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3485|回复: 2

回眸李九莲:寻觅回来的哀痛

[复制链接]

0

主题

18

回帖

1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1
QQ
发表于 2010-8-6 18:23: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回眸李九莲:寻觅回来的哀痛


            此日回神并蒂莲

  
                             祭园守园人
  
继林昭铜雕之后,张志新铜雕今天也到位了。对我而言,终于可以分神于作为守园人更其本职的“并蒂莲”主题——李九莲、钟海源系列了。
是“到位”的纪念,也是回神的标识,今天,我终于全文录出了早欲录出的唯明先生的《寻觅回来的哀痛》。
    从九歌九哭的拙作《静夜扪心录》、《九吐心丝》,到辩护士们的《初探禁区》、《登龙术补遗》、《鹰与鸡》、《啊,大海》、《依然并非最后的话》……1974310月的整整七个月里,赣州公园百米女墙覆满了李九莲问题调查委员会志士们的心魂文字。这些为李九莲辩护的文字亦歌亦哭,本真犀利,那脱却文革八股的词章文彩尤其荡人心魄,磅礴着思想而不幸的李九莲巨大的即时影响:堪称批林批孔运动中的华夏绝景。数以万计的赣州人当年亲历见证李案文字的思想乃至华彩,未必逊于两年后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四五诗抄,一如举国终于见证:作为李案报告文学的《中国的眸子》,媲美于《扬眉剑出鞘》。
   
然而,李九莲真正走进文坛,却只是也只能是从唯明先生写于1987初春、发表在1988《收获》第四期的这篇感人至深的散文开始......
  
         寻觅回来的哀痛
                                                                                                                   唯明
  
    近日,于调京脱产苦读之余,偶尔翻翻文艺作品,原意在调节紧张的神经,也就是遣散一下情绪吧。然而,读到报告文学《历史沉思录——井冈山红卫兵大串连二十周年祭》(载《中国作家》1987年第一期),却被震惊了。其中的一段文字,竟解答了一个我十余年一直思之念之、难以解怀的悬案。曾经深深地印入心田,为之惦念、为之动情的一位女子的命运,在这里意外地得知了。这么些年,只要我想起这件悬案,想起这位女子,我的内心便难以平静。是同情,是忧郁,更多的是良好的想象,在那腥风血雨的昨天过去之后,在这春光明媚的日子里,这一悬案,不应有那公正的、已经在我们今日社会生活中屡见不鲜的结局——平反吗?这一位受冤屈的女性,不应该在明媚的春日里重开美丽的笑靥,洗却心灵沉重混浊的泪么?这么些年来,我时时这般想象着,也曾经向许多人打探着,然而,都不见回音。久而久之,我也就释然了。是啊,在噩梦已经消散的时候,为什么我还要时时怀疑它的存在呢?那一位女子的噩梦般的昔日,早就结束了,有如浩淼大海中的一滴水,繁花茂林中一片绿叶,一个普普通通的女人,过着今天的普普通通的生活,人们怎么还会记得呢?历史毕竟大步前进了啊!我这样相信着,猜想着这一位女子今天的生活。于是寻觅她的踪迹、她的归宿、她的结局的念头,也就渐渐地淡了下来,渐渐淡化到了连她的名姓都记不全的地步。如果我再告诉读者诸君,我与她素昧平生,从未谋面,从未交谈,那么,大家也就更可以认定,这确是太平淡无奇了。
    可是,这篇报告文学的下面这段文字,却令我震惊了,我无意中寻觅到了她的生命的终结,我无意中寻觅回来了无边的哀痛,为她,为我的思念,为我的相信和想象!——

