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与当代史研究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403|回复: 0

用生命落实周总理指示的知青楷模:张革

[复制链接]

855

主题

1942

帖子

7231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7231
发表于 2023-1-28 22:35: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北京知青延安情 ㊶ | 用生命落实周总理指示的知青楷模* y2 c% b2 I1 r' _4 H
来源:中华魂网 · 2022-07-27 13:27:16
% j0 y+ _6 ^, t) q1 U1969年,近两万八千名16至20岁的北京知识青年,告别首都的繁华,发扬前辈“爬也要爬到延安去”的革命精神,乘坐 “知青专列”奔赴圣地延安,将最美好的青春年华奉献在这片贫瘠又富有的黄土地上。! E9 Y2 d! i' z$ g) U
( q& J. Q" y5 S5 a. [. F* }
半个世纪后,回望这段经历,他们愈发感到,劳动是对体力的磨砺,是对精神的洗礼,更是对书本知识的升华。只有双脚踏进泥泞的土地,才能找到自己的“根”;只有把根深扎在群众之中,才能寻到自己的“源”;只有亲身体会党领导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艰辛,才能铸就自己的“魂”,从而增强青春的志气、骨气、底气!. o/ I8 J$ q) n8 c/ i

/ h+ }: f+ z7 ^0 Q  ?6 G) U今年是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中华魂》网特别推出“北京知青延安情”专栏,让正值青春或曾经青春的我们一起穿越时空,倾听北京知青在延安插队的青春故事,看他们如何在艰苦环境历练中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从中接受一次精神洗礼。
& Z4 P& Y; l7 q6 E3 P
  ~1 J  t3 @( y(投稿邮箱:zhonghuahun1921@126.com
& C3 j% w2 |. L# O0 R% f! M* f; ?' x7 P- E4 m
张革受到国家主席华国锋的接见
8 Y( N( k+ d+ d8 K) U9 a* y- d
- r) V) L4 m+ m# O1 c我认识张革是在陕西宜川插队时的一次县知青积极分子代表大会上,张革作为寿峰公社的先进知青代表,在会上介绍了他在桌里大队后峪沟队科学种田的事迹。对这个个头不高与我同龄的知青,我印象深刻,对他搞科学种田的思路我很认同。张革是一个懂农业、有知识、肯钻研的知青,记得每次见到时,他的脸总是黑黝黝的,一脸灿烂的微笑,一看就知道是个能吃苦的率真青年,时间久了我们知青都叫他“小黑娃”。
5 }% ~6 b1 _; G! Q% @* b" d0 H6 }' o1 t
; V1 M& `. P  X9 u& b$ T

, W7 ~" Q6 W" _& Y2 h从工厂重返农村
7 s5 h( j% k% o0 V! w* _, f# P4 x
# g) ~5 c) j! v2 H  z
7 G; [4 ^) Z. `6 V7 x
8 Q% Q& _6 v/ w7 a1973年9月,我已在宜川县团委工作,县委传达了周总理到延安“三年变面貌,五年粮食翻一番”的指示。正值此时,延安团地委通知我们,做好从武功县5702厂自愿返回农村当农民的原知青张革的欢迎准备工作。这时我才得知,张革去年招工去了国防工厂,当他得知周总理提出改变延安落后面貌的号召后坐不住了,多次向所在厂领导申请要求返回宜川完成他尚未完成的事情,让后峪沟的农民摆脱贫困。! C  h4 w( A! r6 w6 N% M
% k6 l- ]: b( R6 Y) m

# s5 B, t7 {' L. B2 ^
6 L0 K! f  s9 t: e8 y4 `张革到达县里后,我们组织了全县团干部、团员代表、知青代表参加的欢迎大会,听国防工厂的同志介绍了张革的事迹,张革还在会上表了态。会后桌里大队的老乡们敲锣打鼓把张革迎回了村。当时全国的招生、招工工作已在延安展开,一些知青相继离开生产队上了大学、去了工厂,此时的张革放弃工厂较好的待遇,再次选择回乡插队实属不易。- n' o. z, E/ ]0 A* U5 @- L( }/ Q

