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与当代史研究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7659|回复: 0

山水微言:清华园中的孙兰

[复制链接]

0

主题

8228

帖子

2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7240
发表于 2019-4-10 19:00: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清华园中的纯真之爱' I% p' R# s! [# y+ Y- |
: ]. X+ {/ i8 f# t6 a4 ^

6 O2 g, {& @( n" D" _+ r5 ^/ |9 l3 l) U5 X1 ]6 S; I' X
(1935年,《清华周刊》工作人员合影,前排左四为总编辑蒋南翔,后排左二为副刊编辑姚依林。笔者推测前排左一为书报评介栏编辑孙兰。图片来源:清华大学校史馆。)
6 t* G9 w9 _3 X# R. p- H
8 v. i1 D1 t- O$ e, f' q7 m1 }4 b
' J8 A0 i" s/ R4 ?摘要:革命怎么会“革”了自己正直、忠诚、优秀儿女的命?这些疑惑不仅让历经浩劫的韦君宜学长反思,更需要一代代青年追寻真相和深入反思,否则浩劫就有可能再次来临。& Y( a( r/ k: Q# V
2 K0 D$ X( k- ?( ], `* H) R0 Z( p, E
) s: n) b7 B& |: q" p. g8 G- S* ~
纯真之爱 悲愤之逝6 p, S# `% G* E: H
0 ^0 ?% b, M! z
0 ?$ R5 e0 p/ D+ e# n9 O6 ^$ P
“孙兰会那样死,成为罪犯死在革命成功之后,我是绝对没法梦想到的。”  R2 H3 k* i. E1 V9 ^8 v9 ~

/ ?! D% m+ @& S5 q& w% ]
1 @# `& l) w" Q革命者不是孤寂的苦行僧,不是自虐的禁欲狂,有权利爱和被爱。
2 ^7 p4 j' N& m; k  h# K6 j' U* d
' x; o& O) R, m7 _8 H, v) E . h% P9 W9 v) w8 S+ K
蒋南翔在清华的女生缘不错,共同的信仰、共同的奋斗、共同的命运,让他在清华园不仅收获真挚的友情,也收获真挚的爱情。他的女友是师妹孙兰,原名韦毓梅,和他同岁,1934年转学清华中文系。家境丰裕,父亲韦维清是上海名律师。
, K- L3 i4 D5 _- ? ' V6 X6 K- b+ g  Y2 @  z

  ?9 [/ y' A& A" i: w% Q" |孙兰在清华极其活跃,极其能干。她是蒋南翔的下级,也是蒋南翔的得力助手。在《清华周刊》,蒋任总编辑,孙任“书报评介栏”编辑;在清华地下党支部,蒋任书记,孙任支部委员,就是这届党支部领导了清华朝气蓬勃的“一二·九”运动。蒋、孙还是前后任的清华团支部书记。% R$ n; j* c2 t- m
$ S) i- b, @8 R" N
/ ?' ~5 }8 F  {; `& T
作为清华女生的翘楚,孙兰是清华静斋“女生宿舍的一颗火种”,也是清华第一个女生革命组织“民族武装自卫会”的负责人。《蒋南翔传》评论她,“临事总是不慌不忙,很有大将的风度,又善于接近群众”,“凭着自己的影响力,使全校108名女生的一半以上成为自卫会的成员”。% K! f! {- k+ P

" ?" c* j& j' ]% Z0 z' l # I. O0 T0 C7 Q
孙兰擅长写政论时评,笔锋锐利,用余平、姜平作笔名,所以女生爱称她“阿平”。蒋南翔秘密重建“社联”后,通过她在女同学中建立“社联”小组,孙兰任小组长,首批参加者有孙兰、韦君宜(魏蓁一)、王作民、许留芬、鲁心贞、李立睿六人。“静斋”不静,“社联”真联。由蒋南翔领导,在二院蒋南翔宿舍里每周开一次会,进行学习讨论。
) Q% b) n2 }6 M7 y
: J# W1 p- \8 a- ?* D' t- u* V: Z' Q
% \+ ^! V$ d. G. B6 a4 a1 A5 U: y7 O1934年9月,韦君宜被清华、北大、燕京三所高校同时录取,她选择了清华哲学系。在清华,是蒋南翔介绍她入团,引导她参加“一二·九”,从此走上革命道路,成为当时清华学生进步运动的“笔杆子”之一。1988年8月,她在蒋南翔去世后的追悼文章中回忆,自己刚入学“几乎见了男同学都不敢说话”;刚认识的“老蒋”,“永远蓝布大褂”、“一丁点青年活泼劲也没有”;却很有本事,“像个循循善诱的老师”,“第一次把我对于男同学的芥蒂和戒心全打消了”。(《他走给我看了做人的路──忆蒋南翔》)3 a# e: x9 `5 h
" S* \4 \+ u3 G9 Q3 `0 t& w2 F

& X, h' O6 Y  a* @* a写追悼文章的韦君宜71岁,已历经人间沧桑,绰号“韦老太”。回忆自己的青春岁月,回忆亲密战友和兄长蒋南翔,回忆当年六个女生每周在老蒋宿舍开会讨论的情景,心境有如天真小姑娘:“我头一回知道时事怎么分析法,你得把世界分成两个壁垒就明白了。他还告诉我们,有支红军,已经过了黄河,……反正都是闻所未闻的奇怪事儿。”
# M( m( }) ^7 T& _4 a - @# s/ |. j3 a' x0 u! P! ?

