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477|回复: 1

中红网江山 刘志丹牺牲真相大白:两则史料的证明

[复制链接]

855

主题

1087

回帖

7233

积分

论坛元老

积分
7233
发表于 2020-7-24 21:26: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刘志丹牺牲真相大白(上)——百岁老红军、老将军裴周玉回忆刘志丹烈士牺牲全过程(组图)
honglv2726.jpg

《开国将军裴周玉百年足迹》一书封面。(中红网红色图库)
honglv2727.jpg
《开国将军裴周玉百年足迹》一书封里。(中红网红色图库)
honglv2728.jpg

裴周玉将军和夫人姚盼成给中红网总编江山的题词。(中红网红色图库)
honglv2729.jpg

《开国将军裴周玉百年足迹》一书目录。(中红网红色图库)
honglv2730.jpg

《开国将军裴周玉百年足迹》一书有关回忆刘志丹烈士的章节。(中红网红色图库)
honglv2731.jpg

1935年周恩来送给裴周玉的骡子。(裴周玉将军夫人姚盼成供照)
honglv2732.jpg

刘志丹中弹的小山包。(裴周玉将军夫人姚盼成供照)
honglv2733.jpg


1999年裴周玉将军重访故地。(裴周玉将军夫人姚盼成供照)
honglv2734.jpg


2001年裴周玉将军为刘志丹烈士纪念碑揭幕。(裴周玉将军夫人姚盼成供照)
honglv2735.jpg

开国将军裴周玉标准像。(裴周玉将军夫人姚盼成供照)
honglv2746.jpg

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刘志丹(中红网红色图库)
honglv2747.jpg

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刘志丹(中红网红色图库)
honglv2748.jpg

刘志丹烈士陵园(中红网红色图库)
honglv2749.jpg

刘志丹烈士塑像(中国陕北网)
honglv2750.jpg

连环画:创建陕甘边——刘志丹、习仲勋、马文瑞在环县战斗的日子。(作者:袁鹏飞) honglv2751.jpg

毛主席题词:群众领袖  民族英雄。(中红网红色图库)
honglv2752.jpg

习仲勋题词:刘志丹革命事迹陈列馆(中红网红色图库)
hs6476.jpg

百岁红军老战士裴周玉少将(左)和夫人姚盼成(右)在家中。(中红网江山摄)
hs6477.jpg

百岁红军老战士裴周玉少将(左)和夫人姚盼成(右)在看书学习。(中红网江山摄)



中红网北京2013年1月25日电(江山)近几年笔者在采访红色旅游中,曾几次听到有人议论刘志丹是怎样牺牲的。由于真相不明,还引出了许多猜测,如有的说,“子弹是从刘子丹背后打来的,他死于自己人之手”;甚至有人信口开河地说什么,“毛主席为了排除异已,排人暗杀了刘志丹。”
   为什么人们要议论刘志丹?显然他太重要了,因为他是陕北革命根据地创始人与陕北革命领袖之一。特别是,当年毛主席、党中央率领红军经过两万五千里长途跋涉,最后落脚陕北,就是因为从当时一张国民党报纸上看到了“陕北有支共产党刘志丹领导的红军”这条消息,才决定到陕北的。从此,中国革命掀开了新的一页。如若不然,中国革命的历史就得重写。
   那么,真相到底如何呢?几年来笔者一直苦苦寻找、多处打听,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
   新年元旦刚过,笔者随着几位革命后代来到百岁老红军、开国老将军裴周玉家采访。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裴周玉竟是当年刘志丹烈士牺牲时一直战斗在身边的老红军战士,而且亲身经历了全过程。他和他夫人姚盼成向记者谈了当时的情况,而且拿出了一本2011年出版的裴周玉回忆录《开国将军裴周玉百年足迹》书来,其中《第五章  与刘志丹并肩战斗》就专门讲到了这一过程,终于让刘志丹牺牲的真相大白于天下!
   裴周玉老将军虽已百岁,可耳不聋、眼不花,思维清晰,记忆尚健。谈起当年的往事,历历如在眼前。


   军委副主席周恩来找裴周玉谈话,让他到刘志丹部队工作


   裴周玉将军说:
   “长征中,我随三军团行动。到达哈达铺后,我突然高烧39度以上,可白天还要行军。有一天下午,当在山坡上行走时,我连人带马跌到约有十几米深的悬崖下,顿时失去了知觉。三军团保卫局总收容队的战友们发现了我,把我救了上来。经过一个多星期的艰难行军,到达陕北吴起镇。随后,我被送进永坪医院治疗。”
   “永坪是一个有100余户人家的小镇,住的都是窑洞。住进水坪医院后我这个南方人,头一次见到这样整齐、宽敞与冬暖夏凉的窑洞。我住的是一个石窑洞,内有一个能睡6-8人的大土炕,炕下能烧火。医务人员非常热情、负责,待病人态度很好,伙食也不错。特别是陕北农村中都不吃猪下水之类的东西,鸡也不吃,而我们这些南方伤病员却很喜欢吃,价格也很便宜,一付猪肝与猪蹄子只要几毛钱,这些东西对我们医院改善伙食帮了大忙。
   “人院后,医院想尽各种办法给我治疗腰伤。我因腰椎骨被摔断,不能直立行走,医生除让我吃中药丸外,还给我按摩,并让我自己锻炼。我每天由护士扶着在外行走,半个月后,我就能拄着拐杖自己行走了,腰也能伸直了。一个半月后,就完全恢复了健康。
   “1935年12月,为充实红二十八军的干部,西北局派人到永坪医院选调病愈干部,我是被选中的一员。当我到西北保卫局报到时,王首道局长热情接待了我,并命令我到陕北刘志丹领导的二十八军任军特派员(相当于司令部参谋长或政治部主任之职)。在西北保卫局住了几天后,王局长亲自将盖有大红印的委任状交给我,委任状是这样写的: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西北政治保卫局
   委任令No.22
   
