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与当代史研究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3604|回复: 0

李寿生  杜方平文革纪事

[复制链接]

1391

主题

4421

帖子

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7156
发表于 2010-9-13 06:23: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http://blog.cz001.com.cn/index.php/375/viewspace-1065350.html4 S! G4 H/ _9 X* e

. ^! Q; @- ^  a) P# d$ P- d杜方平, 原名圣阶,笔名龙城子。安徽省萧县黄口人。生于1919年,1938年中师毕业后入伍,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文革”前,任南京军区国防工业部部长。文革初期,杜方平与江苏省军区政委梁辑卿、南京军区后勤部副部长吴大胜组成工作组进驻南京大学,在中央文革某些人的授意下,在江苏率先造了彭冲的反,得到了毛泽东的支持,因而一举成名。三人被并称为梁杜吴,并一起出任江苏省军管会副主任(主任为南京军区政委杜平),当时在江苏家喻户晓,如今六十岁以上的人都会记忆犹新。9 L- Q6 d& X& j& s/ [* X: @
应该说,杜方平在担任省军管会副主任期间,在处理南京两派矛盾中不无错误。有一次在北京开会,受到周恩来总理和康生、江青等人的批评。为此他于1968年初就靠了边,并失去了人身自由。“深挖五·一六”运动一开始,杜方平首当其冲,被作为江苏省五·一六的重要头目长期关押审查,在监狱中,他受尽了种种非人的折磨。后来在周总理的过问下,中组部给杜方平摘去了五·一六的帽子,落实了政策,送回南京军区安排工作。当时有个细节很是搞笑,中组部的经手人是两位处长(相当于现在的司局长),他们以为杜方平回南京后会官复原职。两位处长满脸堆笑为杜方平送行,一再表示,今后如至南京请多关照。然而,令人十分震惊的是,前往北京迎接杜方平的小车并没有将杜送回南京,而是把他挟持到安徽省的一个县级人武部软禁起来。这家人武部四面环河,无处可逃,杜方平又在那里被禁闭好几年,连家属探望都不允许,直到粉碎四人帮才被放了出来。这是为什么,难道中央说的话不算数?杜方平出来以后方才得知,这一切源于许世友的一句话:岂能放虎归山!
% i* b' k& L) h杜老告诉我,文革前他在担任浙江省军区群工部长时,曾跟两位老画家学过画。在近十年的监狱生活里,除了应付监狱中的学习和劳动以外,他把全部精力投入了画画,坚持不懈且持之以恒。在监狱里,一开始弄不到画画的颜料,他就将吃剩的饭菜中各种有颜色的东西作为颜料,苦练基本功。如把豆酱作为黑色,把南瓜作为黄色,把辣酱作为红色,顽强学习,一丝不苟。他坚信,他虽有错误,但没有犯罪,党和人民迟早会有公正的结论。在监狱里所学的画艺,日后会派用场。出狱后,生活条件得到了改善,他更是如痴如醉,从古今中外大师们的作品中汲取营养,潜心揣摩,结合自己的军旅生涯,独辟蹊径。十年磨一剑,终成画家,且自成一格。他的作品,侧重写实,并重视追求意境,被评论家们称为“勇于在生活中求新的画家”。1982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四十五周年举办全军画展,他的一幅山水画《日光岩》由军事博物馆收藏。同年,又有一幅《允有乡思愁》山水画,由南京市选送美国友好城市圣路易斯市参加文化交流;1985年,总政为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三十五周年,他的山水画《马背崖》再次由军事博物馆展出并收藏;1987年,为纪念建军六十周年举办全军画展,他的一幅《莱芜战役陈粟前线指挥所——石湾》,亦由军事博物馆展出和收藏;江苏省盐城市“新四军纪念馆”还展存了他的山水画《茅家岭》。1979年以来,他的30余幅作品曾先后在日本、美国、法国、新加坡等国家交流。8 A( i( G  ~) X5 @+ ?! r3 S% y
杜方平的画,受到越来越多的画迷们的追捧。 1991年、1998年两次抗洪救灾以及历次支援老区灾区,杜方平的捐赠在南京军区屡创新高,他几乎将画品卖的钱和平反补发的工资全部捐给了灾区和老区希望小学,表现了一个老革命军人、老共产党员的高风亮节,为此他多次获得了南京军区的表彰。8 d6 e! E6 a& c; [4 Z- x. v
文革中我在苏州参加三支两军时,不过是个二十三四的毛头小伙子,就参与了一家大厂的军管组工作。期间,我看到造反派印发的杜方平讲话的的传单,也听过他的讲话录音,感到他比杜平、梁辑卿、吴大胜、尤太忠等支左军代表更有才华。他的讲话,激情洋溢,掷地有声,不拖泥带水,很有号召力。难怪南京有一大批造反派很是拥护他。但事隔十八年后我采访他时,杜方平已是腰弓背驼,满头白发,反应迟钝,讲话有时含糊不清,与文革中的杜方平判若两人。由此可见,政治运动和监狱生活对人性的摧残。% b/ S: F$ \- f5 F
199845日,杜老忽然给我写来一信,原文如下:
" J1 M% b, a2 ?- h7 l6 E. e

! O5 }( F: N0 h' ~李寿生同志:
6 b  z. [2 k1 W! l( G' r0 J久违了。忽然想起前几年您曾来敝处,采访我文化大革命中的经历,记得你录了音。不知你怎么处理的,是否发了什么文字?希望你告知或把文章寄给我看一下,如果未发表什么文字最好。3 g) ~' s* o9 _$ @. p
现在又有人要我叙述那一段我与周总理关系的情况,我想不要写法不一致,影响不好,故写信问你一下。
! `2 O+ N2 T8 I1 r 致编安2 Z) M1 d. G" O
敬礼!                                   杜方平
! R5 S3 W( i2 q0 T7 H98·4·5
& o) J- y2 ]% G1 ?

