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415|回复: 0

张钦礼之女:父亲在毛主席铜像前痛哭

[复制链接]

1398

主题

3032

回帖

1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7254
发表于 2020-4-2 12:04: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张钦礼之女:父亲在毛主席铜像前痛哭

作者:张钦礼之女   

来源: 红星照耀世界公众号  发布时间: 2018-02-09 10:30:39


       兰考十万群众自发地为他举行了一个惊天地、泣鬼神的“囚徒荣归”的葬礼。兰考县城万人空巷,通往墓地的大小公路两旁、农家田埂地头,到处都是为他送葬、痛哭的群众。张钦礼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为什么这么一个文革后被清理的“三种人”、”极左分子“,却得到群众如此的拥戴。

【编者按】2004年,河南兰考发生了一件大事。被称之为“焦裕禄的亲密战友”的原兰考县长张钦礼,在经历了13年铁窗生涯后,于2004年5月7日去世。兰考十万群众自发地为他举行了一个惊天地、泣鬼神的“囚徒荣归”的葬礼。兰考县城万人空巷,通往墓地的大小公路两旁、农家田埂地头,到处都是为他送葬、痛哭的群众。张钦礼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为什么这么一个文革后被清理的“三种人”、”极左分子“,却得到群众如此的拥戴。

今天看了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想到一个名词,遗产!

在欣赏这些部红色革命作品时,我的脑海、我的灵魂随着一首首悲壮铿锵的音乐,一幕幕炮火连天的战地情景,一声声慷慨激昂的口号,一张张坚定不屈的脸庞,那雪山草地艰难的跋涉,那小米加步枪苦难的岁月,那挥向世人宣告“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的巨手,还有那世世代代倍受欺凌的劳动人民,当上新中国的主人洋溢出来的笑容,交替着一遍遍的出现,深深的敬佩之情烙在心中。这就是时代的精神,就是我们炎黄子孙永恒的遗产。

记得2001年大年三十,我们全家送哥哥去长沙,第二天就是我们民族传统的盛大节日春节了,经商议,举家驱车去瞻仰毛主席的故居——韶山。我和爸爸妈妈坐一辆车,一路谈笑风生,每当爸爸讲起毛主席,都充满了无限的敬仰和深厚的感情,动情之容,让我终生难忘。

    车快到毛主席的塑像时,爸爸突然不说话了,神情严肃,下车了,爸爸牵着妈妈的手,声音颤颤的说:“老刘啊,你要感谢毛主席啊,要不是他老人家,你们妇女还要裹脚啊”。我们朝着毛主席巍峨的塑像走去,到了跟前,爸爸紧紧地抿着嘴唇,泪水顺着他写满沧桑的脸颊滚滚流下,和着韶山冲冬日的阳光,像他当年义无反顾地跟随伟大领袖抗击日本侵略者一样,向他敬爱的革命领路人致敬。我相信,此时爸爸的心情定会如翻腾的巨浪,跌宕澎湃。二哥怕爸爸难受,就大声说:“三妹,去卖一个花篮,今天是春节,咱们给毛主席敬献花篮”。我就快步跑去花了300多元卖了一个大大的花篮和一大盘鞭炮,大哥挥毫书写“我们永远怀念毛主席”,落款是爸爸妈妈携子女敬献。两个哥哥抬着花篮规规矩矩的放在主席的铜像前边,这时,我身边的爸爸一下子跪到了主席的像前,呜呜的哭了,那哭声里饱含着怎样的感情啊?有生以来,我从没见过爸爸在孩子面前哭过。我们自然也都跪下,虔诚的叩拜,默默的哀思。

  我看到来自全国各地的汽车牌照,来这里的人很多。塑像台阶下的广场足足有50公分厚的鞭炮的纸屑,(清洁工说隔一会就得清一次)他们都是来看望凭吊这位共和国的缔造者、人民心中的好领袖。

  对我而言,这种对共产党和毛主席的深厚感情似乎是与生俱来的。但细细想来,又感到其实不然。确切地说,它应该属于父亲、属于他们那一代革命前辈留给我的遗产。毫不夸张地说,那是一笔无形的资产,丰厚的精神财富。我将永远保管它、继承他、发扬它,将它传给我的子孙后代。