   兹委任裴周玉同志为西北政治保卫局红军第二十八军特派员。
   此令
                                     局长王首道
                                     1935年12月


   “第二天,我又接到通知,军委副主席周恩来要找我们谈话。在招待所等待的除我外,还有二十八军的参谋长唐延杰,团政委陈仿仁。我们能有机会直接见到周副主席,内心是多么喜悦啊!过去我们虽然聆听过他的几次演讲,但直接谈话还是头一次。我们既高兴而又心情紧张地等待他的到来。当我们几个人走进周副主席办公室时,他亲切地同我们一一握手,并询问了我们每个人的工作经历。而后,他从全国形势谈到红军的发展,再向我们阐述派去红二十八军的重要任务是去做好团结工作。他说:陕北苏区主要是红二十八军刘志丹等同志创建的,我们没有这块苏区作后方,困难就大得多。我们不能把他们当外人或‘土包子’,更不能排除土生土长的干部。要尊重刘志丹军长及所有干部战士,要当小学生,不能指手划脚。我们是客人,客人就一定要尊重主人,不能喧宾夺主。
   “周副主席这次谈话给了我们深刻的教育,我们派到二十八军工作的干部都严格遵照他的指示,认真地工作,妥善处理上下级与干部之间的关系。而刘志丹军长对中央派去的干部都非常尊重与信任,我们相互之间与上下级之间,团结工作都做得很好。
   “周副主席当时同我们交谈了两个多小时,最后他询问我们还有什么要求时,我说,我从医院刚出来,缺马匹、枪支。他立即从运输队抽调一匹花骡子给我作坐骑,还要王首道局长从保卫队中抽调一支手枪给我,使我愉快地走上了工作岗位。”


   刘志丹率领的红二十八军,在进军途中相机消灭了一股敌军


   裴周玉将军说:
   “红二十八军是1935年11月由陕北地方武装整编组建的,共有3个步兵团,每团5个连,共约2000余人,军长刘志丹是陕北革命创始人与陕北革命领袖之一。这支部队具有较强的战斗力,是我军的一支主力军。我到部队一个多月以后,红二十八军奉命由安塞出发北上,拟从佳县以北渡过黄河,进人晋西北地区,配合南路红军迅速打通走向抗日前线的道路。在巡检寺接到军委命令,要红二十八军向神(木)府(谷)苏区挺进,打通陕北苏区与神府苏区的联系。我随红二十八军于3月20日从巡检寺出发,经过两天行程到达佳县的花石崖宿营。3月23日由花石崖前进,准备奇袭高家堡之敌。为此,需要通过百余里的白色区域与碉堡林立的封锁线。
   “这一天,部队加快了行军速度。正当中午时,我们爬上了一个三四百米高,十来里长的山梁。在梁顶上举目远望,蜿蜒曲折,重重叠叠,光秃秃的黄土山梁,像条黄色飘带,一望无际。大家高兴地天南海北侃侃而谈。突然,传来‘停止前进!’的命令,大家的话音戛然而止。原来,刘志丹军长骑在马上向四处辽望时,突然发现左侧的山沟里有一股敌军,正同红二十八军并肩同向前进。虽然还不知道敌人的数量和意图,但他果断地命令部队停止前进,并立即派参谋前去通知已爬过山梁的前卫第一团准备战斗。
   “刘军长继续观察敌人的具体行动,从数量、武器多少,数到毛驴几头,最后他轻松地说:‘山涧里的敌人是运送粮食的,只有一个排,是蒋介石给咱们送来的慰劳品。’随后他对唐参谋长说:‘就组织机关同志去歼灭这股敌人吧。’刘军长对大家说:‘这股敌人只有35人,19头毛驴,既无后续部队,又无战斗准备。地形条件对我们非常有利。只要从山梁上冲下去,就可以迅速歼灭这些瓮中之鳖。我相信机关的同志一定能完成任务!’他的话音未落,大家异口同声地回答:‘保证完成战斗任务。’经过挑选批准60人组成突击队,并指定军部杨参谋担任突击队长,我担任指导员,还挑选了10余人组成骑兵班。
   “这时,刘军长还是照样在山头上观察敌人动静,亲眼看到有的敌人解开了棉衣扣子,歪戴着军帽,有的斜背着步枪一拐一拐地赶着毛驴。刘军长看到这些情景,左手拍着我的肩膀,右手指着敌人,高兴地说:‘特派员,你看这些狗熊的狼狈相,哪有什么战斗力呢?你去告诉参谋长马上准备战斗,不要让敌人爬上前边的北山梁。”而后,刘军长带着我和杨参谋及骑兵班长到左侧山梁,用手指着说:“突击队分成两队,一路从敌人右侧这条山沟冲下去堵住敌人的后路,一路从那条山沟冲下去拦腰把敌人截成两节后,分割歼灭它。骑兵班要快马加鞭,从山梁上的右侧,隐蔽地赶到敌人将要爬上的那条山沟小路的前头,埋伏在山腰上等候突击队赶到后,同时发起冲锋,一举歼灭之。’
   “当似猛虎一样的红军战士冲到了敌人跟前,用手枪与刺刀对准敌人的胸膛高喊:‘缴枪不杀’时,这些未发一粒子弹的敌人马上屈膝跪下,两手举枪乖乖地向红军投降缴械了。这次战斗从发现敌情到结束战斗只用了不到一个小时,俘敌35人,缴获步枪19支、冲锋枪3支、手枪2支、轻机枪1挺、毛驴19头、粮食3000余斤,还解救了13个运粮的群众,而我军只消耗了几十发子弹,没有任何伤亡。
   “战斗结束后,刘军长看到缴获的战利品,高兴地说:‘机关的同志学会三套本领(即会工作,会打仗,会自理生活),什么时候都能用得上,你们有成绩啊!’”