4 w2 }1 E9 T9 W( a! `9 `和韦君宜同屋、同“社联”小组的女生王作民,也很佩服蒋南翔“时事分析”的洞见。她说:“南翔同志在听了我们的只有消息拼凑的读报汇报之后,倒是真的给我们来个‘时事分析’”,“我总是由衷钦佩──我怎么就串不起来呢?”(《蒋南翔传》)$ i- d* e- M9 D+ m0 Z7 k; c3 N, d2 V
$ @* V2 b4 c  H* P* _% H

8 d$ P% ]9 ?5 V7 Q- L顺便提一下,经济系1933级许留芬是清华首批女生“社联”小组“六朵金花”之一,如今年轻人知道她大名的不多,但其孙的知名度可不小,是台湾音乐人王力宏。许留芬曾和孙兰一起介绍其他同学入团,表明她已是共青团员。她不仅积极参加“社联”活动,而且不畏惧、不避嫌,曾和蒋南翔一起探望被抓捕的党员同学。蒋南翔回忆,1935年,许留芬和他“一同去东城钱粮胡同,探望当时被视为‘要犯’关押在宪兵第三团的徐高阮(共产党员)和张宗植(共青团员)。”20个月后,徐高阮与蒋南翔政见严重分歧,迫使他们的上司刘少奇、彭真出面解决,那是后话。
% D$ B& F4 Y3 l# V/ t* J
" T& W( N4 Z$ A2 O) ?. v1 d+ W' A & r( p) }; i2 B  Y8 H
令人扼腕叹息的是,从事抗日和革命工作,奔波祖国大地,天天经受血与火考验,孙兰没有和蒋南翔走到一起。她1936年毕业后受党组织委派,到上海妇女界救国会工作,编辑多个进步刊物《妇女生活》、《小姊妹》、《上海妇女》、《妇女知识丛刊》等。宋庆龄很喜欢这个活泼干练的短发女孩,建议她将姓名“韦毓梅”改为“孙男”,最后定名为“孙兰”,姓与中山先生同,名取自花木兰。
: I1 D# ^, x1 ~- B' X! J
0 {; r; Y* q9 y2 [ + R/ I2 j& s$ |: @3 _( i' t
在上海的孙兰仍然关注母校、关注男友,有时给清华姐妹们写信,用隐语叫韦君宜代问“南乡小姐”(指蒋南翔)好。
/ a' G6 F8 c' D" C8 V* R6 ?
. f/ `' _# Y, H" ]/ G% s
8 K! C) A* h, c, v全面抗战爆发后,她继续留在上海,没有到武汉和蒋南翔汇合,此后去了新四军控制的根据地,33岁任苏皖边区淮安县县长。1964年,周恩来视察上海,接见上海市部分领导干部,握住孙兰的手,诙谐地向其他同志介绍说:“这是苏北解放区第一位女县长,是我家乡的父母官。”(《上海妇运史资料》,1985年第一辑第3页)+ [' e/ l9 L. Y/ C/ v7 f" i. e
3 [" l+ `' P! X9 l: |7 g1 f
( b& O( M' {" {3 ~6 W0 h
1946年,美国记者史沫特莱在上海出版的英文《密勒氏评论报》上,曾发表专访女县长孙兰的文章,描述她“是一位端庄秀美的年轻女子”,“穿一身人们常见的新四军灰布制服,身材纤小而富有活力”,“在中国荒僻地区的一个县政府大院里,站在长凳上向穷苦的百姓发表热情洋溢的讲话。”
6 g) z& b6 e. h, v7 x$ n
  {$ R. c3 j' M( [ * u* G, M( I& ~0 z4 U- x' r: ^
孙兰多年等着蒋南翔,多年保持单身。可惜在战争年代,两人杳无音信,更别说见面。“直到全国解放之后,她才见到多年无缘相见的(清华)男朋友”(韦君宜《思痛录·她死得好惨──哭韦毓梅》)。% r- f2 N6 R7 G; H2 B