4 {2 {/ h6 R# O3 i1 n8 R! h1995年下半年我采访杜老后,回来将录音翻成了文字,由于多种原因一直未能成文,我回信向杜老表示深深的歉意。“如果未发表什么文字最好。”字里行间,反映了平反后的杜方平对那段历史还心有余悸。; J- N; J: r1 Q5 E- I% @1 H. I8 n: v
文革中,他在江苏有个很有名的政治段子就是“舵手与黑手”。 也就是他信中所说的“那一段我与周总理关系的情况。”1968年初,周总理、陈伯达、康生、江青、姚文元、谢富治、吴法宪等人接见江苏两派代表团时有个讲话,在康生、江青批评杜方平搞派性的一些事情后,总理说:“杜方平自称是江苏地区文化大革命的舵手,其实他是挑动群斗群众的黑手!”这一点名批评,使杜方平从此蒙受十载不白之冤。采访中,这一事件自然成为我提问的重点。杜老负责地告诉我:有一次在江苏饭店,南京两派发生严重冲突,当时被称为“江苏饭店事件”。他在事后的一次讲话中,对此事承担了责任,在作自我批评时说:“这个舵我没有掌好!”换一种说法,就是“这件事情我没有处理好。”“这个舵我没有掌好!”在今天看来,是一句运用比喻手法说得很形象的话。然而在文革中,“大海航行靠舵手,万物生长靠太阳,干革命靠的是毛泽东思想!”“舵手”与“红太阳”一样是毛泽东的专利,其它任何人不能染指。于是有人给中央文革打小报告,诬告杜方平自称是“舵手”,后来又演化成“自称是江苏地区文化大革命的舵手”。这还了得!当时所谓的“无产阶级司令部”对杜方平的严厉批评,大都是因为这句话引发的。那是一个人妖颠倒的年代,真正的黑手其实是林彪、陈伯达、康生、江青、张春桥、姚文元和谢富治等人,他们才是在全国范围内挑动群众斗群众的黑手。江青提出“文攻武卫”的“九五讲话”就是代表作。后来审判林彪四人帮,法庭上提供的铁的事实都无庸置疑地证明了这一点。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周总理是人不是神。文革中,他听信中央文革的汇报,说过一些错话,例如“舵手与黑手”等等。但又是他,后来亲自过问杜方平的“五·一六”问题,以“调北京审查”为名,将身处残酷斗争中的杜方平和陈光、包厚昌调到北京保护起来,为他们摘去了“五·一六”的帽子。采访中,杜老特别强调这一点。
* ?- U, o, i7 m5 ?, K: F' R在今天看来,文革中“剪不断理还乱”的是是非非其实不难判断。杜方平在南京支持了“红总”(即后来的“好派”),有派性;空四军在苏州、无锡支持了“踢派”和“六二六”,也是派性。而许世友、尤太忠等人支持南京的“八·二七”(屁派)、苏州的支派、无锡的九二、常州的工农学,难道就是“党性”么?当时在各地支左的军代表都有支一派压一派的问题。推而广之,“无产阶级司令部”的张春桥、姚文元,支持王洪文为首的上海工总司,用武力砸烂“上柴联司”,无疑是全国最大的派性。“工总司”不比“上柴联司”好到哪里去。( n" x2 M% l, T# h( l& L
1969年,许世友当上中央政治局委员和江苏省委第一书记、省革委会主任以后,在江苏省和南京军区大搞独立王国,深挖“五·一六”达20余万人。与他意见不合的军队干部全都受到了无情的打击,不仅是杜方平,还有时任南京军区副司令王必成、林维先和副政委鲍先志,也被打成“王林鲍”反党集团。正如叶剑英同志的严厉批评:“过去你们南京军区,谁敢讲话,水都泼不进,谁讲一句反话,就打成五·一六;谁讲一句好话,就提拔起来。到头来,还是要失败,像张国焘、林彪就是这样。(摘自1974年11月13日《中央政治局领导同志对江苏省委、南京军区负责同志的重要指示》)5 b: k- X) C$ w8 u1 ?) p2 I; U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小平同志拨乱反正,全面否定文化大革命和部队三支两军,就为以上的是是非非画上了句号。
* X3 Z& k/ H) y历史已经过去四十个年轮,当年的许世友、杜平、杨广立、尤太忠、梁辑卿、吴大胜、蒋科和杜方平等风云人物都已作古。深挖五·一六,是我们党坚持阶级斗争路线的产物,也是文化大革命的恶果。许世友、吴大胜、蒋科不过是那条极左路线的执行者。今天,对于我们,追究哪个人的责任已不很重要,重要的是吸取历史教训,从政治体制上改革我们“权大于法”的种种弊端,建立行之有效的民主与法制的机制,以防止“舵手与黑手”之类的悲剧重演。
, u5 a( x5 H& l& `4 c* s % \% S6 _  ?6 z* y/ j5 X% w5 ]
  ?+ l6 \8 v: R% |' \
 , O- J* S$ U) u5 x0 [
1998年4月5日,杜方平给博主的信件。其中“周理”漏字,应为“周总理”。9 P& s3 D0 U& u0 N% R: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文革与当代史研究网

GMT+8, 2024-3-29 21:20 , Processed in 0.102184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