   刘志丹率部在罗峪口西南的河西打响渡河战斗,顺利渡过黄河


   裴周玉将军说:
   “红二十八军进人贺家川一带后,进行强渡黄河的准备工作。我陪同刘志丹等军首长一道,有时跑到部队了解和检查渡河的准备工作,有时去村里找群众研究水情和船只的情况。一天,我陪刘志丹和一位60多岁的老大爷交谈。老大爷说:‘渡河有三不过,春汛(凌汛)不过;夏天特大水情不过;刮黄风不过。现在春汛眼看就要到了,上面河套里一解冻,房子大的冰块,顺着河水往下推,船一下水就会被撞坏。’
   “‘那就抢在春汛之前过河。’刘志丹果断地说道。
   “罗峪口是山西临县直通神木、榆林的一个重要渡口,地势险要,易守难攻,阎锡山派一个小团的兵力凭着碉堡工事固守在此。红二十八军经过多次勘察,最后将渡口选定在罗峪口西南的河西上。那里山陡河窄,水流湍急,正是敌人最易疏忽的地方。
   “一个大雾弥漫的早晨,渡河战斗打响了。部队从贺家川的窟野河向黄河前沿运动,一团一连担负突击连,首先登上两只木船,似尖刀一样迅猛地向对岸进发。当快要抵达对岸时,敌人发现了我军渡河意图,机枪、迫击炮仓惶地向我军射击。战士们奋力把船划到东岸,船还未靠岸,就一边以火力还击敌人,一边争先恐后地跳进寒冷刺骨的齐腰深的河水,涉水抢渡上岸。经过一阵激烈的争夺战,一团一连迅速占领了滩头阵地。接着一团主力迅速登岸,以雷霆万钧之势向敌人纵深阵地发起进攻,攻克了敌人的碉堡,并多次打退了敌人的反扑,控制了渡口,掩护后续部队渡河。我随军部机关第三批登船,渡过了黄河天险。主力部队渡过黄河后,在罗峪口与敌展开了激战,全歼敌一个小团,俘虏400余人,解放了罗峪口并缴获大批粮食与物资分给当地群众。这是渡过黄河的第一次战斗,这次胜利得到总部的好评。


   刘志丹遵照中央军委命令,率部进攻中阳的三交镇


   裴周玉将军说:
   “红二十八军渡过黄河在临县白文镇与徐海东、程子华率领的红二十五军团胜利会师。会师后在白文镇休息了几天后,红二十八军接到中央军委命令:为了配合红军主力进逼汾阳,威胁太原,并打通山西前方与陕北之联系,保证红军背靠老苏区,特令二十八军即向离石以南黄河沿岸地区进击,并可相机攻占中阳三交镇,牵制和调动敌人。
   “三交镇是黄河的一个重要渡口,河西是陕北苏区的吴堡县境。该镇沿黄河东岸是阎锡山经营多年的防御体系,构筑有坚固工事与碉堡,并有一主力团和保安团固守。
   “红二十八军4月13日刚到留誉村,刘志丹军长就不顾疲劳,爬上西山去观察三交镇方向的地形和情况。走在路上,他对我们说:‘咱们越向南走,离中央红军越近了,一定要打好这一仗,好向毛主席献礼。’为了打好这一仗,他几天几夜也没有好好睡觉。
   “4月14日拂晓,红二十八军围攻三交镇的战斗开始了。战斗打响后,刘志丹听说一团那边攻击不太顺利,便立即和宋任穷商议,让宋政委留在指挥所掌握全面情况。他要亲自到一团阵地去,便带着我和参谋、警卫员等几个人一起出发了。”


