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与当代史研究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019|回复: 0

宋春丹 王海容:她的前半生和后半生

[复制链接]

1391

主题

4421

帖子

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7156
发表于 2020-11-29 11:40: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王海容:她的前半生和后半生2 u& f5 l/ N' }% Q3 E( e
% n  q+ k3 b, X: c+ g. ?, ^7 j
宋春丹  2017-09-14 8 w9 `+ }5 ^- i' w
9 U: v% O- `7 Q( d% l
本文首发于总第821期《中国新闻周刊》
7 ^3 o1 `+ y, D0 @9 d& s8 W6 c
9 y& b; d2 B) I7 d6 b: `6 F/ ~3 I; t& W1 r3 P7 a2 Q
去世前一晚,王海容留下了最后一句话:“我要去看文件了。”
/ L, F; g$ E: W: y1 f. C- Z! d. t6 H6 ~3 k; |
那是9月8日晚上9点多,王海容把侄子等几位近亲属召到了床前。+ I" L9 }- |2 C) v& B' U! F
* i6 R' j$ t0 j4 T; X6 p! C
孔东梅后来得知这话很是感慨,觉得79岁的王海容一定是感应到,自己就要走了。这最后一句,似乎特别能够代表她奉献给外交和那个特殊年代的一生。
. C) K6 f% N2 G* l& r( Z3 x) S5 z3 e9 y  j7 P3 ^' Z2 o- Q
孔东梅至今觉得难以接受这个事实。就在不久前,王海容还和唐闻生一起,到她家里吃过饭。那时,王海容的体重因近几年的病痛只剩下70多斤,但孔东梅觉得她精神尚好。
% b" F. t: G, \% N2 j. g
: b# u+ A+ t6 l, v- I9月9日是毛泽东的忌日,王海容在同一天去世,作为毛泽东的外孙女,孔东梅总觉得这是一种天意。
1 c# z& Z: ]2 _$ |  ?1 N. a/ l1 ~& I# P
“我们每个人都要走的,作为毛主席的亲属能够在这一天走,我觉得对她未尝不是一件幸运的事。”孔东梅告诉《中国新闻周刊》。
2 }6 E2 A; N" X. L( O  ]1 w4 N9 [8 K
“海伢子”
; F" M, u- B% B* u) u+ b
" ?1 P' I& j& K( v0 I3 ~4 {王海容曾向孔东梅回忆,她的名字是祖父王季范(也即毛泽东的表兄)取的,取自“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常有人将其写成“海蓉”,让她有些无奈。不过,童年的她常被人们叫做“海伢子”。
% ~- z  \9 G# t6 f( O. W& G, O- c! T
上世纪50年代初,她被祖父带进了中南海,第一次见到了毛泽东,按祖父要求,称呼他“主席公公”(湖南话称祖父为公公)。大人们在丰泽园颐年堂聊天,她就吃着玩着,东瞅瞅,西看看,很自在。
2 j2 w6 f$ ]& c7 }- J% o$ H/ L( v3 H% f! s8 J3 B" P
临走时,毛泽东问她:“你这个人挺怪的,第一次见我也不害怕。”王海容说:“我干吗怕你啊?也不会吃了我!”毛泽东说:“你给我写过一封信。我忙,没有给你回信。”王海容说:“我还向你要了个篮球,你也没有给我!”
% h6 a/ S* K$ ^; z4 S+ J
3 q2 f! U8 Z' W# q5 b7 y5 S  r按辈份,王海容该叫毛泽东“三爷爷”(毛泽东排行第三)。那次,江青也带着李敏和李讷出来见客人,王海容叫了江青一声“三奶奶”。后来王海容听说,不到40岁的江青不喜欢这个称呼,就不再叫了,参加工作后开始和大家一样称呼她“江青同志”。
0 {1 {0 M* K* Y" u$ T% \" b
9 a- f& f1 t% {; k到北京后,王海容作为烈士后代留京上学。她的父亲王德恒是家中独子,在抗战中牺牲,时年30岁。当时王海容3岁,弟弟王起华1岁,对父亲都没有任何记忆。因是毛泽东至亲,加上与李讷成了好朋友,王海容不仅可以随意进出中南海,有时还会在丰泽园住上一段时间。0 w. Z! C- d( J8 i$ g7 [! ]
  E0 B* V" I4 ]6 ~& p$ S: B, z
1958年,王海容高中毕业,高考落榜,在北京化工厂当了3年学徒。当徒工期间,她把对徒工生活的体会写成了《我的经验》。经毛泽东亲笔修改和加写编者按,以“徒工王波”的笔名发表。" I6 q. T( Y- U$ i# T