   “最悲哀的莫过于此了——不是所有的觉醒了的红卫兵都有资格走向未来。
     江南某省。曾任一个地区中学红卫兵司令部司令的黎莲,自一九七零年起,便对林彪有了怀疑,对‘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有了抨击,她把自己的看法陆续写在信里,寄给了在部队服役的男朋友。在一次提干的前夕,此人的‘觉醒’战胜了‘人情’,将这些信交给了领导。部队紧接着转到了地方,黎莲以‘恶攻’的‘现行反革命罪’被逮捕,当年她的上百名伙伴们在该地区进行了声势颇为浩大的营救活动,一九七四年的‘批林批孔’,使得这一营救有了结果,她与关在监狱里的一批‘造反派’给放了出来,粉碎‘四人帮’后,她因‘打砸抢’,又随他们一起重新收监,在狱中,她散布了对‘以华主席为首的党中央’不满的‘反动言论’,老账、新账一块算,一九七七年被判处死刑。
    这是一笔糊涂账——一年罪人总是罪人,几朝红人总是红人。
    这又是一笔荒唐账——上帝原谅的,得用脑袋支付欠账;上帝永远不会原谅的,几句话便抹平了欠账。
    那是一个黑云低垂、大雨滂沱的日子。为了避免劫法场的可能性,黎莲被拖去另一个城市执行。囚车快到这个城市时,一辆救护车跟了上来,刚贴近,两辆车都停了,两名穿白大褂的人跳下了救护车,匆匆地上了囚车。囚车里,四个人高马大的武装警察,一下将黎莲扳转身,脸和身子紧贴车壁上,。衣背往上一捋,来不及使用麻醉药,一把铮光闪闪的手术刀就在右药处划开了一个巴掌大的口子。动作准确、利索,宛如英国绅士在绿茵茵的场地上打高尔夫球,那份镇静,则可以令中国首批赴南极考察队的勇士们相形见绌……没几下,一个滴着殷红鲜血的肾,泼剌剌地落在了洁白的瓷盘上。
    医院的一间手术室急等着这个肾,它将要被移植到一位领导干部身上。为了肾脏的质量和保证移植的成功,医院早在几天前就向有关部门提出,希望在刑前便能得到死者的肾脏。
    犹如那是一个灶眼,匆匆地往里塞进些药棉、纱布,同样来不及缝合,也没有想到要跟一个十几分钟后就得跌扑在黄土泥浆上的犯人作缝合。一口烂锅砸了就砸了,有谁见过补好烂锅后,再给砸了的?
    黎莲当即昏死了过去。在这之前猝然而至的几秒、十几秒间,她承受了不亚于撕肝裂胆痛苦,接着,她获得了灵魂的提前解脱,也许这也是某种意义的快慰?
    她无需再面向让她魂飞魄散的山河。
    她无需再直视让她百思不得其解的黑森森的枪口。
    囚车拉响了警笛,呜呜地向刑场开去……
    那血,如汩汩的小溪,无声地从纱布,药棉里渗透出来,从她的上衣里渗透出来,染红了囚车的甲板……”

