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与当代史研究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956|回复: 0

江关生:六七血債問誰償?——程翔《香港六七暴動始末——解讀吳荻舟》讀後

[复制链接]

0

主题

8228

帖子

2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7240
发表于 2018-7-17 20:27: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明報專訊】翻開程翔的新作《香港六七暴動始末——解讀吳荻舟》(簡稱程書),腦海裏最先出現的問題是﹕坊間已有不少關於六七暴動的書籍,吳荻舟的文稿(簡稱吳文)為什麼值得重視?程書會有什麼新內容、新觀點?


不容青史盡成灰


首先,吳文的價值是肯定的。吳荻舟是1930年加入中共的老黨員,1950年任職 《文匯報》社長、招商局顧問,是中共在香港的負責人之一,1962年赴京任職國務院外事辦公室港澳組副組長。他的文稿全部是內部文件。吳文引人入勝之處,是令讀者有一種窺秘的感覺,窺測總理周恩來等中共負責香港事務的決策層,當年如何判斷敵我形勢,作出對策。六七暴動雖然已經過去了半個世紀,重溫吳文,對這場血腥的暴動,仍然會有驚心動魄之感。


吳文橫跨50年代末到80年代,包括講話、日記、筆記、回憶、檢討、訪問,與六七暴動關係最直接也最重要的是六七筆記,但筆記畢竟是個人的會議紀錄,急就章,字迹潦草,又用了大量隱語、縮略語,如果不明其背景和來龍去脈,往往會如墮五里霧中,不明所以,甚至曲解了吳荻舟的原意。


程翔長期從事新聞工作,1974年加入《文匯報》做記者,1980年起長駐北京,直到1989年六四事件後離開《文匯報》,2005年以間諜罪,在大陸身陷冤獄1024日。環顧香港,對中國問題具有如此深厚感性與理性認識者,恐怕無出其右。難得他自我挑戰,承擔這件難度極高的詳細解讀、註釋工作,甘願為讀者做文字嚮導,讓吳荻舟文稿成為認識中共決策機制、過程,了解六七暴動必讀的歷史文獻,也沒有枉費吳輝女士多年來整理爬梳乃父遺文的苦心。


程翔曾遠赴美國波士頓,與吳輝商討文稿,再仔細比較了已有的六七暴動研究成果,還訪問了前紅衛兵,探究當時支援香港左派的細節;又訪問了一位在香港長期工作、有份參加1967年底港澳工作會議的資深地下共產黨員,進一步了解中方對六七暴動收尾的內幕。(有觀看過有線電視六七暴動專題片的觀眾,大概應該對這位只見剪影、聲音經過變調處理的資深黨員留有印象。)


不過,程翔似乎並不滿足於此,為了解構這場龍爭虎鬥的來龍去脈,他還查閱了英國大量解密檔案,透視英方當時是如何分析形勢,反制中方。程翔試圖提供一種上帝的視覺,讓讀者站在博弈雙方的背後,去審察老謀深算的英國殖民統治者,如何對陣志在奪權、「造反有理」的土共以及他們背後的中共。關心香港歷史和前途、喜歡研究博弈論的讀者對程書自然不容錯過,甚至「從事心理輔導、公關宣傳的文職人員,都應該好好研究港英在戰勝港共這一戰役中致勝之道。」(程翔語)


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


「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程書是對意大利歷史學家克羅齊這句話的恰當詮釋。


就在幾天前的七一維園展覽,工聯會對六七暴動是這樣寫的﹕「港英政府對民生置若罔聞,基層生活困苦,沒有勞工保障,政府用高壓手段管治,社會不公、矛盾累積,導致六七事件爆發,工聯會在1967年5月12日成立港九各業工人反對港英迫害鬥爭委員會。」據《明報》報道,展板完全沒有提及當年暴徒放炸彈和殺人,全港多處發生騷亂,51人死亡,逾800人傷,只是提到「港英警察暴力鎮壓群眾」。


在香港文化博物館,設計家李永銓一個十分精彩的作品展裏,也有一段不起眼卻刺眼的解說﹕「六七暴動﹕六十年代源於工人階級被剝削而引起的社會動亂……香港四處發生爆炸事件,罷市罷工罷課,社會接近無政府狀態。至1968年12月,整場風波才終告平息。」


當幾乎所有當事人都指出,六七暴動源起於大陸的文化大革命;當所有相關書籍都認為,六七暴動在1967年底已大致平息。居然有這種錯得離譜的奇談怪論,還用到「風波」這類形容六四的字眼來描述六七,令人莫名其妙。


面對近年出現的一股妄圖把六七暴動合理化為「反英抗暴」的翻案風,特別是工聯會企圖把暴動的責任完全推給港英政府,程翔於是詳細分析了香港內部三大矛盾﹕階級矛盾、民族矛盾、官民矛盾,批駁工聯會的說法。