  我已虚度了近四十个春秋,在记忆里,从来没有收到过爸爸送给的礼物,哪怕是一根红头绳。不是爸爸不疼我,也不是爸爸不关心我,我们家六个孩子他对我们的待遇都一样。

  但我清楚的知道,爸爸的一生,是最有价值的。他的价值不是体现在对孩子、对家人、对长辈或是说对家族的贡献上,而是体现在当他面对党旗举手宣誓时所发出的诺言......他用自己一生的行动,实现了对党的承诺,履行了对党的誓言,践行了对党的忠诚。

  爸爸生活非常的简朴,要求不高。一碗玉米糊汤就能满足他的肚子。女儿吃饭时,留在碗里的米粒、不想吃的菜汤,他都会默默的吃下。还说:“吃了不可惜,扔了可惜”。身教重于言教啊,不用讲道理却自有一番道理。我们家经常来些家乡的乡亲,有一次,一位坝头乡的老伯伯背着半布袋红薯来看望爸爸,我把红薯放在院子里忘记了,后来坏掉了,被爸爸发现,他一个一个的用刀子削好,煮了半锅,微微发苦的红薯啊,让我吃了好几天,这还不算,让我最为害怕的是那张严肃的脸。

  爸爸生活非常有规律,衬衣就一个颜色——白色,一穿就是好几年却没有顽渍,单衣服从不让我们洗,烟从不吸,酒也从不喝。就连他平时看书、写字的姿势也很端正。一位资深的记者采访爸爸后对我说:“我从没有见过像你爸这样正规的领导,我连续十天的采访,他除了去卫生间,就一个正姿,没有一点多余的动作;而且思路非常清晰,记忆力惊人的好,哪年哪月都有谁,叫什么,他都能说的很清楚。”

  爸爸年轻的时候从没有给家里添过一碗一勺,一杯一碟,更不用说院落瓦屋了。就在爸爸当政的时候,我们一家五口挤在妈妈单位的三间小房子里(大哥被爸爸发配到东北的某个部队了,二哥被爸爸下放当了知青。两人都不在家),妈妈也是解放前参加革命的老党员,她从不给爸爸添麻烦,默默地在基层一干就是一辈子。拣过砖渣,拉过驾车,下乡送货,整天忙完单位忙我们,而我们常常就像无人要的孩子,盼着妈妈的身影能够早点出现,就像受压迫的穷苦人盼着解放一样。那时根本就没有爸爸的概念。妈妈勤俭持家,有困难总是自己克服。直到现在,和她处过的人,对她的口碑那是相当的高啊。

  改革开放后,响应党的号召,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我无奈的选择了经商的道路,经过艰难的创业过程,收获了还算满意的成绩(因小富即安,没有太高的要求吧)。新的时代,爸爸就有了新的要求,他告诫并要求我们要牢记要做到,即:“用高尚的思想情操,约束自己的行为”。他的这句话就像个紧箍咒,时时紧箍着我、提醒着我,做任何事情首先考虑是不是做到了高尚。

  人不一定能够伟大,但一定能够崇高。它将成为我的座右铭。

  2004年春天,爸爸走完了他跌宕起伏的一生。在整理他的房间时,我像个情绪无控的神经人似的,一会发呆,一会流泪,一会自言自语的唤一声爸爸。那是触景生情呀。爸爸偌大的房间里,除了他的衣物、报纸书籍、药,还有他战友送他的纪念品,没有一分钱,更没有金银财宝和银行存款。

  如今爸爸离开我们五年之久了,他及其简陋的墓地上,竖满了大小不同的碑记,碑记上密密麻麻的名字,质朴纯真的碑文,是不是日子,总是有慕名而来看望他的人们。每看到这些,想到这些,一种感慨、一种安慰、一种责任就会侵蚀我的心灵,它就像宝塔山上那盏明亮的灯,给我指路给我方向;它就像一个标尺,时刻丈量着我所走的路是否笔直;它就像战场上冲锋的号角,激励我克服困难,坚定信念。

  父亲永远是矗立在女儿心灵深处的一座大山。而这座山绝不会因为他的躯体是否存在而倒塌,也不会因为年代的久远而消亡。只要自己的灵魂还活着,它就永远在自己的心中高高的耸立着,千年不老,万古长存。

这盏明灯,这把标尺,这只号角就是爸爸留给我的遗产,一份丰厚的遗产,一份传世的遗产,一份永远也花不完的遗产。


附文:

张钦礼烈士陵园位于兰考县南彰镇张庄村,这里是张钦礼县长出生的地方,张县长安葬于此,兰考人民为了怀念这位焦裕禄的好战友,张钦礼同志的无私奉献,为人民服务的精神,特立百林墓碑。

这些碑文大部分都是普普通通的农民写的,文字算不上很精致,有的还存在错别字。但就是这些朴实无华的文字,使人强烈地感受到了人民群众对张钦礼同志的深厚感情。

今年是焦裕禄同志的亲密战友张钦礼同志含冤去世的第13个年头,他墓地上的纪念碑,已经增加到了七十一块。这些石碑中的每一块都包含着一个感人的故事。它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树立在张钦礼墓地上,默默地倾述着人民群众对张钦礼同志的怀念。



以下文字来源网络

一、张钦礼坟前的第一座碑

公元二零零四年甲申年十月初一,在兰考,在孕育了焦裕禄伟大精神的土地上,有一块石碑,悄然立在了张庄的田野里。在这个普通的再也不能普通的日子,在这个普通的再也不能普通的家族墓地,在这个普通的再也不能普通的土坟前,因为碑刻上的名字而变得不再普通。它像一把小小的干柴,燃起了万千民众对一个人的炽热情怀;它像一泓清澈的小溪,滋润了兰考人民久涸的心田。今天看来,在几十座高大的碑林里,它显得是那么的不起眼,然而,正是这个不起眼的石碑,竟开了让全兰考、乃至全国都令人动容的先河------为一个人建立一片碑林,在这几十座墓碑上,都共同刻着一个人的名字,这个名字就是-------张钦礼!

碑文:

人民公仆 张钦礼永垂不朽

华夏神州丰碑才立唤清官醒来

丹青史册墨迹未干写英雄几许

德高望重

呜呼 钦礼好书记,爱民谁与比。痛煞万民心,饮恨不言屈。

哀哉 亲人怕别离,相逢无归期。望断天涯路,何去觅书记。

壮哉 清官垂青史,青史血泪滴。民心大天地,谁铸丰碑起?

卞秀英 王和平 郑士成 齐二亮 敬立

公元二零零四年甲申年十月初一

二、一位拾破烂老人为张钦礼立的碑

人要报恩

张县长,你可能不记得我了。我是范玉梅,今年八十一岁了。你去世这两年我天天心如刀割,埋怨苍天咋不让我替你去死。

我至今没忘,一九六零年七月,你去看望老军属陈堂的母亲,我和陈堂的其他邻居闻信赶去看你。在互相问候中你得知我丈夫蒙冤被押,五个儿女幼小,不满周岁的小女儿耳朵生病,往外爬蛆,无钱医治,就与陈堂一起赶往我家探视。你拿出几块钱说:“我现在被划为右倾机会主义分子,不是县长了只管给你写个便信,到粮管所买点小磨油,给孩子耳朵里倒点,就会好的。我带的钱不多,都给你,如果小磨油人家不要钱,就用这点钱给孩子买点吃的。”结果小磨油粮管所没收钱,治好了小女儿的病,你给的钱买成了粮食,一家维持了许多天。这年十月,你又背着上百斤一布袋红萝卜送到我家,全家老小靠这一布袋萝卜补贴活了过来,我和儿女现在提起此事仍然流泪不止。

张县长你与我家无亲无故,但你是俺家的恩人,是老百姓心目中的好人。

城关镇东街民妇范玉梅领全体子孙拜上

白茅石雕厂听八十一岁的老人讲完张县长的真实事迹后所感动,免费赠石碑一块,雕刻范玉梅老人的叙述。

赠送人:丁富友

公元二零零六年阴历十月初一

三、一些当年的孤儿为张钦礼立的碑

1961年,在时任县长的张钦礼提议下,经请示上级批准,组建了兰考县福利院。张钦礼非常重视孤儿的收养,还亲自安排了许多孤儿进了福利院。

孤儿郑金城立碑碑文:

世代怀念张钦礼书记

少小迭遭失亲痛,兄妹伶仃似哀鸿

书记泪伸南海手,救我投入党怀中

含心养育慈父心,茹苦教诲严师情

寸草难报三春晖,世代衔环祭英灵

沐恩侄郑金城携全家敬立

公元二零零五年五月七日

孤儿刘宝之父刘中豫立碑碑文:

洪恩百代 大义千秋

公元一九八九年。吾自台湾回兰考寻根祭祖,兼与亲子刘宝相会。

一九四八年,吾离家之台时,宝儿尚在襁褓。年三岁其母病故。于伶仃无靠之中,得张钦礼先生将其收养至政府所办福利院中,供其吃穿,教其读书,俨然慈父良师。吾四十年后见儿,儿已岿然丈夫,且娶妻生子,机关供职。随谒恩人。深鞠三躬,促膝长话。

前年惊闻张公西归,哀痛莫名;奈海峡阻隔,未及亲吊。至愧至憾。今逢清明祭扫,嘱子孙代勒此石,以旌张公之德,彰显千秋大义。

台省 刘中豫 拜揖

二零零七年四月五日

孤儿刘贵山兄弟立碑碑文:

感恩碑

因父母早逝,我和两个弟弟成为三个幼小的孤儿,过着孤苦伶仃的流浪生活。

一九六二年十月,在张钦礼书记的亲自安排下,我们兄弟三人和全县许多孤儿进入兰考社会福利院,过上了吃穿住用有人管,学习文化有人教的幸福生活。张书记十分重视福利院的工作。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他还不避寒暑风雨,多次前往照看,直到我们一个个参加工作,成家立业。

如今,张书记已辞世三载,追忆当年,我兄弟三人与众多成长于兰考福利院的孤儿哭释之际,从心底咏唱:党的阳光照我身,党的雨露润我心,世世代代报党恩。

刘贵山并胞弟刘四军、刘贵忠叩立

公元二零零七年四月五日

四、为报救命之恩为张钦礼立的碑

永垂不朽

生为人民功高四海 死忠祖国名状千秋

救命大恩流芳百世

一九六零年,我十一岁。这年农历五月初三,我们同村十几个儿童一起到兰商干渠的马店桥东摸鱼,我与同龄人张志江误入水深三米的潭坑之中,苦苦挣扎,难以脱险,其余儿童齐声呼救。但闻声赶来的成年人,见水深坑大,无人敢下。

这时,从南岸飞来一人,二话没说跃入潭中,把我从水底托到岸上。听说还有一人他再次潜入水底。三次换气三次潜水,终未找到张志江。极度疲累之中,他又组织岸上从人扎筏,用长杆捞出张志江尸体。当他累昏在地,大家扶他坐起时,认出了他是兰考百姓的父母官—张钦礼县长。

数天后,我由父母带领,到位于老君营东北地,兰商干渠南岸的草棚中拜见救命恩人才知道老人家为救我们两个儿童又大病了一场。

事过四十七年,时时刻刻难忘,细想恩人一生,总是心存百姓,自己为轻。

子: 张所强

兰考县葡萄架乡王庄村农民张立省携 女:张所萍

二零零六年农历十月初一

白茅石雕厂铁笔丁富友

五、农民安兴才为养父张钦礼立的碑

思亲望云

养身父张公讳钦礼千古

一九五零年春,养父张钦礼、刘秀芝夫妇住小宋搞土改。访贫问苦中,发现我家靠讨饭度日。生母得结核病卧床不起。我仅三个多月,无奶喂养,骨瘦如柴奄奄一息。养父、养母商定,有口饭与我们同吃,婴儿当亲生抚养。

从此,刘秀芝一边工作,一边伺候我母,给我喂奶。当时刘妈亲子不到半岁,也在乳养中。一母两儿,一奶双养:擦屎刮尿,移干就湿。历时八个多月。难以想象,二位老人是如何挣扎过来的。土改结束,他们一家离开小宋时,我家已翻身做主,我也成长为一岁多的健康幼儿。

生母在世之日,时常提起:没有张叔叔、刘妈妈搭救,我们早已家破人亡。我本人也早已抛尸荒郊。生身养身恩同重,世代感念救命人。

安显华 安桂芝 安风娇

小宋集安兴才携妻 王芝兰、子 女 安 平 跪泣

安显富 安爱容 安风梅

公元二零零七年清明立

笔者感言:什么是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张钦礼和群众的关系就是这种联系的典范。

六、当年科研兰考泡桐的大学生为张钦礼立的碑

兰桐开发奠基人

一九六二年我们作为农业技术新兵从南方调到兰考工作。气候不适,水土不服,生活困苦等种种磨难,曾一度使我们处于去留的徘徊之中。是焦裕禄和张钦礼兄长似的关爱,严师般的教诲,让我们扎根兰考,开发出兰考泡桐这一科研成果。焦书记辞世后,张钦礼帮我们对这一成果认真总结,大力推广,使兰考农桐间作面积由不足千亩发展到一九七八年的四十七万亩,桐材蓄积量由几乎为零增至二十三万立米,年生长量八万立米,年采伐量三万立米。