   刘志丹有勇有谋,指挥战斗总是在阵地的最前沿


   裴周玉将军说:
   “我们来到一团前沿阵地,听取了黄光明团长,王再兴政委汇报敌人的情况与我军战斗态势后,同一团首长研究了战斗部署。这时已快中午了,刘志丹又提着望远镜,向阵地的最前沿走去。我们气喘吁吁地跟着往山上爬,一直爬到距敌不到百米的一个小山包上。这个长不到100米,宽不到30米的光秃秃的小山头,和敌人占领的山头相对峙,中间隔着一条小溪,小溪的西头和黄河汇合处的南边就是三交镇。我们所在的那个山头是敌人火力压制的重点之一,上面无任何工事和隐蔽物,我们只好爬在山头棱坎下观察敌情。从这个山头上看去,镇上房屋巷道都历历在目,敌人的来往活动隐隐可见,我方的战斗进展也都看得很清楚。
   “刘志丹爬在山顶上,聚精会神,目不转睛地观察敌情,我和警卫员几次劝阻说:‘这样危险!’但刘志丹非常兴奋地说:‘小裴,你看这个山头不是一个理想的观察所吗?’刘志丹把所观察的敌情与部队战斗进展的情况,让通讯员一一通知一团,并告诉他们应该采取的攻击手段与措施。而后,他坐在地上拿出小本子,把前线战斗情况给宋政委写了一封信,让通讯员跑步送回军指挥所去。通讯员临行时,刘志丹笑着嘱咐说:‘你告诉宋政委,过了中午,请他进三交镇去喝胜利酒。’
   “正当部队打开通往三交镇道路的时候,敌人的一挺机枪,迎面封锁了我军前进的道路。刘志丹伏在山头上的一个棱坎后面,一手撑着地,一手拿着望远镜,观察了一会儿对我说:‘特派员,你看见了吗?机枪是从小庙旁边那个碉堡里打出来的,等会儿部队冲上去一定把它夺过来,带给陕北根据地人民做纪念。’我回答说:‘好,一定夺过来,敌人活不了几个钟头啦!’”


   正在指挥战斗的刘志丹,胸部突然被敌人的机枪击中,裴周玉一把抱住了他


   裴周玉将军说:
   “刘志丹在前沿阵地上看到阵地情况,有的连队成排或几十个人向敌人一个碉堡发起冲锋,但都被敌人火力阻击而不能奏效,战士们的伤亡很大,他还看到黄团长亲自带领一个排向敌堡冲锋。于是,刘志丹把参谋叫到跟前,要他马上去转告一团,不能光凭勇敢蛮拼,要讲究战术,以最小的代价,夺取更大的胜利。参谋领受任务后,即刻向前飞跑而去。这时,山包上只剩下刘志丹、警卫员和我三个人了。
   “我们迎风站在高处,观察着周围的一切动静,密切注视着战斗的进展。突然,敌人的一挺机枪射来一梭子弹,正好射中刘志丹的胸部,他两手往胸前一抱,踉跄着要跌倒下去。我见此情景心里猛地一惊,赶快跑过去把他抱住,急忙喊道:‘警卫员,快去叫医生。’子弹是从刘志丹左胸部穿过去的,碰着了心脏,伤口处流血很少,他穿的土灰色棉军衣的左胸,只见有个枪弹打穿的洞孔。当时,他的面色变得蜡黄,呼吸极度微弱,昏迷过去。我急忙把刘志丹抱到山坡后边,找个隐蔽平坦的地方放下。
   待了一会儿,他神志略微清醒,睁开了眼睛,环顾了一下四周,想用双手撑着身体坐起来,用劲抓住我的手,以极微弱的声音说:‘让宋政委……指挥部队,赶快消……灭敌人……。’只见他嘴唇动了几下,但再也听不见声音了。医生赶到时,刘志丹军长已完全停止了呼吸。”


   刘志丹遗体由裴周玉护送到达三交镇,然后通过渡船被运回陕北


   裴周玉将军说:
   “根据宋任穷的指示,我负责护送刘志丹的遗体到达三交镇,民运科长刘国粱负责购买了几块木板,制作了一具简易棺材。一切准备工作就绪后,我将刘志丹遗容上的泥土擦洗干净,整理了他随身穿戴的衣帽,才把遗体抬进棺材,钉好棺材盖,运抵黄河渡口。晚上12点,从河西来的渡船到达三交镇,我们将刘志丹遗体抬上渡船。几百红军指战员,最后向刘志丹告别,渡船悄悄地向黄河西岸苏区划去。
   “黄河在咆哮,怒火在燃烧。大家怀着为军长报仇的满腔怒火,向敌人发起了猛烈进攻,攻克了三交镇,为军长报了仇。
   “5月2日,方面军首长下达西渡黄河命令。红一方面军东征,是一次战略性的进攻。在山西历时75天的作战,歼敌7个团,俘敌4000余人,缴枪4000余支,扩大新兵8000余人,筹款300余万。”
   “为纪念刘志丹烈士,中共中央和陕甘宁边区政府决定将保安县改名为志丹县,并在城北建有刘志丹陵园,里面有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人的题词石刻。”
   
   1972年,周总理与裴周玉又谈起了刘志丹


   裴周玉将军说:
   “1970年,我在北京与周总理一次闲谈中谈到瓦窑堡那次谈话时,总理还记忆犹新。当我们谈及刘志丹这位人民英雄创造陕北苏区的贡献与功勋时,总理说,战争时的枪炮没有眼睛,碰到谁头上也难避免,所以,我们牺牲了千百万好同志,他们是永垂不朽的。”





