据传说是“龙脊”)的交通干道叫大直街。大学期间,我曾在大直街上散步、购物、淘宝、游览观景、庆祝游行,“文化大革命”中奔走于大学间串连、看大字报、围观辩论,目睹派性组织示威及武斗。太多的往事在脑海里幕幕重现。  大直街上的秋林公司是我经常光顾的大型零售商店,由俄国人于1900年创建,环绕大直街、奋斗路、阿什河街长达百余米的两层楼房,先后由沙俄资本家、英国汇丰银行、日本商人、前苏联政府经营,1953年10月有偿转交我国。秋林公司在哈尔滨知名度很高,经营面包、糖果、点心、葡萄酒、伏特加酒、服装、百货等中高档商品。随着熙熙攘攘的顾客人流进入秋林公司,我很少买东西,更多的时间是“逛”:浏览琳琅满目的各类商品,欣赏身着时尚的统一职业装、高挑而靓丽的女售货员的微笑和娴熟的动作,观赏设计、布置别具特色的橱窗艺术。  哈工大南边、大直街两侧有一大片平房民居。临街有门面装潢简单的土产、五金、副食、百货等各类商店,经营价格较便宜的中低挡商品。我们是这些商店的常客,经常与当地居民在商店选购实惠的必需品。售货员对我们很热情,不忙时与我们聊几句,询问在异乡求学饮食起居能适应吗。从她们的言行中表现出对工作的敬业,对安定生活的满足,对大学生的向往和羡慕。  大直街东端的文化公园是我节假日常去淘宝的地方。我和同学们喜欢攒半导体收音机,要选购许多二极管、三极管、电阻、电容等无线电元器件,文化公园是首选。文化公园内汇集哈尔滨几十家工业企业处理积压商品的门市部,商品种类多,价格又便宜。我们淌佯在各个门市部之间,寻物问价,淘取自己满意的元器件,实现少花钱而又能攒成收音机的目的。  文化公园距哈工大约5公里,我们都是步行往返。有一次,初夏时分,返校时刮起挺大的西南风,步行阻力大,肯定累,不得已我登上通往哈工大方向的有轨电车。这是我头一次乘车体验,也是最后一次。电车内人不多,车速不太快,有些微晃。“咣当咣当”的车轮撞击铁轨的声响仿佛诉说“快到了,快到了”。  大直街与红军街相交的中心广场上有一座俄罗斯风格、庄重、典雅的木结构东正教教堂。我们去秋林公司、文化公园都经过教堂,并且驻足观赏。哈尔滨人称教堂为喇嘛台,俄国人称圣。尼古拉教堂。教堂由俄国人于1900年12月建成,是教堂中的精品,是哈尔滨全城的标志性建筑。教堂平面为南北向希腊十字式,集中对称分布。主体部分酷似一座东西走向的帐篷。其上方高竖起一座不等边六角形尖楼,楼顶有洋葱头型装饰物,上面为十字架。它北面有连为一体的钟楼,楼顶与主体均为相平行的帐篷型,上面也有三个圆头型装饰物,其上各有一支十字架。教堂东面明显凸出部分为圣坛,西面为主入口,南北两侧有次入口。教堂规模宏伟,造型优美,建筑精巧,富丽堂皇。我们被俄罗斯的建筑艺术、宗教文化所震撼,观为叹之,流连忘返。可惜的是,1966年8月23日,“文化大革命”初期,大批红卫兵以扫“四旧”为名,涌入教堂,以连续作战的精神,一天功夫拆毁遗尽。功哉,罪哉,后人去评说吧。  教堂附近,还有不少俄罗斯、欧洲风格的建筑物相互衬映,让我们在散步中饱享眼福,如黑龙江省博物馆原来是建于1906年的哈尔滨莫斯科商场,国际饭店原是新哈尔滨旅馆,哈尔滨铁路局过去是中东铁路管理局大楼,哈尔滨铁路局文化宫曾是苏俄修建的中东铁路俱乐部。而大直街中段两侧的花园街、夹树街、民益街上掩映在榆树丛中的俄罗斯庭院式高级住宅和单元式员工住宅别有一番景致。  大直街是哈尔滨庆祝游行活动的必经线路。1964年哈尔滨组织盛大的庆祝建国15周年游行活动,哈工大担任几百人参加的游行前导队,我们班有幸参与。十几天的紧张训练后,我们整齐地通过大会主席台以及行走在两旁站满群众的大直街时,心中激动之情难以形容。  1968年“文化大革命”期间,每当毛泽东主席发表最新指示后,学校都要组织我们在大直街上游行庆祝。锣鼓喧天,口号声震天响,群情振奋,大字红标语处处可见,那场景是何等的疯狂,何等的崇拜,一直延续到1969年中国共产党召开“九大”。  大直街及附近集中着哈尔滨14所大学中的8所,东端有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现哈尔滨工程大学),中段有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现哈工大建筑学院)和?哈工大(主校区),西端和兴路上有哈尔滨师范学院(现哈尔滨师范大学)和东北林学院(现东北林业大学),学府路上有黑龙江大学、哈尔滨电工学院(现哈尔滨理工大学)和哈尔滨医科大学。  “文化大革命”之前,八所院校间仅老乡同学走访往来。“文革”之后各学校同学间互相串连,观看大字报、辩论会、批斗会,往来频繁。我与同学去哈建工、哈师院、东北林学院串连多一些,离得近。哈军工高干之弟多(如毛泽东的侄子毛远新、林彪的女儿林晓霖),与北京上层联系渠道也广,其群众组织在黑龙江、哈尔滨的"文化大革命”运动中发挥了独特的作用。哈军工、哈工大、黑龙江大学、哈师院的群众组织主导着“文革”运动的走势和发展。  1967年大直街上发生了一系列惊心动魄的事件。1月份哈军工、哈工大、黑大、哈师院等群众组织联合成立总部,之后接管媒体、公安、省委等权利,于31日宣布成立“黑龙江省红色造反者委员会”。2月2日《人民日报》发表“东北的新曙光”社论,支持黑龙江省从走资派手中夺权胜利。期间,哈工大群众组织部分领导人对临时权利机构“红革会”的成立有质疑并提出不同看法。“红革会”中领导干部代表、原省委书记潘某和赵某认定为否定红色政权,随即进行反击和打压:定性了“哈工大1.31反革命事件”,开会批斗哈工大群众组织异议领导人并逮捕入狱,宣布为“右派组织”、“予以解散”,发动全市群众组织到哈工大示威游行。  其后,哈市所有群众组织分裂为两派:捍卫三结合联合总指挥部(捍联总)和炮轰派(以炮打赵某某为标志的群众组织)。我和班内大部分同学不介入两派争斗,名为散兵,又叫逍遥派,实际上同情炮轰派。  3月份,中央批复同意潘某任黑龙江省革委会主任,他挑动两派群众组织内斗,又打压炮轰派,策划、指挥、发动了对炮轰派的武斗,随之武斗逐步升级。6月对哈军工、哈建工炮轰派的武斗,双方很多人受伤。武斗之前,我与老乡同学去哈建工找老乡。主楼内到处是桌椅构筑的防御工事,头戴安全帽、手持木棒的学生戒备森严。8月初,大直街上哈尔滨第一机器制造厂(生产坦克的兵工厂)的炮轰派开着坦克游行,巧遇“捍联总”的意大利菲亚特大卡车改装的宣传车,坦克冲向宣传车狂追,宣传车慌不择路急忙逃窜。这一幕看在眼里,滋味难辨。8月底,“捍联总”在哈一机、哈市港务局挑起武斗,双方动用坦克、装甲车、手持机枪、步枪、手榴弹,十几人死亡,几十人受伤。9月6日,周恩来总理接见黑龙江捍、炮双方代表,达成制止武斗的九条协议。9月中旬,“捍联总”组织几百人头戴安全帽、身穿统一服装、手持木棍棒的武斗组织在哈工大校园内示威游行,口喊:“文攻武卫”,“炮轰派不投降,就叫它灭亡”。10月初,“捍联总”发动对哈师院炮轰派的武装夺权,数人死亡,多人受伤。  11月24日,周总理接见黑龙江省炮轰派代表时一再强调,你们两派群众都是革命造反派,两个组织(捍、炮)都是造反派组织。12月7日,潘某向中央、中央文革提出书面检查,承认在处理两派革命群众组织工作上犯了错误。1971年8月,中央决定撤销潘某省革委会主任职务。  1967年发生在大直街、哈工大校园内的腥风血雨、武斗相残,我不理解,我困惑,我更多的是深思,同时我也初识“政治家的权术和手段。
7 J8 N- l4 v, v3 ~( i& n% {4 S 7、班级里的“理发师”、  我在的6492-1班有两位叫“理发师”称谓的学兄,一位是沈阳市的周兄,另一位是山东肥城农村的 刘兄。其称谓从大一开始,一直保持到毕业离校。  我们住的二宿舍一楼有一间挺不错的理发室,几位男女理发师忙碌的很。我班一位来自农村的同学想理发,曾光顾过理发室,排号等候的同学挺多,几角钱的理发价格让他舍不得。于是,他向班生活委员 、山东肥城的刘兄提议:大家凑钱买一套理发工具,同学间学习理发,相互帮忙。三个宿舍的同学纷纷支持。  谁担当理发师?沈阳市的周兄主动请缨,自荐自己,在中学时曾学习过,帮同学理过发。他谦虚地告诉大家,理发技术一般,保证让头发能短,出门上街问题不大。生活委员刘兄马上跟进,声明拜周兄为师,甘当徒儿。在阵阵说笑声中和掌声中,理发师名正言顺走马上任了。  周兄一出手,果然不一般,几个同学理完发,焕然一新,英俊几分。大家纷纷给予好评。他结合理发过程认真地给刘委员讲解如何使用推子、剪子和梳子,如何注意发型和头型的协调。嘿,听起来还真有师傅的意思。  刘委员要实习,要亲自动手理一个。谁作第一个呢?我自告奋勇,愿作刘委员的试验“头”。当时是冬季,我说,刘兄大胆地理吧,头发短了就行,理不好不要紧,帽子一盖,什么也看不见。随后,又有几位同学愿作试验者。我们的言语鼓舞着刘委员,在周师傅的指点下,他勇敢地跨出争取理发师职位的第一步。认真、细心、好学,是刘委员的特长。半个月后,理发技术大有长进,自信、微笑开始绽露在他的脸上。同学们祝贺他当生活委员有了真功夫,选他选对了。  三个宿舍中,我在的宿舍没有理发师,理发的话要去其它宿舍找刘兄或周兄。宿舍的学习委员赵兄看在眼里,心有所动。大二下半学期,他主动向周兄提出拜师学艺。周兄欣然接受。周兄每次为同学理发时,赵委员不离左右,问长问短,虚心请教。半个月后,赵委员要实习了。我又作他的试验“头”,让他迈出理发的第一步。  一次班会结束时,班长向大家宣布理发师命名结果:周兄为理发师,刘委员为助理理发师,赵委员为实习理发师。在欢呼声中,我们祝贺三人喜获殊荣 。他们三人的资格是我们心目中认可的。  赵委员的理发技术渐渐熟练起来,但有一个特点就是太认真,速度慢。为此,他挺着急。我对他说,赵兄,慢功出细活吆,我喜欢你的慢功,喜欢听推子在耳后剪断头发发出的声音。赵委员感谢我们的理解,他幽默地说,我就多实习几年吧。  一套理发工具,三位理发师,21名同学,一起度过了六个春夏秋冬。我退休多年,每当对着镜子梳整那斑白的头发时,常想起大学时期班里三位默默奉献的理发师,不仅仅节省我们口袋里的钱,更多的是培养节俭、朴素的作风和增添相互间关爱、助人的情谊。我祝愿三位学兄晚年幸福、健康。 0 `; K! `# G/ t1 L% ~) j
 8、去38军军训、  1965年暑假,哈工大按国防科委的要求和安排,组织我们64届学生去中国人民解放军沈阳部队38军军训。  7月8日,我们乘火车在辽吉线梅河口东35公里的龙山小车站下车,由部队派专人接至38军113师337团驻地。我班男生被分配到3营机3连,我与一名学兄去了1排重机枪3班。  当时,大学生下连队为首例,是新鲜事。由于军训任务来得急,我们没有军装穿,着便服,在绿色军营中竟成了一道独特风景。  军训开始,首先是军史、光荣传统教育和队列训练。38军前身是东北野战军第一纵队,以中国工农红军为骨干发展起来的部队。抗日战争 中参加大小战斗700多次。解放战争中从黑龙江省松花江一直打到西南中越边境的红河桥头,进行主要战斗170多次。在平津战役中,38军担任主攻天津的任务,最先突破天津城防并攻占金汤桥,歼国民党军2.7万余人,活捉国民党军天津城防司令陈长捷等5名将官。1950年10月,编为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8军跨过鸭绿江,抗美援朝,先后参加第一、二、三、四次战役和阵地反击战。在第二次战役中,成功穿插,表现突出,为扭转朝鲜战局做出了重大贡献。彭德怀司令员亲拟电报予以嘉奖,在电报末尾写了“中国人民志愿军万岁。”、“第38军万岁。”。之后“万岁军”成了38军的专属称谓。著名作家魏巍当时随38军采访,以第二次战役的英雄事迹写出《谁是最可爱的人》的战地通讯。该文是中学语文的经典文章。我们曾学习过,为英雄激动过,为英雄落泪,为英雄骄傲。我们在38军军训,这段经历终 生难忘。  队列训练很轻松地过去了,连长很惊讶,因为我们参加过哈尔滨1964年国庆游行前导队的训练,有了一定基础。  在全团欢迎我们军训的露天电影晚会开始前,各连队之间展开歌曲比赛,军旅歌曲“人民军队忠于党”、“打靶归来”、“我是一个兵”、“说打就打”、“38军军歌”等此起彼伏,那气势,那声音,那旋律,给我们一种强烈的震撼。特别是那军歌中唱道:“钢铁的部队,钢铁的英雄,钢铁的意志,钢铁的心,。。。。。。我们越打越硬,越战越强;跟着英明的毛主席,嘿,勇猛地向前进。”激昂的歌声久久地盘旋、回荡在上空。  我们和战士们朝夕相处,一起学习、操练、唱歌、谈心,一起整理内务,遮住眼睛练习打捆背包,一起结对子,“一帮一,一对红”,一起在营区散步,两人并行,三人列队。战士们那种立如松、坐如钟、行如风的举止和雷厉风行、文明礼貌的作风渐渐融入自己的言行之中。  一次,山东籍的班长同我谈心,倾述入伍几年的体会:连队的战友来自四川、山东、河南和黑龙江,文化不是很高,农村的多。四川籍的能吃苦,河南籍的憨厚、质朴,黑龙江的懒散,我们山东的讲义气、豪爽,我们来自五湖四海一个共同目标走进解放军这所大学校,一帮一,一对红,学政治、学军事、学文化,克服不足,培养好作风,个个都是好战士,个个都是好兄弟。养兵千日,用兵一时,我们随时听从党和国家的召唤,一声令下马上出发。班长的肺腑之言让我很感动,解放军的战士是多么了不起。  按部队的计划,全团开始三天的野营拉练和十天的游泳训练。经过简短动员和物质准备后,我们以连为单位开始出发了。机3连全付武装沿着营部指定的行军标记向东行进。我在的一排有三个重机枪班。每个班按班长、驭手、正副射手、弹药手、战士、副班长的顺序列队前进。驭手牵着马,马背上驮着拆解开的53式重机枪(枪身、防盾钢板、两个轮子的枪架,重40公斤)、弹药箱、饲料。我肩跨着8斤重的米袋(不知是大米还是高粱米)和副班长轮换扛着一件铁皮子弹箱。副班长告诉我,当时53式重机枪是远距离射击精度较好、火力持续性较长、杀伤力较大的武器。新兵怕炮,老兵怕机枪,这是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中前辈们用鲜血换来的经验。  第一天连队步行70里。到了宿营地,三分之一的战士脚上起了泡。晚饭后,连队卫生员忙碌在各班、排之间,为热水烫过脚的战友们穿刺脚泡,涂药消炎。我穿着双旧胶鞋,宽松,脚后跟也有俩个小泡,不厉害。晚上躺在东北农村的土炕上,我的腿脚感觉阵阵酸痛和劳累,环顾左右战友,有的已入梦乡。我自信,能同战友一样闯过这一关。  第二天,我们又步行70里,又有三分之一的战士脚起泡。中午,我米袋的米被拿去蒸饭,是高粱米,口感比黑龙江的强,吃的也多。  第三天中午正在行走中,一位身材魁梧、雄纠纠气昂昂的军人带着身背无线步话机的一队战士匆匆超过我们。