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风骤雪之夜
前不久,刘小佈看完《蒙古秘史》,发现蒙古人在700年前就对放牧进行了总结,比如牧民冬季放牧,要顶风走,顺风回。
1969年,满都宝力格的冬天。
“张华早晨起来放羊,非常豪迈的拉着马顺风出去了,我的建议人家理都不理。”刘小佈说,“我把马给她备好,她舍不得骑,牵着马走了。”
傍晚,一场暴风雪席卷大草原。气温骤降,零下40多度。
“那温度,就是你只要把手伸出去,一瞬间手就冻僵了。你碰一下马绊子,动作不快点儿,手就冻坏了。那天晚上是我们遇见的最大的一场雪。”刘小佈回忆。
刘小佈烧好奶茶,天已经黑下来。张华还没有回来,他急了。
走出蒙古包,知青们一动不动,没有人想去寻找张华。“人家肯定不动,又不是他们的女朋友!”刘小佈跨上马,风雪肆虐,近在咫尺却看不到马头。
“天地间白茫茫一片,出去就被扑天大雪赶回来,怎么办?”刘小佈想到了牧民,跑到旁边的蒙古包求救。
“张华往哪边走的?”牧民问。
“南边!”刘小佈说。
“那可坏了,只有顺着风才能找到她!”牧民说。
浩特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都出来了,100多人,骑着马分头去找张华。
刘小佈分不清东南西北,他紧跟着牧民。
终于看见羊了,刘小佈对它们憎恨至极:“羊有一个外号叫‘小市民’,一是不正眼瞧人,老是瞥着你,只用余光看你。第二个呢,它们全部卧在地上,没有一个站起来的,多可恶啊!”
张华声嘶力竭地赶羊群,2000多只羊,没有一只理她。最后她没辙了,干脆就和它们在这里过夜吧。
“我也没有办法啊,打也不动,踹也不起。”刘小佈对“小市民”服软。
牧民很聪明,上前把几只羊拽起来,然后轰着这几只羊走。一看有几只羊走,别的羊伸伸懒腰,一个挨一个地站起来了,但是不肯迈步。牧民拳打脚踢,赶着前面的那几只羊一走,羊群一起走开了。
“不管怎么说,我救了你(张华),我走到哪里都这么说。”刘小佈笑了,“实话讲,是人家牧民救了张华。”
在刘小佈记忆里,张华招狼。
张华放羊时,很多时候狼就在她两丈远的地方。张华走一步,它跟一步,“跟绅士似的”,就是不靠近。一开始,刘小佈以为是狗,仔细看才分辨出是狼。
“狼和狗一样都是靠嗅觉,他们只要一闻气味,就分辨出放牧的是男是女,更能分辨出危险程度,情况不妙立马就跑。”刘小佈说。
张华下夜,她的声音特别尖,喊一夜吓狼,第二天发现一定有羊被狼掏掉。
“我呢,只喊两声,告诉狼‘我来了’,然后放开大睡,从来没有出现狼吃羊的事儿。”刘小佈说。
“当时,我们队有一个笑话,只要是张华放羊,狼准来。”刘小佈说。
前些年,张华写作了长篇纪实小说《羊油灯》,描写了她和刘小佈插队草原的故事。
“她运用俄罗斯文学手笔,描写的草原和人物关系比较真实,也比较美,缺点是思想深度不够。”刘小佈非常支持张华的写作,“这样丰富的人生阅历,是我们这一代人用血和生命的代价换来的,理应写成《静静的顿河》那样水平的作品!”
《羊油灯》在社会上反响不错,尤其是在当年插队锡林郭勒大草原的知青中。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08317ac0100bdfv.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