0 o3 I) x/ i; H# [文章发表不久,在毛泽东的建议下,王海容开始到北京师范学院俄语系学习。毕业后,又进入北京外国语学院进修英语。9 i% P" G) f8 G% z2 y9 X) M/ z8 ^3 u
. \! i7 |3 {! |& [( l( Y+ {4 E- F2 Y
在北京外国语学院期间,她写信给毛泽东,反映对学院教学改革的一些意见。毛泽东很重视她的信,当即批转给分管文教工作的国务院副总理陆定一,表示信中“有些事值得注意”,应派人调查、纠正。
0 x! R$ {+ |+ Y; V! O& L* M& t% J2 E
( b; Q( f% K: D5 I) N5 i% F3 t毛泽东还特别在她的信上写下这样一段批语:此人叫王海容,是个女孩子,很有些志气,是人民代表王季范的孙女儿,也是我的外孙女儿。你如果想找她谈谈,可叫我的秘书徐业夫送她去。
' Z; O9 a, v5 T! O+ N; l+ k( ?& F0 t4 |% W- ?
外交部“小王”
: R" {- A! h' z1 W& ~5 f3 s8 R% h* S& O% A, i' E6 W0 x8 n
1965年,王海容结束进修,被分配在外交部办公厅综合组。大家都叫这个27岁的年轻人“小王”。! \$ w  l8 n* O3 U1 g) j2 I3 K
& s! p3 L8 {& P6 S' j
在这里,王海容认识了许多人,包括她的终生好友唐闻生。1 H: f- q) B! o6 f& `

& ]$ x* r- F3 h3 a唐闻生比王海容小5岁,父亲唐明照当时是中联部副秘书长。唐闻生出生在纽约,9岁才随父母回国。她用3年时间学完5年课程,从北京外国语学院毕业,比王海容早半年进入外交部,在翻译室任英文翻译,大家叫她“小唐”。$ L. _. X) W& Z3 r1 h! I% n- [
( K1 v# ?$ Z, d. {
1967年8月,发生了“火烧英国代办处”事件。外交部的“保陈(毅)派”们要弄清毛泽东对王力讲话的态度,便请王海容去“摸情况”。
& N# R1 ^" |% ~% K6 N1 V9 ]* |6 q* {( ?
9月24日凌晨4点,毛泽东从南方乘火车回到北京,早已等候在中南海的王海容向他汇报了有关情况。当她说到王力的“八七讲话”不得人心时,毛泽东吟了两句诗:“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又说,你回去吧,我要休息了。
8 a' Z: K" m. [0 n, M- }
0 V* z1 U- @' r6 H+ D3 {早上6点多,王海容回到外交部,说:“主席对王、关、戚的问题只引用了两句古诗。”大家立即翻阅唐诗、宋词,一时没查到出处,便去请教王季范。王季范拿起铅笔,将他们抄错的“立”字改为“力”字,并从书架上取出一本唐诗,指给他们看,原来出自罗隐的《筹笔驿》。他们赶紧抄下全诗,匆匆回到办公室。大家研究后一致认定,毛泽东援引这两句诗的意思,就是“多行不义必自毙”。不久,王力、关锋、戚本禹相继下台。! w2 @! i9 G! X4 u1 Q. a
! T% }' }- a! c0 U
逐渐地,王海容和唐闻生工作之余成了毛泽东和外交部之间的“联络员”。 自上世纪70年代初一直到毛泽东辞世前,她们俩几乎参加了毛泽东与来访的各国政要、知名人士的所有会见。: S" j" n; h; u- L4 C; j

