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 Roderick MacFarquhar, The Origins of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Vols.1 and 3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74 and 1997), Vol. 2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3).
英译本:Tombstone. The Great Chinese Famine 1958 - 1962 (New York: Farrar, Straus and Giroux, 2012), 次年获得纽约“曼哈顿政策研究所(Manhattan Institute for Policy Research)”的哈耶克图书奖(The Hayek Prize)。
英译本并不是中文原书的全译,经过编辑压缩,以符合西方读者的阅读习惯。
(A-3)牛汉、邓九平主编:《六月雪》(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98年)。
本书里收集的1957年那些著名的“右派分子”的言论和回忆,有助于学生了解为什么“反右运动”这个意识形态的政治事件,与随后发动起来的“大跃进”经济社会超级狂风有着内在联系;并且显示出1966年文革初期确实和1957年春季“大鸣大放”有太多的类似之处,从而导致党内无数高级干部误以为文革是“反右运动”的重演。这本资料集启迪年轻一代的研究者和实践者们:意识形态领域的风波尽管有时候很吓人,但最可怕的,是一旦它们演化成经济社会政策的巨变,因为这会撼动国民的生存基础。如果把这本书和苏联核物理学家萨哈洛夫的回忆录对照阅读(Andrei Sakharov, Memoirs 1921-1967, New York: Alfred Knopf, 1990;中译本:《沙卡洛夫回忆录》上下册,台北:天下文化出版公司,1991年),就清楚地凸显:对受过高等教育的群体进行全面打压是一回事,对这个群体内的知识分子打压是另一回事。苏联常发生后类事件,却基本上没有前类大规模事件,因为不像他们的某些中国同志,紧挨着西欧的苏联领导者们从1917年起就知道什么是工业化和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