這裏再補充一條資料。深圳作家陳秉安描寫1962年內地人逃亡香港的《大逃港》,披露了廣東省委書記陶鑄故意放廣東飢民到香港、以鄰為壑的險惡用心。「我們廣東減少幾十萬人沒有什麼了不起。這樣做,既能夠解決我們的困難……等我們的經濟情况好轉了,可以再回來嘛。這樣不叫偷渡。」這就是陶鑄的強詞奪理。據《香港年報》記載,單是1962年,就有18萬內地非法入境者進入香港,對香港社會造成沉重的壓力。香港當時的就業、居住、食水等基層生活問題,難道不是中共有份製造的嗎?程翔近年寫作的風格特點是﹕講究結構完整、觀點清晰,一二三四,條理分明。全書高屋建瓴,第一部分對六七暴動的概略、起因、目的、過程、組織、領導、動武、落幕,到英方如何應對、當事人吳荻舟的反思,以及作者本人的讀後感,都有全面獨到的剖白。


第二部分對吳文逐條註釋講解,方便讀者對兩部分的內容互相參照印證。


與其他記事體的六七專著不同,程書具有強烈的問題意識,不迴避挑戰,並且觀點鮮明地回答爭議,力圖釐清社會上對六七「動亂」的種種雜音。


例如,葉健民教授寫過一篇〈1967年我們曾經站在政權暴力的一邊〉,程翔就毫不客氣地批評葉教授是講風涼話,「不了解當年絕大多數非左派群眾都日日提心吊膽地生活……老百姓那種盼望警察早日平暴的心情」。


這裏補充另一位程氏——程介明教授的觀點。程教授指出,1967年開始的「動亂」,在左派勢力與本地居民當中造成相當大的隔閡。「文革」和「動亂」,離間了香港居民與中國政府,使香港政府如釋重負。(見《香港史新編》。用語十分含蓄,但所表達的人心向背是很清楚的。)


針對左派所說的先鎮(壓)後暴(動),程翔根據事件發生的時序先後,絕對是「先暴後鎮」不是「先鎮後暴」。


和他的前作《千日無悔》一樣,本書也設計了不少圖表,方便讀者消化這段事件、人物眾多的歷史。


六七血債問誰償?程翔用大量的事實,給出了明確的答案,就是中共發動文化大革命的禍水殃及香港。誰是罪魁禍首?中共難辭其咎。讀者如有不同意,也請用事實來駁倒他。程書的價值在於儆醒人們「要十分警惕目前在大陸和香港出現的這種美化文革、美化暴動的逆流」。


不久之前,港台電視部製作的《鏗鏘集》「三中商」披露香港中聯辦實際上控制了三聯、中華、商務印書館等多家出版集團,壟斷了本地八成的書店,且看他們這回是否有此雅量,擺賣程翔這部著作。不論結果如何,好在香港還有若干艱苦經營的二樓書店,讓香港的出版物擺賣自由,仍然有一點生機。


有意操練自己批判性思維的讀者,或者希望對這段香港戰後歷史分水嶺有更全面深刻的認識,也不妨拿程書與張家偉、余汝信、金堯如、馬繼森、李後、周奕、葉健民、屈穎妍的相關著作做比較,然後得出自己的結論。


希望不是多餘的話


從吳荻舟在國民黨統治時代坐過7年牢,不禁想起在香港監獄裏的梁天琦及其他受刑人。吳荻舟在失去人身自由的7年裏學會了日文,學過英、法文和世界語,還借助字典翻譯了巴爾扎克的《歐也妮‧葛朗台》和日本小說。


梁天琦們是否也應該沉澱下來,思考一下﹕與一個有近9000萬人的全球最大黨抗衡博弈,靠掟磚頭、衝擊警察的「勇武」泄憤行為,就能推動民主?以為鼓吹獨立,香港就可以獨善其身,變成世外桃源?大陸發高燒,香港能不頭暈身㷫?!別忘了,唇亡齒寒,這正是六七暴動給予香港最大的教訓!


在獄中努力學習,認真思考,吳荻舟也許是一個可以參考的榜樣。如果你們不屑於吳的共產黨員身分,可以效法楊曦光(楊小凱)這位昔日的紅衛兵,以一張批判特權階級的傳單——〈中國向何處去?〉震驚中央,蜚聲國際,並因此而被判刑10年,在看守所、勞改隊和監獄的日子裏,他訂閱雜誌,了解國外科技動態,學習科學知識,如飢似渴,努力向囚友學習英文、高等數學,歷經坎坷磨礪,最終成為一代經濟學家。(楊曦光﹕《牛鬼蛇神錄:文革囚禁中的精靈》)人失去自由,肯定很難受,正因如此,更加不能讓青春在監獄裏白白流逝!


文//江關生


編輯// 馮少榮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https://news.mingpao.com/pns/dai ... 00005/1530987453979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文革与当代史研究网

GMT+8, 2024-3-29 08:37 , Processed in 0.135427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