    不知何故,作者隐去了当年这位女中学生的真名实姓。然而,我却要写出她的真名实姓,为了她,为了我深重的哀痛,为了我这么些年的思念与想象。
她叫李九莲,江西赣州人,六六届高中生。
    我并不认识她,但是知道她,知道关于她的那一件冤案,知道她曾经有过的不幸遭遇。一九七四年,正如作者所写,李九莲的伙伴们开展了营救她的活动,他们在江西各地贴出了求救信,贴出了她的照片、生平简历、她的日记,道出了她被锒铛下狱的原委。这是一些多么撼动人心的文字啊,满蘸着泪和血,向人们发出了呼吁:救救这可怜的女子吧,!她是无罪的啊!为什么在林彪摔死温都尔汗之后几年了,这一位纯正的、然而却是从自己的遭遇中生出了对林彪不满,对刘少奇同情的女孩子,还要遭到囚禁呢?
    当时的我,在江西中部一个小县城里当工人,历经了文革初期在上海的狂热,目睹了江西老区人民贫困的生活,正处于热情尚未消退、沉思却已来临的转折时期,并且正在热恋之中,幸福涨满了心田,多么愿意为善良的人们去做我该做的一切啊!
    记得是在一个阴雨蒙蒙的上午,我来到县城,看到了被人们簇拥着、竞相观看的文章,标题触目惊心:《请看——李九莲冤案真相》。开头一段文字写得那么沉痛,又是那么激愤。当我一举目,看到了李九莲的相片,我惊呆了,这是一张多么美丽的脸庞啊,端庄秀气的瓜子脸,细长的眉毛下面,大大的眼睛里流露出无尽的忧郁,对于一位十八岁的少女来说,她的神情似乎要成熟得多。
    我的心灵再次被震撼了,多么纯情而又深沉的姑娘啊!难道竟是这样一个美丽的灵魂,被囚禁在暗黑的牢房里?为了什么?于是,我又看到了她的日记,看到了她给在部队的男友的信。我看到了一位纯正温柔的女子,怎样在文革初期激发起投身“关心国家大事”的热情,看到她自家庭在一夜之间由“红色”变成“黑色”的痛苦、疑惧,他要在革命的理想与残酷的现实之间,在慈祥的并且被自己深深敬爱着的父亲与凶恶的反革命敌人之间划等号。她正在经历着一场惊心动魄的心灵搏斗。
    她做出了判断,做出了选择,而且开始了痛苦与磨难。她由自己父亲的遭遇,进而推想到刘少奇、邓小平等老革命家的遭遇,她开始怀疑这场“革命”的真实性和合理性,开始厌恶林彪和怀疑起“红太阳”的光辉来。厄运的阴影从此笼罩了她。然而,最终使她陷于绝境的,却是爱情。
爱情,自古以来激荡着所有少男少女们的心!爱情是无私的奉献,爱情是无疑的信任。然而,自古以来,爱情又为恋人们创造了多少的痛苦和悲剧!当一方承受不了爱情的浓烈,便有逃脱;当一方承受不了爱情的风险,便有背叛。而最大的爱情悲剧,莫过于这种背叛是出于真诚的动因。
    李九莲向男友——昔日的“红卫兵”政委吐诉她的柔情,她思想深处的疑问。读着这封不同寻常的情书,我深深为之动情,为之不平!我几乎是用力忍住涌出来的泪水,看完了她的“真相”。然后,我再一次走到她的相片面前,细细地端详着,一种从未有过的柔情悄悄地生起,我在心里默默地对她说,你是无辜的,你是可爱的,从现在起,我成了你的崇拜者和支持者,你的命运已经牢牢地牵连着我的心,让我为你的平反,为你的出狱,为你璀璨的美丽,为你重获人间的幸福而呐喊、而斗争吧!
我不知道自己是怎样挤出了人群,不知道自己是怎样一路默默走回工厂。脑子里只有李九莲、李九莲,牢狱、牢狱,信、信,眼前只有她那端庄美丽的脸庞,只有那双忧郁地温柔地凝视着我的眼睛。
    记得当夜玩籁俱寂的时候,我摊开信纸,向在远方的恋人急急地倾诉着我的感受和情绪,从此,李九莲便成了我们相互间经常的话题,我们共同为之喟叹,为之不平,记得我给恋人写过,亲爱的,请原谅,当我一见到她的相片,我就明白,自己已经立刻爱上了她!假如命运之神没有把你送到我的身边,我一定会向李九莲,这位被囚的维纳斯奉献我的心,我会为她奔走呼号,为她走到天涯海角永不回头。今天,当我将自己当时的心扉袒露给读者诸君时,我仍然感到了自己的激情:啊,那是人世间多么美好的脸庞、心灵!尤其感动我的是,在她得知男友出卖了她,她却没有愤怒,没有悲痛,有的只是怜悯!或许,她已经深切了解了人世间一切的卑污;或许,她理解了在政治高压下,人性必有的扭曲,预感到了这爱的背叛?记得当时,我的情绪常常因为她的冷静而激动不已,潸潸不停的泪水竟不羞涩地涌了出来……
    从此之后,李九莲便深深撼动了我,影响了我业已开始的对社会、对人生的思索。我知道在整个江西大地上李九莲案件也激起了巨大的反响。声援李九莲,要求释放李九莲,她成了江西各地人们一时间议论的中心。然而,面对李九莲哀婉动人的申诉,面对人们的抗议,人们的同情,人们的奔走呼号,却是权力的沉默。沉默,这是多么有力量的沉默啊,于是,一切都失却了回音,失却了热情。权力的沉默加上岁月的积淀,李九莲一案渺然了,李九莲的音讯也渺然了,只是我的心思里,仍然时时闪出李九莲那双忧郁的眼睛。她不说话,只是默默地望着我;她似乎又在说话,诉说着无言的一切。
    岁月流逝,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结束了那黑暗的岁月,动乱成了人们记忆中的噩梦。文革中的惨案、暴行,一件件、一桩桩被揭露出来。张志新、遇罗克、王申酉……还有许多死于枪下的志士,都见诸报端。大批大批的冤屈者平反昭雪,历史最终向人们敞开通向文明、美好、幸福的大门,中国大地几经沧桑,最终走上了一条虽不辉煌却坚实有力的道路,新生活在人们面前展开。旧的生活过去了,旧的记忆淡化了。是啊,对于一个民族来说,为什么要永远悲伤地徘徊在昔日的噩梦之中呢?
       粉碎“四人帮”后的岁月里,我离开了江西,开始了西上北移最终又南飞回巢的跋涉生活。然而,对李九莲的寻觅,却没有中止过,只是如前所述,以为她已经结束了痛苦,开始了普通人的普通的生活。只是,时而想象着,她该是不惑之年了吧,该有家庭,该是一位贤惠温良的好妻子、好母亲了吧。
    没有想到,今天从这一篇报告文学中得知她的踪迹,得知她在生命终结之前,曾经经受了这般惨烈的残忍。
    李九莲在九泉之下永远美丽、温柔,我这样相信着。
    李九莲那双流露着无边忧郁的善良的眼睛,始终睁着,凝视着我,我这样想象着。多少年的寻觅终于结束了,寻觅回来的是无尽的哀痛。

                                                 悲怆中写于北京西郊  1987年初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8173

回帖

13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3
发表于 2010-8-6 21:56:28 | 显示全部楼层
图片再贴一下好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33

回帖

4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4
发表于 2010-8-7 00:46:0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楼主(祭园守园人) 的帖子

图片如下。
497d291ft8d2410c15871&690.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文革与当代史研究网

GMT+8, 2024-6-1 01:10 , Processed in 0.021370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