7 h: K, D( e6 ~1 n* ~9 c1 D1971年7月,王海容担任外交部礼宾司副司长,参与了基辛格秘密访华和尼克松访华的接待工作。1972年5月,她升任外交部部长助理,主管礼宾事务。% {3 B* e  U7 i% ~4 z9 r
5 q& Q# Z7 n9 m- U, B9 W
1974年7月,她在“老中青三结合”中担任外交部副部长,成为新中国第一位女副外长。: R: M3 d' X  q2 Z/ M9 v

* Q2 K" j2 c0 {; r" x5 b1 G" K* l当时在外交部亚洲司工作的王嵎生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在他的印象中,王海容为人实在,工作负责,虽然有与毛泽东的亲戚关系,但并不随便说话。
; e4 R6 n4 u. ]
( ]0 [% I( X( u: u8 c  M, ^$ Q清查“五·一六分子”期间,王海容曾找王嵎生谈话。她说,现在亚洲司牵涉到的人都有70多个了。王嵎生说,亚洲司一共只有78个人,78个人70多个人涉事,怎么可能呢?王海容听后认为有道理。
2 e/ a+ J5 {0 N! P
" H0 R1 H# Y8 M' y) U' {; T0 P1976年10月后,王海容一度被停职,在外交部接受审查。1978年12月底,审查结束。她的工作关系从外交部移到中组部,后到中央党校进修。三年后,她被任命为国务院参事室副主任(保留副部长级待遇),来到了祖父王季范曾经工作过的单位。
8 U6 H9 h9 }2 m) b5 f( Z8 U1 K8 z
) _* @% F' B" K+ g参事室“海容”. Z, {; s+ V. Y; S2 m9 c

; h0 e; h( e0 p1988年12月的一天,张之洞的孙女、著名心理学家张厚粲的家门突然被敲开,门外站着一位身穿蓝布制服和懒汉鞋、梳短发的女性,看起来“毫不起眼”。张厚粲愣了一下:“你是谁?”
- x0 H9 Q3 w/ M, }! C4 X0 J% E
2 o9 x' f' J4 {; e0 P* A0 m7 S张厚粲向《中国新闻周刊》回忆,从50年代起,她因为祖父的关系被批长达20余年,以至长期对政治敬而远之,所以并不认识这张为很多人所熟悉的面孔。8 Y% g2 K% G7 I
/ ^: Q: y+ Q: }1 l9 M" w) [/ R
王海容开门见山地通知她,正式选聘她为国务院参事室新参事。4 `: m$ L, [3 I8 A