   链接一:刘志丹人物简介
   刘志丹,(1903~1936)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西北红军和西北革命根据地的主要创建人之一。原名刘景桂,字子丹。1903年10月4日诞生于陕西省保安县(今志丹县)金汤镇。1921年考入陕北联合县立榆林中学,曾任学生会主席,组织领导学生运动,同军阀井岳秀等封建势力作斗争。1924年冬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5年春转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冬被选派到黄埔军校学习,入第4期炮兵科。1926年秋毕业后参加北伐战争,任国民革命军第2集团军总政治部组织科科长、西安中山军事政治学校教官。同年冬任国民联军第4路军马鸿逵部党代表兼政治处处长,在该部建立军、师、团、营政治工作机关,开展新式练兵。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担任中共陕西省委秘密交通工作。1928年初,被派往以中共党员许权中为旅长的陕军新编第3旅,任参谋主任。不久,率一批干部到豫陕边界地区开展农民运动,培训赤卫队骨干。4月,参与领导了以新3旅为骨干力量的渭华起义,任西北工农革命军军事委员会主席。起义失败后,于1929年春返回陕北,任中共陕西省委候补委员、陕北特委军委书记。打入陕北、陕甘边一些军阀部队和民团,进行兵运工作,组织革命武装力量,曾先后任营长、团长、旅长等职。1931年10月,和谢子长等将南梁游击队与陕北游击支队合编为西北反帝同盟军(不久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先后任副总指挥、总指挥,总结过去失败的教训,学习井冈山斗争的经验,开辟以照金、南梁为中心的陕甘边苏区。
   1933年5月奉命随红26军2团南下渭南华县地区作战,失败后,率少数人奋勇作战突出重围,9月返回照金苏区,任陕甘边红军临时指挥部副总指挥兼参谋长。1933年11月成立红26军42师后,任42师参谋长,不久任师长,率部北上合水、庆阳,与陕甘边游击队、关中游击队、陕北游击队1支队互相配合,开展游击战争。
   1934年2~4月九战九捷,以劣势兵力取得了西华池等战斗的重大胜利,挫败了国民党军对陕甘边苏区的第一次“围剿”,建立了陕甘边工农民主政府和14个游击支(中)队,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了革命根据地。1934年5月任中共陕甘边军事委员会主席,后兼军政干校校长。编写了《军事教育大纲》、《政治工作训令》等教材。
   1935年2月任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5月红26军和红27军会合后组成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前敌总指挥部,任总指挥。后率红26军、红27军主力,在陕北游击队配合下,以围点打援,出敌不意,各个击破等战法,经两个多月机动作战,攻克延长、延川、安定、安塞、保安、靖边6座县城,歼敌大量有生力量,挫败了国民党军对陕甘边苏区的第二次“围剿”,壮大了红军和游击队,在20余县建立起工农民主政权,使根据地扩大到东临黄河,西接环县,南至淳化、耀县,北接长城的广大地区,把陕北、陕甘边两块苏区连成一片,成为中共中央和各路北上抗日红军长征之后的落脚点。8月,在陕北、陕甘苏区第三次反“围剿”中,指挥红军主力,集中兵力,在慕家塬、定仙墕地区首歼国民党军晋军1个团,迫使晋军撤回黄河东岸。9月,红26、27军与长征到达陕北的红25军会师,合编为红军第15军团,他任副军团长兼参谋长。10月与军团长徐海东指挥劳山战役。后在“左”倾路线统治时期的“肃反”中被逮捕,备受折磨,但他始终坚持原则。不久,中共中央到达陕北,毛泽东、周恩来等迅速纠正了陕甘苏区党内“肃反”的错误,刘志丹从而获释。此后任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后方办事处副主任、红军北路军总指挥兼第28军军长和中共中央所在地瓦窑堡警备司令等职。经常教育部队顾全大局,绝对服从中共中央的领导和调遣。在他的影响下,陕北红军与中央红军团结一致,共同对敌。
   1936年3月,率红28军参加东征战役,由罗峪口附近东渡黄河,挺进晋西北,迭克敌军。4月14日在山西中阳县三交镇战斗中牺牲,年仅33岁。
   为纪念刘志丹烈士,中共中央和陕甘宁边区政府决定将保安县改名为志丹县,并在城北建刘志丹陵园,有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人题词石刻。
   刘志丹烈士一生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追求真理,英勇善战,百折不挠,艰苦奋斗,忠心赤胆,为创建红军和革命根据地,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被毛泽东同志誉为“群众领袖,民族英雄”。
   链接二:裴周玉人物简介
   裴周玉,(1913~)湖南省平江县人,1913年1月4日出生于平江县龙门镇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26年任乡儿童团团长。1927年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任龙门少年先锋队队长。1930年6月参加红五军。在中央苏区第一、二、三次反“围剿”战斗中英勇善战,身负重伤,立下战功,升任排长。1932年7月任红三军团保卫局检查科科长。黎川战斗后,他带领保卫干部搜出隐藏的宪兵、军官、特务,为红军进驻黎川城清除了隐患。1933年5月,红三军团组成东方军进入福建作战,收复洋口镇后,他一个连担负该镇城防与治安工作,清理户口,缉查漏网的反革命分子,训练情报员收集福州敌人的情报,还筹款30余万元,解决红军经济困难。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后,为保证中央机关安全突围,组建中央军委直属教导师,他任师特派员,负责调配审查干部,进行政治教育和安排生活供应等。
   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先后任红二十八军特派员、八路军一二O师三五八旅锄奸科科长、一二O师政治部锄奸部代理部长等职。他率领工作团在汾阳扩兵,参与指挥击退日军的进攻,护送上万人次大学生通过敌人封锁线到达延安,开展除奸、敌区情报和统战工作。
   1938年5月,他率领武装工作队深入大同等地,发动群众,组织了近千人的游击队,摧毁敌伪区村政权,建立抗日政府,筹集军款20余万元。他多次深入汾阳、忻州、阳曲、岚县敌占区,争取敌伪人员,对敌情了如指掌。1944年夏,任晋绥边区公安总局副局长,主管全区反特斗争,成绩显著。
   抗战胜利后,任雁门区、绥蒙区公安局长、区党委常委,组织领导绥远地区的反特斗争与保卫工作,其领导才能特别是情报工作才干,受到贺龙和边区公安局的好评。1948年9月任西北野战军第八纵队政治部主任。在平津战役中,他参与率领不足两万人的部队,负责钳制绥远10万国民党军,出色地完成了任务。1949年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八军政治部主任、绥远军区政治部主任。他致力于对起义部队的团结改造工作。1950年11月,绥远起义部队整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十三兵团,他任兵团政治部主任。
   1951年9月,二十三兵团奉命参加抗美援朝战争,担负机场的修建与后方警戒任务。他深入细致地做思想政治工作,开展国际主义教育和劳动竞赛,提前完成了任务,受到中央军委和华北军区的表扬。他被授予朝鲜自由独立二级勋章。二十三兵团回国后整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六十九军,任军政委。他狠抓部队政治思想教育和战术、技术训练,组织参加社会主义建设,部队的军政素质得到了很大提高。该军先后荣获军委炮兵颁发的“全国炮兵第一名”、军委装甲兵颁布的“坦克一颗卫星”的奖旗。
   1958年10月10日,刘伯承、贺龙、陈毅、罗荣桓、聂荣臻、叶剑英6位元帅亲临视察,对六十九军取得的成绩给予充分肯定。1963年天津发生大水灾,他带领部队参加抢险,使几百万群众与工厂转危为安,得到天津市政府的奖励。1965年后,任北京军区政治部副主任,乌鲁木齐军区副政委兼生产建设兵团政委、党委书记,新疆自治区党委常委、自治区革命委员会副主任等职。他在边疆工作10年,跑遍了天山南北,参与领导部队建设、保卫边疆和发展工农业生产。
   1969年、1973年分别在中共九大、十大上当选为中央候补委员。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1978年任军委装甲兵顾问。退居二线后,撰写了50万字的革命回忆录。