上世纪七十年代,兰考农桐间作经验推广到全省、全国。成林总面积超过七千万亩。农桐间作林带改变了农田的小气候,仅河南省五千万亩农桐间作麦田,每年就从干热风的灾害中夺回粮食三十多亿斤。这是其他任何工程都无法取代的生态效益。

世人认为科研成果是科技人员的心血,科研人员则深知他们的成果来自焦裕禄、张钦礼这些搭建科研平台的幕后英雄。

当年科研兰考泡桐的江南大学生

魏鉴章(河南省林业技术推广总站高级工程师)

敬立

朱礼楚(河南省兰考县林业局高级工程师)

(二零零七年四月五日)

七、焦裕禄树立的红旗队为张钦礼立的碑

焦裕禄生前树立了四面红旗:秦寨、双杨树、韩村、赵垛楼。这四个红旗队都为张钦礼立了碑。这里仅选录了赵垛楼和秦寨立的碑文

赵垛楼为张钦礼立的碑

红旗队人心中的红旗

一九六三年终的全县表模大会上,赵垛楼大队被评为四面红旗队之一。焦裕禄书记亲自命名“赵垛楼的干劲”。

从一九六二年上朔至六一年、六零年,赵垛楼连续三年绝收。两千七百人全靠国家救济存活。一九六三年春,焦裕禄、张钦礼二位书记一同来到这里,他们实地勘察,向群众请教,找到了连年受灾的症结是风沙、内涝,拨亮了赵垛楼人心中的一盏灯。

治灾决战由张书记指挥打响。他用毛泽东思想为大家鼓劲,用带头苦战为大家添劲,一个春天,我们用三里之外的粘土盖住三个沙丘,动土二十万方,开挖十二条河道。六三年夏秋,雨水比往年还大,赵垛楼却长出压塌地的庄稼,秋后一季翻身。除了人吃马喂还上交八万斤余粮。

焦书记逝世后,张书记秉承遗愿,于一九六五年再到赵垛楼蹲点,将全部沙丘贴上膏药扎上针,续挖七条大沟、三十四条小沟,实现了三沟配套。接着将此经验推广全县,带动了全县的除三害工作。

榜样的力量无穷,红旗队的经验宝贵,培养红旗队的张书记功高,发现红旗队的焦书记伟大,他们是红旗队人心中永不褪色的红旗。

赵垛楼大队全体干部群众叩立

公元二零零七年四月五日

秦寨为张钦礼立的碑

惠泽于民

张钦礼书记永垂不朽

当思原秦寨大队七个自然村盐碱地的改造,在焦裕禄、张钦礼书记的直接关怀下,历经两个时期,摸索出两种办法,终让不毛之地成为千亩良田。六十年代初,焦裕禄、张钦礼二位书记充分肯定秦寨大队农民以蚕吃桑叶的进度翻淤压碱的决心,县委及时解决生活困难,大力支援生产工具,治碱工程初见成效;七十年代,张钦礼书记在全县实行引黄灌淤,秦寨大队所有碱地普遍覆盖一市尺以上淤土,面貌彻底改变。好书记人虽走远,英明犹在。功德事业永存在我们心中。

兰考县堌阳原秦寨大队十六个生产队农民 同叩

二零零七年岁次丁亥二月十八日清明立

四明堂黄宗麟书刻

(题名:共130人;略)

八、龙庄村全体群众为张钦礼立的碑

改变沙区的领路人张钦礼书记永垂不朽

我龙庄共四个自然村,计人口两千二百七十人,耕地两千六百八十亩。其中沙地沙丘近千亩。当年未治理时,,千亩沙地颗粒不收。其余土地因受沙害也所收无几。上世纪六十年代至七十年代,张钦礼书记带领我村干部防风固沙丘五百六十六亩,致使全部耕地沙固风息,世代可耕。特此树碑铭功彰显千秋。