" U9 Y5 o) q2 |+ A6 {$ y9 o1 K) q' s. M
8 h2 e: E) l6 e
1973年冬,我和张革一起参加了团省委组织的参观考察团,当时团地委书记张志清和副书记栗建国也和我们一起同行。一路上我们参观了陕北靖边、山西昔阳大寨、河南林县红旗渠、郏县大李庄等地的先进典型,每到一处参观时,张革都聚精会神、虚心求教,但休息时一上车他就睡着了,头都不抬。我知道这次从工厂回来后,他肩上的担子很重,部分知青的离去、生活的艰苦、财物的匮乏、向老乡的承诺,都对他是无形的压力。
% F& g& X1 o9 O
& ]# R) H  L& }% R$ b1973年,李华松(前排中)与张革(前排右一)一同参加延安轩地委参观考察团的合影
* b5 r3 T3 \# {' x, ~
4 b1 ]5 c8 ]& D7 l  C) h别看他外表弱小,心中却有大计,他要为乡亲们铺出一条致富的路。这次参观回县后张革对我说:“这次我学了不少东西,回村后可要下碴干了,团县委有事你得帮我挡挡,没重要的事和会我可不上来了。”自那以后,张革像一头上了弦的陀螺,一直埋头在后峪沟,夜以继日地和老乡一起绘制他心中的梦。
" u+ j; q- `8 {
6 G* p9 E8 h6 a: n: u
5 j- w9 z  I6 C3 b
# K) Z0 ?. b4 }! H, V, ?/ o奋发有为造福村民
& S7 f( A* J, }) c* P: ^2 \+ F) Y/ w$ u# K
, M- {8 V( T$ ^! ]
1 {- N. s! W- T+ C4 |
回到村里后张革被乡亲们选为后峪沟生产队队长、大队党支部书记。张革首先从粮食作物科学种植入手,根据后峪沟的土质和气候淘汰了旧的小麦品种,引进优良麦种。他先进行小面积实验,亩产达到430斤,翻了3倍;引进成功后,张革便在全大队大面积推广,小麦产量迅速增加。之后,他又引进玉米、谷子、高粱、水稻、棉花等优良品种,单玉米亩产就达到700多斤;优良作物的推广使后峪沟粮食产量连年上升,总产超过20万斤,亩产翻了两番。7 p9 o0 a& t  ?( c  Z! |

3 t! h! h' p* Y- M$ Q* [. B- ^- f2 c

5 r  }% g: q$ {8 U$ w8 N4 B2 m! X张革还带领社员广积肥源,实行山地全部施肥;带领社员治理土地,担土垒堰1200米,平整土地50亩,新造河滩地15亩,整修水渠1500米,扩大浇灌面积80亩;开展植树造林绿化山川,栽种核桃树2000亩,苹果树400亩;修通公路数十里;为队里引进山羊2500只,母牛200头,繁殖良种牲畜;增添手扶拖拉机、抽水机、柴油机、脱米机等机械化设施,加快全队实现现代化的步伐。" ?8 Z4 K* i, w) A
4 u0 y# e  p# l- v' n3 E% ^4 Q

" ?5 _- y) y+ E8 c) }
- x3 t6 I2 C, x3 Q1975年张革根据后峪沟的地理条件,大胆提出利用村前白河落差截弯改道,穿山打洞,引水发电。他四处求援,上西安、跑北京,长途跋涉找资金,在他执着努力下筹到了50万元的建电站款。为建电站张革呕心沥血,长期操劳使他身患肺结核等病,可他带着知青基建队忍着病痛干在山上,他嘱咐身旁的知青说:“要坚持干下去不要停下来,后峪沟的电就靠咱们了!”边说边跪着用铲子铲着土。& s9 n4 M9 F6 e0 l! Y
7 H- j) [: `) {: y

! J( O# I1 }! U4 F( w: @" z0 f; _4 S( u: u+ G" p: F; n5 }& w3 V5 O
经过长期艰苦奋斗,他们打通了220米的隧道,筑起了40米的拦河坝、600米的水渠,一座150千瓦的水力发电站终于在他们手中建成了。发电解决了桌里大队和周围几个队的生产、生活用电,促进了全大队的经济发展。1979年桌里大队农民人均纯收提升到410元,实现了群众有粮吃、手里有钱花的目标。张革和村里的知青们为了村里的农民早日过上富裕的日子操碎了心,他们把火红的青春浇洒在了这片浑厚的黄土地上。8 W9 a" |& X5 |0 k* F% p
! Q) X# |( }% q0 V% y- d* e

; A+ U2 k2 z; `  X& D2 L+ T5 i8 ~' x
桌里的乡亲们感谢张革,在村里给他立了碑,碑文是:“吃水吃果吃核桃,看灯看电看录像,不忘知青张革。”是的,张革用他的奉献实现了他重返后峪沟对老乡的承诺,用他执着的追求完成了生活对他的考验。这9年走来他很不容易,然而经历千辛万苦后他终于实现了自己的夙愿,给后峪沟留下了可贵的财富。  _1 s6 \$ V3 f