& N+ T# d. _; ?张厚粲说自己没有那个水平,王海容说不用你分析,参事要做的就是上传下达,做直通车,把真实的意见和真正的民意反映上来。张厚粲答应了。王海容说:“好,那就下礼拜二开会,有车来接。”
  F7 C! Z% `4 s
1 q& K& M' X7 \张厚粲都没有给她端茶倒水,请她坐坐,两人的第一次会面就这么结束了。61岁的她成为国务院参事室改革后第一批聘任参事(以前是任命制),是其中年纪最小的,担任教文卫组组长。+ t- b& y# W! C# W! F1 H
3 p" ~* b4 t& \6 B0 U" r
相比之下,邓宝珊将军之女、石化工程专家邓引引对王海容算是早有耳闻了。她向《中国新闻周刊》回忆,两人第一次见面是1990年,见面地点在她工作的中石化公司一楼大厅。王海容上来没有一句客套话,介绍完情况后,说了一句“今天就到这儿吧”,就干脆利落地走了,大步流星,一步迈两个台阶。, v+ g9 r1 v; E3 G
0 ^6 D% P$ O0 r) e
1991年,邓引引被正式聘为第二届国务院聘任参事,张厚粲继续连任。由于女参事少,王海容和邓引引、张厚粲的交流较多。
4 V- R6 h, @' A& D4 w& _  h# u# j9 I% H) C) w  C
90年代初期,年近花甲的王楚光被安排到国务院参事室工作。他到参事室报到时,走进大厅,第一个迎接他的就是王海容。她热情地握着王楚光的手说:“楚光同志,欢迎你!”这让原已做好受冷遇准备的王楚光印象深刻。
5 \2 k4 S6 T; g' y  U+ S% C4 b4 ^9 D/ w. S% L* B1 s7 b4 [/ s9 F- u
王海容梳着齐耳短发,戴白塑料边近视眼镜,一身蓝色便服,一双白底黑帮的老布鞋。这个时代了还是这身打扮,王楚光既敬佩,又觉得有点“不合时宜”。
# }( w" l1 Z/ B3 A3 o; K
8 E" l9 |/ K* F) i5 G王海容在参事室分管行政后勤,上至参事室主任,下至司机、炊事员,都叫她“海容”,客气一点就称“海容同志”。  V/ T8 s, C/ E
: J6 y: V5 @  |5 j5 e
当时有30多位国务院参事、20多位中央文史馆馆员,都年事已高。每周二上午,参事们要到参事室开半天会。王海容会站在办公楼门口迎接。会议开始她就离开了,中间时不时进来看看大家的杯子里还有没有水。散会后,再把他们送上汽车。
! {& p' k6 l8 T3 U2 i" @& G* _5 h* K5 ~7 S3 x2 _$ `
有时会议结束后,王海容会进来和张厚粲等人聊聊天,问问这次会议的学习讨论主题,或者他们出外考察的情况。聊起刚传达的一些政策和精神,或者参事、馆员们对当前工作的一些意见,王海容时常会说:“毛主席说的那些话现在是不是都做了呢?”或者:像这种问题,毛主席要处理会怎样怎样,我理解毛主席会怎么怎么说。但她会点到即止,他人也不会继续追问。张厚粲觉得,王海容很难找到一个对的人去聊这些。: n2 g1 z& C. F
+ X6 i( m& p( L# O8 u+ N$ L( X
王海容常到处跑腿,为参事、馆员解决生活上的困难。不管谁病了,她都会到家中或医院去慰问。一次,邓引引肺炎住院,做完检查回病房时,护士告知,刚刚有位姓王的人来看她。! ?, k9 O$ h! T

& K' W0 [7 K' }5 B/ z参事、馆员的生日逢五逢十,要为他们祝寿。王海容会亲自选场地,订菜谱,提前到场摆放桌签,酒席上再向寿星敬酒。参事、馆员去世,要举行追悼会。王海容事事亲力亲为,等到遗体转送火化,才最后一个离场。
5 l2 x1 F1 t( Q5 B3 u9 n/ E1 m; t0 b& V
当时,老参事和老馆员每年会集体外出休假一次,但邓引引在参事室的18年里,从来没见王海容去过,她总是为大家安排好了行程之后就在北京留守。2 @# |" w% R2 X2 N6 X0 `
' }$ e8 y# c) h& t: |" K; L3 P
王海容在参事室工作了20多年,其间换了5任主任,只有她是“常驻”。1998年至2008年,她当选为第九届和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
1 r0 w0 b( r8 a% n1 o* ~" T2 U1 p: s! e3 T
离开参事室后,王海容参与或主办过几次纪念毛泽东的座谈会,她的侄女王丹青曾联络张厚粲和邓引引,邀请她们参加。
2 A, ~! d6 r% t
7 f4 Y: \! {4 \0 Z! @5 {$ G张厚粲觉得比较遗憾的是,如果王海容继承了家族的“艺术细胞”,懂一些诗词书法,她的晚年会丰富很多。
: G: x7 [8 s3 x* R; k
- R: u+ t, K# [8 Z& g8 g首度开口8 s, ^$ O$ U3 f9 ^0 m

; I* c0 d; V$ \; X8 M% y" S" g在国务院参事室时,王海容有时和大家开玩笑:“哎,你们给我参谋参谋,看我怎样才能发点儿小财,脱贫致富啊?”有人半开玩笑说:“你就写回忆录,最好拿到国外去发表,起码也能挣它个几千几万的稿费花花。”# S+ R( Z. ^$ l: ^) g