兰考县小宋乡龙庄村党支部、村委会成员

孔令山 龙国旗 张作彬 张东艳 肖建升 孔德林携全体乡亲 同叩

公元二零零九年五月七日

笔者感言:从上述碑文中可以看出,焦裕禄在兰考除三害、种泡桐的感人事迹中,处处都伴随着张钦礼的身影。焦裕禄逝世后,张钦礼又继承焦裕禄的遗愿,呕心沥血地为兰考发展奋斗了十几年,“焦裕禄同志的亲密战友”这个称号,张钦礼是当之无愧的。

九、白茅石雕厂为张钦礼立的碑

被(让)我感动的人

白茅石雕厂是一个综合现代化、祖传多代的大型企业。从我曾祖父、祖父、还有我父亲,一百多年来曾刻过许多知名人士的石碑,但从没雕刻过象那么多平常百姓给张钦礼书记的赞碑,也没有见过一个普通县官有那么多百姓前来祭念,更没有听说过有数万张书记前来报恩的群众,特立碑纪之。

张钦礼爷爷永垂不朽

白茅石雕厂丁胜杰

二零零七年仲春立

十、一些外地群众为张钦礼立的碑

张钦礼逝世三周年过后,立碑者仍然络绎不绝,而且从县内扩展到县外,从省内扩展到省外。

黑龙江群众为张钦礼立的碑

苍天作证

清官一去千古叹 百姓镌留万年碑

清明节,慕名至张钦礼墓前拜谒,果然扫墓者人群如潮,络绎不绝。但见浓绿田野碑群林立,庄严肃穆,蔚为壮观,堪称一奇。又读碑文,才知张公原为县长,以民为主,凄苦一生,百姓深爱,终因蒙不白之冤饮恨九泉,此为二奇。再看为张公立碑者,多来自社会基层,农民兄弟,弱势群体,竟然挥泪书碑镌文,呼唤正义,自发地为张公抱打不平,此乃三奇!我辈后生,甚幸亲临此境,敬观墓碑,一碑一奇;细品碑文,一句三叹;碑碑记载张公亲民功德,字字思念张公爱民情怀。民众自发自立,一碑一事一恩,感天动地,栩栩如生。史书巨著,洋洋万卷无先例。张公碑林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真乃集人间道义、良知之大成也!叹为观止。特立此碑,致以敬仰!

黑龙江省王景生 李志友 杨光纪 顾书珍

二零零八年戍子奥运年清明节敬立

河南省部分干部群众为张钦礼立的碑

焦裕禄同志的亲密战友

张钦礼同志永垂不朽

公元两千零七年岁在丁亥二月十八日立

你的最爱是人民,人民最爱的是你。

你为人民做了多少好事,人民为你唱了多少颂歌;你为人民洒了多少汗水,人民为你流了多少泪水。你为人民建造了一座现实的丰碑,人民为你铸造了一座历史的丰碑。为历史建造丰碑的是人,为人建造丰碑的是历史。

敬民爱民者,才能民敬民爱;念民怀民者,才能民念民怀。人民最无私,历史最公正。

活在人民心中,就永远活在历史上。

建新 书丹

白茅石雕厂丁富有镌刻

(题名共49人略)

十一、焦裕禄的大女儿焦守风代表252位立碑群众在立碑仪式发言:

当年,我爸爸在兰考工作时,作为县委书记的张叔叔,与我爸爸肝胆相照,亲密合作,患难与共,为改变兰考灾区的面貌贡献了自己全部力量。我爸爸病故后,张叔基于对我爸爸的真挚友情和深刻理解,主动向上级党和全社会宣扬、介绍我爸爸的事迹和精神。张叔对兰考人民有着深沉的爱。他艰苦奋斗了一生。七十年代带领全县人民终于治服了沙荒、盐碱、内涝三害,实现了我爸爸的遗愿。现在,兰考乡亲们自发地为他树起一座座丰碑,充分体现了人民群众对党的好干部的诚挚的热爱和怀念。

2006年5月7日

十二、焦裕禄的二女儿焦守云为张钦礼扫墓:

张叔,守云给你送钱来了,恁该享受享受了。恁和俺爸爸关系最好了,恁弟兄俩花吧。……张叔叔是最高风亮节的人了,以后我会经常来看你的…….

为了弘扬张钦礼精神,后人李堡村五组村民‘:李清涛特此搜集张钦礼历史资料,以表敬仰怀念。

http://www.kunlunce.com/llyj/fl11111111111/2018-02-09/122950.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文革与当代史研究网

GMT+8, 2024-6-1 03:40 , Processed in 0.015375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