我问副班长是何人,答复是三营营长和营直属通讯排。三营辖三个步兵连、一个迫击炮连、一个机枪连和通讯排,战斗力很强。距目的地还有一公里,能看到屯子外高高飘扬的红旗。不知谁喊了一声,冲啊。我们身上的劳累、疲倦不翼而飞,一个个你搀我、我扶他扑向那红旗招展处。红旗下,我们兴奋,欢跳,拥抱。。。。。。  短暂休整后,开始游泳训练。教练先在岸上讲解蛙泳的基本动作、呼吸气要求、入水前准备、水中紧急救护等知识,并跟着他的动作反复练习。然后在河中浅水区训练。几天后,我们都能按蛙泳的要求向前运动十几米。剩余时间里,我们在河中往返训练持续耐久力。  有一天,营长参加机3连的游泳训练。他后背上有一条30多公分长、2公分深的伤痕,格外醒目。休息时,他回答我们有关伤痕的提问 。他入伍不久就参加解放天津的战役。枪林弹雨中,他与战友冲向天津外围张八坟的敌军地堡群。当他把一束手榴弹抛向一个地堡后,爆炸声中 ,后背灼烫,一股压力下倒地。苏醒时他已在战地医院。他诙谐地笑道,伤痕是我的护身符,我背着它南征北战,1953年又从朝鲜战场回来。当兵就是保家卫国。我们不由自主地为营长鼓掌,感谢他的革命精神教育。  游泳训练驻地是汉族、朝鲜族百姓混居的屯子,远处有水稻,近处是高粱和玉米,树很多,一片葱绿。这里是我头一次夜间站岗值勤的地方,记忆犹新。一天晚上12点以前,班长叫醒我,给我一支56式半自动步枪和装有5颗子弹的弹夹,让去连部院里值勤站岗,简单吩咐几句注意事项和口令。我轮换回值勤的战友,背枪靠立在院里一棵大树下。院子没有围墙,月光洒满大地,四周一片寂静,屋门口两旁摆放着套着枪衣的轻、重机枪。和平时代,阶级斗争的弦还要崩紧,大意不得。我瞪大眼睛,警惕地四处观察,竖起耳朵,细心分辨着远处的轻微声响。树叶、草丛、庄稼纹丝不动,偶尔有夏虫爬行的窸窣之声,几声猫头鹰瘆人的叫声让人心颤。看着皎洁的月亮,我想起祖国东西南北的边境线上,多少战友同我一样保卫着祖国的安全;我想起家中父母已入梦乡,是否梦见远方儿子在月色下持枪站岗。月亮渐渐西移,时间悄悄流逝,我警戒着,注视着四周,等待战友换岗。  游泳训练结束,乘车返回营房驻地。连队召开军人大会,总结野营拉练和游泳训练。这次军人大会给我很大震动,在学校学习以及工作几十年后,也未曾见过这般情景。军人大会,一是广开言路,连队除连长、指导员外,不管干部或战士,人人争先恐后相继发言,直抒己见。二是发言精练,没有官话、套话、虚话、客气话,三言两语,句句围绕主题。三是连、排、班长剖析自己思想、认识一针见血,不推诿,不怕丑,说心里话,听者心服口服。当时最讲究“灵魂深处闹革命”,此情此景绝对是真实写照。这是一堂生动的思想政治课,可惜离开部队后再没有见过。  8月21日,我们学生结束军训要返回学校。在绿色军营我们与相处45天的战友一一话别。他们欣赏我们军训中表现,没有预料中的“骄”、“娇”二气。而我们从战士身上学到了中国军人“爱国、勇敢、坚强、吃苦、团结、服从”的基本素质修养。
# b9 F( V3 e6 W* q9、大列巴与大头鞋、  “列巴”是俄语“面包”的译音。大列巴就是中文和俄语组合成的大面包的称谓。在哈尔滨,大列巴知名度最高。其一,大列巴历史悠久 。从1900年俄国人创建秋林公司开业以来,前店后厂制做面包延续至今60余年;其二,大列巴口感独特。不仅仅俄国人喜欢,哈尔滨百姓、家庭也逐渐喜欢吃它。其三,大列巴冬季保鲜期长。大列巴个头大,一般直径26厘米,厚20厘米。由于特别的制做技术,冬季里存放一个月不会变质,不影响口感。其四,大列巴价格适宜,消费群体面广人多。  大列巴与我有一段故事,那是在1964---1965的大一第一学期。  1964年,我国国民经济度过三年自然灾害后,刚刚有些起色和好转。但粮食供应不仅要凭粮证、粮票,而且供应的品种也差。供应我们学校的粮食中,高粱米、玉米碴占一半。食堂午餐经常是蒸的高粱米饭、玉米碴饭。黑龙江产的高粱米,口感涩,无油性,我好歹是拿它来填饱肚子。我宿舍的两位江西老俵吃大米的嘴,乍一吃高粱米,真是不习惯,不吃不行,少吃又饿得慌,左右为难。  有一天,我与哈尔滨的学姐谈起江南同学吃高粱米不习惯的事情。她凝思片刻,推荐说,买个哈尔滨大列巴尝尝,作补餐,价格不贵,要的地方粮票也不多。接着,她把有关大列巴的情况简单地介绍与我。随后,我又转述给两位老俵兄。  老俵兄听得心动,马上付诸行动。一个周日上午,两位兴冲冲地捧着一个大列巴回到宿舍。我们关里的同学围拢过去,一起观看和品尝。大列巴外观黄橙色,外焦内软,挺喧腾,在口中咀嚼有甜中带酸的味道,比高粱米饭强多了。我与老乡王兄仿效老俵的做法,也上街捧回一个大列巴,一分为二,作为补餐佳品。于是,大列巴进入我们的宿舍,在品尝俄国人饮食文化的同时,度过了对高粱米饭的不适应期。  1966年以后,食堂主食中高粱米饭较以前少些,大列巴也渐行渐远,离开我们的嘴,走出我们的视野。  大头鞋,这是东北人、尤其哈尔滨人冬天喜欢穿的园头高靴,鞋底是厚橡胶压制的,防滑,耐磨,反绒牛皮鞋面,军绿帆布靴腰,靴内有羊毛,虎头虎脑,又笨又重。就是这种大头鞋陪我一起度过5个寒冬,温暖着我的双脚,走出大学校门。  1964---1965年度的冬季是我大学时期的第一个冬天,那真是冷啊。10月末的第一场雪飘飘洒落大地后,慢慢成冰,随着一场一场的雪覆盖,越积越厚。马路上积雪虽然能清除,但路面滑。我们在覆盖着积雪的人行道上行走,虽然不滑,但棉鞋却粘满积雪。  我的棉鞋非常不给力。母亲千针万线缝做的布底棉鞋,在河北老家过冬绝对暖和,可在哈尔滨的第一冬却遇到新问题。一是,1公分厚的布鞋底易粘雪,行走打滑,回宿舍雪融化渗湿鞋底,必须在暖气旁烘干。二是布鞋帮,特别是鞋前面粘雪,融化渗入棉花内,干后棉花板结变硬,保暖性变差。虽然在棉鞋内加厚毡垫,穿厚袜子,在室外行走仍然不御寒,常常一路小跑,脚没有冻伤,脚指头却痒痒。好歹熬过冬天,迎来了1965年的春夏。  秋天一到,我着手寻找布棉鞋的替代品。大头鞋就在这时进入我的视野,引起我的关注。我跑了许多卖大头鞋的大大小小商店,一遍遍地拿起大头鞋左看右看,里摸外摸,试穿,很喜欢。大头鞋不便宜,远远超过我的购买能力。每个月,我的零花钱控制在5元内,一般情况下不跟家里父母张口要,家里经济条件很不宽裕。  大头鞋想买,银子少,我左右为难。突然间,我思路一转:新的买不了,能不能买二手的。于是一到周日,我就到各个土产商店、物资回收商店转悠,寻宝。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在一家规模颇大的物资回收商店发现一批二手大头鞋。这批大头鞋七成新,原橡胶底有磨损,已钉上一付厚轮胎鞋底,每双8元钱。我试穿后,感觉不错。最终咬了咬牙,下决心买了。回到宿舍,南方的学兄们围观、评论、试穿大头鞋,都认为物有所值。江西老俵兄马上跟风买了两双。  5年的寒冬,我穿着大头鞋抵御寒风冰雪,虽然穿着笨重,脚下感受春天般的温暖。尤其在1966年2月去北纬48度的嫩江平原讷河县搞社会主义教育运动,踏着尺余厚的积雪,行走25里地,耗时近4个小时,从公社到大队进屯入驻,大头鞋经受了冰天雪地的考验。这双不是新的大头鞋,结实,实惠,为我立下汗马功劳。1970年7月,我毕业分配到河北离开哈工大之前,我用旧报纸包好明显旧损的大头鞋,悄悄地放在宿舍外面垃圾箱旁。$ d8 ^9 T* j/ a0 x
10、自己组装收音机、  收音机,我从小时候就喜欢。1958年上初中,看到同学家中的“电匣子”(老百姓对用交流电的电子管收音机的俗称),我常常是盯着它看不够,听着从里面传出来的戏曲、歌声,更是走不动,不愿离开。当时,家中贫寒,我对收音机的钟情只能深深地埋在心里。  1964年,我考上哈工大,对收音机喜欢的程度有增无减。那时晶体管收音机已面世多年,其产量逐渐接近电子管收音机,但价格很贵,一般普通家庭还是买不起。穷学生的我根本没有买的奢望,自己攒钱买零件组装收音机的念头却蠢蠢欲动。我大胆做了个组装收音机的规划,首先自学收音机的有关知识,二是了解、掌握哈尔滨卖收音机零件的地方、种类、价格,三是每月从5元零花钱中提取1元作为专项基金,四是从最简单的收音机机型做起,一步步往前走,五是联合班内志同道合同学组成互助组,互通有无。就这样,利用假节日的时间,我埋头干上组装收音机的小事业,五个年头的时间,组装了五台不同种类机型的收音机 。  第一台是矿石收音机,是业余爱好者普及型无 电源最简单的收音机,只有耳机和可调拨触针的矿石(含有锗的检波器)。一个周日,与同学步行5公里赶到哈尔滨文化公园,公园内有几十家处理积压物资的哈尔滨国有企业的门市部。一家一家寻物问价,终于用5角钱买了一付话务员戴的简易耳机和触针调拨式锗矿石。回到宿舍不顾劳累,按线路图用导线连接。晚饭后,躺在床上,头戴耳机,屏住呼吸,用手小心翼翼地拨动触针,监听着耳机中的声响。那一刻,时间仿佛凝滞,我全神贯注,仔细聆听。终于,耳机中传出音乐声。顿时,兴奋、喜悦、陶醉,一起涌上心头,成功了。当晚,我一直听到播音员说再见,摘下耳机,心满意足地进入梦乡。矿石机简单且丑陋,后来买了一只二极管换下矿石,信号更稳定,仅能收听黑龙江人民广播电台的信号。它伴我到1965年的夏天。  从1965年夏天开始,我筹备组装单管晶体管收音机拟取代矿石机。选好机型与线路图,三极管、二极管、磁棒、电阻、电容等元、器件只有十个。我又开始往返于学校和文化公园之间,坚持少花钱办成事的基本原则,选购齐零件。然后自制电烙铁,线路板,电池夹,以及机外壳。动手又动脑,同学之间互相学习,交流,借鉴,不到一周时间,烟盒般大小的单管机装配、调试成功,能收中央、省、市好几个电台的信号。那一刻,我喜悦心情难以言表,只是默默包起矿石机放进抽屉,自言自语道:伙计,你该休息了。  单管机用耳机听,携带方便,结构简单,我不满足。之后,我又筹备组装四管晶体管收音机,依然轻车熟路选机型、购件、装配、调试、做机外壳。1966年1月春节之前,四管机诞生了,能接受十几个电台的信号。此时,我心境淡定多了,已拥有两台收音机。1966年11月至1967年1月“文化大革命”中,我与同学从哈尔滨步行串连到北京,四管机伴我走过4省2市,行程1300公里,沿途收听电台节目,经受实地考验。1967年2月春节期间,我串连途经家乡沧州,离开家乡两年半,全家团聚乐融融。我把收音机留给父母,他们更是高兴,捧着儿子亲手组装的收音机,听着里面传来的歌声、戏曲,笑容久久地在脸上绽放。当年,家里墙上挂着一只纸喇叭,市广播站统一安装的有线广播,每日早晚播放新闻。四管机的功能远远超过纸喇叭。  1967年至1968年春,“文化大革命”中的哈工大一片混乱,两派群众组织严重对立,文攻武卫,武斗升级。我和班里许多逍遥派不参加两派活动,不介入武斗,在宿舍里忙着两项工作,一是搜集资料用蜡纸刻印两本指南:晶体管收音机、电子管收音机组装、调试、维修指南;二是筹备组装超外差6管晶体管收音机。有前两次组装的经验,虽然元、器件较多,但装配进度不慢 ,在调试阶段由于没有专门仪器,三个中周(中频变压器)的调试成了难中之难。我们靠耳朵听,一遍又一遍地重复着调,趴在桌子上一呆就是半天。有时候调累了,我们相互间念毛主席语录鼓励,如“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我们的同志在困难的时候,要看到成绩,要看到光明,要提高我们的勇气”。一阵说笑过后,我们一边总结、分析,一边又开始调试。当我认为调试较为理想后,捧着收音机,躺在床上聆听音乐节目时,方感觉腰部丝丝酸痛,6管机的成功真不容易啊。  1969年国内晶体管收音机 产量大增,而电子管收音机需求却大幅下滑。文化公园内电子管收音机的元、器件清仓甩卖。我与同学趁机检回6A2、6K4、6N2、6P1、6Z4电子管、中周、线圈、波段开关、电阻、电容、喇叭等一批零件。又跑到校实习工厂、校外废品收购站弄来铁板、变压器矽钢芯片,又借来手摇钻、钢锯、园锉,买来铜漆包线自绕变压器线包,宿舍里成了小作坊,一片繁忙景象。当时,我们大部分时间挖防空洞,剩余时间就组装收音机。电子管收音机组装、调试比较容易,我自己设计、制做台式机箱,外观效果还不错。这台收音机一直陪伴着我,1990年才送给一位农村的朋友。  如今电视机、宽带网络广泛普及,,我对收音机仍然情有独钟。孩子们先后给我买过集成电路全波段收音机、数字调谐全波段收音机。每天散步时,我拿着收音机收听中央台“中国之声”的 节目,很是惬意。看着手中那超小、超薄、迷你机型和闪烁的数字,不由想起几十年前组装收音机的情景和辛劳。收音机的变化展示着社会、科技的发展与进步。
