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George Galloway and Bob Wylie.Downfall: The Ceausescus and the Romanian Revolution.London: Futura Publication,1991, p.88.
〔2〕Mark Almond.The Rise and Fall of Nicolae and Elena Ceausescu.London: Chapmans Publishers Ltd. 1992.p.147-148. See also Elena Ceausescu, Wikipedia, https://en.wikipedia.org/wiki/Elena_Ceausescu.
〔3〕〔晋〕陈寿:《三国志·魏书(一)》北京:中华书局,1985),页80。
〔4〕〔清〕张廷玉等:《明史(第十二册)·后妃列传第一》,(北京:中华书局,1985),页3503。
〔5〕〔清〕夏径:《明通鉴》卷三(北京:点石斋书局,1903),页246。
〔6〕石名岗:《文革中的山西》(香港:天马出版有限公司,2015),页179,182,229-230。
〔7〕见《人民网》:http://people.com.cn/GB/channel1/10/20000821/195703.html.
〔8〕见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监察委员会网站:〈《廉政准则》释义:第一章第五条第一款〉http://www.ccdi.gov.cn/djfg/fgsy/201407/t20140715_114318.html.
〔9〕鲍静:《女性参政:社会性别的追问》(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页136。
〔10〕此处数据参见唐娅辉:〈中国女性参政的时代追问〉,载《妇女研究论丛》,2011年9月第5期,页48-49。
〔11〕叶永烈:《“四人帮”兴亡》(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14),页1417。
〔12〕宋永毅主编:《中国文化大革命数据库,1966-1976》(香港中文大学大学服务中国研究中心,2015),第三版。
〔1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著:《毛泽东传1893-1949》(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页527。
〔14〕杨银禄:《我给江青当秘书》(香港:共和出版有限公司,2002),页101。
〔15〕〈换妻潮〉,载陈宪辉着:《革命真相·二十世纪中国纪事》,网络著作,2014年。https://china20.weebly.com/。也可以参见杨桂欣《我丁玲就是丁玲!〉载《炎黄春秋》,1993年第7期。
〔16〕〈换妻潮〉。
〔17〕同上。
〔18〕官伟勋:《我所知道的叶群》(北京:中国文学出版社,1993),页151。
〔19〕裴毅然:《红色褶里的真相(一)》(台北:独立作家出版社,2015),页234-238。
〔20〕在不少中共的官方研究中,一直广泛流传在毛江结婚前,中共中央尽管批准了他们的婚姻,但有如下的“约法三章”:第一,毛、贺的夫妻关系尚在而没有正式解除时,江青同志不能以毛泽东夫人自居。第二,江青同志负责照料毛泽东同志的起居与健康,今后谁也无权向党中央提出类似的要求。第三,江青同志只管毛泽东同志的私人生活与事务,二十年内禁止在党内担任任何职务,并不得干预、过问党内人事及参加政治生活。”这一说法,已经被晚近的严肃研究证实并不存在。详见阎长贵的《江青第一任秘书阎长贵谈江青》,(香港:中国文革历史出版社,2017)。
〔21〕安洁·温卡森(Antjie Windgassen)著,蔡佩君译:《与权力共枕:独裁者身边的女人》(台北:一方出版有限公司,2003),页13-14。
〔22〕阎长贵:《江青第一任秘书阎长贵谈江青》(香港:中国文革历史出版社,2017年)。此处作者根据的是此书的电子版。
〔23〕郝在今:《“文革”前史:延安“抢救运动”纪实》(香港:利文出版社,2006),页3、129-139。
〔24〕冯来刚、鲁彤著:《刘少奇在建国后的20年》(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1),页395。
〔25〕叶永烈:《“四人帮”兴亡》(上卷),(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9),页349。
〔26〕《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十一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页89-90。
〔27〕刘志坚:〈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产生前后〉,载张化、苏采青主编《回首文革(上)》(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0),页343-350。
〔28〕〈两个根本对立的文件〉,《红旗》杂志1967年第9期社论,转引自《中国文化大革命数据库,1966-1976》。
〔29〕《红旗》杂志编辑部、《人民日报》编辑部:〈伟大的历史文件〉,1967年5月18日社论,转引自《中国文化大革命数据库,1966-1976》。
〔30〕王力:《王力反思录(下)》,(香港:北星出版社,2001),页585-587。
〔31〕〈中共中央关于中央文化革命小组名单的通知〉1966年5月28日,中发〔66〕281号。
〔32〕李逊:《革命造反年代:上海文革史稿(I)》(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2015),,页45-46。
〔33〕〈林彪关于罗瑞卿问题给毛泽东的一封信〉(1965年11月30日),载《中国文化大革命数据库,1966-1976》。
〔34〕张耀祠:《张耀祠回忆录:在毛主席身边的日子》(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8),页75-77。
〔35〕:张云生、张丛堃:《“文革”期间我给林彪当秘书》(香港:香港中华儿女出版社,2003),页64。
〔36〕毛泽东:〈炮打司令部——我的第一张大字报〉(1966年8月5日),载《中国文化大革命数据库,1966-1976》。
〔37〕聂元梓:《聂元梓回忆录》(香港:时代国际文化出版社,2005),页116-117。
〔38〕蒯大富:《清华文革“五十天”》(香港:中国文化传播出版社,2013),页334。
〔39〕转引自园丁的〈萧力是怎样走上神坛的〉载《南方周末》(1999年2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