7 Y/ Z1 y+ K8 l9 Q# g, @当年张革插队宜川后峪沟住过的窑洞(右起第二孔)8 P3 Y; H% c, A# w

7 ~/ `2 B1 z) C回京后时刻不忘后峪沟" B( x3 s5 b% L7 V$ R

7 b* {9 G$ C6 @, {6 y& A' c( Y0 s1 \" {, b

6 ]7 r, ^# b4 d' @  j! h1981年张革被选送到北京农业大学经济系学习,在上学期间及之后他惦记着后峪沟的乡亲们,几乎每年都要回去一趟。记得1994年延安市委、行署邀请北京知青回延安,当时张革帮我积极组团,联系了原12个县的116名插队知青赴延安考察。在去延安的路上他对我说,一直在联系请林科院的专家为村里种植果树,要给寿峰公社拉电网、增强电视接收信号,还要再跑些资金购设备,等等。  S' D' J9 g9 J* G3 |
. j: L- X/ C* w+ [8 `# J7 f

4 q9 h* r) J+ Y1 e! @; B7 `
/ Q; H+ W) m" X6 T5 T张革大学毕业后前几年没有固定工作,后来才到国内贸易部北方物产集团公司。这期间我听说他一直往返于北京和宜川之间,不停地为村里运送良种、出口销售良种的事忙前跑后;他还把村里患重病的乡亲接到北京找专家治病,组织村里的老乡到北京学习先进农业技术。
9 b- h8 W7 B" e$ v! \
- J8 I  N, ]3 l, T+ M8 B* l; K6 _% L% i+ ^; I% q& R
7 j+ O  B7 w$ b$ I! B' r$ @8 ]
1996年,我受孙立哲之托和延川知青邢仪负责编辑《情系黄土地-北京知青与陕北》一书,全书32万字,由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出版。书出版后张革主动帮我联系知青,并协助做好全书的发行工作,至今我仍感激不已。1997年听张革说他要加大投资在村里建一所现代化的希望小学,果树种植要扩大规模上万亩,全大队要脱贫奔小康,这些是他心中一直牵挂的事。5 r5 u' h* U; E- A

( F5 N/ v; _7 `$ G. m& S& C4 ]5 q5 l/ n: `+ V5 r! H
; ?  z% {- {/ U) d$ R! M
1998年年初的一天,我刚走出单位大门,碰巧遇见张革在农业银行门前,我问他最近忙些什么?他匆忙告诉我正在做一笔贸易,刚去海南出差了一段时间,目前很忙。看到他那副忙碌的样子我也不好再多问就走了,谁知道这竟是我与张革的最后一次见面。
6 a. e1 E' ]: C. |
& {" T! b7 x! w& A# L: b
4 H* Y8 ^. u2 w# B: P/ M
& X( E. F$ r% L/ o3 K6 M* E* d他实现了生命的价值
) [! ~& o) p6 [* H; B2 c8 r' R( Q$ P3 x# ~! K) m7 I
桌里村的婆姨把张革的遗像捧在胸口:张革救了我的命,我永远忘不了张革
' w3 ?8 \  ]; ]: U- k
+ i, x; I2 f: |1 e1998年2月17日,我从朋友的电话中得知张革患脑溢血病逝的消息,情况突然让人始料不及。后来听朋友说张革刚从国外回京,由于长期劳累导致病情过重无力挽回,去世那年他才46岁。张革的病逝在北京知青中引起了不小的震动,在八宝山举行遗体告别仪式,当天来了几百名知青和延安、宜川的干部、老乡,把灵堂挤得水泄不通。活着的时候人们把张革看成理想主义者,当他静静地离开了人世,才发现他生前做出了许多常人所做不到的事情。为了实现理想张革可以舍弃一切,他用自己的一生实现了生命的价值。
2 ^! _2 r  i! V3 U) ^  d# J" Q$ o: E

