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与当代史研究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2035|回复: 0

山山  天安门广场的孔子

[复制链接]

0

主题

8173

帖子

13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3
发表于 2011-1-31 11:27: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山山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 ]9 ^) d  }2 i, S/ @6 L; G' r7 o" T$ o7 H
因为国家博物馆把孔子像立到了天安门广场,中文网站上吵开锅了,反对声众。当然也有赞成的,说现在世风败坏,是该把孔子和传统美德请出来了,即便是形式上的,好歹表明了一种态度。
; Z2 e. C! b/ m8 k/ a% l* f* Z3 |! W+ a# i5 j  L- A) K5 r
我多年不去北京,还真想象不出来,从最直观的视觉效果来看,现在的天安门广场会是什么样子?从后现代风格的国家大剧院落座天安门广场,到国家博物馆扩容,现在,象征“九五之尊”的孔子像也立起来了。想象中,这一系列变化是有点混乱的。$ [  ?4 l- E0 q
8 m# \7 A/ S; ]- B. J; Q' H. p
天安门广场的早期建筑和布局是严整的,这样一个整体构成了对新中国政体、国体,以及历史认同的明确表达。虽然历史的道路是曲折的,但至少天安门广场的空间布局表明,革命胜利后建立起来的新中国有着明确的政治立场和施政思路。这对于一个执政党,一个新生的国家来说,太重要了!
7 F# I: j# [$ P8 p9 [; X$ T$ ?0 Q- c4 J! S
近30年来,中国社会在曲折中不断改革和变化,天安门广场的表情和色彩也在时时变化中,这变化,大概是能用来“图说”历史的,也可以用来试验我们对当代变革的感受和态度。仅凭想象的话,这广场风景是够凌乱的了,新奇,却又让人莫衷一是。它似乎暗示这些年来我们价值观念领域的混乱、拥堵和冲撞。但这也只是想象,也许有一天,我走到天安门广场,却发现这些建筑和雕塑特别和谐地在一起,相对相守。如果是这样,我想我得问问自己了,我的想象和视觉体验为什么相差这么大?这是不是意味着我的观念和生活感觉实际上是脱节的?那么,我在接受和再现空间时所依据的方法和参照系究竟是什么呢?说到底,看对象就是看自己,看处在种种关系影响下的自己。在这个前途未卜的国家里,在这个国家的城市都急不可耐地刷新着自己的面容、体形和记忆时,自我的步点往往也变得凌乱,惶惶然若无判断的信心——我抱怨着什么?我期盼着什么?我在安享什么?我又顺随于什么?活在这表情失常的城市中,人在表达自己的感受时,大概也会苦于找不准坐标吧。
8 I; g0 U) D9 o0 [8 O
7 Q1 B4 K  c) Z  d6 N# f其实,在天安门广场上立个什么像、造个什么馆,也许并不那么重要。整个中国都在拆旧建新,天安门广场又怎能免俗?时移岁易,惊诧的议论会平息下去,人们也会渐渐对这座塑像熟视无睹。虽然孔子像的树立是为了表达某种政治意向,但中国的状况却不会因为一座没有生命的铜像而稍微好转。相反,民众此刻的讽刺挖苦是一种直接的政治反应。孔子塑像和由此引起的争议,共同构成了当下社会最贴切的症候。$ u& a' f5 O, r# C
% A. N  ^* q% g5 O' [" x
在大多数人的心目中,孔子尚可接受,但统治阶层宣扬尊孔却往往令人反感。在老百姓看来,“尊孔”所包含的一系列政治隐喻,在在暗示着当权者对现代社会问题的回避与和稀泥的态度。在最简单的比附中,立孔子像是“崛起”的象征,又是对“和谐”的吁求。可正是这貌似荣耀的联想引起了网民们的普遍不满,他们拒绝用这两个大词覆盖这些年来缺乏公平、尊严和安全感的平凡人生。如果这两个词真想在中国成立,它们的词义中便需包含对老百姓的利益和梦想的满足与提升,提供一条可通达民众认同的道路,在人民大众中层积坚实的基础。正是因为词义与普通人生活质感的脱节,使得“孔子像事件”成为当下不满情绪的一个宣泄口,一切名实不符、监守自盗之事都由此提出,以反衬孔子像的空洞。当政的公信力当然在这滔滔议论中继续下沉。& ?6 s3 k  f+ N) e/ o

, p4 w6 q2 I  K7 {; q' x8 k+ h尖酸刻薄、不屑一顾是时代加于我们的病症。这毛病一方面刺激着我们的神经,令敏感的人饱受痛苦,另一方面又塑造着我们对社会问题的感受方式,在这里感受力和理性似乎难以发挥作用。那些最荒诞的符号、最尖锐的矛盾被凸显出来,森然立于意见领域,构成一幅颇为狰狞的景观,可符号之间的关系、矛盾的转化等等,在这固化的景观中却几乎体现不出来。比如广场中,孔子塑像和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毛主席纪念堂等彼此相望,似乎也无不可,但它们怎么对话呢?它们是以怎样的历史逻辑被安置在同一空间中的呢?如果我们感觉不到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和意义纽带,那这恰是当代人应该致力的工作,而不是继续任由它们这样荒诞无稽地伫立着。传统儒学、现代革命、新文化运动、社会主义中国……都是我们民族历史中不可忽视的传统,并且在现代化的过程中,这些传统之间不断发生着对峙、冲突、渗透和交织的事件。在很大程度上,正是这些事件造就了今日的中国和中国人。如果我们不能在当代思想格局和问题意识中安置这些不无错位的传统,那么我们的行进可能总难免跌跌撞撞。
; b0 ]0 _8 f. |8 a$ p
$ o, q# I4 m! c5 f* [* `) T8 b空间的风貌很大一部分是靠空间中的人群赋予的,我希望有一天,天安门广场上的人们都有着开朗而坚定的面容,这面容代表中国人对历史的了然和对文化的信心,她可以让现在这些孤立的地标真正活起来。( s1 Q5 C* e* c" A; V
7 h! v" n3 R" _3 D9 r$ R& ]
http://www.cul-studies.com/Article/critique/201101/7713.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文革与当代史研究网

GMT+8, 2024-3-29 19:04 , Processed in 0.106113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