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与当代史研究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769|回复: 0

丁邢:遇罗克的历史意义

[复制链接]

1391

主题

4421

帖子

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7156
发表于 2022-4-25 07:31: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W' z  i5 w1 D% F. q9 f
: w9 ~. R9 o4 m遇罗克的历史意义
6 K3 m5 l. W( g9 N# L" L- E! R2 J- F3 O
作者:丁邢      时间:2022-03-08   来源:公众号“丁东小群”
! Z/ u/ `1 k' H# k0 R        
6 c/ [" |. h* r( b0 ^  3月5日是遇罗克52周年祭日。
; d/ Y4 l3 M3 |9 a. O
8 M+ S  F3 S) H: C* F% j% Q" m( C  1998年末,我和徐晓、徐友渔合编了《遇罗克遗作与回忆》。当时编书比较匆忙,只收了遇罗克的主要遗作,回忆文章不是很全,临开印才和遇罗文取得联系。幸亏及时在文联出版社出了,再晚可能出不来。后来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了遇罗文的回忆录《我家》,也是侥幸。- v" C4 P! t* m' {9 L  O, H

' @: }# Q$ C4 K( |6 u# g( `  遇罗克1942年出生,1959年毕业于65中。两次考大学,成绩很好,均不录取。只好到北京郊区插队。1964年回城,当过科技情报所合同工,小学代课教师,1965年到人民机器厂当学徒工。1968年1月被捕,1970年3月5日殉难,时年27岁。最后判刑没有以《出身论》为由,而是给他安上了扬言暗杀的莫须有罪名。决定显然出自高层。民间有不同推测,因档案不解密,目前没有看到准确的证据。
. g# Z+ F) M1 Z  ^$ u
; o; i8 s9 m( G3 o: m  经过土改、镇反、肃反、反右等政治运动,已经制造出大批阶级敌人,剥夺了他们的公民权利。在社会生活中,对阶级敌人的子女加以歧视,成为内部掌握的制度。数以千万的青少年,因为他们的父辈或祖辈是地、富、反、坏、右,便没有资格和别人一样升学、参军、就业和参加党、团组织。遇罗克的父母本来是留学归国、学有专长的人才,一个擅长工程技术,一个擅长企业管理。均在1957年被打成右派,从此子女沦为贱民。遇罗克功课拔尖,两度参加高考都被拒于大学校门之外。当时公开宣传有成份论,不惟成份论,重在本人政治表现。其实,表现再好,也没有上大学的机会。
' V. |1 r& x9 T4 J: j; F/ Q& }# u3 I) w: t/ C' U  s
  文革初期,一批干部子弟,自恃根红苗正,是当然的革命接班人。他们认为干部子女在高考竞争中不占优势,于是提出废除高考。文革也的确废除了高考。红卫兵运动兴起后,又提出一个对联:“老子英雄儿好汉,老子反动儿浑蛋——基本如此”。主张以出身划线,革命干部、革命军人、革命烈士、工人、贫下中农子女在运动中享有领导权、优先权。而地富反坏右和资本家子女,没有参加革命的权利,甚至连人身安全都受到威胁。这种歧视一直延续到1970年代。1977年恢复高考,还有一些考生因为家庭出身原因不被录取。1978年才基本解决这个问题。
- @9 t$ O" U. r6 K# c' q  j( M: U* o3 U' u7 y# K
  当时围绕对联进行大辩论,出现了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对联好得很,坚决主张血统论。第二种观点认为对联有片面性,还是主张有成份论,不唯成份论,重在本人的政治表现。第三种观点根本不赞成因家庭出身造成的人权歧视,代表作就是遇罗克的《出身论》。遇罗克提出:所有的青年都是平等的。任何通过个人努力所达不到的权力,我们一概不承认。遇罗克借用一些领导人的说法支持自己的立论,其实他真实的思想超越了当时的政策。* \' i1 i) T& a9 j0 P
! ]* m# f* _; H5 L6 G6 S
  《出身论》初稿写于1966年8月14日,他因1966年初发表批判姚文元的文章,一度被人民机器厂关押。9月获得自由,补充修改。11月,弟弟遇罗文在广州油印张贴。1967年1月中旬,在《中学文革报》,全文发表《出身论》。1 t0 o7 s* H- k
7 }3 f/ r- z' Y0 U' s
  北京四中学生牟志京和遇罗克的弟弟遇罗文等一起创办《中学文革报》,刊登了《出身论》,以后该报又连续发表遇罗克撰写的多篇相关文章。使得遇罗克的思想在当时得到相当广泛的传播。
+ B! g/ m1 X& ^% y7 [* b! Y4 n
/ z+ Z8 q( k: t* g  文革发动者最初确定的目标是党内走资派,而不是社会上的地富反坏右。领导人用特殊手段发动这场运动,包括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一度放松报刊管制。“对联”干扰了这个战略部署。所以陈伯达在1966年10月的讲话中批评了宣扬血统论的对联是“龙生龙,凤生凤,老子生儿打地洞”。这使遇罗克的思想一度有了传播的空间。1966年入冬以后,出现了很多群众组织小报,可以上街出售,在当代报刊史上出现了一段特殊的空隙。这就为《中学文革报》留下了几个月的空间,办了七期,在整个20世纪后半叶的中国新闻报刊史上,留下了特殊的一笔。- D; g3 N4 j- Z5 l2 h& J

