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4044|回复: 0

老陈也谈三十年前的温州武斗

[复制链接]

0

主题

1260

回帖

4687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4687
发表于 2010-1-20 12:43: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文革博物馆专集(四十)
一九九八年十一月二十一日

•老陈•

  《华夏文摘》增刊第一五八期(zk9810b)所载宋宏亮的《三十年前的
温州武斗》一文写得不错。

  许多人可能想不到如今个体经济繁荣的温州地区,当年在政治上竟经历过如此
的风云激荡;精明现实的温州人,当初却曾为着自己的“革命理想”疯狂地自相残
杀着。从这一点来看,如今的这一代温州人,实在是胜过了我们这一代。

  温州武斗的持续时间之长,对城市破坏之严重,战斗的酷烈及对战败者报复的
野蛮程度,两派政治军事后台对各自派别的长期强硬支持,在“文革”武斗中实在
是很有代表性的。近年来一些“文革”史著述对此没有足够注意,可能跟掌握史料
不多有关。本人目睹了温州的十年武斗(从1967年到1976年),在此也来
谈几句:

  ㈠ 宋文关于温州武斗的背景分析,有一定深度。“强龙”与“地头蛇”之争
,确实有这方面的因素。当时,两派之争,南北干部之争,地方军与野战军之争,
以及各方内部的权力之争交织在一起,长期武斗不息。温州的武斗,可以看成是“
文革”武斗的一个标本,了解温州的武斗,对研究“文革”武斗不无帮助。

  温州的武斗,起于1967年6月,在几周之内迅速从藤帽铁棍升级到热兵器
。黄龙山军火库被抢,两派以青年工人,复转军人为骨干,以中学生(温一中,六
中学生最为狂热)为先锋,迅即组织各自的“火线指挥部”,展开大规模武斗。

  温州的武斗历经多次反复与起伏。1967年夏,“支左部队”(属二十军)
开进温州后,“温联总”被迫撤离市区,起先在近郊仰义,牛山一带抵抗,后来退
到三溪,藤桥以至永嘉,瑞安等县,与“瑞安联站”等协同作战,当时被称为“温
联匪”,“瑞联匪”。“工总司”几次进剿,伤亡惨重,终未能获全胜。

  “温联匪”在市郊西部山区盘踞数年,终于迎来转机。1971年9月,林彪
事发。林彪在浙江的空五军、二十军头目南萍、陈励耘、熊应堂等人被收审。“温
联匪”乘“批林整风”之机凯旋归城。“工总司”人马大批下台,一些头头被隔离
审查。

  但“温联匪”好景不长。随着“批林整风”逐步演化为“批林批孔”,“工总
司”获得中央文革小组支持,重新得势。1973到1975年间,两派又多次爆
发大规模武斗。在“评法批儒”和“反击右倾翻案风”中,“温联总”政治失势,
再次被赶出城,上山为“匪”。但由于“温联总”得到南京军区许世友支持,“工
总司”始终无法制服“温联匪”。此时参与武斗的两派基本群众,已很少有学生(
上山下乡去了),主要是派性骨干分子,领取武斗津贴的工人和“贫下中农”,以
及社会闲杂人员。

  1976年9月毛泽东去世,“工总司”预感时局将变,在市区灯光球场召开
大会,叫嚣要“警惕资产阶级政变”。“温联总”针锋相对,积极备战。

  华国锋逮捕“四人帮”后,在官方消息公布之前,“温联总”已将打倒“四人
帮”的大幅标语贴遍温州全城,“工总司”作鸟兽散。“工总司”头头相继被捕,
一些“工总司”头头和骨干稍作审讯后被处决,温州十年武斗结束。

  ㈡ 1967年(宋文误为1968年)的梅岙渡口之战,只是温州多次武斗
之一役。当时“温联总”自封“左派”,其基层群众有的还以为“支左”部队是来
支持自己的。当然“温联总”的头头们是心中有数的。“温联总”的主力武装为保
存实力,避开了与“支左部队”继续进行大规模冲突,维持住了自己的派系武装。