: }% c/ b0 U! j& h  t; K* E7 l9 q+ D但王海容从来没有动笔。一次,《大公报》总编和一位企业家在贵宾楼宴请她,王楚光作陪。总编表示,王海容如愿口述,他可派人记录整理,分批连载。王楚光也劝她,如不愿公开发表,记录保存下来也能存史资政。但无论如何劝说,王海容都不同意。3 F' K  O3 ?4 B. Q

- @( J/ f7 _, ?$ G直到2004年,她才破例向孔东梅开口。. Z" _2 n( l$ b/ ~

2 ?8 u7 @) z1 z+ j早在1979年,孔东梅结束在上海陪伴外婆贺子珍的日子,来到北京父母家上小学。李敏仍处在父亲去世的忧伤中,她不善交际,来看望她的人为数不多。; m- v% H' j# |

/ D  D$ J- n) D1 ~一个冬天,王海容来看李敏。孔冬梅记得,她穿一身半旧的绿色军大衣。王海容和李敏年纪、个头相仿,但李敏说话柔声细气、慢条斯理,王海容嗓门高、语速快。孔东梅问:“这位阿姨是……?”李敏马上解释:“不是阿姨,你和她同辈。”王海容也爽朗地笑着说:“哈哈,小东梅!叫我海容姐姐!”) y! b5 d# _2 k: g& G4 Z9 K) M

- p' q  N) V, h4 b; w* w王海容从不谈过去。有人发现孔东梅对王海容的经历一无所知时,十分惊讶:“没看过你外公接见外宾的纪录片吗?里面十次有九次都有王海容!”
6 P1 O# r" l/ n+ R  U( ]5 b# c4 ?3 g. ^, W3 V2 @: B* {$ n
慢慢熟了,孔东梅开始了解和喜欢王海容。王海容叫李敏“姑姑”,她比李敏小两岁,但反而像姐姐一样照顾她。孔东梅觉得王海容很有个性,泼辣能干,是典型的湖南人性格。 “她的发型、装束一直是那个样子。在那个年代,她就是一个icon(偶像),她就代表那个时代。这种独特风格一直延续到今天。”孔东梅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她觉得,这跟王海容独特、复杂的人生经历有关。
+ E2 E1 V. ?9 j- b1 u
9 |1 x8 r9 h4 h2 K2004年,王海容退休后,又一次来孔东梅家做客。还是那身蓝色便服,白衬衫领口的扣子总是系着,一切都像第一次见面时那样。唯一的变化,就是头上的短发全部花白了。$ D& s" V, F5 E* y" `+ X( }' @% P
& B# x( u+ Q# @6 y! m
“说说您的故事吧,海容姐姐,我想写写您的故事。”孔东梅恳求。“我有什么好写的?”王海容淡淡地答。在孔东梅的一再恳求下,她终于松口说:“你写你的。我不写。但我可以提供一些背景材料。”于是,孔东梅写了《改变世界的日子——与王海容谈毛泽东外交往事》一书。
0 z$ E/ a# k3 ~. k3 h9 [: _2 B4 s2 R0 S' m
退休生活; r5 ?5 i# M8 e, {! z& C

5 A5 }/ }& K5 t2005年,张厚粲聘期届满离任。2008年,邓引引届满离任。她们和王海容的走动渐渐少了。- G+ j0 P. F0 ?
5 r; r8 `6 Z. T
聊天时,王海容话很少,绝不谈政治,也不太分享自己的生活。张厚粲说:“她不是聊天的好对象,也少有聊天的对象,也许这是她生活‘没劲’的地方。”
% X; N# |; P: n' y# x9 R+ w' j# ~( K& e1 U* q. U* a5 b6 P
张厚粲认为,王海容终生只有唐闻生一位至交。一位跟王海容熟识的退休老干部告诉《中国新闻周刊》,王海容曾半开玩笑地告诉他,自己和唐闻生家之间有一条“胡志明小道”相通,串门特别方便。后来,王海容搬了家。" s- W7 T1 Z5 _- u9 t* I$ m
+ h' K+ H) B5 a4 H
王海容终身未婚。邓引引在参事室里曾经听到过“有人向王海容表白”的八卦,但她没好意思向王海容求证。) p' Y6 C) f5 X5 y8 z# r: M& ~- k
9 ?5 g6 M7 c8 M" }) p  O
王海容终年穿着一种懒汉鞋,每次一买就买好几双。邓引引觉得“两袖清风”这个词真可以用在她身上,感慨她官儿不小,可是从没有官腔。6 w; `2 p# \/ y2 u. _