4 c8 ^* P  S/ V8 c0 I2 X' g11、 俱乐部和体育馆  在哈工大校园的南面,有一条马路,西侧并列着两座园拱顶形的建筑物,很像内蒙古草原牧民的帐篷。从外面看,似乎不大,很一般,很普通,但是进到里面,宏大且宽敞。一座是学校的俱乐部,另一座是学校的体育馆。我在大学期间,特别是1967年之前,经常进出这两个地方,其间发生的一些故事值得回味。  俱乐部里主要有两个部分,一是拥有几千多个座位的剧场,可以演戏剧、舞蹈以及其它文艺节目,可以放映电影,也可以召开大型会议,音响效果挺好。另一个是电视放映厅,有100平方米左右,厅的一个角落竖立着橱柜,里面放着14吋电子管黑白电视机。电视机后面有线缆连接室外高高的天线。电视机前面摆放着几十把木椅子。  每逢周六、周日,剧场放映电影,售票入场,人流如潮。电影多是哈尔滨市其它电影院同期上映的影片。票价虽然几角钱,我却一次也没有买票进去过。我的零花钱一分一分地节省着,几角钱的开销都要算计着花。  每年的元旦、五一、十一等节日,哈工大文工团在剧场举办文艺演出活动,入场劵分发到各系和班级,我有幸几次亲临剧场观看。哈工大文工团下设舞蹈队、乐队、曲艺队、合唱队等不同专业的团体,可谓人才济济,有文艺艺术天赋的学生真不少,那水平真叫棒,我佩服至极。我们9系高年级一位李学兄在手风琴独奏中经常获得雷鸣般的掌声,他用俄语演唱的前苏联歌曲更是获得满堂彩。在剧场舞台上,我欣赏品味着舞蹈、乐器(民族的和西洋的)演奏、曲艺(相声、快板书、数来宝、山东快书、对口词、评弾等)、独唱、小话剧、京剧等不同形式的表演,愉悦之感悠然升起,不仅仅是艺术享受,而且极大地丰富了大学的业余生活,给大家带来欢乐。  哈工大召开全校师生员工大会,主会场设在俱乐部剧场,我们有时在教室的分会场收听,有时去主会场。当时,每个学期都有几次大会。如,1964年初冬,学校传达毛泽东同志关于教育工作以及与毛远新谈话纪要;全校性的毛主席著作学习经验交流会;1965年宣布原副校长高铁升任校长兼党委书记的大会,原李昌校长已于1964年底赴北京任中国对外文化联络委员会党组书记、北京第二外国语大学校长。这里对高铁校长多说几句。高铁是1950年3月由东北人民政府调至哈工大的,任副校长14年之久。他曾长期在部队从事政治工作,把八路军359旅政治工作的优良传统带到学校。任校长后,他积极抓教育改革,业务教学要求少而精,组织制定教改方案。方案中38门课程合并成20门,总学时由4800学时减至2294学时,专业课由9门减至3-4门,学时由900学时减至300学时。可惜的是,教改方案出台不久,“文化大革命”开始,教育改革搁浅。可喜的是,“复课闹革命”时期,我们系二专业的老师们实践了这种改革,我感觉受益多多,毕业后在工厂9年的工作中得到验证。1966年度里,俱乐部剧场里更多的是揪斗校领导的批判大会,仅仅二年时间,李昌校长被揪回哈工大,弯着腰躬立在剧场舞台下,被红卫兵组织批判。期间,高铁及其它校领导先后在剧场被批斗。高铁校长修长的身躯,冷峻的表情,微微低垂的头,任凭批斗者指责、逼问,一言不发。几十年过去,当时的情景记忆犹新,在从上而至的汹涌浩劫面前,弱者只有无奈。1968年以后,哈工大主楼后面的大礼堂启用,俱乐部剧场的活动就少了。  俱乐部的电视放映厅是我经常光顾的地方。入学不久,我知道放映厅每逢周6、周日晚对学生开放,去过几次后兴趣大增,吸引我流连忘返。一是对电子管黑白电视机甚感兴趣。当时那个年代,所谓家庭富有让人羡慕的标志,其中有“三转一响”之说,即手表、自行车、缝纫机和收音机。购买“三转一响”不仅要有钱,有的还需要有票(购物劵)。我对收音机感兴趣,因为它能发声,传出话语、音乐、歌声、戏曲等音频信号。而对黑白电视机甚感兴趣,好奇,则是电视机通过荧屏图像和伴音,及时准确形象地展现社会生活、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等方方面面的信息,是极具娱乐性的新型电器产品。当时,黑白电视机技术处于起步阶段,电视机元、器件配套,信号发射与接收的配套,都存在诸多制约因素,电视机产品少,价格昂贵,省会大城市的大机关、单位买了能收看,一般家庭买不到,买不起,望“机”兴叹。入学前,我在沧州市没有见过电视机,对其一无所知,陌生得很。在哈工大我先睹为快,晚饭后早早地奔向放映厅,不仅仅在前排占个座位,而且围着黑白电视机前后端详,观察外部结构和旋钮功能,然后留意放映厅管理员的操作程序,图像的调整及亮度、音响的控制。1976年春,在我上班的工厂,工会买了电子管黑白电视机,焊接并竖立了44米高的天线塔架,我成了电视机的管理员。1980年初,我与老伴按河北环宇牌线路图组装了12吋半导体黑白电视机,声像并茂,为我的电视机情结划了圆满的句号,快乐、自豪之情难以言表。  二是对电视节目中播放的故事片电影甚感兴趣。在中学和大学期间,我花钱买票看电影仅仅有几次。我没有钱,却喜欢故事片电影。在中学时,经常去市图书馆免费借阅《电影文学》、《电影创作》等杂志,细细品味文字的描写,想象着画面。高三时,我曾写过一个电影文学剧本,投寄给杂志社,上大学后,被退稿于家中。回想此事,实属不自量力。在大一、大二期间,我在放映厅看了几十部国产故事片,大部分是反映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时期以及社会主义建设方面的内容,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催人泪下,激动人心。至今许多影片的情节还铭刻在脑海,如《战斗里成长》、《东进序曲》、《智取华山》、《古刹钟声》、《五更寒》、《沙漠追匪记》、《英雄虎胆》、《冰山上的来客》、《上甘岭》等等,其中很多影片中的主题歌更让人感动,有的传唱至今,经久不衰,可见其魅力无穷。许多明星演员可圈可点的演技让我难以忘怀。可悲的是,“文革”后,建国17年来拍摄的600余部故事片,绝大部分被“四人帮”打成“毒草”,被查封禁演,十几年后才重见天日。至今,这些故事片中很多已成为经典之作,老一代电  影工作者功不可没。  体育馆与俱乐部的建筑规模大体相仿,里面有一个标准篮球场地,还有一个排球场地,也可比赛羽毛球,馆内光线明亮,水磨大理石的地面平整而不滑。馆里还有一个乒乓球活动室,内放置着10来张乒乓球台案。  每当天气不好,碰上刮风,下雨,下雪时,我们就在体育馆内上体育课。老师指导我们进行篮球、排球、足球的基本训练,进行技巧的示范和演练,有时分组进行比赛。体育课里也安排自由活动,也组织进行体育游戏。  我对打乒乓球情有独钟,虽然从初中开始就喜欢玩,一直没有经过专门培训,球技不全面,扣球、进攻不足,防守、发接旋转球多些。没有想到,我的球技水平在班级乒乓球爱好者中还算不错的,位列前三。在大一时, 系里组织过一次年级乒乓球友谊赛,我代表6492-1班出赛,三局艰苦而顽强的比赛,两输一赢,被淘汰出局。我尽力了,参与了,友谊第一嘛,虽败也荣。  每个学期,体育馆里在周6晚、周日举办篮球赛。只要见到赛事海报,我们准时到场观摩、欣赏。球赛分两个档次,一个是学校内各个系篮球队之间的比赛,每个年度都举办。我们班的薛兄是系篮球队的。他个头不是很高大,但体质好,弾跳力强,动作敏捷,爆发力强。只要有薛兄参加的赛事,我们都到赛场为他助威。在赛场,他的表现、状态很吸引我们的眼球,无论传球、运球、三步上栏、掩护都给我们留下很深的印象,我们佩服之极。他是我们班的骄傲。另一个档次是哈尔滨大专院校篮球队之间的比赛,次数不多,印象中有过几次。那比赛场面、气氛,双方队员的球技,让我们目不暇接,情绪激动,为一个个漂亮的进球而高兴,为一次次不小心的失误而叹息,看到精彩之处,四周观者立即响起阵阵掌声和叫好声。当年,哈工大篮球队的水平和实力在哈市大专院校中处于前列。1966年“文革”之后,各类体育赛事销声匿迹,赛场拼搏情景不再重现。体育馆门可罗雀。
" m% X% v6 [- |http://bbs.tianya.cn/post-culture-497121-1.s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8228

帖子

2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7240
 楼主| 发表于 2014-3-16 15:26:26 | 显示全部楼层
11、讷河县农村搞“四清”、3 H& N  I3 B, A6 W/ ?8 o; v- s
      1966年2月至8月,我们哈工大大二学生按照教育部、省委的部署去黑龙江省嫩江地区讷河县农村搞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也叫"四清“运动。
( B$ Y0 S3 R$ T       $ _8 F" ?$ k: J4 i9 z. Z
        2月1日(农历正月十二),我们班除一名同学因胃病留校外,其余整装齐全在哈尔滨火车站乘专列前往。所谓专列,是黑铁皮、中间一扇门、无车窗无座椅的货运车厢。车厢里很冷,我们相互拥挤在车厢角落席地而坐,静静地听着车轮碰撞铁轨的咣当声。& K1 L1 E0 w2 k0 o
       去农村搞“四清”,我有思想准备。1964年入学后,学校传达过毛泽东主席7月5日与其在哈军工上学的侄子毛远新的谈话:“阶级斗争是你们的一门主课。你们学院应该去农村搞‘四清’,去工厂搞‘五反’。阶级斗争不知道,怎么能算大学毕业?”当时“四清”指清帐目、清仓库、清财物、清工分。现在我们去讷河县搞“四清”就是去上一堂阶级斗争课,很及时,很必要。我这样认为。
* }' e1 h% E5 n0 N( X- S      专列过齐齐哈尔向北停在拉哈车站 。车门被打开,我们纷纷跳到站台。啊,好大的暴雪,鹅毛般雪花从天空抛撒下来,2米以外便看不清人和物,白茫茫一片。我们被这壮观的雪景震惊,目瞪口呆。
  R( A6 l. k4 C( ?      地方上的接站人员念着名单,我们依次登上接站的货运汽车,坐在自己的行李上,头顶上盖着硕大的防寒棉被,拥挤在一起随着汽车的晃动驶向和盛公社。
; q. Y0 j1 D/ G; x       讷河县位于小兴安岭西麓,松嫩平原北端,讷谟尔河东西贯穿,北有嫩江县,东邻克山县,西与内蒙古自治区接壤。土地肥沃,农作物主要有大豆、玉米、马铃薯、甜菜等。和盛公社在县的最南端,距拉哈火车站25公里。
0 Q% l4 T8 v8 u6 W# r: i3 i      在和盛公社招待所大通炕上,我们住了三天,集中学习、讨论1965年1月14日中共中央工作会议上毛泽东主席主持制定的《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目前提出的一些问题》,简称23条。还有其它文件,我们人手一套。地区社教总团讷河分团的领导强调了组织纪律和注意事项,必须同吃同住同劳动,不准吃农户的肉菜、豆腐菜,不准与当地男女搞恋爱,不准介入农户男女关系方面的问题,明确工作队严格按分团部署围绕“清政治、清经济、清组织、清思想”开展工作。) H& _6 u% p% g- {) ^3 X
      2月5日(农历正月十六),我和班里大部分同学分配到华生大队,公社西边25里地远。我们的行李放在大队派来拉东西的爬犁上,跟着车老板排成一列长队,踏着白皑皑的积雪往西行走。我们除了两只眼睛露着,其它部分遮盖的严严实实。天,真叫冷,寒气刺骨,口罩外、眉毛上 一层白霜。离开招待所时我曾看过黑板上写的天气预报,白天最高气温零下18度。# H! ^& P: {$ D' A% G6 k2 ]
      两个小时后,车老板让我们休息一会,“方便”一下。我们在一起说话时,发现江西赵兄脸颊有一处苍白色,触摸没有感觉,正惊讶之中,被车老板发现。他顺手抓把雪,抹在赵兄脸上搓揉,一会儿,脸颊泛出红晕,有了知觉。车老板告诉我们,这是冻伤,发现后马上用雪搓,千万不能用热东西捂。大家现场学习冻伤急救,相互间查看脸、手,防止遗漏。/ ]3 O' m  Q# y$ ^6 ]- x. o
      在积雪中行走,我的大头鞋经受住考验,虽然笨重,但双脚暖和。车老板穿着是靰鞡,看着笨拙,走着轻快。他告诉我们,靰鞡是满语,是满族先民发明的靴子,用牛皮做靴底和帮,里面填塞乌拉草。乌拉草在东北遍地都是,叶细长,纤维坚韧不易折断,晒干后柔软,塞入靰鞡内作保温层兼隔水,冬天在雪地里活动不冻脚。屯子里男女老小都穿。东北三件宝,人参貂皮乌拉草,乌拉草对穷老百姓讲的确是个宝。
# f: o+ ~% f2 l1 k" t! Z: p      抵达华生大队,先期到的龙江县社教工作队董队长一行等着我们,见面后,通报情况。然后,龙江的于波同志带着我和江西赵兄进驻八小队。华生大队有11个小队,分布在4个自然屯,八小队独占最南边的一个屯子。于波26岁左右,大眼,精干,已是第二次参加“四清”运动。我们自然把他当作小领导和大哥,多少有经验嘛。% U+ o$ Q  I: H  r
      我们住在屯子东边池大爷家。他的房屋比地窨强许多,两间坐北朝南、南高北低用土和麦秸干打垒盖成的。屋外院落没有围墙,屋前东边有2米多高的柴禾垛(草垛)、一人高的玉米棰露天囤、一米多深的储放土豆、蔬菜的地窖。屋前西边 有腌酸菜的大缸和自制黄豆酱的小缸。屋后有简易厠所和草木灰、粪便、垃圾组成的肥料堆。房前屋后是自留地,春季种关东烟、土豆、蔬菜。房屋内地面比屋外矮一尺多,东屋靠西墙是灶台、西屋门、北炕灶口,大水缸水面上有冰凌,东墙、北墙上一层白霜。西屋有南、北炕,南炕西边靠墙放着炕橱,两炕间有一张桌子。墙上挂着公社广播站安装的有线广播的纸喇叭,每日早晚广播,即有记时作用,又是获取外部信息、天下大事的唯一渠道。) y* {* U- W; Q6 }# y
       池大爷54岁,爽朗,乐观,知足,有曾上过初中已18岁的儿子和16岁的女儿,父子务农,女儿主持家务。他们全家热忱地欢迎我们,早把北炕烧热。池大爷快人快语同我们聊天,兄妹一旁看着我们三个大几岁的陌生人。得知我们是河北、江西人,又是大学生,池大爷直说,缘份啊。他知我们从公社踏雪步行而来,忙烧烫脚水,让早些休息。晚上,躺在热炕上,上面却冷,毛衣裤穿着,紧裹着棉被,又把棉帽盖在脸上,很快进入梦乡。
. P( |5 |8 q/ ]* c9 p) C      "四清"工作开始,我们先同队干部碰头,开了个小会,说明来意,介绍23条主要精神,工作大致安排,希望他们学好文件,积极参与运动,进一步提高思想和认识,配合工作队工作,同时抓好队里日常工作。然后,我们白天一户一户走访,座谈,晚上在队部三间大屋里宣讲23条等中央文件,用通俗语言解释,回答提问。- S* h, |9 g4 D
      我们一天一户轮着吃饭,真正地吃着百家饭,一块喝小米粥、玉米面粥,吃小米饭、玉米面饼子,就着炒土豆丝、葱抹酱、咸菜。晚饭后,我们留下1斤粮票和5角钱。有的农户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把肉菜,或豆腐菜端上桌,我们都婉言谢绝。我们力所能及帮困难户干些活,挑水啊,到马路上唯一的水井用辘轳提水,再挑回家。记的3月初又下大雪,早晨积雪堵门出不去。我们一点一点把门外雪清开,出去清了一条小路,分头帮其它农户清理堵门的积雪。他们很感动。之前,县里来过“四清”工作队,在队长家吃了几天就走了,最后不了了之。我们刚入户时,大家对工作队冷淡,情理之中的事情。
6 y, N, J% L& R8 ]      一个多月过去,八队农户吃了一遍。54户中有两户是地主、富农成分,其余是贫下中农、中农户。邹队长同姓户占半数,会计、保管都姓邹。小队经济以农为主,没有集体副业。劳动力强的户口粮多些,家境较宽裕。劳动力弱的以及困难户口粮勉强维持,艰难度日,有几户。购买生活、生产资料去大队供销社或西边20里地远的二道弯子镇。漫长冬季文化生活贫乏。富裕户有的推推牌九,小钱赌赌。“四清”开始便销声匿迹了。大部分农户的房子同池大爷家一样,有的房屋南炕北炕各一家。建国近17年,讷河县解放近20年,我看着八队的现状,脑海里凸现着几个字:穷、改变。还是继续写“四清”吧。  X# ~; v) o  [/ f, s
     东北三大怪:“窗户纸糊在外,生下小孩吊起来,18岁大姑娘叼着大烟袋”。我听说过,在八队亲眼见过。第一句有道理,窗户纸糊在窗户棂的外面,垂直的纸上存不住雪,纸不湿。第二句也有理,小婴儿放在长条的笸箩里,用四根绳子吊在房梁上,推一下就来回晃动,如同摇篮一般,小孩易入睡,大人可以干其它事情。第三句有存在的理由,东北土肥,农民种关东烟,男女老少用纸条卷烟叶抽烟,自制自抽自乐,即消磨冬季漫长的闲时、寒冷,又传承东北烟文化。叼大烟袋的是年纪大的老太太,二尺长的烟杆,孙子们装上烟,再点上,也是一种享乐。
