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与当代史研究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20223|回复: 0

我所知道的太原“九五”事件

[复制链接]

1391

主题

4421

帖子

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7156
发表于 2017-7-24 09:06: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我所知道的“九五”事件
$ t" w+ ~' y2 F' c
8 H" {( z) O9 B2 `3 P网上发了有关“九五”事件的两张照片,我看着,在电脑前沉思。年轻的同事进来,我给他们讲,这是文革中著名的“九五”事件,他们两眼呆着,不知所云,也没有想知道的兴趣。1 v" m( a! z  G# X4 P$ J
巴金生前一直疾呼,建立文革博物馆,无人理睬,也不说老人的意见对不对。巴老逝世时,有报道说,他的遗容安详,我无法相信,他是带着巨大的遗憾走的,怎么能安详?文革发作至今四十年了,听说上面有精神,不做这方面的文章。指望政工人员、作家来做这个文章是没可能了。我们自己来吧,那十年实在不应该形成历史空白。% H/ ?$ s+ m+ I2 C- s  S* e  C
我那时是个稚气未退的孩子,不属于任何派别,对文革发生的事件虽然认识不深刻,但决不会带偏见。
- [" N* c, L/ l( z“九五”事件前的社会背景是这样的 。1967年山西省发生“1。12”夺权后,原来的“保皇派”组织垮了。山西省军区支持造反派夺权,成了全国支左的一面旗帜。司令员张日清因此在中央军委和中央文革那里走红了。三月,山西成立了革命委员会,人民日报专门发了社论《晋阳大地红烂漫》。按当时的标准,形势大好,走在全国前头了。我记忆中,局势好像也平静了几个月。四月十四日,省城突然铺天盖地的标语大字报,炮轰打倒刘志兰,发动者是“一月风暴”立了头功的山西革命造反兵团。; V+ A$ q& `1 j; l$ J
回忆至此,我必须插议一段。我不主张把那时的造反派描述的面目狰狞,那不是事实。文革开始的时候,许多群众挨整,这是那些“自来红”们干的,所谓红卫兵造反那是奉旨造反,血腥的很。等到上面风头一转,红卫兵迅即失势,造反派兴起,在当时是替群众出了口气的。兵团的那个头子叫刘灏,太原五中的学生,一度成了人们心目中的英雄。文革后,有篇报告文学记述上海一月风暴,作者有这样一个看法,从个人品质上讲,造反派优于保皇派。有这个看法的人不会少,笔者为其一。8 h5 q  F: c$ b/ _7 W) M
为什么兵团要发动万炮齐轰?我不知道,我只知道刘志兰是左权将军生前的妻子,时任省核心小组成员,相当于如今的常委。很快红总站也加入炮轰行列。红总站的骨干队伍是山西革命造反决死纵队,头子叫杨成效,十三冶的一个电焊工,一月夺权的总指挥。红色造反联络站(简称红联站)表态反对炮轰。造反派分裂。
. x# B4 s, ^; E' J: N7 V省革委也分成两派,刘格平,原来是中央民族委员会主任,不知惹了什么祸贬谪山西?文革又时来运转,窜了上来,位居一把手交椅。可能跟那个“六十一人案”有关,好像他没有写假自首,这在文革中可是一条重要政治资本。他支持了炮轰。张日清,军区司令,对立。究竟是这些人的观点左右了群众组织呢?还是群众组织的观点影响这些人,天知道。% j9 m  G* ^+ T/ L
七月,中央文革把两派代表召到北京论个长短。毛老人家来了个最高指示:“六十九军在山西的地位很重要,要坚决支持刘格平同志”。炮轰派得势了。武汉那面“7。20”事件后,连部队文工团在湖滨会堂演出节目都喊“打倒陈再道,警告张日清”。9 _  j) z% S1 F9 S
兵团、红联站当时还是以学生为主体。决死纵队是工人组织。杨成效的决死纵队以为大局已定,对红联站实行打压。恰在此时,江青又来个“文攻武卫”的讲话。省城武斗风盛,大街上时常看到挤满武斗人员的卡车。
0 i* V5 ~$ N6 N" i. f$ i; T7 A" y* ], N这是“九五”事件前的一些事情。
8 o2 m! s) q+ ~" O! _; v9月5日,决死纵队包围了太原十中的红联站七一公社,红联站据教学楼死守,解放路上战云密布。墨绿色的柳壳安全帽,林立的长矛,一时成为决死纵队的标准形象。围观的群众密密麻麻,周围的房顶都站满观战的人。全市聚焦在这里。省革委发布九五通令,定性红联站是暴乱。
