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与当代史研究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779|回复: 0

公益组织为50名老人记录家史 呼吁留存民间记忆 2012

[复制链接]

1391

主题

4421

帖子

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7156
发表于 2022-5-1 23:48: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7 k. [. z- L+ `3 z& ~0 }  E# u2 T+ W3 @3 e
公益组织为50名老人记录家史 呼吁留存民间记忆- h7 k& @1 ?" \1 R/ z$ @9 v% K

$ c& i* v% W! O3 {- o4 D2012年09月20日 来源:新闻晚报4 O. b5 [% U/ b# q( h9 C% U

/ g4 o* o9 Q) i" J0 x6 s, z, u' H8 b9 G: F& j- x5 u) P. h
记者 朱蒙雪 报道/ c/ b8 N" o3 f2 v9 X6 Q% `

) ]! T  t, g/ P1 F; M, i* u  祖母的一纸遗训,令多年家庭纷争终化解;外祖父的数枚勋章,每一枚故事却再难追溯……当长者渐次凋零,他们的个体记忆要怎样留存,由个体记忆构成的城市记忆又将如何传承?目前,有一个叫“绿梧桐”的公益组织正筹划开展一项名为“口述家史——记录城市变迁中的民间记忆”的公益行动,首批计划在全市选取50名老人,为他们收集整理家史、家谱及家训。# N# Z) b3 \9 R5 B3 \
. O. Y; u& C6 f: K% N+ e# O  i
  口述历史* a2 M* T, j" ]: H

4 r5 Q& m2 q7 Z! m4 l  城市由一个个家庭组成,个体记忆能直观展现城市的变迁,民间记忆里更蕴藏着丰富的历史细节。8 }6 ?5 _9 c0 `

- P7 g& g7 m# a# S  一纸祖母遗训消弭多年家庭纷争
+ s- x4 B# [6 x6 y
9 M( R  h$ y5 O/ l3 D  这项公益行动的发起人吴烨宇曾是一名资深媒体人,如今在一家教育管理集团担任高管,兼任上海绿梧桐公益促进中心监事会工作。他告诉记者,“口述家史”公益行动的设想萌生于他90岁的老祖母留下的一纸遗训。$ N8 q/ B* m9 n+ L+ \: s# x

- ?" t/ D' L5 j) m1 d2 G  原来,在吴烨宇的祖母去世前两年,老宅传来“可能拆迁”的消息,在吴烨宇的叔伯一辈引起不大不小的纷争,兄弟姐妹间的关系变得 “疙里疙瘩”。待祖母去世后,一家人在老宅清点遗物,发现一本巴掌大小、用旧纸片缝制而成的小本子。小本子前几页写着各子女的电话,后几页却用大号字体一笔一划写着“你们要兄弟团结、家庭和谐”。
3 Y2 o9 u3 l6 P
! d$ ?" C# P- H$ y( V, W' m  “这其实是遗训。 ”吴烨宇说,“我当时偷偷看了在场的长辈,有的哭了,说对不起母亲。”多年的家庭纠纷因这份遗训化解,长辈们当即表示不再为拆迁一事相争。由于老祖母并未接受教育,解放后参加“扫盲班”后认得一些字,能留下亲笔手书的字迹不易,作为长孙,吴烨宇得以保留这份遗训。# X+ ^% v8 W0 m" s) o
/ j0 e, g2 z1 ?  E1 T2 @; j
  这件事令吴烨宇感触颇深。在他看来,随着以往几代同堂的大家庭分散成一个个小家庭,城市中的家庭功能正被日益削弱,在经济生活、精神生活、代际关系等方面经常会引发家庭矛盾甚至冲突,虽然原因复杂,但都与现代城市家庭不太注重文化传承、历史延续有关联。为此,他倡议发起这项为普通家庭收集、整理家史的公益行动,以期改变家庭在城市变迁、社会转型中的文化功能,留存城市变迁中的民间记忆。
* n+ {! @) X4 B4 K  R' K: t9 @. ]4 C2 b" p8 k
  年轻人不懂得追溯自家老人往事
: r( t" K! p$ g" c5 F% t' N7 j! K; [# \. S, P
  今年2月,“绿梧桐”的工作人员和大学生志愿者开始着手筛选口述者、搜集相关资料、多次访谈、整理访谈记录等工作。经过好几个月的筹备,他们制作出一本口述家史的样册。- a& k( V8 a3 w2 k$ m# D+ L: G; {0 s
, }! o9 V+ `( O0 {
  “绿梧桐”执行总干事王晓婕向记者展示了这本样册——厚质牛皮纸封面、黑底白字内页的16开册子共十来页,完整呈现了本市一位大学退休老教授(注:口述者不愿在媒体披露更多详情)的人生履历,包括出生、成长、求学、择业、婚恋、子女、住宅变迁及家庭重要成员经历过的事、上山下乡、下岗再就业等,还收集了这名口述者亲笔写下的家训,由口述者亲笔签名,附口述者在人生各阶段的照片、家庭合影及访谈的音频、视频。7 C; }2 W. ?( V6 c/ B3 k7 C