; s" H' p: T1 o      漫长的冬季,我们穿着毛衣裤睡觉,几个月不能也没法洗澡,内衣裤都长了虱子。虱子多了不嫌咬。我们学当地人两个办法解决,抓,挤死它。用开水烫内衣裤,或浸泡在撒有敌百虫药品的水中。两个月左右我们去公社学习三天,这是消灭虱子的机会。除了交流工作情况,相互学习以外,改善伙食也是一项任务,猪肉炖粉条是必上菜,也吃馒头,解解馋。
0 k4 U" u( c6 J4 ]3 h" f1 x      四月份,我们先后组织几次大会,让邹队长等几位干部对照23条自我检查,大家提意见,帮助提高认识,会议效果不理想,冷场多。会前,大队工作队派专业人员查过队里的帐目,没有发现重大经济问题。我们三个汇总群众反映,队长工作多年,脾气急躁,工作方法简单,爱训人,得罪不少人,常陪大队干部喝酒,本人也爱喝,关心和照顾困难户少,照顾邹姓户多些,50多岁的人保守多创劲小,属于人民内部矛盾。我曾思考过,会议效果不理想原因有三:队干部和社员群众文化程度不高,提高到走资本主义道路还是走社会主义道路的高度去认识,去发言,难为他们。二是邹姓户当面对队长评头论足,伤双方面子,顾及亲缘关系。三是其它户心知肚明,队长没什么大问题,弄不好以后还当队长,少说为妙,一个屯子住着抬头不见低头见。% @# w5 F& {5 ?" [
       大队工作队董队长认为我们工作力度小,调换于波,派来我班的薛兄。此时,公社工作分团拟办阶段性成果展,让我去公社报到,参与工作。半个月的时间,我配合哈工大九系铸造专业同年级的邓学兄,根据各大队工作队上报的材料,围绕地富反坏右在农村的新动向,以及干部队伍中少数人的蜕变,绘制了漫画专版,图文并茂,有20多个版面,摆在公社院内,供各大队群众观看。邓学兄的人物画技法让我十分佩服,从中学习好多知识。
) n* q9 Q3 n% X' K8 Y  Z, t/ m/ ^. a       5月份,我回到华生大队8小队。此时,邹队长已过关,继续当队长,抓春耕生产。工作队着手组建贫下中农协会,群众推选原屯子的治安员、山东籍的老党员老孟为主席。成立大会的晚上,队里年轻的曹姓夫妇大显身手,演唱二人转传统曲目“小过门”、“小拜年”、“闹元宵”。大伙看得如痴如醉,叫好声一片。池大爷一再鼓励,扭浪点,扭浪点。众人笑声直上云天外。这是我第一次见识二人转。据说曹氏夫妇曾是二人转北大荒北派的演员,一度改行。二人转在东北分东、西、南、北四派,北派就是北大荒北派,受 民歌影响较大,唱腔优美。曹氏夫妇服饰鲜艳,手持扇子,手绢特技频频,边走、边说、边唱、边舞、边做,表演着一段故事,唱腔高亢、粗犷或婉转,唱词诙谐风趣。他们的表演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当时文化娱乐贫乏,二人转的表演给农民带来欢乐,“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转”,是农民总结的至理名言。9 @4 S* e& i* p, T6 {7 r
      春耕开始,社员以及队里的马、骡忙碌起来,运送肥料、整地、播种。东北的地一条垅看不到头,社员起早贪黑地忙着,劳动强度大。早饭家家吃粘豆包,据讲这是源于满洲的食品,冬天用大黄米面发酵后,包上红小豆做得豆沙馅,蒸熟,放在户外大缸里冷冻贮藏,开春干活时吃,抗饥 顶时候。我吃过几回,酸大于甜的味道,不易消化。+ q/ X! u) O2 F/ z
       6月份以后,我们的工作轻松多了,发挥贫协的作用,调动队干部积极性,抓政治、生产、财务、军事四大民主建设,建立、完善小队的各项规章制度,解决社员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
. @: s6 x5 [% r* m/ b' ?       7月份,我班留校的张学兄不断来信,述说学校乱套了:学生不上课,掀起斗校长、教授的“斗黑帮”浪潮。先是省委派工作组,后来又撤销。学生要求搞“文化大革命”。等等。来信让我们一头雾水,加上消息闭塞,不知所以然。人在讷河,心却掂念哈工大。
8 d8 c3 p" `9 @  y% U      8月份,“四清”运动接近尾声,按6条标准进入验收阶段。工作队员做了自我总结,自我鉴定。我们学生向上级反映返校意愿,等待上面的指示。1 g( N' J. Y( r' Z4 t- p
      8月18日,我们学生工作队员告别6个多月朝夕相处的池大爷一家和八队的干部、群众,去公社集合,提前撤离“四清”一线,返回学校。19日,我们乘车去拉哈火车站,路两旁庄稼一片葱绿,在微风中轻轻摇晃,好似欢送我们。这堂“四清”课,我有启发,一是对东北农村、农民有了真实的了解、接触。二是发现城市与农村之间存在着巨大差距。三是中央文件的本意(解决两条道路的矛盾)与农村实际问题的脱节。% z9 G; [* ~% @% h
       在拉哈车站等专列。车站的高音喇叭一直播送着新闻,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播音员激昂的声音吸引着我们,8月18日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广场接见红卫兵,实况录音中,震耳欲聋的口号声此起彼伏。。。。。。怎么了?发生什么了?我们一片茫然。我们争先恐后地登上专列,那管开车与否,思绪早飞到哈工大。 * }  R" z9 T* W6 h
" W) j. N$ J! F: W
12、哈尔滨的魅力% q2 t6 D" Y+ h! H6 k
       1964年至1966年初,利用节假日,我漫步在哈尔滨南岗区、道里区、道外区的马路、街巷上,观赏、游览它那独特的街景、景观,亲眼目睹到它的魅力。魅力之一,哈尔滨素有“东方小巴黎”、“东方莫斯科”之美称,欧式、俄罗斯风格的建筑比比皆是,如教堂、街区、商店等,但多数集中在南岗区、道里区。其原因,从沙俄时代起,两区成为沙俄附属地,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在此兴起,西方新艺术运动、巴洛克、古典主义、文艺复兴、折衷主义等建筑纷纷落户。哈尔滨欧式建筑风格主要有两类,巴洛克式和拜占庭式,前者外形自由,追求动态,喜好富丽的装饰和雕刻,强烈的色彩,常用穿插的曲面和椭圆形空间。而后者普遍采用“穹窿顶”造型,且成为建筑构图的中心,穹顶重量落在下面呈方形结构的四个独立支柱上,其内部与外部立面色彩灿烂夺目。) {, s6 Z7 ?+ n$ y0 ^2 }- V
      南岗区大直街上的喇嘛台、秋林公司,以及附近的俄式建筑,我最早观赏过。(在“大直街”一节中叙述过,不再啰嗦)区里有一条奋斗路(现叫果戈理大街)值得一提。奋斗路建于1901年,始叫果戈理街,1958年为纪念毛泽东主席视察哈尔滨时题词“奋斗”而改名为奋斗路,2003年9月又改为果戈理大街。奋斗路是连接南岗区和道里区的重要交通干道,东南起于文昌街,西北止于一曼街,全长2642米,平均宽度30米,方形花岗岩石铺就的路面,沿街两侧有众多的异国情调的建筑群体,散布着俄国人和其他外国侨民过去曾开办 的商号、商铺。如建于1908年的“敖连特”电影院(现和平电影院)是歌特式尖顶尖券式建筑。对面建于1925年的“基干特”电影院(现亚细亚电影院)是古希腊科林斯柱式的构图,典型古典复兴式建筑。方石马路上行驶着有轨电车满载着购物的男女老少。这是南岗区繁华的一条商业街。
2 ~4 b% ~1 B0 H7 s5 ]       位于奋斗路和革新街交汇处有一座俄罗斯巴洛克式教堂建筑的经典之作,叫圣、阿列克谢耶夫教堂,原 是设立在公主岭的随军教堂,日俄战后迁至哈尔滨,1912年在此址建木结构教堂。1935年在木结构教堂旁又新建成砖石结构的现存教堂,平面呈十字对称布局,体型复杂,墙面线角丰富。两教堂并立又浑然一体,构成一个生动活泼的特殊格局的建筑组合体。据说现在改名为圣母无染原罪天主教堂。% N* `% S- ~$ V& l
       沿奋斗路西行过霁虹桥可进入道里区。霁虹桥横跨在南北方向的铁路上方,是连接南岗区和道里区的交通要冲。霁虹桥于1926年由前苏联著名建筑师、桥梁设计师设计、建造,造型别致新颖,以古埃及式方尖碑为桥头堡,桥下的柱子刻有狮子头像,经典的斜对称塔式桥梁。长方形塔座四周各有24个花环状装饰浮雕,镂空嵌花在铁栏杆上镶嵌着“飞轮”标志。我往返路经霁虹桥,经常驻足观看,此桥此景,赞叹不已。
8 U; ^1 \- u+ j' w8 @1 d       道里区的中央大街最吸引我的眼球,誉称“哈尔滨第一街”,是最繁华的商业街。大街始建于1898年,1925年改称中央大街至今。北起哈尔滨防洪纪念塔,南至经纬路,全长1450米,宽21米,方块花岗石铺的车行道10米宽,街两旁是独特的欧式建筑,鳞次栉比的精品商厦,花团锦簇的休闲小区,熙熙攘攘的购物客、游人,实为哈尔滨市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虽然我经常倘洋在大街上,多是观看街景,欣赏异国建筑艺术,很多高档品的商厦望门却步,或匆匆走过。当年,多次进去过的是新华书店,浏览我关注的 书籍,也曾买过几本。
6 P' p: X  N7 V/ P% E# D* y      道里区透笼街有一座圣索菲亚教堂,始建于1907年,是沙俄东西伯利亚第四步兵师修建的随军教堂。1912年改建为砖木结构教堂,后教徒多达30万人,不能满足需要,历时9年,于1932年1月在原址重建,是目前中国保留最完美的典型拜占庭式东正教教堂。建筑宏伟壮观,古朴典雅,充溢着迷人的色彩。我在四周围观,又在稍远处眺望,屋顶是巨型洋葱头式大穹顶,顶部距地面约50米,耸入云霄,给人蓬勃向上之感。“文化大革命”中教堂得以保存,是由于地处 一群高建筑之中,躲过覆蹈南岗区喇嘛台的命运。
; E! Y1 d8 z& {: w2 I      道里区通江街有一座鞑靼寺,又称土耳其清真寺,始建于1906年,砖木结构的伊斯兰风格建筑,挺拔高耸的宣礼塔及两侧对衬园顶、尖券拱形高窗,表现伊斯兰教建筑的特征,洋溢庄严肃穆、宁谧浑重的宗教气氛。1922年又重建。9 {+ n4 x- i/ J- p  D
       从道里区往东北方向穿越滨洲铁路就是道外区,区里有中国保留面积最大的“中华巴洛克”街区,从景阳街与靖宇街交口,向东至道外十道街,北到升平街,南至南勋街。这一片历尽沧桑的老房子,外面是巴洛克风格的建筑样式,里面却是中国传统的庭院建筑和布局,是哈尔滨人独创的一种建筑形式。这里集中住着很早以前“闯关东”来哈尔滨的山东、河北人,投亲靠友,合伙投资,兴办商业店铺,吃苦耐劳,但思想较开放,接受西方艺术,创造了中国式的巴洛克建筑风格,成为独特景观。靖宇街如同北京王府井一般,普通市民、游人熙熙攘攘。建于1925年的亨得利钟表眼镜店,建于1920年的纯化医院,都是中华巴洛克建筑风格的代表作。我在这片街区游逛时,更多的体会是浓郁的沧桑感。
; p1 O! l1 c; k6 c) K, U       魅力之二,哈尔滨有许多独特意境的公园和景观。让百姓、游人流连忘返,回味无穷。9 L. _6 C6 c6 X( T$ r9 g
      我最早游览过的是中央大街北端的哈尔滨防洪胜利纪念塔,由前苏联设计师和哈工大第二代建筑师李光耀共同设计,为纪念1957年特大洪水,于1958年10月1日建成。塔由立体塔身和附属的回廊组成。塔高22.5米,塔基用块石砌成。古罗马式回廊高7米,长35米,由20根擎天柱连成半圆弧形相衬托。塔顶是工农兵和知识分子组成的园雕。塔身下部是群像浮雕,描绘哈尔滨人民战胜洪水的生动场面。塔座下部是两级水池,下阶为1932年洪水淹没哈尔滨的最高水位,上阶表示1957年全市人民战胜洪水时的最高水位。我围绕浮雕、回廊观看,栩栩如生的群像浮雕不仅仅是艺术品,其中揭示一个道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可以战胜一切困难,人民是真正的英雄。
) ^: A; x: A5 {- U4 g       纪念塔座落在斯大林公园内,公园位于松花江南岸,与太阳岛隔江相望。公园建于1953年,全长1750米,顺堤傍水带状形开放式公园,以纪念塔为中心,有仿造俄罗斯古典风格的建筑 ,遍布全园的五色草花坛以及艺术雕塑,园内有江上俱乐部、青年宫、友谊宫、浴场,是冬季开展冰帆、冰撬、滑冰、冬泳等体育、文化、娱乐的场所。每逢节假日,园内游人如织,到处洋溢着欢乐和笑声。我目睹过一次冬泳活动,头戴泳帽、身着泳衣的冬泳爱好者们热身后,曲膝伸臂,向前一个鱼跃扎入破冰而成的江水泳池中。那勇气、体魄、身姿、毅力,真叫人佩服。上岸后,他们从容、自信、淡然的表情获得阵阵掌声和喝彩。
# g& ]( _3 ]/ j9 Z8 V" }       公园对面的太阳岛,当时有工人、干部疗养院等设施。
- h* q. I5 H6 A       防洪纪念塔往东有尚志大街。街东边有兆麟公园,始建于1906年,1946年3月著名抗日联军将领李兆麟安葬在此,并以兆麟命名。兆麟公园有两种自然风光,冬、夏季完全不同。夏季绿树成荫,芳草菲菲,百花盛开,争奇斗艳,清香扑鼻,沁人心脾。环山银河,轻舟荡漾,亭桥映柳,鸟语花香,令人心旷神怡。冬季则是闻名遐迩的冰灯世界。从1963年冬季举办首届哈尔滨冰灯游园会、大型室外露天冰灯艺术展。我是1965年1月晚饭后亲临现场观赏冰灯展的,大开眼界,终身难忘。公园内冰灯作品千余件,以松花江厚厚的冰块为材料,在艺术家、能工巧匠的雕琢下,聚天下美景,拢大地灵秀,观今古奇观,集声、光、动于一体,一个冰奇灯巧、玉砌银镶的冰的世界、灯的海洋展现在眼前,件件轮廓鲜明、逼真,灯光反射下玲珑剔透,令我称奇,叫绝,震撼。据说冰灯展延续至今,这是哈尔滨特有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我以为,旅游爱好者应该去看看。
5 C' _! {2 z" ^8 R1 r      沿 南岗区奋斗路(果戈理大街)东行,路北有儿童公园,建于1925年,1956年6月1日园内第一条由少年儿童自己管理的儿童铁路和“少年号”儿童列车正式通车,围绕公园一周2公里,设哈尔滨站和北京站。小火车有6节车厢,容纳近2百名旅客,曾接待过刘少奇、陈毅和柬埔寨王国西哈努克亲王及夫人等国内外重要贵宾。园内还有许多娱乐设施,是哈尔滨少年儿童旅游、休闲、娱乐的最佳去处。我曾进去过,看见过小火车,但没有上去。  |  p! |( L: p2 F) P  Z4 o, I