http://www.crt.com.cn/news2007/N ... K3HF93JCCE5I5C.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55

主题

1087

回帖

7233

积分

论坛元老

积分
7233
 楼主| 发表于 2020-7-24 21:35:33 | 显示全部楼层
特稿:刘志丹牺牲真相大白(下)——红色收藏家金铁华提供史料从反面的证明(组图)
hs493.jpg

金铁华在向笔者展示他收藏的多种文献史料。(中红网江山摄)
hs494.jpg

由金铁华收藏的报道当年刘志丹牺牲的文献史料《国闻周报》。民国二十五年五月十八日出版的《国闻周报》报道:《晋境残匪窜返陕北》、《陕晋各军联合会剿》、《阎呈报晋 剿匪经过》。(中红网红色图库)
hs495.jpg

介绍金铁华父亲金玉林劳模事迹的书籍《花儿金》封面。(中红网红色图库)



中红网北京2017年1月23日电(江山)


    春节前夕,笔者走访了中国著名红色收藏家金铁华,他展示了自己收藏多年的反映刘志丹、习仲勋等革命事迹的史料,弥足珍贵。


    金铁华是笔者的老朋友,两年前笔者就曾到他家拜访过。但见原本宽敞的会客室里,如今堆满了各种收藏品,一箱箱、一件件,令人目不暇接。


    “做红色收藏一要有量,二要有精品。这些就是我两年来花了近十万元工资,从全国各地收集来的红色收藏品,”金铁华一边说着,一边拿出文物来给笔者看,“我近年来收藏的重点文物有红军长征的,有党史的。这本是滕代远写于1935年8月15日的文章,当时他化名‘李光’,发表在1936年苏联出版的华文版《拥护和平反对战争》,我认为这是最早报道中国工农红军进行长征故事的书刊。”


    “你再看看这四本书,上面都刊登有习仲勋同志的文章。”金铁华提高了说话的声音,分明带着几分自豪。笔者拿来细看,只见第一本是《政策汇编》,上面载有习老的文章“习仲勋同志关于新区工作问题给毛主席的报告”;第二本是《整顿干部作风学习文件》,上面载有习老的文章“反对官僚主义、命令主义”;第三本是《动员一切力量为完成全省土地改革而斗争》,上面分别载有习老的“动员一切力量为完成全省土地改革而斗争”和“各族人民团结起来,再前进一步”两篇文章;第四本是《学习中共党史重要文献》,上面载有习老的文章“跟着毛泽东走就是胜利”。这四本书,都是新中国前立前后出版的,书本已十分陈旧,都成了黄色。


    “我喜欢收藏毛主席的东西,而习老有的文章,写的就是与毛主席有关的事。”金铁华说着,就打开了《政策汇编》。只见这本出版于1949年5月5日的书,是在新中国成立前夕由中共中央中原局以党内文件方式(共四十四篇),发至县团级以上的党政军干部学习之用,是当时领导干部必读文件。“这说明并证明我们的党在战争年代,与人民群众的鱼水之情,特别是习老给毛主席的报告,至今读来倍感亲切。”


    据了解,金铁华收藏的这些文物,有的是从网上拍来的,有的是从北京有名的收藏市场潘家园购来的,还有的是从朋友那儿转购来的,每一件都是百元以上。这对于依靠微薄工资来从事红色收藏的金铁华来说,真是不易。正如金铁华所说:“所有的红色收藏,包括摆地滩的,都是红色文化的传播人,中国民间红色收藏万岁!”


