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3377|回复: 0

贵阳市知青档案

[复制链接]

0

主题

8173

回帖

13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3
发表于 2010-9-20 01:03: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955年,中国国内的合作化运动进入飞速发展时期。8月11日,《人民日报》发表《必须做好动员组织中、小学毕业生从事生产劳动的工作》社论,要求各地青年组织积极地帮助青年人转到农村参加生产和工作。这是第一次比较明确地向广大知识青年提出下乡的号召。9月初,毛泽东在这篇文章上写了一段批语:“全国合作化,需要几百万人当会计,到哪里去找呢?其实人是有的,可以动员大批的高小毕业生和初中毕业生去做这个工作。”1955年9月,河南省郏县大李庄乡有一批中学和高中毕业生回乡参加农业合作化运动,报上发表了《在一个乡里进行合作化规划的经验》,报道了这个乡的事。毛泽东对这一篇文章感到极大兴趣,他继续发挥上述观点,批下了后来多年中被广为宣传的名言:“一切可以到农村中去工作的知识分子,应当高兴地到那里去。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中共中央马上做出反应,在《一九五六到一九六七年全农业发展纲要(修正草案)》中,特别写上了一条:“城市的中、小学毕业的青年,除了能够在城市升学、就业的以外,应当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下乡上山,去参加农业生产,参加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事业。”在这里,首次出现了“下乡上山”的概念。贵阳部分知青开始下乡。
  1964年5月4日,《人民日报》发表了题为《知识青年要和工农群众变成一体》的社论。这无疑向广大知识青年展示了一个美好的前景,对于那些充满幻想、满怀政治热情的青年更具有吸引力。到1965年8月,十年中累计的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突破一百万。后来,“红卫兵”运动兴起,“文革”前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也被卷入了运动。1966年5月16日,“五·一六”通知拉开了“文化大革命”的序幕。1966年5月29日,清华附中十几名学生悄悄聚集在圆明园,宣告载入中国史册的中国“红卫兵”诞生了。与城市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很快被卷入了红卫兵运动。1967年1月,各地知青组织代表汇聚北京,要求回城参加城市的文化大革命。2月17日,中共中央和国务院联合下发了《关于处理下乡上山知识青年外出串连、请愿、上访的通知》,号召广大知青响应毛主席“抓革命,促生产”的号召,“积极返回本单位参加夺权斗争和农业生产”。以上海“一月风暴”为标志,“文化大革命”开始由红卫兵时代转向工人时代。1967年7月,北京25中高三学生曲折(这是插队时改的名字)发出了一份创办“红卫兵大学”的倡议书,两天之内,就有300余人报名参加。但正式决定“上山下乡”时,几百人只剩下了十个人,他们被安排到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插队落户。10月11日,《人民日报》赞扬了他们的革命行动。此事被视为“文革”中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先声。8月18日,《人民日报》发表了题为《坚决走上同工农兵相结合的道路》的社论,要求红卫兵坚定地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毛泽东提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要说服城里干部和其他人,把自己初中、高中、大学毕业的子女,送到乡下去,来一个动员。各地农村的同志应当欢迎他们去。”这个指示的发表,掀起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高潮。
  1963年6月,贵阳市出现了个别初中学生自行到新疆建设兵团、北大荒军垦农场和毕节地区人民公社要求落户的新闻。因国家尚无明确政策,他们的要求未获批准。1964年5月,首批知青落户地点确定,主要有东风、洛湾、羊昌、百宜等公社及顺海林场。
  1964年8月15日,贵阳市知青400余人,分别到预定的生产队落户。1965年8月中旬、9月3日和15日,各校知青400余人分批到市郊各公社落户,许多一中、六中的高材生放弃了考大学的机会到农村安家落户。
就在这时,前两批知青已面临两个问题:一是国家为期一年的生活费补贴、粮食供应已经结束,而知青还不具备自食其力的能力。这是因为农村实行“人七劳三”分配制度,即一切收获物的70%按人口平均分配,30%按工分平均分配,知青都是单身,分到的粮食当然不够吃;农民家庭子女多,预支的钱年底还不起,生产队分红就有困难。二是在校生参加“文化大革命”,可以随意组织“战斗队”、“造反团”,免费乘车、乘船周游全国(即“大串联”),使知青们产生了思想波动。而更大的打击是,1966年12月中旬和1967年元月,老知青自发组织了两次上访团,就知青政治地位问题上访了农垦部,农垦部的工作人员向他们出示了关于解决城市闲散劳动力问题的文件。
  1968年8月21日,贵阳市6000多名大中专学生和中学生,在六广门体育场向毛主席表忠心:“坚决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上山下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9月23日,省革委领导接见了首批自愿下郊区、平塘、威宁的知青。
几天后,由师院附中学生串联各校“走资派”子女组成的上山下乡“威宁战斗连”120余人和下平塘的“知青连”200余人也离开了贵阳。
  12月18日上午10时,第二批知青4000余人分别到罗甸、天柱、仁怀、黄平、黎平等县插队落户。有回乡、投亲靠友。跨校自由组合等形式,但以本校学生组成的“知青连”为主体,并指定有红卫兵干部担任连、排、班长。由于生产队很分散,“知青连”到县城后就自动瓦解了。
  1969年1月,又一批知青下乡,地点有三都、黄平旧州等更边远的地区。自此,“老三届”学生共一万六千人基本下完。
  1974年,分两批安排知青下乡约千人。1975年8月31日,69届以后各届学生及少数遗留的“老三届”学生2900余人上山下乡。当时由于各县农民坚决反对接收知青,各厂矿、机关、部队领导暗中抵制职工子女下乡,这批知青主要安排在机关农场。1976年全部抽到厂矿或报考中专学校。如贵州省农业厅革委,把职工子女送到平坝农牧场劳动,第二年就安排进贵阳生物药厂(血清厂)工作。
  同年,贵阳二中10名毕业生写出大字报自愿到西藏安家落户建设边疆,其中有五人成行,半年后悄然返回,成为最后一次上山下乡的尾声。
  由于1969年春节期间,贵阳六中下三都的学生集体哄抢户口倒流回城,影响到各校都出现一批既未在农村落户,又不能恢复贵阳户口的学生,只能凭迁移证申请粮食补助维持生活,粮票由学校按月代发。这种未落户的迁移证被称为“荷包户口”,全市有上千份。1971年5月,贵阳市教育革命委员会组织“荷包户口”学生参加湘黔铁路建设。1972年7月,湘黔铁路基本完工,这批“老三届”学生回贵阳分配工作,最终解决了难题。
  1970年10月,贵阳市教育系统、商业系统、交警大队、工商行政管理系统从市郊各公社抽调一批知青充实机构。12月16日又从各县抽调一批高中二年级以上的知青充实各市属中学“扔石头,掺砂子”(指的有资产阶级思想的老教师中插入经过考验的“革命知青”)。初中生分到废品公司、食杂商店当营业员。各地州县也就地吸收一批知青任教师和其他部门的工作。其余的组成“湘黔铁路建设民兵连”参加铁路建设,完工后回贵阳分配工作。
  1975年开始抽调1964年和1965年下乡的老知青回城,截至1983年7月,除个别在农村结婚的知青之外,贵阳市上山下乡的知青全部返回贵阳或其他城市工作。
  贵阳市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安置领导小组办公室成立于1964年6月,在中共贵阳市委、市人委、市革委直接领导下进行工作。肖岗任领导小组组长,副组长李遵玉、李连修、杜竹林、张殿卿,办公室主任朱启莹,孙振中、段书方任副主任。内设安置组、政工组、后勤组。1973年设安置、动员宣传、秘书、财务四个科。其主要职责是: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定,在上级主管部门和有关部门的指导下,宣传党的号召,动员和组织贵阳市应届的初中、高中毕业学生上山下乡,参加农村社会主义建设,接受农业生产劳动锻炼,解决城市安置工作的任务以及农村缺乏文化知识等问题。同时解决和处理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在生产、生活、教育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和困难。总结、交流各级党组织、贫下中农和知青家长教育下乡知青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先进经验,并为各条战线各部门输送人才。从1964年至1977年市知青办共组织全市4.8万余名知识青年到农村插队落户。 1981年10月,根据贵州省政府(81)109号文件精神,贵阳市革委10月8日批复撤销市知青办,该机构15名编制划拨给市劳动局。