; P/ t7 B1 ^" I" L2 }2 |- u  遇罗克的平反与吴晗平反有直接关系。当时,《光明日报》史学编辑苏双碧发表文章为吴晗平反。遇罗克的母亲找到苏双碧,说姚文元批吴晗,遇罗克公开发表文章为吴晗声辩,也应当平反。苏双碧和《光明日报》由此介入,开启了遇罗克平反的进程。% ]9 U) l, j( j- b' P' w

, t; Z) z2 A3 `" ~# g/ d, L  有社会学家认为,遇罗克的《血统论》被当作“中国版的人权宣言”来传诵,而似乎没有意识到,那是红卫兵内部不同群体为了争取党的高层的认可而斗争的一部分。另有社会学家批评:遇罗克震动当时中国社会的大作冠名《出身论》,而不是《血统论》。红卫兵是学生组织。遇罗克天资和学习成绩极佳,因出身不好、思想活跃,被打入异类无缘大学,先在北京郊区农场,后在市内工厂打工。他没有加入过任何组织,无论是学生的组织,还是工人的组织。他是在成为“贱民”以后开始深刻反省现行意识形态的人,他是孤独的思想者和彻底的觉醒者。
4 e2 ?" Z. S1 y- b1 V# K  x( P; ?
  我接触过遇罗克的亲属和故旧有二十多人,他们谈论的遇罗克要比已经见诸文字的内容更多。遇罗克留下的文字,也不只是《出身论》,他的日记透露了更多的信息,已经出版的部分就能看出他更深的思考。苏双碧当时看到的档案有24卷,堆在一起有桌子高,其中包括日记。公之于世的日记只是苏双碧、张义德、赵少平三人现场摘抄的部分。遇罗克更多的日记还在法院的档案里封存。4 l' _# z- a" I+ J) A
" W7 a# I) n2 ]9 E( m. m3 j6 T
  遇罗克的历史意义,可以和美国黑人牧师马丁.路德.金相比。1948年通过的联合国《人权宣言》规定:人人生而自由,在尊严和权利上一律平等。不分种族、肤色、性别、语言、宗教、政治或其他见解、国籍或社会出身、财产、出生或其他身分等任何区别。并且不得因一人所属的国家或领土的政治的、行政的或者国际的地位之不同而有所区别。从全球范围看,这只是争取人权平等的一个起点。马丁.路德.金生于1929年,是美国黑人民权运动领袖,1964年获诺贝尔和平奖,1968年被暗杀,活了39岁。他已经成美国争取种族平等的标志性人物。遇罗克和马丁.路德.金基本上是同时代的人。他为争取中国人争取家庭出身平等,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同样无愧为世界人权运动史上的标志性人物。$ _$ T% x+ _1 I2 _

5 \8 ]8 c  y# t1 x  S3 y/ T  @( j  2004年3月,“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从申明到落实,还需要国人继续努力。
; v4 O: h' t; e* X
+ S  W/ J# W. T' N6 J
) o3 Q5 I' s7 R! o, lhttp://www.hybsl.cn/beijingcanka ... 22-03-08/74651.html7 T" X2 }9 \. J* O

" s6 Q  L% q% R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文革与当代史研究网

GMT+8, 2024-3-29 22:48 , Processed in 0.099163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