      40多年的发展、进步和改革,哈尔滨这颗“天鹅颈下的明珠”会更加璀璨。我常到当地旅行社查询有关哈尔滨方面的旅行线路和景点,准备看看哈尔滨新的魅力。( I) ]+ L( D6 g* s

! G% m9 `5 h2 v2 W- b8 d  c; u, n' a5 x  E7 T/ X
13、"文化大革命”运动初期所见、所闻。            
$ D7 p. @& C, P: P! }! c4 m+ ]+ y9 a- C6 {- n. G
1966年8月19日下午,我们大二的学生从农村“社教”一线返回哈工大。耳闻目睹分别半年之久的校园现状 ,我惊呆了,一个"乱”字形容也不为过。校园、教学楼内、食堂内、宿舍内面目全非,大字报、大标语铺天盖地,批斗大小会海报比比皆是,名称各异的革命群众组织林立,整洁、严肃的校园不见了,安宁、静谧的氛围消失了,正常的秩序没有了,和谐的上下级、师生关系扭曲了,校、系两级党务、行政管理瘫痪了,“打倒xxx"的口号声此起彼伏,挂着牌子被革命群众组织押送的黑帮分子、反动学术权威四处可见。
1 V, P' {% g8 O' Q- p# T$ ~2 j. m) q      有好几天我难以适应,感觉自己身悬空中一般,无人管,无约束,无人过问,无所适从。今天干什么,随波逐流,明天干什么,不知道。我安慰自己,自己解放自己,自己教育自己吧。
- _8 X' i$ U2 w      适应环境,先从看大字报做起。每日三餐后,我就到校园内一处一处地看。看得多了,也看出一些门道,革命群众组织中红色造反团写的大字报最多。从大字报的内容分类 ,一是揭发、批判校领导的,如李昌校长的(1965年调北京工作),高铁校长的(1965---1977年任职),其它副书记、副校长的。如何执行资产阶级教育路线的,等等。有历史问题的、出身不好的,就揭批是资产阶级孝子贤孙,不忘复辟资本主义等。帽子满天飞。二是揭批系领导的。三是揭批各系的教授、讲师的,鼓吹走白专道路,学术垄断,散布和宣扬美帝、苏修教育制度的,等等。四是当权派、被批斗对象的交代、检查、认识问题的。五是快讯类的,北京中央文革成员的讲话,北京重点大学运动进展。大字报中教职员工写得多,高年级的学兄有写的。( {, d+ D6 I, S+ g; d/ T9 N, }% n+ c  n
      红色造反团多次组织对校领导的批斗大会,我们按海报通知届时参加。被批斗的低头站在台下,胸前挂一牌子,上写“xxx分子”,“走资本主义道路当权派”。有的一言不发,问也不答。有的被质问,诺诺全承认。记得李昌从北京揪回来批斗时,态度另类,不是辩解,就是全推到教育部和国防科委,他只是执行者。大会主持见场面尴尬,马上呼喊口号"打倒李昌”,"坦白从宽,抗拒从严”。
, n, X2 a) K0 L  z  ]      系里的批斗会规模就小多了,多数是红色造反团组织在阶梯教室内召开,形式同学校批斗会一样。校内大字报、批斗会看得多了,开始时很认真,渐渐地习以为常,到后来视若无睹。我们走出校园,去哈尔滨师范学院、东北林学院、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串连,那里的情况和哈工大相仿,大同小异。串连几次后,我们不再去了。" k; U" W; `+ t
      这个期间,我们也积极跟随红色造反团参加校外的点火、火烧、炮打活动,没有正式参加造反团组织,至少是积极参加运动的革命群众吧。
3 l  \% }' Y3 R      1966年8月22日,哈工大、哈军工等49个单位的红卫兵组织在黑龙江省委门前联合发起并召开“火烧省委大会”。在哈工大礼堂又召开了“哈尔滨各界革命群众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点火大会”。
" T( V; x/ `, W, b3 D# d% ^- k: \      8月29日,哈工大、哈军工等院校在八区广场(红卫兵广场)召开号称70万人参加的“火烧省委,炮打司令部大会”,省、市某些领导被揪斗,中共中央东北局第三书记马明方、省委第一书记潘复生出席大会并讲话,支持革命群众的行动。
7 m/ g% N+ n6 S* W) S* D, K7 ]9 y3 F, s      9月4日,哈军工红色造反团在红卫兵广场发起召开十几万人参加的“炮打司令部,进一步揭发省委问题大会”,社会各界代表发言。省长李范五、副书记王一伦、陈雷等站在椅子上弯腰90度,挂着牌子被批斗。会上,李范五当场被剪成鬼头,丑陋不堪。据有关资料统计,李范五被批斗两千多次,后被关押,于1979年被中共中央平反。/ p  y+ r6 z4 Z% ~1 I" j- f: b
      省委机关的运动发动起来后,我们经常去107大院(门牌为107号)看大字报。潘复生的大字报少些,他于1966年1月来黑龙江任省委第一书记,之前在全国供:销合作总社任主任。1967年3月中央任命为黑龙江革委会主任,“文革”中执行“四人帮”左的反动路线,1971年8月6日被中央撤销主任职务,受到监护审查。李范五的大字报比较多,从1958年当省长,揭批多是积极推行刘少奇的反动路线,还有生活作风糜烂等等的。其它人的大字报大同小异。省一级的,中央的,有些内幕、情况不清楚,是对,是错,当时说不明白。后来,我们去得少了。
# K2 m8 T* h( h% I; P# h3 Y      9月份,我和一些同学参加了哈工大8.31红色造反团,主要领导人是我们专业三年级的,是个小团,跟着跑跑龙套,摇旗呐喊。
( L* L: ~3 a1 U/ ~: g8 o4 n     10月中旬,我们随团乘火车去北京串连 。我们在哈尔滨火车站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上了卧铺车厢,每个卧铺位挤着两个人,下铺底下还躺着个子小的学生,有的中学生竟爬到行李架上躺着,人满为患,拥挤不堪,列车员看着也无可奈何,再三嘱咐小心。9月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组织外地革命师生来北京参观革命运动的通知.》,规定来京的师生一律免费乘坐火车,生活补助费和交通费由国家财政开支。之前8月18日、8月31日、9月15日、10月1日,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广场四次接见红卫兵、革命师生,有可能第五次接见在即。
7 Z/ u& K  N4 t  T+ E' t      我们被安排住在海淀区中关村大街的中国人民大学大礼堂内,办好入住手续,领取公交乘车证,开始自由活动。我首先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参观、学习。我中学时期就仰慕这两所大学,先游览其校区,建筑,布局,然后才到大字报集中区观看。两校的运动情况大致差不多。后来几天,我又去学院路的八大学院转了转,在北京钢铁学院找同学,简单了解学院运动情况,基本同哈工大的情况相仿。7 w+ O3 T- J& P  ^! z$ m
       我抓紧机会游览北京,从西单、新华门、天安门、故宫、劳动人民文化宫、王府井大街、东单、前门、大栅栏,到北海公园、北京动物园、颐和园,又去香山的亲戚家拜访并参观碧云寺。
: j0 _0 H: n6 X# i5 ?      10月17日晚,人民大学接待站通知我们,18日中央首长接见外地革命师生,凌晨早饭后集合。听之我们高兴万分,晚上躺在北京市民提供的被、褥、毛毯上迟迟不能入睡。
) G# D2 X( ]7 E' o1 E! T      18日早饭后,人民大学接待站人员将外地师生组成几十个连队,指定召集人和领队,强调组织纪律和注意事项,然后沿北三环东行,在东三环农展馆附近的马路东侧列队等待。我们前面是解放军战士,维持秩序。; E2 V- l7 K% Q( k$ t
      中午12时50分,毛泽东主席与其他中央领导乘敞篷汽车检阅、接见外地革命师生,沿着天安门广场、东长安街、建国门内外大街、东三环路,北三环路缓缓行驶,沿途150万师生欢喜若狂,“毛主席万岁”之声响彻云霄。$ Z9 t6 v% A* X5 g) n
      毛泽东主席乘坐第一辆汽车从我面前30多米 处驶过,他老人家红光满面,站着向路两旁师生招手致意。第二辆车上是林彪副主席,周恩来总理在第三辆车上,江青、康生、陈伯达(中央文革成员)在第六辆车上,而刘少奇(国家主席)在第八辆车上。车队驶离很久了,我们仍然沉浸在兴奋、激动之中,久久不能平息。
6 H2 g" g! V1 g5 j  c      10月20日我们离开北京返回哈尔滨。北京之行的兴奋、满足情绪平静 下来后,我们继续跟随8.31红色造反团投入学校的“文化大革命”运动中,揭,批,斗。0 x5 _4 e& n9 J/ d6 ~- {

/ w- a" M& B3 b5 `  @  j( p14、步行串连去北京
, n" O/ B3 U; V! v/ _$ q0 o       1966年10月22日《人民日报》发表“红卫兵不怕远征难”的社论和大连海运学院“长征红卫队”步行2千里来京进行革命串连的通讯报导。由此,一股步行串连风在全国悄然刮起。4 b0 \6 u) @& ?( R' o
       当时,我们从农村社教一线返回学校2个月,学校的许多事情不知道,没有话语权,只能跟着造反派组织在“文化大革命&#39; 运动中摇旗呐喊,跑龙套。步行串连给了我启发,联络几位同学步行串连再一次到北京,也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通过步行了解沿途县城、村镇的运动情况,广泛接触社会各界,开阔视野,丰富自己的阅历和知识。我的想法获得班长陈兄、团支书张兄、学习委员赵兄和老乡王兄的认同和支持。我们下连队军训经过野营拉练的锻炼,步行没问题。中央、国务院9月5日通知,来京革命大串连的师生一律免费乘坐火车,生活补助费和交通费由国家财政开支。各省、市、县设有红卫兵接待站,食宿有保证。我们五人志同道合,决定步行串连。0 S0 m/ N- H& K% O( d  ~, ^
       11月16日,我们背着简易行囊,打着一面“哈工大8.31红卫兵长征小分队”的红旗,沿着102国道从哈尔滨出发南行。之前,我们在校、系开了步行串连的证明信,带上学生证、分省地图册,告诉留校同学步行串连的大致路线和行程。: \2 c+ E8 c4 i1 |
       过双城县,进吉林省,途经扶余县、德惠县,几天后抵长春市。在长春市住了几天,一是休整,总结步行280公里后的经验、问题,都认为开局挺好。二是走访吉林工业大学,了解、考察他们学校运动开展情况,感觉与哈工大的状况大同小异,校园内大字报铺天盖地,批斗会的海报比比皆是。三是到长春市主要街区逛了逛,看了看,商业等服务性行业正常营业,社会秩序基本正常,只是大中专学生闹得欢。四是拜访一位经历长征的老红军。
5 A9 j' A; B# F1 [/ n1 _      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找到老红军的家。这是很普通住宅楼房的一楼,说明来意,进入暖和的客厅,迎面是一幅红军战士们冒着枪林弹雨攀援铁索链,前仆后继英勇冲向河对面桥头堡的巨幅油画。一瞬间,我想到:老红军是1935年5月25日长征途中飞夺泸定桥22位勇士之一。问其家人,果然是。在家人嘱咐下,安排短暂会面。花甲之年的老红军身体还算硬朗,向他致礼、问候后,我们表示继承革命传统,步行串连去北京,跟着毛主席把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进行到底。祝他老人家幸福,健康。
2 O* G( g6 X3 R0 i      离开长春市,过公主岭,来到解放战争期间“四战四平”战役名遐中外的四平市。我们慕名走访四平博物馆,聆听革命战争史的介绍。四平扼守着东北腹心的咽喉要地 ,是国、共必争的军事战略地。1946年3月15日至17日的四平解放战,东北民主联军速战速决,夺取四平。4月18日至5月18日的四平保卫战,国民党军和共产党的东北民主联军进行了自1945年底东北地区最大规模的军事冲突,中共中央决定于5月18日守城部队撤出四平。1947年6月11日至30日的四平攻坚战,国、共军队在东北战场上进行异常残酷、残烈的城市攻防战,东北民主联军付出重大牺牲。1948年3月4日至13日的四平收复战,东北人民解放军运用日臻成熟的城市作战经验进行了一场势如破竹、大获全胜的城市攻坚战,将辽沈战役的帷幕拉开。革命战争史的介绍和图片的观看,我们从中受到教育,东北人民解放军英勇顽强、不怕牺牲、前仆后继,用鲜血和生命书就四平的一段历史,也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书就了厚重的一页。我们深知,革命胜利来之不易。9 X. l! T: \; l2 `; s
      出四平,进辽宁省,过昌图县,向西南方奔法库县,跨秀水河,据当地人介绍,1946年2月这里有一次林彪指挥的秀水河子战役,东北民主联军全歼国民党军1500余人,是东北战场上第一个歼灭战。' c  `7 `. A( @5 K. T6 y
      来到彰武县,城西柳河西南岸有一处高山烽火台,我们遥望着方斗形的饱经岁月的烽火台,期盼天下太平,国家强盛,人民安居乐业。# i) c; q4 v- F4 W
      12月中旬,我们步行700公里抵达阜新市。阜新市有亚洲最大的火力发电厂,途经发电厂时,那多座双曲线形的高高冷却塔引人注目,塔上白云般蒸汽直上九天外,非常壮观。我们入住矿务局 招待所(接待站),进行第二次休整,同时与接待站联系、安排四项活动。首先参观阜新海州露天煤矿,露天矿东西长8里,南北4里,垂直深度300多米,发掘于清朝光绪23年,初具规模在建国初期,是世界第二、亚洲最大的机械化露天煤矿。我们看到拉煤火车在台阶般的层层剥采现场穿梭往返,大型电镐上下飞舞,滚滚煤炭如飞瀑而泻。我们登上电镐体验,随之左右旋转,感觉有点晕。据说露天矿于2005年关闭,改为国家矿山公园。然后,我们来到一处“万人坑”遗址。接待站的同志介绍,这是全国最大、最完整、最形象的大型死难矿工群葬遗址,形成于1936----1945年,日本侵略者掠夺煤炭资源,残酷奴役、迫害煤矿工人,造成13万名矿工死去,主要分葬在4处&#39;万人坑&#39;。这是日本侵略者屠杀、残害中国人民的历史罪证。
