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2933|回复: 0

(新志评议)血与火的洗礼——《内蒙古知识青年通志》印象

[复制链接]

0

主题

8228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7240
发表于 2013-12-4 03:40: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由邢野主编,姜宝泰副主编的《内蒙古知识青年通志》,历时3年艰辛编纂,2003年6月由内蒙古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该书面世后,受到国内外诸多专家学者,以及各地老知青的关注,并予以较高的评价。它的出版,填补了这一领域未有志书的空白。也为史学、方志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学科的研究提供翔实的参数和弥足珍贵的原始依据。书中所载大大小小的事例勾画出知青这个特殊群体在特定年代中的特殊经历,令人感慨,发人深思。
一、 资料翔实、丰富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始于上个世纪50至80年代,文化大革命中发展成运动,最终结束于80年代初。
《通志》全书51万言,以大事记的形式,客观记载上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数以百万计的知识青年的生存状态和命运,并贯穿各个阶段党和国家及各级权利机构有关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政策,从而达到明鉴知识青年运动历史全貌的功效。《通志》分别记述了回乡知识青年,插队知识青年,兵团知识青年,插场知识青年,下放知识青年,社会知识青年和留城知识青年。虽然,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是一段亘古未有、震撼环宇的弯路,是以失败告终的,但是千千万万知青响应号召,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在岁月风雨的沧桑砺洗中,扎根农村干革命,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的精神无可厚非。据了解,在全国范围内,该书是正式出版的第一部全省(市、自治区)知识青年专志。这种敢为天下先,头一个吃螃蟹的精神令人钦佩。
人们常说,资料是志书的生命。一部志书的优劣,主要体现在资料的翔实方面。编纂知识青年通志,难在资料收集上。因为各地、各级知青办早已撤销,有关知青的档案资料多有散失,有关人员散处各地,来访不易。《通志》在编写过程中,查阅参考文献或志书47部,查阅档案或走访有关单位57家,还走访侯隽、柴春泽等模范典型知青100余人。其可信度不容置疑。
二、 秉笔直书,特点鲜明
《内蒙古知识青年通志》,把知识青年运动这一历史事件,有机地融于震撼中外的“文化大革命”运动中,并把它的起始、发展、高潮、结束,按照事物的发展规律如实记载,特别是高潮时期,使这一重大事件的产生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纂者颇有秉笔直书的精神,客观记述了许多重要历史事件,如第119页,记载了1968年6月以后,内蒙古农村、牧区爆发挖黑线,揭批新内人党(新内蒙古人民革命党),以及划阶级、斗牧主的群众性运动。大批插队、插包知青不明真像,裹进运动,不少人直接参加专案组并成为农村、牧区搞扩大化骨干,动手打人,或对新内人党分子施以刑法。(后来,许多知青在挖肃运动中逐渐省悟,有的知青能够自觉进行不同程度抵制)。第170页,记载了1972年5月5日锡林郭勒盟西乌珠穆沁旗宝日格斯台牧场发生特大火灾,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五师四十三团四连的战士参加扑火战斗。因火势特大,领导指挥无方,战士们扑火无验,致使北京、呼和浩特、唐山、赤峰、集宁、锡林浩特等市的兵团知青杜恒昌等69人在扑火中牺牲,其中女知青25人。69人中年龄最大的24岁、最小的15岁。另有100多人负伤,其中多数人造成终身残疾的特大事故(事件)。第262页,记载了1975年巴彦淖尔盟乌拉特前旗营盘口天津市插队的4名知青被怀疑盗窃生产队长的凉房(储藏室),该队长在没有任何线索的情况下,指示民兵对4名知青进行传讯,吊在房梁上毒打,使知青身心受到严重摧残。经有关部门调查,私设公堂、毒打知青情况属实,将该生产队2名队长依法逮捕的事件。《通志》恪守编史修志之规,如实记载特定历史时期所发生的各类事件。不妄加评论,更不夹杂任何个人的情感与好恶。
需要指出的是,该志附录中收录了文献资料辑存、知识青年名词解释等,有助于世人了解和研究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
此外,《内蒙古知识青年通志》在体现时代特点、地区特点、民族特点方面,还有许多成功之处,值得借鉴。
(作者单位:内蒙古地方志办公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文革与当代史研究网

GMT+8, 2024-6-1 13:04 , Processed in 0.019629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