* z' y) q& ?2 U# U从那时以至后来,我发现一个现象,值得史学家、政治学家好好研究。学生参与的政治活动很容易引起群众的同情。那年就是这样,中央文革甚至毛老人家都表态了,群众却不买账。66年文革初期的那种不假思索的崇拜和狂热,这个时候降温了,群众的政治态度有自己思考的迹象了。围观的群众乃至大部分关注的市民舆论倾向红联站。4 ?$ A. G& a; t5 i) B
决死纵队久攻不下,这个时候,枪声响了。孟玲玲、李成义倒在血泊中,丧身派仗。据说,枪弹是从对面省委的花园梅山上射来的。凶手至今不明。3 }# Z4 [' `! ~# v/ H; ]
红联站广播员悲愤地呼号,同时,也感谢对立面的兵团没有参与围攻。刘灏在墙外宣传车上发表讲话,拥护省革委通令,但是态度不是很激昂。
' A, t/ B9 X; z4 E+ {一场更大的流血场面似乎不可避免了。
7 B" ?- K/ Q+ U, d解放军来了,军队插进对垒的中间,说服了教学楼里的学生,护送学生撤出据点。总算没有更多的孟玲玲倒下。) }" G& y& ^! R, e6 j, X7 V
从此,决死纵队被称为决匪,声名狼藉。# D! C0 z6 M' P# o% `, I
12月5日,红联站搞了纪念“抗暴三周月”。这些学生里不乏文艺天才,那首歌曲确实也风行一时。
3 ?' O5 c% f( N& A% ^6 U. e次年3月5日,又搞了半周年纪念。第二张照片就是那会儿拍的。从拍摄角度看,估计是从梅山上拍的。那时的省委大院完全乱了,随便进出。我们这些孩子还乘机爬上梅山钟楼玩捉迷藏呢。, l5 j2 q) t1 x6 f/ q; l
不过这时,人们注意力又转了。兵团、红联站联合起来造刘格平的反了。派性格局又分化重组,这次形成的两派一直维持到最后。
" ^, t) \7 i1 P! Y4 M70年冬天,群众组织早已解散。谢振华主政的省革委把决死纵队的头子杨成效判了死刑,其中一条罪名就是在“九五”事件中镇压革命小将。宣判大会在五一广场召开,会后,押着他满城游街。我在街旁近距离看到了刑车上的武斗司令,一脸灰土色。
( E) _3 x) ]9 S# t) C八十年代中期,我调入省委工作。工作之余,漫步梅山,经常看着对面的中学出神。孟玲玲如果活着,是不是也会在高考恢复后步入大学呢?十中可是全省一流的学校啊!那些当年的风云人物,都是谨小慎微的老实公民了,他们真的就不想再说点什么了吗?" @- E5 o, ^& F" R
七、八年前,在一位同事的办公桌上,看到一张照片,照片上一群中年人围着一位老者谈笑风生。同事指着老者问我,“知道这是谁吗?这是张日清。”同事和那些中年人是当年红联站的活跃分子。我拿起照片,仔细观察这位白发苍苍的老同志,他笑呵呵地,一脸慈祥。我心里在问,“你来太原参加这个聚会,是怀念战斗友谊呢?还是内疚自责呢?”后来,报上报道他去世了,简要介绍了他的革命生涯,没有说支左,更没有说“九五事件”。
( a( e) @5 ]' Y0 \  s) G3 Z" }. j0 d) e; `
————————————————————
6 ], E1 ~, U" @5 d) ]知青--铁路工人--大学生--机关干部--企业管理 一路辛苦
9 {. f! N' s$ c+ c+ L* b- t0 q: D) v) m  p0 |8 x! ~6 e- E
1.jpg
* G( [2 m) T; D0 {5 O
2 m9 d+ j% C# A, H+ Q' _' O* s 文革照片:1968年3月5日,太原十中门前/ O' J, k/ A: L! A
大楼上的大字标语:难盼李孟再次归,怒挥刀戈向刘贼。
6 d: _$ U( l& I' {0 n5 ?1 i0 G& S+ v, ^- a, j1 e, y
注释:时值著名的九五事件半周年。李孟,指红联站“牺牲”的李成义、孟玲玲。刘贼,指当时的中共山西省核心小组组长、省革委主任刘格平。
" O% P* d% T% M) W7 E
0 i7 g4 O1 d; ?& g2 z6 V' u9 S2 K8 ~2 @
$ N, C! Q3 K7 n" Q3 h+ zhttp://zhaoshuli.bj01.landswift. ... p?id=1956&bd=1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文革与当代史研究网

GMT+8, 2024-3-29 02:25 , Processed in 0.105308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