2 Q" h0 p* d4 U" [: V      第三项活动,他们带我们身着矿帽矿灯、工作服、长腰雨靴深入地下几百米的矿井,参观井下采煤、运输情况。我们沿着四通八达的巷道前进,主要巷道水泥浇注的墙壁坚固,防爆灯明亮,电力运煤车在轨道上往返行驶,安全员按规定和程序巡视着。印象最深的是采煤掘进处,采煤工人戴口罩持钻镐钻孔,尔后装炸药,定向爆破,两侧与上方的裸露煤层用园木紧固,防止坍塌。此情此景,我们感叹,采煤真不容易。矿工高强度、高危险性的地下作业给我们百姓带来光明(发电)和温暖,辛苦了,感谢他们。这类不可再生的资源必须提高利用率,矿井必须重视安全。几十年过去,利用率与国外先进国家比仍有差距,时而发生的矿难让人揪心。" d! z& M3 }& _% c
      第四项活动,我们去矿务局机电修配厂参加劳动,安排到二车间平台组,住宿在一间工人宿舍里。平台组有9位师傅,主要是按图纸将大中型铸件划出基准线和相关尺寸,而后送机加工车间刨、铣。我们虚心学习,不怕脏累,认真做事,受到师傅的欢迎。一次,图纸有一处标注有误 ,师傅们按过去经验划线,未出过差错。我为此问询组长,他让我找厂技术科说明情况。我与科长说明原因,校对后更改标注,修改底图。组长为此事高兴,对我们又增加几分好感。师傅们主要精力是抓生产,按质按量完成每天的任务。偶尔也问一下“文化大革命”的情况,如16条等,关心度不大。厂里秩序基本正常,风平浪静。我们不过问厂里的运动情况。一周后,我们要继续步行串连南行。分别时,组长送给我们每人一个硬皮日记本,扉页上写着毛主席语录“世界是属于你们的,中国的前途是属于你们的。”至今这个日记本还保存着,上面有9位师傅的名字,师傅的音容笑貌淡忘了,他们对知识分子的那份情感却没有忘记。
" G- ^6 ]9 E9 u6 V, X$ a) U      过义县、锦州市,向锦西方向行进,途经塔山,塔山无山,有一座塔山阻击战纪念碑。我们瞻仰纪念碑,碑文是“塔山阻击战革命烈士永垂不朽”。1948年10月10日至15日,东北野战军第4、第11纵队5.5万人在塔山地区与增援锦州的国民党军7.5万人进行6天6夜的防御作战,保证我军主动攻克锦州。我们向纪念碑鞠躬,而后南行至锦西石油5厂招待所入住。
# ~+ o; i, T2 a. B/ i. E0 G      锦西东面15公里处是葫芦岛,有造船厂。我们和其它20多名红卫兵及学生欲参观造船厂,因一次煤气中毒事件未能成行。我们住在一个大通铺上,屋内有煤炉子,长长的烟筒过铺穿墙到屋外,接待站的同志负责照看炉子。晚上,几位年龄小些的学生站在铺上戏耍,不小心碰开烟筒,虽然安上,但不严密,没有引起大家注意。晚间12点多,一位铺里面睡的同学下铺“方便”,走了几步,“扑嗵”一声摔倒在地。前几天,我睡眠很好,今晚迟迟不能入睡。摔倒声警示我,煤气中毒。我跳下铺,掀掉棉门帘,冲向值班室报警。所幸无大碍,我们5人离开这“不祥”之地,过兴城县、绥中县,进河北山海关,抵秦皇岛市,行程1000余公里。此时已是1967年1月中旬。
* g! X/ U' u  H3 {' Z+ o( K; u* y      在秦皇岛市安排第三次休整。我们到海港、码头参观。港口是不冻港,有几艘外国货轮停靠在泊位,岸上解放军战士值勤,禁止中国公民私自登船。当年秦皇岛市规模不大,城市建设一般,印象平淡。休整期间,王兄、赵兄由于煤气中毒身体不爽,步行串连难以支持,决定乘火车回老家串连。我和张兄、陈兄继续西行。2 P- b0 W! j' ~7 ~/ n0 h
      沿102国道,过抚宁县、卢龙县、丰润县、玉田县,进天津市蓟县,又过河北三河县,进北京通县,于2月15日抵市区虎坊桥接待站办理入住,领取乘车证。此刻,我们三人行程1300公里,实现了步行串连到北京的目的。从1966年8月18日至11月26日,毛泽东主席接见来京红卫兵、革命师生1300余万人,来京潮消退,北京大专院校的红卫兵却纷纷涌向全国各地。, H: y  m; l4 w
       步行串连,我感受到,一是磨练了自己的意志、毅力、体力和不怕吃苦的精神,1300公里是一步一步走过来的。二是小城市、小县城的“文化大革命”运动不如北京、哈尔滨等大城市轰轰烈烈,12月15日中共中央已发出《关于农村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指示》,允许采用四大,空闲进行串连。其原因是大专院校多的城市学生多,有中央文革的支持,激情高涨,造反、批斗的声浪高。三是广泛接触社会基层和各阶层群众,了解他们真实的所喜、所思,兢兢业业干好本职工作,过个安定的好日子,是最期盼的。没有大专院校学生那样狂热、盲从的心理。四是算经济账,国家财政负担革命师生串连中行、住、食的费用,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这些钱可以解决几百万户、几千万户城乡普通家庭的生活花销。
  }" b0 n* i# v$ m      1967年3月19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停止全国大串连的通知。那时,我已返校,目睹哈工大校内的派性之斗。
  ]5 J( \+ J" g' X. n0 T( @8 g6 a0 h+ t
15、滑冰场
( U+ k. B7 T# H$ A4 q$ V哈工大有一个很大的体育场,到了冬天,它就变成人工浇注的滑冰场。滑冰场分三个部分,400米跑道的速滑场,速滑场里面的花样滑冰场,蓝球场改建的冰球场。冰球场好几个,四周用一人多高的铁丝网围着,防冰球飞出击伤观看者。
  ~4 u& D# k2 e2 X1 O1964年冬天,我们上体育课,主要是学滑冰。老师耐心地讲解穿滑冰鞋的注意事项,滑冰的基本动作、要领,并且慢动作地进行示范。南方的同学急迫地穿上滑冰鞋踏上冰场,腿软心颤,想动不敢,一动就摔。江西老俵张兄说了一句,看似简单,实则不易。# U) F3 z* z- ^! t
我班东北籍的同学在中学学过、滑过冰,有的很有水平。如哈尔滨艾学姐不仅速滑疾驶如飞,那花样滑冰忽旋、忽转、忽蹲、忽起、忽前、忽后,变化多端,看得眼花缭乱,真让人羡慕。南方同学纷纷寻找“老师”,一帮一,亦步亦趋,用心体味。; {8 N- w! A* c! Z0 `
我在沧州一中上学时,一中四周是大大小小的水坑,冬天冻有近20厘米厚的冰。我们经常在上面练习滑冰,冰鞋是木板的,下面固定刀刃,边上有绳子,捆绑在棉鞋上。冰鞋虽然简陋、笨重,但实用,能够滑行。在哈工大,穿上轻便、合脚的冰鞋,运行自如,十分给力,比过去有进步,但还是不如东北籍同学滑得潇洒、悠美。
1 C% w# r8 \  Q, w. ~最让我折服的是江西老俵,他二人不怕摔跟头,一次次跌倒,一次次爬起来,那执着的精神令人钦佩。尤其是赵兄,身材较矮,重心低,悟心强,进步最快,从没有见过滑冰,到学会滑冰,比我强许多。他在滑过弯道时,那甩手臂,双脚前后换步,身子倾斜角度,都恰到好处,显得自如、自信。真可谓有付出,就有回报。
+ N5 e  ^# F7 C4 I" Q9 F不过也有例外,江苏吴姐体胖、胆小,滑冰小心翼翼,害怕摔倒,直道上勉强能滑,弯道上却始终不敢拐,几年的练习始终没有克服掉害怕的心理障碍,终成遗憾。
* m7 g  T4 C+ ^2 f滑冰普及比较容易,要提高速度,提高水平,那就不容易了。我想,不是运动员的材料,学过、滑过就满足了,参与这项体育活动就行。花样滑冰没有尝试过,我看着就眼晕,那敢去实践。$ [3 d+ y, a. X- p" y
打冰球,过去没有见过。在哈工大冰球场,我大开眼界,让我激动,让我兴奋,让我记忆难忘,那真叫扣人心弦。( X2 b, u, ^2 ]
冰球,也叫“冰上曲棍球”。这种冰上运动即有多变得滑冰技艺,又有敏捷娴熟的曲棍球技艺,还有集体的对抗性,合理的高速的相互碰撞。冰球场长61米,宽30米,四角为园弧。两端有球门,高1.22米,宽1.83米。冰球比赛每场60分钟,分三局,每局20分钟。比赛时每队上场6人,前锋3人,后卫2人,守门员1人。守门员戴有特制面罩、手套、加厚的护胸及加厚加宽的护腿。守门员挡在球门前堵得很严。其余队员身着国际冰联规定的护胸、护肘、护档、护腿、头盔,手持147厘米长的冰球杆,有些弯曲的杆刃32厘米长,宽5----7.5厘米。冰球不是球,是厚2.54厘米,直径7.62厘米,重约156---170克的硬橡胶制品。运动员用冰杆将冰球击入对方球门,以多者为胜。) r+ ^( p7 y5 _$ n- Y9 S0 s+ @
冰球比赛时,有场上裁判员2人、球门裁判员2人、边线裁判员2人、记时员1人、记分员1人。比赛时,运动员不许用冰杆打人,板刃刺人或用杆柄杵人、钩人,不准抱人、拌人、横杆推人,抛扔球杆,用肘顶人,用脚踢人,不许干扰裁判员和工作人员。1 X/ i. v$ l- l5 `* Y
哈工大冰球场有两类比赛,学校内几个球队的比赛和学校之间球队的比赛。前者比赛比较文明,看到的多是娴熟的技艺,或者叫超人的技艺,让人欣赏,让人称赞。而后者就不一样了。比赛双方不仅仅是超人球技的展示,更是体力、智力、胆力的爆发,看不到文明、高雅,而是疯狂、粗野、刺激、急速,让场外观看者目不暇接,兴奋不已。瞬间,运动员撞碰在一起,眨眼间,又相互追逐着那冰球,顷刻间,守门员已紧紧压着那冰球,千变万化中我们只嫌眼睛少,多给几双眼睛吧,让我看清楚,让我看明白,让我看个够。, }+ D5 D5 V) O% n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冰球比赛没有了,那种场景不见了,只有从记忆中回味。    . E/ R1 f! \2 U. M* ^0 d
" \% v: Y2 m/ U# y
16、红宝书《毛主席语录》、  A- W0 S, J' Y6 ~7 Y2 o# n
        在六年的大学生活中,有一本书与我相伴最久。从1966年到1970年,我随身携带着它,参加过各种大大小小的批斗会,庆祝毛泽东主席发布最高指示的游行,欢庆中国共产党的九大和全会召开的游行,学校及系里毛主席著作学习经验交流会,等等。书中270页不知翻阅过多少遍,400多条名言警句默念、朗读的次数更是无记其数。这本书就是红色塑料套封、64开本的《毛主席语录》,“文革”中被称作“红宝书”。; T  r0 N  F: }6 Q
       最早见过这本书,那是在1965年7月下连队军训时。我曾看见重机枪三班班长捧着它阅读。1964年5月,林彪(时任中共中央副主席、国防部部长)率先在军队“创造性”地选编毛主席著作中的名言警句,由解放军总政治部编纂、出版了《毛主席语录》。连队干部每人一本,战士每班一本。1965年8月1日,《毛主席语录》正式再版,限军内发行。1965年底,中共中央批准《毛主席语录》交由人民出版社出版,新华书店在全国内部发行。
' X& w7 t: p/ o       1965年底,我们哈工大属国防科委系统,全体师生员工人手一册总政治部版、64开本的《毛主席语录》。记得当时激动、兴奋了好几天,我捧着《语录》一页一页看,一页一页地念,很多条语录背诵得滚瓜烂熟。《语录》有33个专题,427条语录,8800字。) ]$ D& }+ b) P5 Q
       对于林彪主持出版《毛主席语录》一事,毛泽东主席非常欣赏。有资料记载,1965年11月15日,毛泽东主席在蚌埠同安徽省委同志谈话时,找人拿来一本《毛主席语录》。毛说,这个本子不错。这本书共有23章,够了,比孔夫子的著作还多,老子的文章也只有5000字,还没有这个本子这么多。马恩列斯文章太长,我主张写短文章。) `9 S' a- w' b" I9 l) u
       1966年8月18日开始,毛泽东主席连续八次在北京天安门广场接见、检阅1300多万来京的外地红卫兵、革命师生时,除他本人,上自林彪,下至学龄儿童,无不手捧《毛主席语录》诵读,手举《毛主席语录》欢呼“万岁”,已是很平常的事情。在几十万、几百万的人海队伍中,手举《毛主席语录》挥舞、欢呼,极目望去,若一片红色海洋,场面蔚为大观,世界之中也属罕见。( @8 ?! ^: t* s: `/ w
       《毛主席语录》称之为“红宝书”,当年我认为原因有三,一是崇拜,毛泽东主席是伟大的导师、伟大的领袖、伟大的统帅、伟大的舵手(1966年8月20日《人民日报》社论提出过,林彪在1967年五一劳动节曾题词),是活在人民心中的红太阳,是人民的大救星,百姓崇拜之极。二是忠诚,《毛主席语录》不离手,语录不离口,表示对毛泽东主席无限忠诚,无限爱戴,读毛主席的书,听毛主席的话,照毛主席的指示办事,才能成为毛主席的好战士。三是寄托,《毛主席语录》中的话语句句是真理,放之四海而皆准,跟着毛主席干革命,绝对服从就可以,省脑省心省力气。+ ?$ ^; R/ r. r! |* N( T
       “红宝书”的热潮到1969年4月1日“九大”召开升至顶峰。“九大”通过的“党章”中把林彪“是毛泽东同志的亲密战友和接班人”写入总纲。“红宝书”成为最具时代特征,最有影响,最有权威,最盛行的一本书。据有关部门统计,“文革”期间《毛主席语录》国内外出版了用50多种文字印成的500多种版本,总印数为50多亿册。当时世界30多亿人,人均1.5册,被国际公认为“20世纪世界最流行的书”,“世界上读者最多的书”。
) C/ [% T2 }) t* }: S. P       在“红宝书”热潮中,渐渐显现出其真相:浪费,形式主义,浮躁,虚伪。周恩来总理在1969年3月23日全国计划会议上强调,“宣传毛泽东思想要讲究实效”,“要贯彻节约闹革命的思想”,“一个人放着十几本《语录》,不用就是没有实效,实效变失效。原来要求人手一册,不是人手几册。现在讲究哪个厂出的,哪个地方出的,净从形式上去挑。还有拿《语录》送礼。”
9 s1 U$ P5 A' j* n( u$ q       1968年8月,国防科委又发给哈工大师生人手一册100开本《最高指示》。这本小书很精致,内容包括:《毛主席语录》,老三篇《为人民服务》、《愚公移山》、《纪念白求恩》,毛主席著作《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反对自由主义》,毛主席诗词(1963年前发表的34首)。