$ Z: v! v) R, H3 X& H  日前,在徐汇区社会公益组织孵化园举行的公益项目推介展示会上,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先生在这本口述家史样册前驻足良久、摩挲不已。这位老先生也是一位退休的大学教授,最近正在回忆、书写自己的人生经历,希望让小辈知道那些久远的故事,但在音频、视频的保留方面深感力不从心,看到有年轻人自发为长者做口述家史的记录,他觉得很欣慰。
# O% y& p0 i" J5 a5 i9 Z4 U+ ]4 D' b
  j, f# d3 n; `4 ?  长者生命中的吉光片羽,儿孙们可曾仔细珍藏?这也勾起了王晓婕的心事,她想起在自己小学时就相继过世的外祖父母。 “我的姥爷是一位参加过长征的老红军,他有很多勋章,可我完全不了解每一枚勋章背后的故事”,王晓婕说,“学历史的时候每次看到‘长征’就会想起姥爷,他还在世的时候我太小了,现在只能通过旧照片、儿时的模糊回忆来思念逝去的姥姥、姥爷。”在王晓婕看来,日常生活中,很多人对祖辈的了解相当有限,也不会想到去询问、倾听他们的故事,当老人过世后,许多东西便再也无从追溯,留下的是永久的遗憾。
4 @) K/ L- f8 F- ~! g
( k# G( V: V4 p+ U! G7 `  理性的思考糅杂感性的思绪,王晓婕对 “口述历史”公益行动全情投入。她希望招募志愿者尤其是青年志愿者,进入本市中心城区的代表性家庭,对居家老人或核心家庭成员等口述者开展家史记录,并完成整理、撰写;收集相关的图像、影像资料,收集口述者对后人提出的家庭传统要求,归纳形成家训;修订完善后,将家史、家训及其他资料统一装订成册,赠送给口述者,并由口述者在春节、重阳节、中秋节等特殊节日郑重送给子女、孙辈,帮助人们重温家史家训、促进家庭和谐。7 {) P& W. P( h" s9 x" g+ t& g7 E! Q
: B$ c& g1 u  S2 m: m
  呼声: {+ q% u: x. X5 N! u
1 q- g2 [1 C5 Q9 b1 o7 g- G
  更多年轻人应加入记录者行列& \" p+ Z* `& ~# r& W

2 {2 i7 k! |6 Z1 D* S! u9 Q9 P  上海老龄人口数量庞大,口述家史作为对人力、财力要求颇高的项目,仅靠三五个公益组织工作人员和志愿者的力量无疑是杯水车薪。吴烨宇和王晓婕希望首批做出50个口述家史、家训的样本,用一到两年时间建立完善口述家史这一公益项目,呼吁更多年轻人参与到记录者行列中来,大中学生可将此作为课外实践活动,从整理自家家史做起。目前,“绿梧桐”的口述家史行动正在进行筹资和前期筹备。
" R7 b9 o2 P% _/ o+ E
) Z3 b1 f/ I& t7 H" r  “口述历史倡导人人可以写历史,我在口述历史课上也常跟学生说,但凡家里有老人的,只要愿意讲述,都可以做口述历史访谈和记录。”复旦大学历史系副教授陈雁表示,口述历史是一种很好的历史学教学手段,在国外口述历史早已进入课堂,鼓励中学生到家庭和社区做口述访谈,帮助年轻人更充分地了解自己成长的环境。更何况,城市即由一个个家庭组成,个体记忆能直观展现城市的变迁,民间记忆里蕴藏着丰富的历史细节,值得好好挖掘。除了传承,口述历史还有一项重要功能——当年轻人反复多次、每次长时间地与老年人交流,耐心倾听他们的诉说,对老年人是一种很大的精神慰藉。
; t4 c; d( \9 K* M! j1 E
* ^9 ~% T; H  C* ~  陈雁提醒说,非专业出身的志愿者在为老人记录口述家史前,应经过基本学科规范和基本访谈技巧的培训,进而在实践中提升水平。非家庭成员为老人做口述家史,不妨先做一些预访谈,和老人的子女聊聊,以使访谈更言之有物。口述历史往往是当代人讲当代事,做完访谈后,应当就口述家史的用途、权限等事宜签订一份法律文件,以避免产生不必要的麻烦。
( V8 s4 }8 R& Z3 B; i4 h
5 t- V4 v7 q4 g+ t
9 E4 B% n$ o' _2 khttps://www.chinanews.com.cn/cul/2012/09-20/4198876.shtml
1 s- N; |1 f8 \) k* B1 A; }: R' l: p( X5 W; p* f$ Z8 r- [
) f% C4 `1 T/ C" p"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文革与当代史研究网

GMT+8, 2024-3-29 16:53 , Processed in 0.111713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