    接着,金铁华又展示了他精心收藏的文献史料《国闻周报》,上面有报道刘志丹烈士牺牲的经过内容。他说:“我听说有人污蔑毛主席,说是毛主席派人暗杀了刘志丹,这简直是胡说八道!我要用我手中的史料,来证明了伟人的光辉,让这些小人丑态毕露。经过战斗洗礼的文献史料,肯定真实于今天的雾霾,可以穿越时空,粉碎那些别有用心的人臆想出来的想当然。”


    笔者拿来细看,只见在民国二十五年五月十八日出版的《国闻周报》上,分别刊登着《晋境残匪窜返陕北》、《陕晋各军联合会剿》、《阎呈报晋 剿匪经过》等文章。


    《阎呈报晋 剿匪经过》中这样写道:


    查晋绥军队,共计八师三旅,兵数诚不为少。然以环境关系,绥远常驻两师,晋北分驻一师一旅,晋南及潞泽一带,各分驻一师,省垣常驻一旅,自共匪窜据陕北,奉令派遣两师缺一旅,过河防剿,此外在晋西者,仅余一师两旅,而担任河防者,仅仅一师,以一师之兵力,任千余里之防务,每一渡口,大者仅能置兵一排,力量实属单薄,本年二月二十日,匪军大部,乘夜由中阳石楼县境,强渡过河,数在两万以上,锡山闻报,一面移缓就急,星夜调集分驻各处军队,前往剿办,一面电请中央派遣大军,来晋协剿。匪之企图,初在突破汾阳、孝义,直扑太原,经第二纵队司令员杨效欧,于三月十日在孝义之眼头仲家山,将匪击毙三千余人,伤者尤多,匪势大挫,遂化整为零,分股回窜。其一路北窜交城、文水、兴、临、岚静一带,并在兴县之罗峪口接刘子丹股匪数千人东渡,当派大兵分路截击,旋经章团长拯宇,在离石境内之冀家原与匪激战,出匪不意,乘夜袭击,将匪首刘子丹击受重伤,旋在永平镇毙命。据高师长桂滋电报,该匪首尸身确系于四月二十七日运抵瓦窑堡,俭二十八日开会追掉……


    确实,我们从这些史料中分明可以从反面来证明,是反动的国民党军队杀害了刘志丹烈士。


    当年,为了纪念刘志丹烈士,中共中央和陕甘宁边区政府决定将保安县改名为志丹县,并在城北建刘志丹陵园,里面有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人的题词石刻。


    刘志丹烈士一生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追求真理,英勇善战,百折不挠,艰苦奋斗,忠心赤胆,为创建红军和革命根据地,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被毛泽东同志誉为“群众领袖,民族英雄”。


    刘志丹烈士永垂不朽!



链接一:刘志丹人物简介

    刘志丹,(1903~1936)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西北红军和西北革命根据地的主要创建人之一。原名刘景桂,字子丹。1903年10月4日诞生于陕西省保安县(今志丹县)金汤镇。1921年考入陕北联合县立榆林中学,曾任学生会主席,组织领导学生运动,同军阀井岳秀等封建势力作斗争。1924年冬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5年春转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冬被选派到黄埔军校学习,入第4期炮兵科。1926年秋毕业后参加北伐战争,任国民革命军第2集团军总政治部组织科科长、西安中山军事政治学校教官。同年冬任国民联军第4路军马鸿逵部党代表兼政治处处长,在该部建立军、师、团、营政治工作机关,开展新式练兵。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担任中共陕西省委秘密交通工作。1928年初,被派往以中共党员许权中为旅长的陕军新编第3旅,任参谋主任。不久,率一批干部到豫陕边界地区开展农民运动,培训赤卫队骨干。4月,参与领导了以新3旅为骨干力量的渭华起义,任西北工农革命军军事委员会主席。起义失败后,于1929年春返回陕北,任中共陕西省委候补委员、陕北特委军委书记。打入陕北、陕甘边一些军阀部队和民团,进行兵运工作,组织革命武装力量,曾先后任营长、团长、旅长等职。1931年10月,和谢子长等将南梁游击队与陕北游击支队合编为西北反帝同盟军(不久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先后任副总指挥、总指挥,总结过去失败的教训,学习井冈山斗争的经验,开辟以照金、南梁为中心的陕甘边苏区。1933年5月奉命随红26军2团南下渭南华县地区作战,失败后,率少数人奋勇作战突出重围,9月返回照金苏区,任陕甘边红军临时指挥部副总指挥兼参谋长。1933年11月成立红26军42师后,任42师参谋长,不久任师长,率部北上合水、庆阳,与陕甘边游击队、关中游击队、陕北游击队1支队互相配合,开展游击战争。1934年2~4月九战九捷,以劣势兵力取得了西华池等战斗的重大胜利,挫败了国民党军对陕甘边苏区的第一次“围剿”,建立了陕甘边工农民主政府和14个游击支(中)队,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了革命根据地。1934年5月任中共陕甘边军事委员会主席,后兼军政干校校长。编写了《军事教育大纲》、《政治工作训令》等教材。1935年2月任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5月红26军和红27军会合后组成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前敌总指挥部,任总指挥。后率红26军、红27军主力,在陕北游击队配合下,以围点打援,出敌不意,各个击破等战法,经两个多月机动作战,攻克延长、延川、安定、安塞、保安、靖边6座县城,歼敌大量有生力量,挫败了国民党军对陕甘边苏区的第二次“围剿”,壮大了红军和游击队,在20余县建立起工农民主政权,使根据地扩大到东临黄河,西接环县,南至淳化、耀县,北接长城的广大地区,把陕北、陕甘边两块苏区连成一片,成为中共中央和各路北上抗日红军长征之后的落脚点。8月,在陕北、陕甘苏区第三次反“围剿”中,指挥红军主力,集中兵力,在慕家塬、定仙墕地区首歼国民党军晋军1个团,迫使晋军撤回黄河东岸。9月,红26、27军与长征到达陕北的红25军会师,合编为红军第15军团,他任副军团长兼参谋长。10月与军团长徐海东指挥劳山战役。后在“左”倾路线统治时期的“肃反”中被逮捕,备受折磨,但他始终坚持原则。不久,中共中央到达陕北,毛泽东、周恩来等迅速纠正了陕甘苏区党内“肃反”的错误,刘志丹从而获释。此后任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后方办事处副主任、红军北路军总指挥兼第28军军长和中共中央所在地瓦窑堡警备司令等职。经常教育部队顾全大局,绝对服从中共中央的领导和调遣。在他的影响下,陕北红军与中央红军团结一致,共同对敌。1936年3月,率红28军参加东征战役,由罗峪口附近东渡黄河,挺进晋西北,迭克敌军。4月14日在山西中阳县三交镇战斗中牺牲,年仅33岁。