/ |0 a7 J( B0 F! g       这个时期,我在新华书店又买了一本俄文版的《毛主席语录》。大学学习的是俄文,我想借此机会即学习语录,又多记些俄文单词,锻炼口语,一举数得。那知道,1969年中苏关系紧张、恶化,交往减少,我对俄文兴趣大减,俄文版《毛主席语录》便放进抽屉休息去了。8 j) `  l6 X* X* S
      1971年“9.13事件”发生,我已毕业在工厂上班,听传达文件后十分惊愕:由党章法定的毛泽东主席接班人,手持“红宝书”跟在毛主席身后亦步亦趋,鼓吹个人崇拜最力的林彪,竟然叛国出逃。天大的笑话发生了,我们被震醒,开窍了。毛泽东,他是人,不是神那。崇拜,盲从,不是唯一的。此后,国内“红宝书”的红色海洋狂热波涛戛然而止,迅速由热变冷。& [4 I# a& W' B" z7 k% w
       如今,三个不同 版本的《毛主席语录》仍在我的书橱里存放着,岁月流失,年月的久远,《语录》纸面慢慢泛黄。看到它,那个特殊时代所发生的一切,依然会浮现在眼前。+ Q* a' Z' v8 _: t  Q; C% F
      盛世收藏热。未料到沉寂多年的《毛主席语录》在近几年的收藏品市场中,竟成为走俏的文化藏品。64开本的品相好的《毛主席语录》要价几十元。的确,它有收藏价值,从中可以了解、研究历史、政治、党史。。。。。。
, |7 b0 R1 O# j0 p  C( V; W# M9 R2 k4 @- F3 E
17、“复课闹革命”. U& s" l" U$ h& o  t( {0 f
从1966年5月16日中共中央的“5.16通知”开始,哈工大的教学秩序被打乱,进入不正常状态。同年8月8日中共中央《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在中共八届十一中全会上通过。其中第十条为“教学改革”,提出“改革旧的教育制度,改革旧的教育方针和方法,是这场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一个极其重要的任务。在这场文化大革命中,必须彻底改变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统治我们学校的现象”。又提出“学制要缩短,课程设置要精简。教材要彻底改革,有的首先删繁就简。学生以学为主,兼学别样。也就是不但要文,也要学工、学农、学军,也要随时参加批判资产阶级的文化革命的斗争”。哈工大由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统治着,这种状态一定要改变,造反有理,横扫一切牛鬼蛇神,我们彻底停课闹革命了。
5 u- [. q) F. e( P. ~9月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组织外地革命师生来北京参观革命运动的通知》。从8月18日至11月26日,毛泽东主席在北京天安门八次接见来京的外地革命师生1300多万,以大、中学生为主流的串连、点火、发动,宣传《决定》16条,批斗走资派、黑帮分子的浪潮席卷大江南北。全国社会秩序一片混乱,陷入无政府状态。
  f9 U5 Q' Z" u/ X! C9 y: O1967年3月19日,距离中央鼓励全国大串连通知仅7个月,中央又发出《关于停止全国大串连的通知》,力图制止混乱状态的蔓延。至7、8月份全国串连活动才基本结束。+ z+ l# @; X) J( r5 B
1967年10月1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中央文革发出《关于大、中、小学校复课闹革命的通知》,要求“各地大、中、小学校一律立即开学”,“要实现革命大联合,建立革命三结合的领导班子”。10月25日、30日《人民日报》连续发表两篇有关“复课闹革命”的社论。通知和社论反映中央对学校复课的迫切和重视。4 U7 M( H1 ^3 R0 U
当时,哈工大校内有两大群众组织,一是掌权的新曙光红色造反团,属于哈尔滨市“捍联总”系统。另一个是炮轰派,松散的组织,包括原红色造反团成员,逍遥派,人数大大多于新曙光。我们专业、年级里绝大部分是逍遥派,对派性斗争根本不感兴趣,对目前运动厌倦得很。“复课闹革命”的中央文件和社论给我们带来希望和契机,学生以学为主将成为现实。. n7 k/ d  t. F4 v$ A$ W
我们专业“复课闹革命”经过四个阶段。一是酝酿阶段。11月份,金属材料及热处理教研室的几位老师来到学生二宿舍,于我们年级一、二班的同学座谈。几位老师认识,但不是很熟,是炮轰派。我们在一起围绕“复课闹革命”的中央文件和社论议论,交谈,相谈甚欢。老师愿意教,学生愿意学,一拍即合,很是默契。我们基础课基本学完,应该学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教研室的老师绝大部分都有复课意愿。之后,教研室其它老师先后来过几次,讨论话题由浅入深,就课程精简,学时缩短,教学方法、方式改革进行交流。我体会到,教育改革中教师起到主导作用,他们的积极性很重要。# o; W; N. g- E9 i6 n% Z4 l* m0 Z6 T
二是试验阶段。由于学校还没有正式复课,我们年级着手复课试验,教研室老师在宿舍内讲课,先讲“金属学”。老师用毛笔将课程要点和提纲写在大张白纸上,带到宿舍挂在墙上,试用引导、启发式讲授,把我们带入“金属学”这门知识的园地。我们没有记笔记,也无法记笔记,听得仔细,认真,把“金属学”的主要脉络、要点牢记在脑海中。后来,我们知道,教研室老师们多次讨论教学方案和讲稿,提出许多建议和思路,大胆试验。每次讲课后,老师及时征求我们的意见,进一步完善教学方案。' X) e+ k7 S3 E& u3 |
三是正式复课阶段。1967年12月1日,黑龙江省“捍”、“炮”两派群众组织在北京达成“十二条协议”,实现革命大联合,周恩来总理接见双方代表。至此,哈工大校、系正式转入“复课闹革命”,给各年级、班级分配了教室。校园内脏乱差环境有了明显改观,教学秩序逐渐恢复。我们专业教研室老师先行一步,教学改革小有收获,教室里讲授如鱼得水,发挥自如。我们听、学渐进佳境。几个月后,专业课“热处理”随着开讲。期间,我们学习风气正浓,十分珍惜每一天,每一课时。我和同学从图书馆借阅俄文版“金属学’,即练习培养俄文阅读能力,又加深巩固老师讲授的知识,一举数得。在课堂授课的同时,实验室的老师紧密配合组织我们进行相关试验,巩固和深化学得知识,如不同金属材质的抗拉试验,显微镜观看金属试样金相组织结构的准备,等等。
( u7 s5 x6 s2 q, C/ d四是去工厂见习、实习。1968年夏季,我们班先后去哈尔滨电机厂、哈尔滨量具刃具厂见习和实习。哈尔滨电机厂是国内生产水力、火力发电机组的大型国营企业,创建于1951年,同行业的老大。我们在铸造车间见习:首先见识了企业之大。就铸造车间而言,其规模之宏大,印象极深。高高耸立的厂房几百米长,巨大的天车吊着直径十几米的园铸件在空间驶过。十几米大小的砂型、砂箱比比皆是。其次是见识了大型铸件的砂芯、砂型制做全过程。三是见识了工人师傅的精湛技艺。我们曾看见一位老师傅在大大的电机盖砂型上蹲着修补边缘,问之才知道,这活儿别人干不了,老师傅7级工,河北泊头人。我毕业在河北泊镇工厂上班时,听说泊镇(旧称泊头,现在叫泊头)的铸造业有名,素有“铸造之乡”美誉,联想哈尔滨电机厂那位铸造车间老师傅的非凡技术,印证“铸造之乡”名不虚传。5 |8 L1 ^; s& M  e0 k* B
哈尔滨量具刃具厂建于1952年,生产精密量仪、适用量具、标准刃具,是地方国营企业,在国内赫赫有名,先后援建和分迁了成都量具刃具厂、中原量仪厂、青海量具刃具厂、桂林量具刃具厂、关中工具厂。我们在无心磨车间跟班劳动一周,然后在热处理车间实习两周。量具、刃具的生产工艺流程中,热处理是很重要的一道工序,对量具、刃具的使用寿命起到关键作用,工厂有了规范、成熟的工艺及操作规则。热处理车间是我们的第二课堂,收获很大。首先了解和掌握了各类热处理设备、温控仪表、冷却设备、硬度计等在车间的布局及使用。其次亲眼目睹量具、刃具零件热处理的有关淬火、回火系列工艺文件。三是亲自操作体验,掌握不同零件的操作技巧。短短两周实习,学到很多学校里、书本里没有的最新知识和技术、经验。毕业后,我在工厂干过三年热处理,那短短两周的实习始终难以忘怀。# t# W. E4 i) b: m
1968年8月2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中央文革发出《关于派工人宣传队进学校的通知》,决定向全国大、中、小学校派出“工人毛泽东思想宣传队”领导教育界的“文化大革命”,推动教育革命。国庆节前,国营哈尔滨新风加工厂(代号101厂,生产飞机外壳铝合金的大型企业)数百人的工宣队进驻哈工大。进驻我们班的是40多岁的芮姓师傅。我们的复课基本结束,在学校工宣队的领导下,以各系为单位开展革命大批判,清理阶级队伍,整党,精简机构和斗、批、改等工作。: ~" j# }* |" d* a
# e5 |, m, u: W' W9 j! t
18、编印《红太阳颂》歌曲集、   6 ?; s" F  G0 f: w' x6 i8 E- M5 i
从1967年至1969年中共“九大”召开,这一时期的文化娱乐生活主要有两项内容,一是看、听八个革命样板戏,即“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沙家浜”、“海港”、“奇袭白虎团”,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和交响音乐“沙家浜”。二是听歌颂毛泽东主席本人,及其著作、思想的革命歌曲。
+ N, j# }2 K) l. B/ ]当时,马路上,街巷,公共场所,校园内,到处都能听到高音喇叭里播放的样板戏选段,或者革命歌曲。对于京剧、芭蕾舞剧,我们工科院校的学生喜欢听,喜欢看,但是唱不了,更跳不了,只有欣赏之力。对于歌曲,我们不仅可以听,也可以跟着唱。1968年初夏,我们班几位音乐爱好者提议,编印一本《红太阳颂》歌曲集,人手一册,方便传唱,同时展现我们对毛泽东主席崇敬的心意。提议马上得到大家一致支持。
  V3 E+ t) ~+ O; n- ]3 A7 D我们宿舍里有手推油印机,蜡纸,钢刻板,白纸,油墨,以前刻印宣传资料,现在又作新贡献。歌曲集入选哪些歌曲,这是需要商量、研究的事情。为此,班里成立6人筹备小组(我是其中一员),专门议定,一番讨论形成共识,着手选编以下几类歌曲:歌颂毛泽东主席本人的,歌唱毛主席著作的,毛主席诗词的,毛主席语录的。
/ g# M# V9 ]  A0 R9 E1 a' o随后,我们分工,各负其责,一个类型一个类型地挑选。首先是毛主席语录歌曲。当时,毛主席语录歌曲在城市,乡村,内地,边疆,军营,校园,工厂,田间,家喻户晓,广为传唱,是“文革”中最具时代特色的,也是世界音乐史上史无前例的。我们将《人民日报》1966年9月30日公开刊发的第一批语录歌曲10首(如“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我们的教育方针”、“工作就是斗争”、“争取胜利”、“我们应当相信群众,我们应当相信党”、“分清敌友”、“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等),10月12日刊发的第二批4首(“造反有理”、“革命不是请客吃饭”等),10月25日刊发的第三批8首(完全选自“老三篇”中的语录,“完全彻底为人民”、“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纪念白求恩”、“要提高我们的勇气”等),共22首入选。
) t4 |6 H# P+ c, B5 l9 I& _- `其次,我们搜集已公开发表34首毛泽东诗词的歌曲。当时,有的一首多曲,我们入选了10首传唱频率较高的,如“娄山关”、“长征”、“六盘山”、“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答李淑一”、“为女民兵题照”、“咏梅”、“庐山仙人洞照”等。
; W0 |8 k9 |# w7 C, Y* ~4 S第三是各族人民歌唱毛主席的歌曲。这一类歌曲太多了,全国56个民族都有歌颂毛主席的歌曲。我们主要选择传唱较广、影响较大、频率较多的几十首。如,“亚克西’”、“哈萨克人民永远跟着毛主席”、“柯尔克孜人民歌唱毛主席”、“青稞美酒献给毛主席”、“壮锦献给毛主席”、“壮族人民歌唱毛主席”、“延边人民热爱毛主席”、“撒尼人民心向红太阳”、“阿瓦人民唱新歌”、“草原赞歌”、“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牧民歌唱毛主席”、“挑担茶叶上北京”、“苗岭连北京”等等。
7 Z; P( Q* ~9 T) L( `  R# y* H3 q第四是建国前后在民间流传、知名度很高的民歌。如,“东方红”、“咱们的领袖毛泽东”、“绣金匾”、“浏阳河”、“山丹丹开花红艳艳”等。
. z/ k+ w2 ]6 l( E0 S第五是歌颂毛泽东思想及其著作的。如“毛泽东思想放光芒”、“毛泽东思想传万代”、“大海航行靠舵手”、“毛主席著作像太阳”、“战士爱读毛主席的书”、“读毛主席的书”等。
' x  e2 T; v7 P8 p6 }( n最后是歌颂毛泽东本人的。如,“日夜想念毛主席”、“毛主席的恩情唱不完”、“毛主席的光辉”、“韶山出了个红太阳”、“太阳最红毛主席最亲”、“敬祝毛主席万寿无疆”等。
! v) m4 N( U/ l# o( |4 U经过一个多月的忙碌,我们从报纸、群众组织的印刷品中搜集并入选了100首歌曲,让班里懂乐理,识乐谱的同学把关,校审一遍,然后就开始刻制蜡版。山东崔兄自告奋勇,另外三位同学也踊跃参与,他们平时汉字和数字写得中规中矩,很有造诣,刻制的蜡版真不错,清晰,整齐。0 x* o, j1 x, L4 n3 Y9 q
刻制蜡版时,歌曲中所有的歌曲名全部留出空白位置,由我来刻版完成。我用不同的美术字体刻制歌名,并在歌名两侧或歌曲尾部空白处配以适当的图案,凸现版面的生动、活泼。刻制百首歌曲名和小图案,着实让我费了不少功夫,动了一番脑筋,每页版面上不能有重复的美术字体和雷同的图案,为此,我查找、翻阅了许多资料,边学边用,受益匪浅,最终如愿以偿。这次编辑、美工方面的实践和锻炼,收获颇丰,毕业后在工厂工作9年,厂里的大批判专栏、庆祝专栏、专项展览的组织、设计、绘制都是我负责,办得图文并茂。