1 \. t9 v; }7 C  u, k
! Y2 D) D# l8 o1 J1998年8月,根据张革生前的遗愿,我陪着张革的爱人文雁,将张革的骨灰从北京送回了宜川。当我们到达后峪沟村口时,全村的老乡头戴白纱,抬着花圈,吹着唢呐,排着长长的队伍迎接张革的骨灰魂归故里。我们把张革的骨灰盒放进村里早已打好的墓穴中,此时,全村的老乡集体下跪,用当地最隆重的仪式给张革送行。有的老乡哭着说:“张革你总说你还要回来,这次回来你就再不走了。”说到此处,全场一片哭喊声。百人下跪悼念知青,这在我一生中从未遇到过,当时亲眼所见,我为张革生前的壮举感动得撕心裂肺!我为后峪沟乡亲们对知青的大爱激动得泪流满面!! l6 Y3 i' {0 d9 d' O

8 Z0 N! g  X) s# }5 h6 D* Q' D" q/ A' U

# r" k0 m# A6 z' `1 X2 H晚上,按照当地的习俗,我陪着文雁和村里老乡们彻夜为张革守灵。看着灵桌前张革那张纯真的遗像,泪水止不住地往下流。就在白天我在村中央看见了张革给村里修的蓄水池,清凉的泉水清纯爽口,村庄前后一片片郁郁葱葱的苹果、核桃树,晚上家家户户灯火通明,如今后峪沟村的乡亲们已过上了好日子。看到眼前的一幕幕,我真正理解了张革30年来风风雨雨坚持走自己路的真正意义。他的一生老老实实、不哗众取宠,一步一个脚印完成了自己的人生义务。我心里默默地为张革祈祷:张革你上不愧于天,下不负于地,你是我们心中的楷模,你在九泉之下可以安息了……* {, _7 [/ Y0 _6 [! C3 g1 s; N& m) X

0 U8 U- O  g0 v3 Z7 V  @0 p; _( ]7 A5 _$ m0 T

& h, {+ e* b" t+ T9 r" H; }- P当要结束本文的时候,我不由得想起了一首《怀念战友》歌曲中的一段歌词:“当我永别了战友的时候,好像那雪崩飞奔万丈,我再不能看到你雄伟的身影和蔼的脸庞,亲爱的战友,你再不能听我弹琴听我歌唱……”此刻我想把其中的一句:“瓜秧断了哈密瓜一样香甜”献给张革,献给那些曾经在黄土地走出来的知青朋友——曾在清华大学经管学院任教的陈小悦和写下《我的遥远的清平湾》美妙文字的作家史铁生……他们的生命虽已中止,然而,他们留下的创业精神、学术著作、文学作品就像香甜的哈密瓜一样,滋润着活着的人。我还要把这首歌献给那些我不曾相识、甚至不知姓名的插队朋友们,因为各种原因他们过早地离开了大家,虽然他们没有碑文、也没有著作,但在艰苦岁月里他们付出了青春,把平凡中的不平凡留给了后人,这些回忆将永远留存在我的心中。6 h' \1 ^7 h$ P8 `' n, A+ a# |9 Q

! J& X3 o* s2 w8 ?当年在陕北的张革, G$ V  n% Z+ u! O6 y4 a1 ?
! E# y, Y9 H" s) R, x2 j# A
- `4 n' ~$ ~! }9 X
" z  c( U! s+ B+ j5 X8 b( L8 @9 V
张革,男,曾在宜川县插队,曾任宜川县寿峰公社后峪沟生产队队长、大队党支部书记,后任国内贸易部北方物产集团公司部门经理。1998年逝世。
$ N; m' {/ ?/ x% _4 A! T0 u- H/ G% e4 \7 I
李华松在陕北插队时留影
" B# I* E4 o. x+ X$ I6 y; l* ~# m# ~8 X7 C  d; }' \2 j
$ _( F% l! I5 t! m' ]  a
! M7 I( `9 ]6 d% |& y1 y
李华松,女,1969年1月曾在陕西宜川县阁楼公社蜀旺大队插队,后任宜川县团委副书记、秋林公社党委副书记、县委常委兼城镇公社党委书记、1977年11月调任北京东城区团委组织部长、团中央青运史研究室编辑,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编审、发行部主任,2012年退休。7 f4 n  j' S( W1 J) a5 j9 G1 V

  c/ C9 T# Z: m6 o3 q4 E, J0 u7 r& `( i3 k
. ~" G+ @: w, S! H
(本文选编自《从黄土地走出的北京知青》), U# r# I) |8 t0 b& [7 L, [
4 G% [7 I' _9 ]$ Z+ @; g
https://www.1921.org.cn/yajs/202 ... _2022072732034.html& Y/ k* c6 k8 C2 f$ [# _" K1 F/ D

( }( q% J+ s, z- P6 z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文革与当代史研究网

GMT+8, 2024-5-10 03:44 , Processed in 0.238591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