    为纪念刘志丹烈士,中共中央和陕甘宁边区政府决定将保安县改名为志丹县,并在城北建刘志丹陵园,有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人题词石刻。刘志丹烈士一生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追求真理,英勇善战,百折不挠,艰苦奋斗,忠心赤胆,为创建红军和革命根据地,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被毛泽东同志誉为“群众领袖,民族英雄”。

    链接二:金铁华人物简介

    金铁华,1949年出生,满族、中共党员、原中石化北京石油公司干部。他是毛泽东时代北京市劳模“花儿金”金玉林的儿子,从事红色收藏已有几十年时间。2002年初,金铁华被官方媒体冠名为“红色收藏家”,这是中国官方媒体第一次承认和认可的红色收藏家。2002年9月16日北京《劳动午报》(原来的《工人日报》)刊出了《红色收藏家向129师发出寻人启事》一文 。十多年来,金铁华接受了《人民日报》、《北京日报》、《北京晩报》、《解放军报》、《新华每日电讯》等几乎所有在京报业的采访及中央电视台、央视国际、北京电视台、香港凤凰电视台、北京广播电台等媒体的宣传。美国、俄罗斯、加拿大中文报纸等纷纷报道过金铁华,并称金铁华是毛泽东的忠实信徒,这样的称呼在全国是第一人。《中国日报》和《环球日报》英文版在第一版整篇报道红色收藏家金铁华的事迹。

    几十年的执着,金铁华的收藏影响着人们、影响着社会。2010年10月28日,金铁华在全国第一个以民间红色收藏家之称并配有照片登上《人民日报》。2011年9月,全国第一个以北京著名红色收藏家之美称的金铁华应邀到香港进行22天的展出。金铁华带去了百余件与毛泽东和建党、抗战有关的珍藏,包括毛泽东曾用过的砚台和毛笔。在香港引起了巨大的轰动。2013年6月9日,在第五届北京市档案日<即国际档案日>上金铁华无赏的捐献出359件文物,并被北京市档案馆永久珍藏。近年,国家出版社出版了韩春鸣编著的《花儿金猜想》一书,在书中详细记录了金铁华的父亲金玉林这位毛泽东时代的优秀艺术家、毛泽东时代的优秀共产党员、毛泽东时代的北京市劳模的事迹。金铁华多年来用自己仅有的微薄工资抢救式地收藏散落在民间上的共产党早期文物文献史料。金铁华为了那份真、为了那份爱、为了那份情, 生命不息,战斗不止。“不忘先辈征程,感恩激励前行。”近日,红色收藏家金铁华老师收藏了数份珍贵史料,其中包含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习仲勋同志生前发表的文章引起广大红色爱好者关注。

    据金老师介绍,他自幼受家庭影响喜欢红色收藏,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完全投入到红色收藏中,直至现在还依靠着每月薄弱的退休工资广泛收集。毛泽东的早期著作收藏、1921年建党前后及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抗美援朝时期散落在民间的文献文物等不计其数的资料整齐地摆放在他家中的书房内。“红色收藏直至今天只买不卖。”金铁华表示,研究历史,我注重了解那个时代的资料,这是我收藏红色文物的初衷,所以甘愿奉献……

    链接三:《国闻周报》

    该杂志属于综合性时事周报,1924年8月3日在上海创刊,由胡政之创办,国闻通讯社编辑。内容有一周简评,时事论文,外论介绍,一周间国内外大事述要,一周大事记,文艺,书评和新闻图片等。1926年9月移往天津出版,1936年迁回上海。1937年12月27日出至第14卷终刊。每卷50期。

    胡霖(1889年-1949年4月14日),字政之,笔名冷观。四川成都人。民国著名记者,报人,新记《大公报》创办人之一。大公报也正是在胡政之和张季鸾以及吴鼎昌主持下,成为中华民国大陆统治时期,尤其抗日战争时期最重要的民间舆论重镇。胡政之在新闻史上既是大公报的代表人物之一,也成为了一个时代报刊的象征性人物。

http://www.crt.com.cn/news2007/N ... BEBKBAHJ70B5_2.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文革与当代史研究网

GMT+8, 2024-6-1 03:41 , Processed in 0.022164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