; i" G3 W5 H/ p至1968年秋,16开本60页的《红太阳颂》歌曲集编印完成,除人手一册外,还送给二班一部分。我手捧歌曲集,心绪难平,我们为之忙碌了多少个夜晚和星期天,崔兄他们几位刻制蜡版中指处磨出厚厚的茧,印刷的学兄们用油辊推出一张张清晰的页面时忘却了手臂的酸痛。当时,一种精神支撑着我们,那就是对领袖的崇拜,对伟人的敬仰。+ S* x0 |% e; V
《红太阳颂》歌曲集陪伴我度过一段快乐时光,一是吟唱里面熟悉的歌曲,二是听着自己组装的收音机里播放的、歌曲集里不太熟悉的歌曲。那不同韵味,不同风格的歌曲久久地在耳边逥荡。
- x' N6 B# b5 T5 E$ z( w; R
0 |/ g  O6 T$ d. e, \19  、挖防空洞与学校搬迁
0 z2 Y. J. l. R% N1969年3月2日,前苏联军队入侵乌苏里江上的珍宝岛,与我国边防部队发生流血武装冲突。同年8月14日,前苏联军队入侵新疆铁列克地区又制造流血事件。中、苏关系严重恶化和紧张。中苏边境双方陈兵对峙,弥漫着战争气息。两次事件引起全国人民的极大愤怒。哈工大师生在事件后纷纷上街游行示威,表示抗议。自1967年4月以来,毛泽东主席关于“备战、备荒、为人民”的最高指示在全国广为流传,家喻户晓。我们生活在反修前哨黑龙江省,防空、备战知识经常宣传和普及,备战意识较强。
) I8 q: s, `2 i! Y1969年8月27日,中共中央、中央军委转发了《关于加强全国人民防空工作的报告》,决定成立全国性的人民防空领导小组和各省、市、自治区人民防空领导小组,普遍开展群众性的挖防空洞和防空壕的活动。第二天,中共中央发出紧急动员令,响应毛泽东“提高警惕,保卫祖国”和“准备打仗”的口号。中央军委命令东北、华北、西北人民解放军立即进入紧急战备状态。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积极组织部署,付之行动。
' \, [* {5 H9 k# t0 T哈工大雷厉风行,一是制定校园内的防空洞工程规划,二是采购防空洞工程施工所需的测量仪器、电机、揽车、挖掘工具等,三是分解防空洞工程到各个系。
/ t  y( ?, D+ R8 x. v- i! [) h+ {我们九系还有两届学生,几百人,挖一条从九系食堂大厅北至电机教学楼,大约有400多米的地下防空洞。系里按四个专业各班人数分配任务,包括防空洞长度和时限。10月份,轮到我们班施工,从午后至晚9点前,20名男生分为两组,轮流替换。
7 v  ~2 ]' d3 G( x九系食堂位于南岗区大直街东南侧,处于同一水平高度。大直街位于哈尔滨南岗区俗称“龙脊”地段,地势高。我们在食堂大厅内一个约1.5平方的防空洞入口处,乘电动小缆车徐徐下降至地下10多米处,每次乘坐2人,地下有7名同学施工。我与其它学兄沿着高约2米,宽约1.2米,园拱顶的防空洞蜿蜒北行。洞壁土质结实、坚硬,比较干燥。顶部每隔8、9米悬挂一盏36伏100瓦的安全灯泡,光照明亮。前行几十米后,来到洞的尽头,洞内空气畅通,地上摆放着独轮小推车、镐、铁锹等工具,有一把部队工程兵用的短柄小园钢锹,十分显眼,使用起来十分给力。每天系里的专职勘测人员下来测定方向,一是控制洞底水平面,二是控制向北的角度,不能超出允许的误差。
/ c3 @. c  p8 l9 N* l! I+ }当年,挖防空洞是一项严肃的政治任务。我们每个人施工时,认真,虔诚,十分卖力气,人人抢着干重活。推独轮小车运土是个技术活,光凭力气大还不行,要掌握平衡。江西学兄试推后,不能胜任。东北的学兄能推几步,推不稳,经常歪倒。唯有我和山东的赵兄推起来,十分轻松,责无旁贷,专职推车,把洞底的土运到洞口处。在高中时,我们经常参加学校菜园、农田的劳动,推独轮车运送肥料、杂物等得到锻炼,几年后竟然在挖防空洞工程中有了用武之地。
( r) y4 y1 D' n$ a! f3 x我们地下7个人,有的抡着镐,一镐一镐地往前挖。有的一锹一锹地往小车上装土。我与赵兄轮流一趟一趟地往洞口运送土。洞口处的学兄用缆车把土提升到地面。食堂大厅里的学兄再把土运到食堂外面。就这样一个工作日,防空洞往北延伸1米左右。一周后,我班撤离防空洞,轮休。这期间,工程进展理想,没有发生故障和意外事故。我们在施工过程中也体会到地下作业的艰辛和不易。3 f: \& i4 Y- n- l6 e  j9 c
1969年10月26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高等院校下放地方的通知》,对哈工大影响不大。但年底前的一则小道消息像地震般震撼着哈工大的教职员工:哈工大和哈军工的原子工程系合并南迁四川重庆,组建重庆工业大学。哈工大的教职员工离开久居的哈尔滨去重庆工作、生活,顾虑重重,诸多不便,何去何从,人人慌慌,心神不宁。4 j8 O' S  j% W. M
此时,防空洞工程已停工。我们九系挖的防空洞已与电机教学楼往南挖的接通。食堂大厅内洞口处已盖上厚厚的大铁板,焊接封固。对于九系担任防空洞工程,我感觉太简陋、窄狭,适用性能有多大。3 t2 ?& N) m' O$ p. {, f- c
进入1970年,哈工大南迁传言成为现实。上级要求哈工大少数人员和绝大部分物资迁往四川重庆,搬迁工作成为学校首要任务。教职员工按上级要求,以系为单位将需搬迁的教研室、实验室、科研机构的仪器、设备、资料分门别类清点、编号、登记、造册、贴封。我们学生一部分协助老师们用稻草绳缠绕笨重设备,防挪动、装卸时磕碰。轻小的装纸箱子,用报纸团填塞。其它同学按铁路货运要求,一一对号,钉制设备外包装用的木板箱,锯木板,钉箱底座,箱侧面。
, Q) f5 F  R' F  n% b3 R$ S8 d  X3 ]一个月一个月地过去,我们机械教学楼各走廊、地下室摆满了装好设备、物资的大小木头箱子,箱子侧面用黑墨写有设备编号、发站哈尔滨、到站重庆、朝上及防雨等标记。走廊、教研室、实验室一片狼藉,到处是报纸、破纸箱子、铁丝、稻草绳、破旧手套、破油毡。6月份,已有一批设备、物资运往火车站,等候货车编组。9 `" o1 k! H# n, V" ~" o; F  F/ j
随着搬迁工作的推进,又一个消息传来:哈尔滨电工学院、黑龙江工学院并入留下的哈尔滨工业大学,组建地方管理的新的哈尔滨工业大学。这个消息对哈工大老师们的冲击和影响不大。
6 z( e. g4 G+ |0 O, G8月份,我们两届学生毕业离校。哈工大大部分物资陆续迁至四川重庆,重庆工业大学还在组建之中。1973年7月3日国务院、中央军委发出《关于重庆工业大学仍迁回哈尔滨的通知》,原哈军工原子工程系调入长沙工学院(现国防科技大学),原哈工大南迁物资及人员又返回哈尔滨。1974年,已并入哈工大的哈尔滨电工学院、黑龙江工学院又划出,重新建制,恢复原校名。搬迁,再迁回,折腾一番。哈工大的教学、科研、师资受到极大损失,元气大伤。
# a4 X2 B5 I( a: P! {1 ~* }: m# D: q1 ]1 h
20、毕业盼来了、
) Q2 a4 E( \4 i! U哈工大是五年制的工科院校,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原因,我们大学老五届(1961年至1965年入学的)学生自1966年“文革”开始后上课不正常。先是“停课闹革命”,尔后又“复课闹革命’,有时“革命”又挤掉“复课”,反反复复。连毕业分配工作也不正常,66届的留校一年多,68届的推迟半年,我们69届的延迟一年。; L( {0 E% p- O* o* l) c
1969年上半年,我们就关心着毕业的消息。到了下半年,仍无动静,我们心里是多么焦急啊。进入1970年,我们情绪压抑,食堂主、副食大有改善,食不甘味,度日如年。我是班里最小的,已24周岁,不能毕业自食其力,依靠学校的助学金和家里父母的供养,情何以堪。, ^6 {7 h1 s; h
1970年6月27日,中共中央《关于1969年到1971年大专院校应届毕业生分配的通知》终于姗姗来到。我们为之欢呼,为之兴奋,激动之情难以言表。顿时胃口大开,吃嘛嘛香。3 \! o4 w; q) ?. s
《通知》中要求“毕业生的分配,一定要高举毛泽东思想伟大红旗,突出无产阶级政治”,“服从革命需要,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工矿去,到基层去,接受工农兵的再教育,在‘三大革命’的第一线作出新贡献”。对于毕业后的去向,我心里有准备,几年的“文化大革命”运动,大学生有了一顶新“帽子”-----“臭老九”,排在地、富、反、坏、右、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反动学术权威、可以教育好的子女、臭知识分子九种人之末,分配到哪儿都行,无所谓,接受‘工农兵’的再教育呗。: u  r5 `5 I9 W2 h* q
接下来,我们进入紧张的毕业鉴定工作,填写《毕业生登记表》等各种表格,评价自己在“文革”中的表现。由于当时省革命委员会主任是潘XX,整个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各单位由原“捍联总”派系人马掌权,对1967年的“炮轰派”耿耿于怀。我们非“捍联总”观点的同学在校、系领导的压力下,不是强迫胜似强迫地在“自我鉴定”中填写“受炮轰红色革命政权思潮的影响。。。。。”等词语。当时,我想,填写就填写,看你潘XX横行到何时,走着瞧。1967年11月,周恩来总理在接见黑龙江省群众组织时一再强调“捍联总”和“炮轰派”都是革命造反派。12月7日,潘XX向中央,中央文革提出书面检查,承认在处理两派革命群众组织工作上犯了错误。1971年3至6月,黑龙江省对潘XX的错误进行了揭、摆、批。8月6日,中央撤销了潘XX黑龙江省革命委员会主任职务。1973年12月,哈工大革委会政工组派人到我工作的工厂(泊镇七一机械厂)落实中央(70)17号和45号文件精神,对我的档案进行全面复查和清理,将《毕业生登记表》、《政治审查意见表》和在“文革”中形成的派性材料等全部抽出销毁,并不再重新填写,由学校写了“关于抽出毕业生登记表和政治审查意见表的说明”,装入档案,以备查考。同时留给我一份函件。- K% f4 Q9 [0 o" T7 {* l- k4 f
1970年7月,我们班同学在等待分配方案时,照了一张毕业照。我在照片后面按序逐一注明学兄、学姐的姓名。我们来自全国各地,相处六年求学于哈工大,毕业分别,奔赴大江南北、沿海或西北,再相见,再聚首,机率甚小。但是,无巧不成书,若干年后,在茫茫人海中竟然两次巧遇两位学兄。1978年秋,我去沈阳出差,在沈阳故宫门口等候公交车。车水马龙、人来人往中,有一骑自行车的人从我前面过去,一瞬间,看背影很像班长陈兄,我贸然大喊“陈XX”,骑车人停车回头看,果然是陈兄。毕业后8年再相见,分外高兴,公交车不坐了,马路旁交谈甚欢,婉拒去他家做客,各自留下联系地址,依依惜别。1985年夏末,我骑车去沧州市经济委员会上班,经过市招待处时,有一群人走向招待处宾馆。我发现有一个人像学兄老乡王兄,也是冒昧喊了声“王XX”,话音落下,回头者正是王兄。下车交谈,得知王兄毕业分配至兰州基地,后调回来在河北轴承厂热处理车间工作。这次来沧州参加一个行业会议。事后,我去宾馆看望他,叙谈很久,又请他到家中做客。( [4 Q5 T, J2 p5 d  {# Y
7月底,分配方案公布,沧州有一个分配名额,显然是我的。我与同学们收拾东西,装箱打包办理托运,买了8月5日哈尔滨开往上海的快车票,与同学们吃了在哈工大的最后一顿晚餐,睡了一个安稳觉。9 z7 H% G  i, ^% F3 s' t
8月6日,快车抵达沧州火车站。我站在站台上,目送同车南行得江西张兄,火车渐行渐远,消失在远方。回头看着熟悉而陌生的火车站和站外街景,我百感交集。。。。。
% Y: Y) p' [5 x) x" B# b& _' \2 {* P  h从1964年8月28日离开沧州到1970年8月6日回到沧州,我在哈工大求学6年,那一幕幕平凡的、惊魄的、感人的、纠结的、顺心的、气人的往事,俱往矣,学生时代已结束了。8月18日,我被分配至沧州地区泊镇七一机械厂,先后有天津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天津工学院、太原重型机械学院、上海外国语学院等10名毕业生报到。我们这批“臭老九”将在新的工作岗位,接受工人阶级的再教育,当一名好工人。
+ m7 N1 {5 D5 P( O' ]! s( d
! W2 V* i9 {. _1 L8 {. M: j2 O  后 记
5 L' @- R" Y$ m: x《在哈尔滨工业大学求学的岁月(1964—1970)》回忆录有20个章节,大致按年限排序。而每个章节又独立成篇,前后呼应。
, Q8 F$ U8 {' T1 R- V我,一个县城内普通家庭的大学生,力图客观、真实地再现1964—1970那段岁月,在社会、军营、农村、校园、教室、宿舍里的所见、所为以及所思。
- n7 q  @. R4 r那段岁月里,我经历了1964年之前和1970年之后的大学生们没有经历过的许多事件,从中得到磨练,开拓视野,收获了许多课堂、书本以外的社会知识,受益匪浅。
! |! e4 l5 N1 w2 o! s3 C* U8 i当年,在绝对顺从时代潮流情况下,我对若干亲身参与过的事件,有反思,有看法,只能埋藏于心间,绝不能口吐半个字。现在,坦然披露于《岁月》之中。
2 Y4 Y/ L. V: t2 Q! ~( I% I毕业36年,我的工作,职业,经常变动。企业9年,机电工业局4年,市经济委员会,市政府办公室,政府研究室,市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退休于发改委。无论干什么工作,我都坚持敬业、勤奋、学习、创新、正派,没有忘记是哈工大的学生。
; F7 J% H! `2 L* P# _1 l9 ~2 E7 p$ P% k: ~* |) E
http://club.kdnet.net/dispbbs.as ... serids=&action=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文革与当代史研究网

GMT+8, 2024-3-29 07:02 , Processed in 0.126456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