  贵阳市档案馆馆藏市知青安置办1964至1982年形成档案1738卷,基本反映贵阳市知青上山下乡运动的全过程。这部分档案的主要内容有:
  一、各级党委、革委关于成立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安置办公室机构的通知;中央、省、市有关部门关于组织动员城市知青、待业青年上山下乡若干问题的规定、决定、工作政策;上山下乡的对象、留城条件、招工、上山下乡的安置形式、经费使用和管理、知青口粮、补助、医疗、建房用材、转点、回城落户等具体问题的通知、规定、意见、报告;各级知青办工作总结、情况报告、会议记录、调查材料、工作简报以及贵阳市中学生毕业分配、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相关问题的请示;各动员单位建立知青点的请示、协议书、情况汇报。贵州省、市知青工作会议、上山下乡知识青年积极分子代表大会会议文件;贵阳市组织上山下乡知青巡迴报告团的文件材料;贵阳市纪念毛主席“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指示发表九周年大会材料;市委组织部、市知青办关于干部任免、调动的通知。市知青办会计账簿、凭证;下乡知青经费补助清册、发放布票、棉花票清册。 
  二、各年度下乡知青名册;在乡知青基本情况统计、情况调查表、知青下乡安置去向统计表、知青登记表;下乡老知青证明存根、知青下乡介绍信存根、知青证存根、知青上山下乡接收证存根、知青转点介绍信存根;补发知青证名册、知青证登记名册;回原籍下乡知青名单;知青迁回人数统计、迁回人员登记表;知青留城审批表及留城证存根、留城发证登记表、留城名册;知青回城名册、回城证明存根、回筑落户知青证明登记本;知青病(困)退证明存根及处理单、知青病残和独生子女特殊困难处理单存根;知青参加小集体人员名册存根;贵阳地区动员单位安置情况摸底汇总表、贵阳市各区知青上山下乡计划安置表;贵阳市参加全省知青代表大会代表团名单。