  ㈢ 宋文说“温联匪”头目姚国麟在“九大”前被“轰毙”,实属讹传。姚国
麟是温州武斗中的主要人物,曾多次被“工总司”宣布“击毙”,却每次都死里逃
生,化险为夷,几起几落,一直坚持到“四人帮”垮台。

  姚及其帮派在“文革”中能武装割据多年,除了其机诈坚韧的个人素质和许世
友的暗中撑腰外,在农村地区获得了多数群众的支持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原因。姚的
经历将来可以成为温州历史故事的绝好题材。

  粉碎“四人帮”后,姚国麟,戴光荣(温一中学生,“温联总”名义总指挥)
及其派别终于翻身,姚与戴进入“文革”后的温州工人与青年团体担任领导职务,
但未能进入党政权力核心。数年后华国锋失去权力,官方宣布“彻底否定文化大革
命”,“文革”中各派群众组织均被否定,姚与戴等政治影响逐渐消失。

  ㈣ 毕庶朴(宋文误为毕叔普)1967年“支左”有“功”,从二十军的一
个团职干部到掌握温州党政军财文大权,干了不少坏事。后来虽然倒台,但并未被
认真清算过。

  ㈤ 1967年夏,“工总司”在“支左部队”支持下将“温联总”赶出温州
城后,在“受蒙蔽无罪,反戈一击有功”的口号下对“温联总”成员尤其是参与武
斗的成员实施了无情的报复。打,砸,抄家,游斗,逼供这些在“文革”中属家常
便饭,就不去提了。当时还发明了“爬棺材下”,“吃死人汁”等手段来折磨落入
手中的对方成员。当时温州城里有多处“烈士”棺木的集中供奉处,被抓获的对方
人员被逼着跪在“烈士”面前“请罪”,逼着从架空的棺材下爬过去。由于时值酷
暑,尸体腐烂,汁水滴下来,逼着“请罪”者吞食。一些“烈士”集中的地方,浓
烈的气味飘出很远。

  “温联总”因为是“保皇派”,“斗争性”不及“工总司”,在报复对手方面
稍为和缓一些,但也不乏血的记录。就在“温联总”退出市区不久,在南郊抓获了
贸然出城的陈春林(温一中学生,“红总司”头头)等数名“总司”派负责人。尽
管这些人立即丧失了“造反派的脾气”,百般求饶,依然遭到枪杀。“温联总”盘
踞山区时,常在“内线”带领下闯入居住在市区边缘的“总司”派成员家中,将财
物洗劫一空。

  ㈥ 温州两派武斗,最倒霉的还是百姓。历来军事行动,平民往往比军人死得
多。如果说温州两派死了三千人,加上平民死的要超过这个数好多。两派成员多为
年轻气盛的工人学生,有的只有十六七岁,忽然间手中有了武器,单单玩枪走火就
死了不少人。派系武装盘踞西郊冷冻厂时,我有一天经过厂门口,见一群人围在门
口哭闹。原来有一农村少年因扒在门口看里边人玩枪,里头一个人挥动手中枪吓唬
他,失手把少年打死了。闹到后来的结果是,武装人员从冷库里拖出几爿冻猪肉来
作赔偿了事。第二天我再次从那里经过,见那少年的父亲蹲在冷冻厂附近的路口卖
猪肉,一脸呆滞麻木的样子,令我三十年忘不了。

  温州“文革”中连年武斗,本来规模有限的国有经济遭受重创。在动乱之中,
中央政令无论出自哪一派,均无法完整贯彻到基层,于是“资本主义经济自发势力
”抬头。到“文革”后期,农村社队工业趁隙发展,隐蔽的个体经济和家庭经济亦
已初具规模,为“文革”结束后温州私营经济的大发展打下了基础,这恐怕是发动
“文革”者始料未及的。

□ 寄自中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文革与当代史研究网

GMT+8, 2024-5-31 10:20 , Processed in 0.020059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