# {, M  I8 i2 z. E& h; j平日里,王海容一直和侄子、侄媳妇住在一起。家务主要是她承担,经常拎个布袋子去买菜。直到2016年,邓引引才听说病中的王海容请了一位保姆。
+ V. u: s: n: g. k
6 @- U( J  |  N% i9 r0 B侄女王丹青做了好吃的,也常会给姑姑送去。张厚粲感到,王海容和侄女格外亲,像培养自己的子女一样在培养她。
/ u8 q, W: H" X8 a& a4 p- _% I" V) ~- x
过去,邓引引找王海容都是打家里的座机,后来王海容把座机停掉,改用手机。近几年,手机也很少接了。邓引引劝王丹青教王海容学着用智能手机和微信,方便联系,也让她有个精神寄托。王丹青说,姑姑不愿意学。
7 N2 u5 \* F' p$ M9 V) p0 K
3 m/ z. U, \  R& @, Z王海容去世时,王丹青正好不在身边。邓引引听到消息向王丹青求证,收到远在西藏的她的回复:“下午一点刚过,我在从日喀则去拉萨的火车上,忽然觉得晕,不舒服。当时没有信号,家里的电话打不进来,后来得知就是那个时候……”, R  D; M0 |& ?9 O

- ~+ o  ~% Z: ], E6 C" A3 Q王海容喜欢喝浓浓的绿茶,她教邓引引,每次从茶叶桶取完茶叶,要用胶条把茶叶桶封起来放冰箱里,这样茶叶不会跟空气接触,变得不新鲜。手上有了好茶叶,两人也会互相送送。
& r1 h. x8 L5 ~- \, V6 g7 ~2 Y1 C1 C+ Q- ~; _8 ^+ f0 c
这是邓引引所知的,王海容生活中唯一的爱好。- K0 [3 Z" ?$ [& w2 ?$ }0 }' o: l
5 r) F$ ^& f( M1 i% v3 t! F
2016年夏天,邓引引、张厚粲、王楚光相约去看望病中的王海容。距离上一次见面,已经过去近三年了。王海容已十分消瘦,行动迟缓。在家坐了片刻,她就执意要张罗大家出去吃午饭。" o# Q' N( A! E0 ^2 h: ^

6 o6 }0 ~8 [" w& f* e! q. n1 E王海容饭量很小。早年她很喜欢吃辣椒,后来得了胃溃疡,她把最喜欢的辣椒和浓茶都戒了。" F# r5 R! ?( k" p1 o" ^

' h- P! }  P# K; r7 u本来这顿饭大家想请王海容,但王海容从裤子口袋里颤巍巍地抽出几张皱巴巴的纸币,说:“我有钱,我给。”王丹青劝她收回去,自己埋了单。
+ \- t# r4 f! Z. L% @3 P! N  l# S8 n
那一刻,邓引引觉得她真可爱。6 R% f, I2 H1 T3 D

4 K, z/ z# S) ]/ O$ o1 B% S3 {张厚粲和邓引引本来商量,今年一定要再回请王海容一次。没想到,这个愿望再也无法实现了。
2 r& p! z+ r% j
+ o$ B& U5 g# e1 b" a, {http://journalist.inewsweek.cn/2/2017-09-14/512.s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文革与当代史研究网

GMT+8, 2024-3-29 14:35 , Processed in 0.132905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