  贵阳市知青办重要文件选目:
  1、贵州省革委“关于劝阻各地知识青年盲目进入新疆地区的紧急通知” (1967、3、16)
  2、贵阳市革委、军分区“关于动员外地群众组织在贵阳的联络机构和人员限期离开和动员上山下乡青年及其他人员返回农村的紧急指示” (1968、5、2)
  3、贵阳市革委生产领导小组上山下乡知青办公室“关于首批知识青年安置点的落实情况的报告” (1968、9、5)
  4、贵阳市革委“关于安排回乡知识青年的生产生活的有关问题的规定” (1968、9、12)
  5、贵阳市革委“关于成立贵阳地区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指挥部并启用新印的通知”(1968、10、28)
  6、贵州省革委、贵州省军区“关于贯彻落实毛主席最新指示,掀起知识青年城镇居民上山下乡新高潮的通知”(1968、12、22)
  7、贵阳地区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指挥部“关于在中学毕业生和社会青年中招工的情况和今后工作的请示报告”(1969、12、19)
  8、市革委、市支左小组“关于动员回流城市的上山下乡青年迅速返回农村抓革命、促生产的通知”(1970、5、3)
  9、贵阳地区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指挥部“关于对患严重慢性疾病和严重残废的下乡知识青年的处理意见的报告”(1970、7、21)
  10、贵阳市革委政治部“关于对患严重慢性疾病、残废和体质较弱的1966-1968三届未离校待分配毕业生处理意见的通知”(1970、7、24)
  11、贵阳市革委“贵阳地区动员和组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初步方案”(1974、1、25)
  12、贵阳市委“关于建立中共贵阳市委知识青年上山下乡领导小组的通知”(1974、1、30)
  13、贵阳市委“转发市知青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对我市郊区现有上山下乡知识青年进行调整、巩固工作试行草案’”(1974、7、25)
  14、贵阳市革委知青办“关于召开贵阳市上山下乡知识青年积极分子代表大会的通知”(1975、1、10)
  15、贵州省粮食局、公安厅、知青办“关于上山下乡知识青年调离农村手续问题的通知”(1977、12、24)
  16、贵州省文教办、知青办“关于积极组织今年报考高等学校的知识青年复习文化课的通知”(1978、5、10)
  17、贵阳市知青办“关于下达1978年安置知识青年到国营农、林、牧、茶场作工人的联合通知”(1978、12、3)
  18、贵州省革委知青办转发“关于统筹安排零星跨省插队知青的复函”(1979、5、7)
  19、贵州省革委知青办“关于严格控制办理下乡知识青年手续和知青转点问题的通知”(1979、6、20)
  20、贵阳市革委“关于组织集体所有制企业安置城镇待业青年有关问题的试行意见”(1979、8、3)
  21、贵阳市革委“批转市知青办、市劳动局关于下乡知青进入小集体后办理户口、粮食的请示报告的通知”(1980、5、14)
  22、贵州省公安厅、粮食局、劳动局、知青办“关于已婚下乡知识青年调离农村后其子女户口问题的通知”(1979、10、13)

http://xzj.2000y.net/mb/2/ReadNews.asp?NewsID=24965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文革与当代史研究网

GMT+8, 2024-5-30 20:11 , Processed in 0.019848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