6 j. d! v% J& @) N7 H ) @* d  B( a& O! o0 _8 f
建国后,孙兰历任安徽省教育厅厅长、上海市教育局局长,依然牵挂蒋南翔。1962年9月,毛泽东在八届十中全会号召“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阶级斗争必须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全会成立两审查委员会分别对彭德怀、习仲勋所谓“反党集团”案进行审查,撤销黄克诚、谭政两人中央书记处书记职务。借调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清华物理系1934级学生赵芳瑛,在北京听了八届十中全会传达后,返回上海市教育局报到,孙兰见到她,一把拉到自己办公室,室内无外人,“急切而神秘”地轻声询问赵芳瑛,“全会上点了谁的名”,还问,“是否知道蒋南翔的情况”等等(赵芳瑛《忆孙兰》)。  J- L) h! _/ s: j4 P; m- i4 E
$ j+ u) C+ a, k9 i1 W
2 }- ?; A' L0 E) n( C$ C2 Q
政治运动接二连三,孙兰遭受折磨也接二连三:因反右运动中的“右倾”态度岌岌可危;为保护三个孩子被迫与错划为右倾机会主义分子的丈夫离婚;(孙兰之子孙小平《关于〈“红色中国第一位女县长”之死〉的澄清》)文革又被戴上走资派、现行反革命等帽子,连续被造反派批判、游斗,打得她遍体鳞伤、新伤盖旧伤,辱骂的标语就贴在她身上;66届高中毕业的大儿子被打成企图叛国的反动学生,造反派逼迫孙兰划清界线、揭发自己的儿子(彭淑玲《清华才女孙兰的一生》。她彻底绝望了。1968年4月8日,在上海繁华市区跳楼结束55岁的生命,“胳膊和腿都被马路旁的电线杆挂断”(韦君宜《思痛录·她死得好惨──哭韦毓梅》)。; z# Q7 d$ l8 l6 T2 d' K

2 r9 I* s% v6 t! C2 e, d
! D  X+ L5 q& w1 ]; }2 z1978年11月,孙兰被平反昭雪。1980年12月7日,韦君宜在《文汇报》上撰文悼念:“孙兰会那样死,成为罪犯死在革命成功之后;在四十五年或四十前,我是绝对没法梦想到的”;“你把我引上了这条路,而你自己却惨不忍睹地死在这条路上了。”(转引自秦永明《女县长孙兰》)# j4 T. X8 a: I

' t: l% N. \# V8 Q$ C- X% ]
$ R) Z% T. E/ C% E: y- s蒋南翔没有忘记烽火岁月中的大学恋人、革命战友。重病住院,委托韦君宜女儿设法打听孙兰的孩子后告诉他;辞世前再三追问韦君宜,“你给韦毓梅写了悼念文章没有?”以致韦君宜这位蒋、孙的共同好友直言不讳地说:“在蒋南翔将向人世告别的时候,念念不忘的是她(孙兰)。”(韦君宜《思痛录·她死得好惨──哭韦毓梅》)
$ e. A! g; z. e# w% g2 |* Z
5 B0 t3 a7 V; D' A( }$ z- d; f ' \8 b9 T/ N: O3 P( g7 C2 |
文革期间,韦君宜一家和无数中国人一样,饱受摧残。她自己精神失常三年;儿子1966年夏天被红卫兵打傻了;丈夫杨述是“一二·九”战友、《清华周刊》文艺栏编辑,被划为“反革命修正主义分子”遭到毒打。她在文革未结束就冒着生命危险开始秘密创作的《思痛录》,与巴金的《随想录》比较,不同之处似乎是浅显细腻后者胜于前者、沉重犀利前者胜于后者,共通之处是都写得真诚痛苦,字字是泪、句句是血,都是中国知识分子解剖自己和社会的良心之作、反思“左”祸的勇猛之作。这两本著作不仅每一个清华学子应该阅读,而且应该推荐给我国所有大学生、高中生阅读。; ~, n% }/ @  N+ z% P
9 o6 r+ ?: m4 i, ^! G" a* L8 s

& E: \4 ]7 R; g; {" d& O7 T孙兰这位曾经意气风发的清华才女、英姿飒爽的红色县长,怎么会备受侮辱被迫自杀?革命怎么会“革”了自己正直、忠诚、优秀儿女的命?这些疑惑不仅让历经浩劫的韦君宜学长反思,更需要一代代青年追寻真相和深入反思,否则浩劫就有可能再次来临。3 u1 e( y& L" r

9 p. |. s1 l) _3 t! \# }  E 9 Q4 T3 k, r  ^" |& d
(2017年8月8日01:10,【山水微言·149】。本文为“师表校魂”大学校长系列之六,“蒋南翔史评三重奏”之青运篇,连载第5节。“蒋南翔史评三重奏”之红专篇《“大清治国”的密码》,暂名待续。)0 D7 }) f  a4 K- p1 v- j4 R
! X4 Y, K* R) S5 F  l: N% v- F5 K
http://www.sohu.com/a/168114822_38161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文革与当代史研究网

GMT+8, 2024-3-29 18:33 , Processed in 0.095624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